•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江俊偉:略論殷商政治勢力范圍──以殷墟甲骨文與考古遺址為中心

      歷史考古與上古文明 2023-11-02 17:45:08

      《白沙歷史地理學報》

      ,第20期,2019年12月,第1─40頁,作者江俊偉。

      原文為繁體,本公眾號版經(jīng)由繁簡字轉(zhuǎn)換軟件制作而成,如內(nèi)容與原文有出入

      ,請以原文為準。原文有大量甲骨文字
      ,因排版技術(shù)問題而缺漏
      ,請參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ONs0yhR0cB2kDbDTVBSmA

      如需引用或轉(zhuǎn)載,務(wù)請查閱原文并說明出處

      作者簡介:江俊偉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博士后
      、特聘副研究員,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

      摘要

      殷商政治勢力范圍的研究已有許多學者討論

      ,若要重新厘清此一問題,應(yīng)結(jié)合一手史料殷墟甲骨文及考古資料
      ,并以傳世文獻為輔
      。在運用甲骨文方面,可從殷王室與各個勢力的關(guān)系來探討王室權(quán)力的最大范圍
      ;考古遺址的運用則以「殷墟文化」為討論中心
      ,按遺存性質(zhì)將殷墟以外遺址分為「小型遺址」及「中型遺址」。不采用出土地不明或單獨埋藏的青銅器作為判斷依據(jù)
      。根據(jù)上述原則
      ,可將殷商勢力范圍分為三層結(jié)構(gòu):首先以殷墟為中心,資源的集中導致北至邯鄲
      ,南至鶴壁
      ,東至古黃河
      ,西至太行山出現(xiàn)的「真空」范圍
      ,屬商王直接控制區(qū);第二層為北至邢臺
      ,南至駐馬店
      ,東至山東淄博、濟寧
      ,西至滎陽及山西長治地區(qū)
      。根據(jù)遺存內(nèi)涵及部分青銅器銘文可知,為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
      。此區(qū)域已非由商王直接管轄
      。第三層為北至秦皇島,南至羅山
      ,東至魯北濰坊
      、魯南棗莊,西至山西靈石
      、聞喜及陜西西安地區(qū)
      。從出現(xiàn)帶墓道墓葬、隨葬青銅器的比例更高
      ,以及出現(xiàn)車馬坑等
      ,明顯屬更富獨立性的區(qū)域。其中既存在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
      ,亦有關(guān)系不穩(wěn)定的勢力
      ,可能還包含與殷商不相隸屬的「某方」
      。以上既可看出殷商勢力的最大范圍,亦可見殷商王室的控制力道隨著范圍外擴而逐步遞減

      關(guān)鍵詞:政治地理 卜辭 出土文獻 考古學文化 殷代

      、前言

      本文所謂「殷商」,是指傳世文獻記載「盤庚遷殷」之后的商朝

      。殷商政治勢力范圍是殷商史研究中基礎(chǔ)且重要的問題
      ,以往除了傳世文獻有零星記載外,近百年以來由于甲骨文
      、考古資料等一手史料不斷地出土
      ,顧頡剛、董作賓
      、陳夢家
      、島邦男、李學勤
      、嚴一萍
      、葉文憲、宋新潮
      、宋鎮(zhèn)豪
      、盧連成、韋心瀅等學者均涉及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
      。[1]前賢研究的史料來源有三:一
      、傳世文獻的記載;二
      、甲骨文所見地名
      ;三、考古遺址的分布
      。不過這些依據(j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傳世文獻的相關(guān)記載均不早于戰(zhàn)國時代,并非研究殷商史的一手史料
      ;甲骨文雖然存在許多地名
      ,但地望大多存在爭議;考古遺址存在對其性質(zhì)的判斷標準問題
      。因此學者的結(jié)論不盡相同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首先應(yīng)以一手史料殷墟甲骨文

      、考古資料為主
      ,傳世文獻為輔;在運用甲骨文方面,必須認識到殷墟甲骨所見地名有的與殷商王室關(guān)系不明
      ,或者只是戰(zhàn)爭路經(jīng)之地
      ,且地望大多不可考。這些均不能作為討論依據(jù)
      。因此合適的做法為
      ,從殷王室與各個勢力的關(guān)系角度切入。理論上只要能找出卜辭中離殷商王室最遠且從屬的勢力
      ,就能從他們的所在勾勒出王室權(quán)力的最大范圍
      。這些勢力可能是殷王室宗族(「子某」)、臣屬的侯(「某侯」)或各個族群
      ,[2]從屬的判斷標準為殷王室是否命令他們進行各項事務(wù)(如「令某」
      、「呼某」)、收受貢納(如「某入」
      、「某來」)等
      。另外
      ,卜辭中受殷王室命令的族群也有轉(zhuǎn)為敵對相互爭戰(zhàn)的例子
      ,說明該區(qū)域受殷王室的掌握較弱,亦可作為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
      ,所謂殷商的「勢力范圍」并非指秦漢以后大一統(tǒng)王朝對地方直接掌控形成的區(qū)域
      ,而是指殷商王室直接控制地區(qū)與周邊服屬的勢力構(gòu)成的軍事聯(lián)盟范圍。另外
      ,殷周時期對土地的掌握是以據(jù)點為主
      ,而非整片面積的掌握,因此下文討論的范圍是充滿「空隙」的
      。研究殷周政治地理問題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對于考古遺址的運用

      ,目前學者根據(jù)殷商勢力的中心「殷墟遺址」中的陶器
      、青銅器及墓葬等遺存,對與其文化屬性相似的遺址形成的一支考古學文化稱為「殷墟文化」
      。[4]筆者贊同此判斷標準
      。不過各個遺址的內(nèi)涵有所差異,需要加以區(qū)別
      。首先由于殷墟文化遺址較多
      ,筆者只討論遺存較為重要或豐富者。[5]目前發(fā)掘成果表明
      ,殷墟文化以殷墟遺址為中心
      ,其規(guī)模之大與遺存之豐富,已有許多論著提及
      。[6]至于殷墟以外的遺址
      ,多數(shù)規(guī)模較小或遺存較少
      ,可稱為「小型遺址」,少數(shù)出現(xiàn)帶墓道大墓或較為豐富隨葬品的歸為「中型遺址」
      。以往有的學者將青銅器的分布地納入殷墟文化范圍
      ,進而將江西、湖南地區(qū)歸為殷商勢力區(qū)
      。但實際上青銅器屬于珍稀物品
      ,可能因為戰(zhàn)爭、貿(mào)易等因素流傳外地
      ,因此本文不采用出土地不明或單獨埋藏的青銅器作為判斷依據(jù)
      。是以據(jù)筆者統(tǒng)計,殷墟文化范圍包含今河南省全境
      ,河北中
      、南部,山東西半部
      ,安徽西北部
      ,山西中、南部及陜西東部一帶(見下圖)

      圖2 殷墟以北主要遺址分布示意圖

      1安陽辛店 2林縣下陶 3磁縣下七垣 4邯鄲澗溝 5邯鄲薛莊 6武安趙窯 7永年鄧底 8沙河青介 9邢臺東先賢 10邢臺賈村 11邢臺葛家莊 12邢臺曹演莊 13邢臺糧庫 14邢臺西關(guān)外 15隆堯雙碑 16臨城古魯營 17臨城補要村 18趙縣雙廟 19正定新城鋪 20靈壽西木佛村 21新樂中同 22定州北莊子 23容城上坡

      小型遺址方面

      ,在殷墟以北周邊有安陽辛店遺址,其地西南距殷墟10公里
      ,除房基
      、墓葬之外還發(fā)現(xiàn)鑄銅遺跡,包括陶范
      、模
      、芯共約5,000塊,磨石
      、骨錐
      、銅削等工具上百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赡軐儆谝笸跏以谝笮嬷苓呎莆盏囊惶庤T銅聚落
      。[19]此外還有林縣下陶、[20]磁縣下七垣遺址
      。[21]其中下七垣遺址發(fā)現(xiàn)銅器3件帶「受」字銘文
      ,2件帶「(啟)」字銘文。以上可見殷墟周邊遺址較為稀少

      往北到邯鄲

      、邢臺地區(qū)周邊則有邯鄲澗溝、[22]邯鄲薛莊、[23]武安趙窯
      、[24]永年鄧底
      、[25]沙河青介、[26]邢臺賈村
      、[27]邢臺西關(guān)外
      、[28]邢臺曹演莊、[29]邢臺東先賢
      、[30]邢臺糧庫
      、[31]邢臺葛家莊、[32]隆堯雙碑
      、[33]臨城古魯營
      、[34]臨城補要村遺址。[35]遺址普遍發(fā)現(xiàn)窯址
      ,其中隆堯雙碑遺址更發(fā)現(xiàn)窖藏陶鬲77件
      。另外發(fā)現(xiàn)墓葬及房址,墓葬一般出土少量陶器
      。其中武安趙窯遺址發(fā)現(xiàn)數(shù)件銅器帶「」字銘文
      ;臨城補要村遺址發(fā)現(xiàn)鑄銅遺跡,包括密集的炭渣及燒土
      ,并散見陶范
      、坩堝、殘爐壁
      、范芯
      、銅器碎片。這個區(qū)域的遺址較多
      ,但遺存基本以陶器為主
      。其中普遍出現(xiàn)窯址是這個地區(qū)的特殊現(xiàn)象,顯示當?shù)乜赡艽嬖谥铺债a(chǎn)業(yè)

      邢臺以北至石家莊

      邢臺以北至石家莊、保定地區(qū)

      ,有趙縣雙廟、[36]正定新城鋪
      、[37]靈壽西木佛村
      、[38]新樂中同、[39]容城上坡遺址
      。[40]遺存以墓葬為主
      ,但部分隨葬品較為豐富。如趙縣雙廟遺址發(fā)現(xiàn)墓葬一座,隨葬品有瑪瑙
      、玉器
      ;正定新城鋪遺址發(fā)現(xiàn)墓葬一座,隨葬銅器中有6件帶「 」或「 」( )銘文
      ; 靈壽西木佛村遺址發(fā)現(xiàn)墓葬一座
      ,隨葬銅器22件等。

      另外還有屬中型遺址的定州北莊子墓地

      ,發(fā)現(xiàn)墓葬42座
      。隨葬品中銅器比例明顯較高,其中31座墓共出土銅器274件
      ,有青銅禮器
      、兵器、工具與其他等
      。此外還有陶器18件
      ,玉、石器共45件
      ,以及少量骨
      、蚌、木器等
      。隨葬品較多者有M5隨葬銅器30余件與小型玉
      、石飾,M80隨葬銅器等物品27件
      ,也有無隨葬品者
      。個別墓葬殉一或二人。銅器普遍帶有「 」字銘文
      。[41] 是殷墟以北規(guī)模較大的的一處墓地
      。 以往部分學者認為北京地區(qū)亦存在殷墟文化遺址,不過相關(guān)遺存較少且存在爭議
      ,暫不納入
      。[42]

      從殷墟以北遺址分布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殷墟至邯鄲地區(qū)
      。這個區(qū)域除殷墟遺址外的遺存較少,可能是資源集中于殷墟的表現(xiàn)
      。表現(xiàn)在政治勢力上
      ,應(yīng)為殷商王室直接掌握的區(qū)域。第二是邯鄲
      、邢臺地區(qū)
      。出現(xiàn)的遺址明顯增多
      ,但遺存普遍較少,并以窯址為主
      。推測為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分布區(qū)
      ,并主要經(jīng)營制陶產(chǎn)業(yè)。第三
      ,石家莊
      、保定地區(qū)。此區(qū)的遺址分布又趨稀疏
      ,不過其中的定州北莊子遺址規(guī)模明顯不同
      ,墓葬伴隨較多青銅器等,加上周邊遺址遺存也更為豐富
      ,應(yīng)屬于獨立性更強的地方勢力
      。因此甲骨文雖能看出殷商勢力最遠達河北東北部一帶,但考古資料更能顯示這個范圍內(nèi)的分層結(jié)構(gòu)

      、南部

      南部區(qū)域同樣存在許多族群,但比較能確定地望的僅有

      、曾二族
      。前者見于《合集》2354臼:「戊申,婦 示二屯
      。永
      。」其中「 」作「 」形
      ,或釋「息」字
      。「婦 」為 族嫁與殷商王室之女子
      ,則殷
      、 之間存在聯(lián)姻關(guān)系。至于族地望
      ,目前在河南羅山天湖墓地(詳后)出土較多帶「 」(《集成》1225)
      、「 」(《集成》1226)字銘文銅器,亦有作「 」(《集成》1535)形者
      ,應(yīng)為該族所在
      。后者曾族位于豫、鄂一帶
      ,是與殷商關(guān)系友好且地望離殷商最為遙遠的族群
      。相關(guān)卜辭如下:

      乙未〔卜〕,□貞:立史(事)于南

      ,又〔從□〕
      ,中從 ,左從曾
      ?《合集》5504

      〔乙〕丑卜

      ,曾令歸?《合集》22294

      《合集》5504卜問于南方立事

      ,右從□
      ,中從 ,左從曾
      ?大致是在南方展開軍事行動的內(nèi)容
      ,可推論曾在商的南方。右
      、中
      、左為殷周軍隊常見「三軍」編制,《合集》33006:「丁酉貞:王作三師右
      、中
      、左?」《春秋?襄公十一年》亦載:「王正月
      ,作三軍
      。」[43]《合集》22294卜問命令曾歸來
      ?曾既參與征伐并受命令
      ,可知商、曾關(guān)系友好
      。此外并無雙方明確敵對的內(nèi)容

      關(guān)于曾的地望,丁山

      、饒宗頤
      、李孝定先生根據(jù)傳世文獻中潧水、鄫國的位置認為其地在今河南
      。[44]而據(jù)近年考古發(fā)掘成果
      ,湖北隨州另有一個未見于傳世文獻的「曾國」:

      M65的年代當在西周早期的康昭之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谝恍┓从成矸莸闹仄魅绶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圓鼎、簋等上多見有「曾侯」和「曾侯諫」的銘文

      ,因此
      ,可以斷定,該墓葬所出的大批銅器應(yīng)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曾國銅器群之一
      ,其國屬應(yīng)為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魅藨?yīng)當屬曾侯諫墓。[45]

      之后發(fā)掘則補充說明此地:「應(yīng)是西周早期的一處曾侯家族墓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筟46]因此殷商的曾亦可能位于豫南、鄂北之間
      。以上所說
      ,大致可知殷商王室的勢力范圍南至今豫南一帶。

      至于殷墟以南的遺址分布可參下圖:

      圖4 殷墟以東主要遺址分布示意圖

      1淮陽馮塘 2民權(quán)牛牧崗 3夏邑清涼山 4菏澤安邱堌堆 5梁山青堌堆 6平陰臧莊 7平陰朱家橋8濟南劉家莊 9濟南大辛莊 10鄒平丁公 11桓臺史家 12陽信李屋 13益都蘇埠屯 14壽光古城15泗水寺臺 16鄒縣南關(guān) 17滕州前掌大

      殷墟以東至菏澤地區(qū)之間

      ,由于在先秦時期屬古黃河河道區(qū)
      ,[87]除前述濮陽馬呼屯遺址以之外基本未發(fā)現(xiàn)遺址。[88]豫東地區(qū)有淮陽馮塘
      、[89]民權(quán)牛牧崗
      、[90]夏邑清涼山遺址。[91]山東泰山以西有菏澤安邱堌堆
      、[92]梁山青堌堆遺址
      。[93]發(fā)現(xiàn)少量房址、墓葬等
      ,遺存以陶器為主

      泰山以北地區(qū)有濟南大辛莊、[94]濟南劉家莊

      、[95]平陰朱家橋
      、[96]平陰臧莊、[97]陽信李屋
      、[98]鄒平丁公
      、[99]桓臺史家、[100]壽光古城遺址
      。[101]主要發(fā)現(xiàn)墓葬及房址
      。其中濟南大辛莊遺址在一、二個探方內(nèi)集中出土夾細砂紅陶大口缸
      ,可能與冶煉有關(guān)
      。另外還發(fā)現(xiàn)卜甲中有一片存有刻辭34字,與殷墟卜辭明顯屬同一系統(tǒng)
      ;濟南劉家莊遺址發(fā)現(xiàn)墓葬77座
      ,其中M121、M122隨葬的銅戈
      、矛
      、刀達數(shù)十件,并有較多帶「」字銘文銅器
      ;平陰臧莊遺址發(fā)現(xiàn)墓葬一座
      ,隨葬的一件銅爵帶有「子(義)」銘文
      ;陽信李屋遺址存在較多的「盔形器」,被認為與制鹽有關(guān)
      ;桓臺史家發(fā)現(xiàn)幾片刻劃卜骨

      此外還發(fā)現(xiàn)屬中型遺址的益都蘇埠屯墓地。隨葬品以銅器(主要為銅鏃)及大量的貝

      、蚌為主。其中至少有一座「亞」字形大墓
      ,隨葬的銅鉞
      ,以及銅錛、銅爵殘片均帶有「」字銘文(或釋亞丑)
      。還有二座「甲」字形墓M8與M11
      。前者隨葬銅器中有13件帶有「(融)」字銘文。[102]不過蘇埠屯墓地年代存在爭議
      ,有學者認為部分墓葬可能晚至西周早期
      。[103]

      泰山以南有泗水寺臺、[104]鄒縣南關(guān)遺址

      。[105]均為墓葬
      ,隨葬銅器為主。其中鄒縣南關(guān)遺址隨葬銅觚帶銘文「(子保)」
      ,銅爵帶銘文「」
      ,應(yīng)為「保」字異構(gòu)

      此外還有屬中型遺址的滕州前掌大墓地

      。發(fā)現(xiàn)雙墓道墓葬2座,其中BM4存在地面建筑
      。單墓道墓葬
      、中型墓葬各一座。小型墓葬一般隨葬銅器或陶器
      ,數(shù)量在數(shù)件至數(shù)十件不等
      。1998─2001年又陸續(xù)發(fā)掘了一批墓葬,有11座被歸為殷墟四期晚段
      。[106]不過前掌大墓地的分期存在爭議
      ,部分墓葬可能晚至西周早期。[107]另外該地西周時期的墓葬出土大量帶有「史」字銘文銅器
      ,與殷商時期墓葬的族屬關(guān)系有待研究

      以上殷墟以東遺址分布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殷墟至濮陽古黃河河道區(qū)

      。這個區(qū)域同樣出現(xiàn)真空狀態(tài)
      ,可歸屬于殷王直接管理區(qū)
      。第二是商丘、菏澤至濟寧
      、淄博地區(qū)
      。遺址數(shù)量較多并沿泰山山脈周邊分布。墓葬大多隨葬陶器為主
      。應(yīng)為服屬殷商王室的族群所在區(qū)
      。從平陰臧莊、鄒縣南關(guān)遺址出土帶「子某」銘文銅器來看
      ,此區(qū)域還存在殷王宗室
      。第三是濰坊、棗莊地區(qū)
      。發(fā)現(xiàn)屬中型遺址的益都蘇埠屯
      、滕州前掌大墓地,均出土帶墓道大墓及較多青銅器
      ,明顯與周邊遺址不同
      。屬獨立性更高的區(qū)域。其中益都蘇埠屯墓地的族屬「」
      ,在甲骨文中亦見此族
      ,如《合集》36419有「小臣」,「小臣」之稱說明其為王室官員
      。不過族既作為王室之臣
      ,但在地方上又存在王室等級的「亞」字形大墓,雙方復雜的關(guān)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結(jié)合甲骨文與考古資料
      ,殷商以東勢力范圍最遠可至山東泰山以北、以南區(qū)域

      、西部

      以往學者認為卜辭中有許多勢力位于殷商以西區(qū)域,不過大多無法確定具體地望

      ,只能概括在今山西及晉陜交界一帶
      。能夠確定地望且離殷商政權(quán)西部最為遙遠的勢力僅有陜西的周族,即日后代商之周
      。甲骨文中商周關(guān)系并不穩(wěn)定:

      丙寅卜

      ,內(nèi):令周取
      ?《合集》8854

      甲子卜

      ,貞:婦周疾不(徙)?《合集》22265+《乙補》7387+《乙》8743+《乙》8833+R37046[108]

      □未卜……弗(敦)周?《合集》6824

      丙辰卜

      ,貞:王周方征
      ?《合集》6657正

      《合集》8854命令周取

      ?《合集》22265+《乙補》7387+《乙》8743+《乙》8833+R37046卜問婦周疾病不延續(xù)
      ?婦周為殷周聯(lián)姻的明證;《合集》6824辭殘
      ,留有弗敦伐周的內(nèi)容
      ;《合集》6657正卜問王征伐周方?從周方之稱可知周有一段時間不隸屬于殷商王室
      。[109]從雙方關(guān)系若即若離
      ,可推測殷商王室對周及其所在區(qū)域無法完全掌握。

      關(guān)于周的地望

      ,商末時位于陜西關(guān)中平原岐山、豐鎬一帶沒有爭議
      ,但此前位于何處則有不同說法
      。錢穆先生云:「周人蓋起于冀州,在大河之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筟110]陳夢家先生說:「周在今山西南部,……自古公而周始去晉南而至于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筟111]島邦男先生認為:「周方必在岐山的中心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筟112]夏含夷先生則言:「在商王武丁前后
      ,……周的故居即在河東地區(qū)內(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筟113]主要認為在晉南或陜西關(guān)中平原一帶
      。其他學者看法大致不出以上所說。晉南說主要是根據(jù)傳世文獻的記載
      ,但由于該地尚未發(fā)現(xiàn)與周人遺存相關(guān)的考古遺址
      ,目前無法證實。相較之下
      ,陜西關(guān)中平原西部的考古發(fā)掘較為豐富
      ,目前已發(fā)現(xiàn)碾子坡類遺存、[114]劉家類遺存
      、[115]鄭家坡類遺存等
      。[116]由于與商末周初的周人遺存有所聯(lián)系,所以考古學者多認為其中一支為「先周文化」。[117]

      由于先周文化的歸屬存在爭議

      ,可暫將殷商時期的周置于陜西關(guān)中平原一帶
      。考慮到以上所說各類遺存的東界大約在今西安
      ,則甲骨所見殷商西部的勢力范圍最遠可至陜西西安一帶

      再看殷墟文化以西的遺址分布:

      圖5 殷墟以西主要遺址分布示意圖

      1長子北高廟 2屯留上村 3武鄉(xiāng)上城 4靈石旌介 5聞喜酒務(wù)頭 6浮山橋北 7西安老牛坡 8西安袁家崖

      圖中可知殷墟文化以西至太行山一帶未見遺址。在太行山西側(cè)的晉東南部有長子北高廟

      、[118]屯留上村
      、[119]武鄉(xiāng)上城等小型遺址。[120]均為隨葬少量銅器的小型墓葬
      。晉中
      、南及陜西西安地區(qū)存在較多中型遺址。晉中靈石旌介墓地發(fā)現(xiàn)墓葬數(shù)座
      ,隨葬銅器達數(shù)十件
      ,其中30多件銅器帶有「」字銘文。[121]晉南浮山橋北墓地發(fā)現(xiàn)一批墓葬
      ,其中帶一條墓道的墓葬5座
      ,部分隨葬車馬。中型墓9座
      。墓葬年代涵蓋殷商至西周中期
      。[122]該區(qū)域曾發(fā)現(xiàn)一批被盜的帶「先」字(或釋「失」)銘文銅器,[123]一般認為即此遺址所出
      ,不過具體情況未明
      。聞喜酒務(wù)頭墓地發(fā)現(xiàn)墓葬12座,其中帶一條墓道的墓葬5座
      。不過完整資料尚未公布
      。[124]陜西有西安老牛坡遺址,發(fā)現(xiàn)大型夯土基址
      、陶窯
      、鑄銅遺存、墓葬38座及陪葬墓
      、馬坑
      、車馬坑等。墓葬有半數(shù)殉人
      ,隨葬品以銅器為主的有10余座
      。[125]鄰近的袁家崖遺址發(fā)現(xiàn)一座小型墓葬,可能屬老牛坡遺址的一部份
      。[126]

      以上遺址雖然較少

      ,但仍可看出三層結(jié)構(gòu)
      。第一為殷墟至太行山山脈區(qū)。這個區(qū)域同樣是殷墟王邑的資源集中導致的「真空」狀態(tài)
      ,屬王室直接控制的范圍
      。第二是晉東南區(qū)。這些出少量銅器小型遺址鄰近太行山脈
      ,與殷墟遺址隔山相望
      ,應(yīng)為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所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渡袝?西伯戡黎》亦載此地存在殷商的諸侯黎國
      ,可作為參考。[127]第三是晉中
      、南及陜西西安地區(qū)
      。出現(xiàn)的較多帶墓道大墓及大量銅器均顯示為獨立性更強的區(qū)域。這應(yīng)是太行山脈的阻隔
      ,導致殷商王室對其西區(qū)控制較弱的表現(xiàn)
      。結(jié)合甲骨文與考古資料,大約可知殷商以西勢力范圍最遠至陜西西安一帶

      、結(jié)論

      結(jié)合甲骨文及考古資料,既可看出殷商勢力的最大范圍

      ,其中還能細分為三層結(jié)構(gòu)。首先以殷墟為中心
      ,資源的集中導致北至邯鄲
      ,南至鶴壁,東至古黃河
      ,西至太行山出現(xiàn)的「真空」范圍
      ,屬商王直接控制區(qū);第二層為北至邢臺
      ,南至駐馬店
      ,東至山東淄博、濟寧
      ,西至滎陽及山西長治地區(qū)
      。根據(jù)遺存內(nèi)涵及部分青銅器銘文可知,為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
      。此區(qū)域已非由商王直接管轄
      ;第三層為北至秦皇島,南至羅山
      ,東至魯北濰坊
      、魯南棗莊,西至山西靈石、聞喜及陜西西安地區(qū)
      。從出現(xiàn)帶墓道墓葬
      、隨葬青銅器的比例更高,以及出現(xiàn)車馬坑等
      ,明顯屬更富獨立性的區(qū)域
      ,相當于邊域或域外區(qū)。其中既存在服屬于殷商王室的族群
      ,亦有關(guān)系不穩(wěn)定的勢力
      ,可能還包含與殷商不相隸屬的「某方」。周邊的小型遺址不排除為從屬于這些地方勢力的關(guān)系
      。從中不但能看出殷商王室的控制力道隨范圍外擴而逐步遞減
      ,且各區(qū)域的發(fā)展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如往北的發(fā)展沿著太行山脈與古黃河河道之間
      ,往南主要分布于黃河兩岸交通要道
      ,往東沿著泰山南、北部
      ,往西則受太行山脈的阻隔而發(fā)展范圍較小

      當然,以上研究受限于現(xiàn)有資料而有討論余地

      。例如透過殷墟甲骨文討論殷商王室與周邊族群的關(guān)系
      ,實際上僅是片面的從殷商王室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而考古遺存雖然相對客觀
      ,但問題在于殷墟文化與殷商政治勢力范圍不會正好等同
      。例如非殷墟文化的勢力亦可服屬于殷王室,屬殷墟文化的遺存也可以是深受殷墟文化影響的敵對國家
      。前者就如甲骨文所見的竹
      、周等族,后者雖無法從考古資料看出此一情況
      ,但殷墟文化邊緣存在規(guī)模較大
      、遺存較豐富的遺址是事實,就算其中存在與殷商敵對的勢力也不意外
      。這些問題都可能隨著新材料的出土及解讀方式的不同
      ,可以進一步研究及修正。

      參考文獻:

      [1] 顧頡剛

      、史念海
      ,《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
      ,頁23-25
      ;董作賓
      ,〈希望中的殷商時代疆域圖〉,《中央日報》「地圖周刊」第400期紀念(1954年4月23日)
      ,又收于宋鎮(zhèn)豪
      、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28(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甲骨文獻集成》各冊出版資料相同
      ,以下不再注明)
      ,頁71;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6年。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
      ,頁311-312;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頁735;李學勤
      ,《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9年),頁95-97
      ;嚴一萍,《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8年)
      ,頁141-142;葉文憲
      ,〈商代疆域新論〉
      ,《歷史地理》第8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頁101-112
      ;宋新潮,《殷商文化區(qū)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
      ,頁221
      ;宋鎮(zhèn)豪,〈商代的王畿
      、四土與四至〉
      ,《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頁58
      ;盧連成
      ,〈商代社會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構(gòu)與周邊地區(qū)青銅文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4期
      ,頁57-92
      ;韋心瀅,《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jié)構(gòu)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頁89-355。此處僅列舉相關(guān)研究的一部分
      ,不過已可見其梗概

      [2] 以往部分學者探討此一問題會將「某方」納入討論。然而「某方」相當于「外國」

      ,從卜辭可知雙方基本敵對
      ,也未有隸屬關(guān)系。因此其所在區(qū)域不能視為殷商政治勢力范圍
      。參島邦男著
      ,濮茅左、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研究》
      ,頁814;于省吾主編
      ,姚孝遂按語編撰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四冊引葉玉森說
      ,頁3147
      ;水野清一
      ,〈殷の歷史地図〉
      ,收于氏編
      ,《東洋の歴史》第1卷《中國文化の成立》(東京:人物往來社
      ,1966年)
      ,又收于宋鎮(zhèn)豪
      、段志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24
      ,頁255
      ;張政烺
      ,〈卜辭裒田及其相關(guān)諸問題〉
      ,《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頁107
      ;David N. Keightley(吉德煒), The Ancestral Landscape: Time, Space, and Community in Late Shang China (Ca. 1200-1045 B.C),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0, pp.57-58.

      [3] 可參王玉哲

      ,〈殷商疆域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點」和「面」的概念〉,《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頁42
      ;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lián)盟〉
      ,《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頁88
      ;林澐
      ,《商史三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年)
      ,頁1-46
      。另外,學者一般以「王畿」指稱殷商王室的直接控制區(qū)
      ,但二者概念實不等同
      ,筆者將另文討論。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年),頁8-3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頁284-324

      [5] 僅出土灰坑或采集、調(diào)查所得的遺址

      ,對遺址性質(zhì)的討論較無幫助
      ,不納入討論范圍。

      [6] 可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頁1-4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頁284-303
      ;唐際根
      、何毓靈
      ,〈殷墟近十年的考古新收獲〉,收于陳光宇
      、宋鎮(zhèn)豪主編
      ,《甲骨文與殷商史》新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頁298-308

      [7] 文中地圖均依據(jù)Jarvis A., H.I. Reuter, A. Nelson, E. Guevara, 2008, Hole-filled seamless SRTM data V4,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 (CIAT), available from http://srtm.csi.cgiar.org, 中國國家基礎(chǔ)地理信息中心(http://ngcc.sbsm.gov.cn)資料繪制。

      [8] 陳逸文

      ,〈《甲編》新綴五例與《甲編》之誤綴〉
      ,《故宮學術(shù)季刊》第30卷第4期(2013年),頁247-248

      [9] 「婦」甲骨文多作「帚」()

      ,一般認為即「婦」字。已往學者雖對「婦某」性質(zhì)有不同看法
      ,但經(jīng)筆者全面考察卜辭
      ,「婦某」最有可能為商王及其宗室的配偶。參江俊偉
      ,〈殷商政治空間及其主要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8月
      ,頁141-151

      [10] 另外孫亞冰、林歡先生根據(jù)《合集》3324內(nèi)容認為有「竹侯」

      。見孫亞冰
      、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
      ,收于宋鎮(zhèn)豪主編
      ,《商代史》卷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頁372
      。不過作竹字形的「」字其上半部為殘缺的甲骨,而此字形又與「」字下半部相同
      ,且卜辭又常見「侯」一詞
      。是以《合集》3324「」形可能為「」字殘缺的下半部,未必是「竹」字

      [11] 李學勤

      ,〈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年第2期
      ,頁204-205

      [12]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頁330

      [13] 彭邦炯,〈從商的竹國論及商代北疆諸氏〉

      ,收于王宇信主編
      ,《甲骨文與殷商史》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頁400

      [14]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骃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jié)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以下簡稱《史記》),卷61〈伯夷列傳〉
      ,頁2133

      [15] 《史記》,卷3〈殷本紀〉

      ,頁109

      [16] 錢穆,《史記地名考》(香港:太平書局

      ,1962年
      ,又出于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
      ,頁25

      [17] 馮時,〈殷代史氏考〉

      ,收于陜西師范大學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主辦,《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5年)
      ,頁30。

      [18] 朱彥民

      ,《商族的起源
      、遷徙與發(fā)展》(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頁1-185
      ;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頁151-281。

      [19] 孔德銘等

      ,〈河南省安陽市辛店商代鑄銅遺址發(fā)掘及學術(shù)意義〉
      ,《三代考古(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頁52-62
      ;〈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河南安陽辛店遺址為商代晚期大型青銅鑄造基地〉,《光明日報》2019年2月27日
      ,第9版

      [20] 張增午,〈河南林縣下陶村發(fā)現(xiàn)一件晚商銅斝〉

      ,《文物》1982年第9期
      ,頁33。

      [21] 羅平

      ,〈河北磁縣下七垣出土殷代青銅器〉
      ,《文物》1974年第11期,頁90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
      ,〈磁縣下七垣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
      ,頁185-214

      [2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邯鄲澗溝村古遺址發(fā)掘簡報〉

      ,《考古》1961年第4期
      ,頁197-202。

      [23]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局
      ,〈河北邯鄲薛莊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4年第3期
      ,頁351-390

      [2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一四)〉

      ,《考古》1987年第7期
      ,頁65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文化學院
      ,〈武安趙窯遺址發(fā)掘報告〉
      ,《考古學報》1992年第3期,頁329-364
      ;劉超英
      、裴淑蘭,〈河北商代帶銘青銅器綜述〉
      ,收于《三代文明研究》編輯委員會編
      ,《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臺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頁365-372

      [2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市文物研究所

      、永年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永年鄧底遺址發(fā)掘簡報〉,《河北省考古文集(四)》(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年)
      ,頁12-26。

      [26] 任志遠

      、田鳳山
      、羅平,〈沙河縣青介村發(fā)現(xiàn)古代文化遺址〉
      ,《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0期
      ,頁78;徐海峰
      ,〈河北商周考古歷程〉
      ,《文物春秋》2000年第6期,頁8-18

      [27]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邢臺賈村商代遺址試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0期
      ,頁29-3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58年邢臺地區(qū)古遺址古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清理〉
      ,《文物》1959年第9期
      ,頁68。

      [28] 唐云明

      ,〈邢臺西關(guān)外遺址試掘〉
      ,《文物》1960年第7期
      ,頁69-70。

      [29] 河北省文化局發(fā)掘組

      ,〈邢臺市發(fā)現(xiàn)商代遺址〉
      ,《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9期,頁70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邢臺曹演莊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58年第4期
      ,頁43-50。此二篇文章所指為同一遺址
      。參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
      ,〈邢臺尹郭村商代遺址及戰(zhàn)國墓葬試掘簡報〉,《文物》1960年第4期
      ,頁69

      [30] 邢臺東先賢考古隊,〈邢臺東先賢商代遺址發(fā)掘報告〉

      ,《古代文明》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頁371-45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
      ,《邢臺商周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頁57-128

      [31] 河北省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編著,《邢臺糧庫遺址》(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年)
      ,頁139-225、279-288
      。由于糧庫遺址與曹演莊遺址相近
      ,也被合稱為曹演莊遺址。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
      ,《邢臺商周遺址》
      ,頁7。

      [3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邢臺市文物管理處,〈河北邢臺市葛家莊遺址1999年發(fā)掘簡報〉
      ,《考古》2005年第2期
      ,頁3-27

      [3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堯縣文物保管所

      ,〈隆堯雙碑遺址發(fā)掘報告〉
      ,《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頁133-153

      [3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邢臺商周遺址》

      ,頁187-264

      [3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河北臨城縣補要村遺址北區(qū)發(fā)掘簡報〉

      ,《考古》2011年第3期
      ,頁3-15;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
      ,〈河北臨城縣補要村遺址南區(qū)發(fā)掘簡報〉
      ,《考古》2011年第3期,頁16-29

      [36] 石家莊地區(qū)文化局文物普查組

      ,〈河北省石家莊地區(qū)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文物資料叢刊》1(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7年)
      ,頁151。

      [37] 劉友恒

      、樊子林
      ,〈河北正定縣新城鋪出土商代青銅器〉,《文物》1984年第12期
      ,頁33-34

      [38]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靈壽縣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

      ,《文物資料叢刊》5(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年),頁117-119

      [39] 文啓明

      ,〈河北新樂、無極發(fā)現(xiàn)晚商青銅器〉
      ,《文物》1987年第1期
      ,頁48-50。

      [4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管理處
      、容城縣文物保管所
      ,〈河北容城縣上坡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99年第7期
      ,頁1-7

      [4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區(qū)文物管理所

      ,〈定州北莊子商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頁230-240

      [4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頁324-325
      ;張翠蓮
      ,〈商文化的北界〉,《考古》2016年第4期
      ,頁91-101。

      [43] (春秋)左丘明傳

      ,(西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
      ,收于阮元審定
      ,《重栞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附校勘記》
      ,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以下十三經(jīng)本皆同
      ,不再注明)
      ,卷31〈襄公十一年〉,頁543上

      [44] 各說見于省吾主編

      ,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第三冊
      ,頁2123-2124

      [4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

      ,〈湖北隨州葉家山M65發(fā)掘簡報〉
      ,《江漢考古》2011年第3期,頁40

      [4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市博物館
      ,〈湖北隨州市葉家山西周墓地〉,《考古》2012年第7期
      ,頁51

      [4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淇縣大李莊商代晚期墓葬發(fā)掘簡報〉

      ,《考古》2018年第5期
      ,頁24-40。

      [48] 袁廣闊

      、南海森
      ,〈近年濮陽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三代考古(六)》(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5年)
      ,頁96-97。

      [49]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

      、韓國河
      、趙海洲編著,《新鄉(xiāng)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漢代遺址發(fā)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年)
      ,頁3、266-311
      、35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碳十四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三三)〉
      ,《考古》2007年第7期
      ,頁63。

      [50] 傅山泉

      、明永華
      ,〈河南新鄉(xiāng)市楊村商代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
      ,頁21-28

      [5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輝縣發(fā)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6年)
      ,頁1-32。

      [52] 齊泰定

      ,〈河南輝縣褚丘出土的商代銅器〉
      ,《考古》1965年第5期,頁255

      [5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輝縣孟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頁4
      、306-338
      、388、517

      [54] 河南省文物局編著

      ,《輝縣孫村遺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頁6-13
      、28-78、124-125

      [55] 楊寶順

      ,〈溫縣出土的商代銅器〉,《文物》1975年第2期
      ,頁88-89

      [5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孟縣澗溪遺址發(fā)掘〉

      ,《考古》1961年第1期
      ,頁33-39。

      [5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新鄉(xiāng)地區(qū)文管會、孟縣文化館
      ,〈河南孟縣西后津遺址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頁1
      、6-8

      [5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年)
      ,頁7-8、875-951
      、1033-1035

      [59]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市陳莊遺址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頁27-40。

      [60]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鄭州黃河路109號院殷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2015年第3期
      ,頁4-13。

      [6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文物保護辦公室
      ,〈鄭州市馬良寨遺址晚商文化遺存發(fā)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4期
      ,頁14-25

      [62]〈河南鄭州高莊遺址發(fā)現(xiàn)晚商遺存〉,《中國文物報》2017年1月27日

      ,第8版

      [63] 信應(yīng)君,〈梁湖遺址商代大型建筑基址性質(zhì)初探〉

      ,《黃河?黃土?黃種人》2017年第10期
      ,頁18-23。

      [6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滎陽竪河遺址發(fā)掘報告〉
      ,《考古學集刊》第10集(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96年)
      ,頁34-35

      [6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滎陽市關(guān)帝廟遺址商代晚期遺存發(fā)掘簡報〉

      ,《考古》2008年第7期
      ,頁32-46。

      [6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滎陽小胡村墓地商代墓葬發(fā)掘簡報〉
      ,《華夏考古》2015年第1期,頁3-13
      、25

      [6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編著
      ,《滎陽西司馬墓地》(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年)
      ,頁2-3
      、188;郝紅星
      、于宏偉
      ,〈滎陽西司馬商周墓地再研究〉,《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頁67-79

      [68] 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編著

      ,《登封南洼:2004─2006年田野考古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
      ,頁635-701
      、781-795。

      [69] 游清漢

      ,〈河南南陽市十里廟發(fā)現(xiàn)商代遺址〉
      ,《考古》1959年第7期,頁370
      ;南陽市博物館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的商代青銅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
      ,頁95-96
      ;南陽市文物工作隊,〈南陽市十里廟遺址調(diào)查〉
      ,《江漢考古》1994年第2期
      ,頁27-29、14

      [70] 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河南駐馬店閏樓商代墓地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8年第4期
      ,頁457-510

      [7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河南上蔡出土的一批銅器〉

      ,《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11期
      ,頁66-69、63

      [72] 信陽地區(qū)文管會

      、固始縣文管會
      ,〈固始縣葛藤山六號商代墓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頁96-99

      [73] 葛介屏

      ,〈安徽阜南發(fā)現(xiàn)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文物》1959年第1期
      ,頁2

      [74] 阜陽地區(qū)博物館,〈安徽穎上王崗

      、趙集發(fā)現(xiàn)商代文物〉
      ,《文物》1985年第10期
      ,頁36-41。

      [75] 信陽地區(qū)文管會

      、羅山縣文化館
      ,〈河南羅山縣蟒張商代墓地第一次發(fā)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2期
      ,頁111-118
      ;信陽地區(qū)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
      ,〈羅山縣蟒張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發(fā)掘簡報〉
      ,《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頁4-13
      ;河南省信陽地區(qū)文管會
      、河南省羅山縣文化館,〈羅山天湖商周墓地〉
      ,《考古學報》1986年第2期
      ,頁153-197;信陽地區(qū)文管會
      、羅山縣文管會
      ,〈羅山蟒張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頁14-2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陽市博物館
      、羅山縣博物館
      ,〈河南羅山天湖商周墓地M57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16年第2期
      ,頁3-12
      。肖夢婭等,〈信陽羅山天湖墓地出土青銅器的檢測分析及相關(guān)問題初探〉
      ,《華夏考古》2016年第2期
      ,頁135-145。

      [7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含山大城墩遺址發(fā)掘報告〉
      ,《考古學集刊》第6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頁83-99
      ;豆海鋒,〈試論安徽沿江平原商代遺存及與周邊地區(qū)的文化聯(lián)系〉,《江漢考古》2012年第3期
      ,頁69-80
      、68。

      [77] 丁山

      ,《殷商氏族方國志》
      ,附于《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又出于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頁78

      [78] 《合集》6665正+《合集》16900正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010年)
      ,頁118-119、413

      [79] 胡厚宣

      ,〈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斗爭〉,《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
      ,頁6
      ;于省吾,〈釋〉
      ,收于氏著
      ,《雙劍誃殷契駢枝》(北京:虎坊橋大業(yè)印刷局,1940年)
      ,又收于宋鎮(zhèn)豪
      、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8
      ,頁218-219

      [80] 林泰輔、董作賓

      、胡厚宣
      、島邦男等說,見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頁104
      、149;丁山說見氏著,《殷商氏族方國志》
      ,附于《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
      ,頁79-80;(東漢)趙岐注
      ,(北宋)孫奭疏
      ,《孟子注疏》,卷4〈公孫丑章句下〉
      ,頁84下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
      、熊會貞疏
      ,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
      ,《水經(jīng)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年),卷26〈淄水〉
      ,頁2245

      [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

      ,頁305

      [82]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

      ,《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冊
      ,頁3390。

      [83] 葉玉森

      、饒宗頤
      、李孝定等說見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
      ,《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
      ,頁89-90;郭沫若
      ,《卜辭通纂》(東京:文求堂書店
      ,1933年),又收于宋鎮(zhèn)豪
      、段志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2,頁113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
      ,頁196;孫亞冰
      、林歡
      ,《商代地理與方國》,頁410

      [84] 《左傳注疏》

      ,卷8〈莊公五年〉,頁140下

      [85] 郭沫若

      ,《卜辭通纂》,頁115
      ;郭沫若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
      ,1957年)
      ,又收于劉慶柱、段志洪主編
      ,《金文文獻集成》21(北京:線裝書局
      ,2005年),頁405
      ;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頁219
      。又《屯南》2064有「王族其(敦)尸方邑舊」一句
      ,提到王族敦伐尸方的邑落「舊」。后期黃類卜辭未見尸方之稱
      ,不過《合補》11232:「癸未王卜
      ,貞:旬亡?才(在)十月又二
      。王征人方
      ,才(在)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股掏跽鞣ト朔揭嘟?jīng)過「舊」地
      。似乎也說明人方就是尸方。

      [86] 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
      ,頁306。

      [87]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年)
      ,頁17-18。

      [88] 袁廣闊

      、南海森,〈近年濮陽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
      ,頁96-97

      [89] 淮陽縣博物館,〈河南淮陽縣出土一批晚商文物〉

      ,《文物》1989年第3期
      ,頁94-96。

      [90]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

      、商丘市文物局
      、民權(quán)縣文化局,〈河南民權(quán)縣牛牧崗遺址發(fā)掘簡報〉
      ,《考古》2012年第2期
      ,頁3-17。

      [91]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

      、商丘地區(qū)文管會
      ,〈河南夏邑清涼山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研究(四)》(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年)
      ,頁443-519。

      [92] 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組

      、菏澤地區(qū)博物館
      、菏澤市文化館,〈山東菏澤安邱堌堆遺址1984年發(fā)掘報告〉
      ,《考古學研究(八)》(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年),頁317-397

      [9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發(fā)掘隊

      ,〈山東梁山青堌堆發(fā)掘簡報〉,《考古》1962年第1期
      ,頁28-30

      [94]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濟南市博物館
      ,〈1984年秋濟南大辛莊遺址試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頁12-27
      ;徐基
      ,〈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甲骨的初步研究〉,《文物》1995年第6期
      ,頁47-52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濟南市大辛莊商代居址與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頁25-33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濟南市考古所,〈濟南市大辛莊遺址出土商代甲骨文〉
      ,《考古》2003年第6期
      ,頁3-6

      [95]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濟南市劉家莊遺址商代墓葬發(fā)掘報告〉

      ,《海岱考古》第11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8年),頁243-334

      [9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發(fā)掘隊

      ,〈山東平陰縣朱家橋殷代遺址〉,《考古》1961年第2期
      ,頁86-93

      [97] 平陰縣博物館籌建處,〈山東平陰洪范商墓清理簡報〉

      ,《文物》1992年第4期
      ,頁93-96。

      [98]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山東陽信縣李屋遺址商代遺存發(fā)掘簡報〉
      ,《考古》2010年第3期,頁3-17

      [99]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

      、鄒平縣文化局,〈山東鄒平丁公遺址試掘簡報〉
      ,《考古》1989年第5期
      ,頁391-398;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
      ,〈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第二
      、三次發(fā)掘簡報〉
      ,《考古》1992年第6期,頁496-504

      [100] 張光明

      、夏林峰,〈山東桓臺縣史家遺址發(fā)掘收獲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
      ,《管子學刊》1999年第4期
      ,頁89-96;王樹明
      、張光明
      ,〈山東省桓臺縣史家商代箕()國都址東夷舊部薄姑說〉
      ,《管子學刊》2011年第2期
      ,頁121-128。

      [101] 壽光縣博物館

      ,〈山東壽光縣新發(fā)現(xiàn)一批紀國銅器〉
      ,《文物》1985年第3期,頁1-11

      [102] 山東省博物館

      ,〈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頁17-30
      ;殷之彝,〈山東益都蘇埠屯墓地和「亞丑」銅器〉
      ,《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
      ,頁23-34;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州市博物館
      ,〈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墓地發(fā)掘報告〉,《海岱考古》第1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9年)
      ,頁254-273。

      [103] 黃川田修

      ,〈斉國始封地考──中國山東省蘇埠屯遺跡の性格──〉
      ,《東洋學報》第86卷第1號(2004年),頁1-36

      [104] 趙宗秀

      ,〈山東泗水發(fā)現(xiàn)商代青銅器〉,《考古》1988年第3期
      ,頁284

      [105] 齊文濤

      ,〈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第5期
      ,頁3-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鄒縣文物保管所
      ,〈山東鄒縣古代遺址調(diào)查〉
      ,《考古學集刊》第3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頁98-108
      ;國家文物局考古領(lǐng)隊培訓班,〈山東鄒縣南關(guān)遺址發(fā)掘簡報〉
      ,《文物》1991年第2期
      ,頁61-68;黃川田修
      ,〈山東鄒城南關(guān)遺跡の研究──西周時代の黃河下流域の一様相──〉
      ,《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第49冊(東京: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1年)
      ,頁58-78

      [1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碳十四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三一)〉

      ,《考古》2005年第7期
      ,頁58-5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滕州前掌大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年);滕州市博物館
      ,〈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發(fā)掘報告(1998─2001)〉
      ,《海岱考古》第3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頁227-375

      [107] 張應(yīng)橋,〈關(guān)于山東滕州前掌大M3

      、M4的年代問題〉
      ,《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頁59-63
      、68
      ;付琳,〈滕州前掌大墓地分期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華夏考古》2014年第1期
      ,頁72-84

      [108] 蔣玉斌,〈子卜辭綴合11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wǎng)站
      ,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4961.html,2015年1月26日
      。另「」字一般讀為「延」
      ,此處參考郭靜云先生的意見讀為「徙」。見郭靜云
      ,《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tǒng)思想淵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頁359

      [109] 一般認為《合集》20074有「周侯」之稱

      ,不過該片為殘甲骨,暫存疑

      [110] 錢穆

      ,〈周初地理考〉
      ,《燕京學報》第10期(1931年)
      ,又收于氏著,《古史地理論叢》(臺北:東大圖書
      ,1982年)
      ,頁5。

      [111] 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
      ,頁292。

      [112] 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
      ,頁790

      [113] 夏含夷,〈早期商周關(guān)系及其對武丁以后殷商王室勢力范圍的意義〉

      ,《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又收于氏著
      ,《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頁9。

      [1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南邠州?碾子坡》(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7年),頁348-352

      [115] 陜西周原考古隊

      ,〈扶風劉家姜戎墓葬發(fā)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7期
      ,頁16-29

      [116] 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陜西武功鄭家坡先周遺址發(fā)掘簡報〉

      ,《文物》1984年第7期
      ,頁1-15。

      [117] 可見雷興山

      ,《先周文化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年),頁1-14

      [118] 郭勇

      ,〈山西長子縣北郊發(fā)現(xiàn)商代銅器〉,《文物資料叢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頁198-201。分期參朱鳳瀚
      ,《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頁1090

      [119] 長治市博物館

      ,〈山西屯留縣上村出土商代青銅器〉,《考古》1991年第2期
      ,頁177

      [120] 王進先、楊曉宏

      ,〈山西武鄉(xiāng)縣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銅器〉
      ,《文物》1992年第4期,頁91-93

      [121] 國家文物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編著
      ,《晉中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頁101-203。

      [122] 橋北考古隊

      ,〈山西浮山橋北商周墓〉
      ,《古代文明》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頁347-394

      [123] 無署名,〈山西臨汾破獲文物案繳獲商晚期「先」族青銅器〉

      ,《中國文物報》 2001年6月3日
      ,第1版。

      [124] 〈「考古中國」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光明日報》2018年12月24日
      ,第9版。[1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
      ,〈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一五)〉
      ,《考古》1988年第7期,頁661
      ;劉士莪編著
      ,《老牛坡 : 西北大學考古專業(yè)田野發(fā)掘報告》(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頁5
      、105-375;

      [126] 鞏啟明

      ,〈西安袁家崖發(fā)現(xiàn)商代晚期墓葬〉
      ,《文物資料叢刊》5(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年)
      ,頁120-121。

      [127] 偽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疏
      ,《尚書注疏》,卷10〈商書?西伯戡黎〉
      ,頁144下

      安陽殷墟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

      殷墟為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 發(fā)現(xiàn)于 20世紀初

      ,1928年開始發(fā)掘
      。殷墟發(fā)掘,是中國考古事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考古發(fā)掘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安陽殷墟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正文

      殷墟為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 發(fā)現(xiàn)于 20世紀初

      ,1928年開始發(fā)掘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二十四平方公里。自盤庚遷都于此至紂王(帝辛)亡國
      ,商以此為都(約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
      ,共經(jīng)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

      1899年,王懿榮在中藥?龍骨?上發(fā)現(xiàn)契刻文字,后經(jīng)羅振玉

      、王國維等考證、調(diào)查
      ,確認為商代甲骨
      ,出土于安陽小屯村。1928年10月
      ,董作賓主持了試掘
      。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
      ,負責殷墟的發(fā)掘工作
      ,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
      、梁思永
      、郭寶鈞等。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 6月
      ,共發(fā)掘十五次
      。發(fā)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個
      、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
      ,以及大量建筑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兩萬片和大量陶器
      、銅器
      、玉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迅速恢復殷墟的發(fā)掘工作
      ,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有:發(fā)掘武官村大墓
      、后岡祭祀坑
      ,1973年在小屯南地發(fā)掘出土刻字甲骨四千多片;發(fā)現(xiàn)規(guī)模較大的商代鑄銅遺址、婦好墓,等等
      。殷墟發(fā)掘,是中國考古事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
      、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考古發(fā)掘
      。該處豐富的出土文物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實證資料,引起國內(nèi)外的重視
      。1961年經(jīng)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氏(傅斯年,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臺長)組織領(lǐng)導的安陽殷墟洹水南岸歷時9年15次田野考古發(fā)掘
      ,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中國商代晚期盤庚遷殷的都城就在此處,距今已有3300年左右的歷史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
      、并為地層、出土青銅
      、玉器等遺物
      ,以及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司馬遷《史記》有?洹水南,殷墟上?記載
      ,另有文獻稱?北蒙?
      ,又名?殷墟?。甲骨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
      、?商邑?
      。)這個都城的形制和以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
      ,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明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在東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和光榮的地位。

      就學術(shù)發(fā)展本身而言

      ,殷墟15次發(fā)掘完全是由中國學者自己主持完成的
      ,因而殷墟又稱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fā)祥地。

      地理位置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qū)小屯村周圍

      ,地理坐標為114?18?50?E
      ,36?07?36?N,海拔約80m
      ,長寬各約6公里
      ,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產(chǎn)地保護區(qū)核心面積414 公頃
      ,緩沖區(qū)面積為720公頃。殷墟總體布局嚴整
      ,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
      ,沿洹河兩岸呈環(huán)型分布。現(xiàn)存遺跡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
      、洹北商城
      、后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
      、甲骨窖穴
      、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

      文物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

      、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
      ,東西寬650米
      ,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wù)和居住的場所
      ,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筑基址80余座
      。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
      、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溝
      ,將宮殿宗廟環(huán)抱其中
      ,起到類似宮城的作用。

      宮殿宗廟區(qū)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
      ,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lián)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墓室有殉人16人
      ,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
      ,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
      ,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

      殷墟宮殿宗廟區(qū)還分布著為數(shù)眾多的甲骨窖穴

      ,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東西長約450米

      ,南北寬約250米
      ,總面積約11.3公頃。自1934年以來
      ,在這里累計發(fā)現(xiàn)大墓13座
      ,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余處
      ,并出土了數(shù)量眾多
      、制作精美的青銅器
      、玉器、石器
      、陶器等
      ,是學術(shù)界公認的殷商王陵所在地。其中
      ,東區(qū)祭祀坑數(shù)量眾多
      ,排列有序,坑內(nèi)有不少人
      、畜骨架
      ,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現(xiàn)辟為M260展廳

      另外

      ,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現(xiàn)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青銅器

      洹北商城位于洹河北岸花園莊

      ,城址大體呈方形,東西寬2.15公里
      ,南北長2.2公里
      ,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筑的城墻基槽
      。洹北商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
      ,延長了殷商的歷史時間,延伸了殷墟的范圍

      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早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殷墟晚商文化

      ,略晚于鄭州早商文化,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2017年5月3日報道

      ,考古人員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qū)進行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18座匈奴墓葬
      。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齊
      ,墓葬形制相同。從出土的器物判斷
      ,這些墓葬晚于殷墟時期
      ,且與中原墓葬的形制內(nèi)容有所不同。它的時代應(yīng)該在東漢末年到魏晉
      ,距今1800年左右

      發(fā)掘沿革

      據(jù)《尚書》、《史記》

      、《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
      ,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該王朝延續(xù)了近500年
      ,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tài)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
      。第一位商王名湯,于公元前16世紀初在?亳?建國
      ,并迅速征服了周鄰勢力
      ,穩(wěn)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圖。商朝的王位繼承采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辦法
      ,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數(shù)度遷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盤庚自奄遷都至殷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
      ,經(jīng)歷了盤庚、小辛
      、小乙
      、武丁、祖庚
      、祖甲
      、廩辛、康丁
      、武乙
      、文丁、帝乙
      、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tǒng)治
      ,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
      、文化
      、軍事中心。商滅亡后
      ,逐漸淪為廢墟

      南北朝時期,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對殷墟的位置進行了較為確切的描述

      。 宋
      、元時期,安陽一帶多有青銅器出土
      ,引起關(guān)注
      ,但被認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

      小屯位于安陽市西郊洹河岸邊

      。這一帶地勢略高
      ,因此戰(zhàn)國以來
      ,特別是隋唐時期一度被當作埋葬亡靈的理想地點。直到明朝時
      ,才成為由數(shù)戶人家組成的一個居民點
      。清末以來,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
      。19世紀末
      ,當?shù)貍髀勊楣羌此^的龍骨,可以治病
      ,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
      ,或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藥鋪
      。從此
      ,?龍骨?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

      1899年

      ,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藥
      ,在北京發(fā)現(xiàn)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
      ,開始重金收購
      ,進而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
      ,王懿榮義憤自盡
      ,所收藏龍骨由其子轉(zhuǎn)售晚清學者劉鍔。1903年
      ,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
      ,成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云藏龜》。

      發(fā)現(xiàn)商代甲骨文的消息傳開后

      ,整個學術(shù)界為之振奮
      ,許多學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來。各中藥鋪中的?龍骨?
      ,一時間身價百倍
      。由于販賣甲骨有暴利可圖,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點隱瞞起來
      。1908年(一說說1910年)
      ,羅振玉經(jīng)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濱洹之小屯?
      ,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購甲骨
      ,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至此
      ,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shù)界所知
      。1917年,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jù)
      ,整理出商王世系表
      ,進一步證實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出土過程

      1928年

      ,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

      及銅器

      、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
      。1929年春
      ,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fā)掘。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fā)掘
      ,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qū)和王陵區(qū),證實了《竹書紀年》關(guān)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記載
      ,使得殷墟遺址曾經(jīng)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動搖的結(jié)論

      1950年,武官村大墓發(fā)掘

      ,成為新中國首次殷墟發(fā)掘
      。1976年,小屯西北地發(fā)現(xiàn)商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
      。到1986年
      ,已經(jīng)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fā)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1999年1月
      ,在殷墟遺址東北部地下約2米深處,發(fā)現(xiàn)一座規(guī)模巨大的商代城址
      ,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傳統(tǒng)概念上的?殷墟?
      ,分布上與舊的?殷墟?范圍略有重疊,但整體在洹河北岸
      ,學術(shù)界將其命名為?洹北商城?

      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不斷豐富,殷墟研究的范圍也越來越寬

      ,從殷墟文化分期到環(huán)境(如地理
      、地貌、植被、資源
      、動植物)等;從人種
      、人口、家族組織
      ,到建筑業(yè)
      、手工業(yè)(如鑄銅、制玉
      、制陶
      、制骨);從農(nóng)業(yè)到埋葬制度、祭祀制度;從文字到藝術(shù)以及晚商社會的性質(zhì)等
      ,商朝逐漸成為信史
      。[15]

      遺址價值

      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

      ,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
      ,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
      ,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內(nèi)容豐富
      ,涉及殷商政治
      、經(jīng)濟、文化
      、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方面
      ,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對甲骨的研究
      ,也產(chǎn)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16]

      、藝術(shù)品等
      ,禮器有鼎、斛
      、簋
      、觚、爵等
      ,樂器有鐃
      、鈴、鉦等
      ,兵器有戈
      、矛
      、鉞、刀
      、鏃等
      ,工具有錛、鑿
      、斧
      、鋸、鏟等
      ,生活用具有銅鏡
      、杖首、漏
      、勺
      、箸、器座
      、角形器等,裝飾藝術(shù)品有人面具
      、人頭面具
      、銅牛、銅虎
      、銅鈴等
      。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
      ,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
      ,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fā)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金文)

      ,特別是篇幅比較長的銘文,是當時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保留了當時的真實的面貌
      ,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四五千件

      。據(jù)統(tǒng)計
      ,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青銅器中,有禮器170多件
      ,兵器1340多件
      ,還有工具以及其他雜器。1950年~1986年間
      ,發(fā)掘所得禮器650多件
      ,兵器1400多件,還有一些工具、藝術(shù)品和雜器
      。1986年以后
      ,仍有不少青銅器被發(fā)現(xiàn)。青銅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
      ,其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第五號墓??婦好墓
      ,竟有468件之多,而且種類齊全

      青銅器中鑄造技術(shù)工藝最為精美的是禮器

      。而殷墟出土的禮器,不僅種類多
      ,而且形制多樣
      ,呈現(xiàn)圓、扁
      、方等形狀
      ,其中以圓形器為主。最大最重的當屬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
      、長110厘米、寬78厘米
      、重875千克
      ,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全世界最大的古代青銅器,也是青銅文明的巔峰之作
      。此外
      ,侯家莊西北崗M1004號墓出土的牛鼎和鹿鼎、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司母辛大方鼎等
      ,也是重型禮器

      建筑特色

      以宮殿宗廟建筑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筑,造型莊重肅穆

      、質(zhì)樸典雅
      ,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
      ,集中體現(xiàn)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shè)格局
      、建筑藝術(shù)、建筑方法
      、建筑技術(shù)
      ,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的先進水平。殷墟的洹北商城
      ,具有高大的城墻
      、威嚴的宮殿
      、特別是嚴格的?中軸線?布局,成為數(shù)千年來中國歷代城市的特征

      史學價值

      殷墟的發(fā)掘

      ,幾乎完全改變了傳統(tǒng)史觀中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面貌,真實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為商周考古確立了可靠的年代學基礎(chǔ)
      ,對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

      基點作用;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以青銅器

      、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yè)空前發(fā)達
      ,不僅門類齊全
      ,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
      ,如青銅冶鑄
      、制玉、制陶
      、制骨
      、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guī)模
      。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
      ,大量使用青銅構(gòu)件,獨轅雙套雙輪
      ,結(jié)構(gòu)精致復雜
      ,體現(xiàn)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shù)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

      、分布格局、隨葬方式
      、祭祀禮儀等
      ,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
      、等級制度
      、親屬關(guān)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shè)的最高水平
      ,并為以后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
      ,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同時,以人祭
      、人殉
      、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
      ,突出表現(xiàn)了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
      ,體現(xiàn)了當時的喪葬習俗。[16]

      考古學影響

      殷墟的發(fā)掘

      ,是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與西方田野考古學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志。[19]

      殷墟宮殿區(qū)

      、王陵區(qū)的發(fā)掘
      ,大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的發(fā)現(xiàn)
      ,引起了中外學術(shù)界的矚目
      ,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地位;

      1931年梁思永在安陽后岡遺址?三疊層?的發(fā)現(xiàn),第一次從地層學上劃分了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guān)系
      ,為中國考古學的地層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殷墟發(fā)掘工地成為培養(yǎng)中國考古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李濟

      、董作賓
      、石璋如、高去尋
      、梁思永
      、郭寶鈞、尹達
      、夏鼐
      、胡厚宣等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殷墟的發(fā)掘

      ,對20世紀初期以來
      ,中國學術(shù)界在歷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之風作了正面回應(yīng)。隨著商王朝的存在被考古學證實
      ,中國學術(shù)界得以展開有關(guān)文記載中的?夏王朝?的探索

      評價

      國內(nèi)評價

      郭沫若:①?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

      。②?洹水安陽名不虛
      ,三千年前是帝都?。③?殷墟的發(fā)現(xiàn)
      ,是新史學的開端
      。?

      陳運和:?甲骨文樂得跳出殷墟

      ,青銅器樂得跳出殷墟重見天日,真是安陽小屯村的特大歡喜?

      夏鼐:①?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shù)價值很高

      ,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②?商代殷墟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具有都市
      、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并且它又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
      。中國文明有它的個性
      、它的特殊風格和特征。在上述三個要素方面
      ,它都自具有中國色彩的特殊性
      。在其他方面,例如玉石雕刻
      、馬駕的車子
      、刻文白陶和原始瓷、甲骨占卜也自有特色
      。殷墟的藝術(shù)也自成一風格
      。?

      金秉模:?整體來看,殷墟遺址的價值很重要

      ,遺址的保護與展示工作也是很好的
      。殷墟YH127甲骨窖穴是人類東方最早的檔案庫。王陵遺址可與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是第二個古埃及
      。?

      江澤民:?這個地方學問很深,很有發(fā)展前途

      。?

      國外

      2006年在立陶宛召開的第30界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認為殷墟?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

      ,作出了以下評價:

      II

      、殷墟作為商王朝都邑,展現(xiàn)了包括文字系統(tǒng)在內(nèi)的頂峰時期的中國古代青銅文化

      III

      、殷墟的文化遺存提供了非同尋常的關(guān)于商代晚期文化傳統(tǒng)的證據(jù),包括豐富的科學發(fā)明與技術(shù)成就
      ,例如建立在日相與月相觀察上的天文歷法
      、刻寫在甲骨上的中國最早的書寫文字。

      IV

      、殷墟的宮殿宗廟遺址
      、王陵遺址留下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
      ,奠定了中國古代宮殿制度和陵園制度初期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

      VI

      、殷墟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漢字語言
      、古代信仰
      、社會制度以及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了物質(zhì)證據(jù)。[

      商代城市遺址中
      ,墓葬區(qū)和生活區(qū)是如何布局的;其中很多都是隔河相望的
      ,這是否有一定的依據(jù)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Yin Xu。
      1.謂殷紂身死

      ,國都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
      。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
      ,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899年在此發(fā)現(xiàn)占卜用的甲骨刻辭
      。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fā)掘至今,先后發(fā)現(xiàn)宮殿
      、作坊
      、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chǎn)工具
      、生活用具
      、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xiàn)存有宮殿宗廟區(qū)
      、王陵區(qū)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
      、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
      、鑄銅遺址
      、制玉作坊
      、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
      、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
      ,作為文化遺產(chǎn),有一個重要的特點
      ,就是時代越久
      ,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
      、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
      。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
      。都城是什么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
      、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
      。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chǎn)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于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chǎn)——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
      。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shù)機構(gòu)獨立主持考古發(fā)掘開始
      ,在殷墟先后發(fā)現(xiàn)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
      、洹北商城遺址
      、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
      、手工業(yè)作坊遺址
      、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shù)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
      、玉器、陶器
      、骨器等精美文物
      ,全面、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
      ,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jù)
      。2001年3月
      ,在由國內(nèi)48家權(quán)威考古機構(gòu)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shù)名列榜首

      根據(jù)最近的考古調(diào)查和研究結(jié)果表明
      ,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
      、王陵遺址是核心區(qū)域
      ,并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于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
      、花園莊一帶
      ,是商王處理政務(wù)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
      ,在這里先后發(fā)現(xiàn)宮殿宗廟建筑基址80多座
      。這些宮殿宗廟建筑,以黃土
      、木料作為主要建筑材料
      ,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實高大的夯土臺基上,房基置柱礎(chǔ)
      ,房架多用木柱支撐
      ,墻用夯土版筑,屋頂覆以茅草
      ,造型莊重肅穆
      、質(zhì)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筑特色
      ,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fā)掘的53座建筑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
      、乙
      、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
      ,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
      、婦好墓、花園莊東地H1甲骨窖穴
      、54號基址和花園莊M54號墓等
      。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
      ,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
      ,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溝
      ,其東
      、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huán)抱中間
      ,構(gòu)成了嚴密的防洪
      、防御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
      ,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發(fā)現(xiàn)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fā)現(xiàn)以來
      ,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片
      ,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
      、小屯南地甲骨窖穴
      、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
      ,發(fā)現(xiàn)于1936年
      ,位于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余片
      。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fā)現(xiàn)于1973年
      ,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余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莊東地H3甲骨窖穴,發(fā)現(xiàn)于1991年
      ,位于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
      ,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余片
      。這些甲骨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
      ,包括祭祀、畋獵
      、農(nóng)業(yè)
      、天文、軍事等
      ,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
      ,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
      ,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
      。王陵遺址共發(fā)現(xiàn)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
      、“中”“甲”字形大墓
      ,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
      。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
      ,深達15米。墓內(nèi)槨室
      、棺木極盡奢華
      ,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
      ,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
      、隨葬方式
      、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
      、階級狀況
      、等級制度、親屬關(guān)系
      ,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shè)的最高水平
      ,并為以后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
      、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
      ,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
      。自1934年起
      ,這里共發(fā)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
      、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
      ,西區(qū)有8座4條墓道大墓
      ,8座大墓分成4排
      ,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
      、M1217
      ,最東為M1001
      、M1550,位于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
      ,西北部為M1003
      、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
      ;東區(qū)有5座大墓
      ,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
      ,2條墓道大墓3座
      ,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
      ,1條墓道大墓1座
      ,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
      ,墓形呈“亞”字形
      、“中”字形、“甲”字形等
      ,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后期的王陵
      。在王陵遺址的東區(qū)和西區(qū),還分布著2,000余座小墓葬
      ,其中東區(qū)已發(fā)掘1,383座
      ,西區(qū)發(fā)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shù)為陪葬墓外
      ,大多是祭祀坑
      ,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跡。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
      、方形等
      ,集中而又有規(guī)律地成組排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觾?nèi)埋葬著數(shù)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
      ,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
      ,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
      ,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fā)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fā)現(xiàn)祭祀人牲1,178人
      ,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
      。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
      ,一直延續(xù)到春秋時期
      ,并在秦漢時期演變?yōu)橹谱魈召富蚰举傅妊吃岬姆绞健?br>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殷墟發(fā)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重新構(gòu)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
      ,使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筑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筑
      ,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
      。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fā)現(xiàn)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jù)
      ,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
      、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
      、人殉、車馬殉葬
      、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
      ,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獨特的證據(jù)。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fā)掘
      ,是中國國家學術(shù)機構(gòu)第一次全面負責
      、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fā)掘,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
      ,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
      。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yè)咨詢機構(gòu)——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
      ,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fā)現(xiàn)
      ,呈現(xiàn)出巨大的文化潛力。如1999年在傳統(tǒng)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fā)現(xiàn)洹北商城
      ,面積達4.7平方公里
      ,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fā)現(xiàn)M54墓
      ,成為繼婦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
      ;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nèi)發(fā)現(xiàn)宮殿基址建筑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筑形制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
      ;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fā)現(xiàn)商代甲骨窖穴
      ,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之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
      。這一系列的新發(fā)現(xiàn)表明
      ,隨著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nèi)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
      ,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
      ,而且學術(shù)價值很高
      。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
      、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
      ,先后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
      、《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guī)劃》
      ,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guī)建設(shè)
      ,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并相繼成立了專業(yè)保護管理機構(gòu)
      ,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
      、行政管理和游覽服務(wù),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
      ,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以來
      ,已經(jīng)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
      。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后投入2億多元巨資
      ,編輯制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
      ,拆除各類建筑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
      、道路20公里
      ,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huán)境
      。同時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
      ,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
      ,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
      。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
      ,建造了集中收藏
      、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
      。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
      ,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
      ,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wù)
      。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
      、普及化的問題
      ,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
      ,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zhì)量
      、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鉆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
      ,那么文字的出現(xiàn)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jié)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
      ,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
      、文化的標志
      ,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nèi)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
      ,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演變而承續(xù)至今
      ,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
      ,單字約4500個
      ,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
      ,甲骨文雖然經(jīng)過了金文
      、篆書、隸書
      、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
      ,但是以形、音
      、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
      ,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
      ,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
      ,方塊字寫在紙上
      ,一目了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劦揭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杜金鵬說
      ,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fā)掘中
      ,出土青銅容器4000余件,這些青銅器中
      ,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
      。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jù)證明
      ,這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fā)掘時
      ,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
      ,那個工廠現(xiàn)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nèi)范,而這個內(nèi)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
      ,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
      ,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
      ,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
      ,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guī)模
      、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
      ,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
      ,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xié)調(diào)起來
      ,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jīng)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yè)如此發(fā)達,但安陽周圍并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
      。有學者推測
      ,當時的工匠們已經(jīng)學會了在礦石的產(chǎn)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后把加工過的粗銅
      、粗錫
      、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
      。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
      、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
      、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
      。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zhàn)爭
      ,可能也與爭奪礦產(chǎn)資源有關(guān)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瑯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xiàn)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shù)想像力
      。學者們認定
      ,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
      、遼寧岫玉
      !那么可以這樣設(shè)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就已經(jīng)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
      ,這個證據(jù)是非常充分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眲c柱說
      ,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
      ,殷墟考古發(fā)掘70多年來
      ,發(fā)現(xiàn)墓葬計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
      ,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
      、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
      ,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
      。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
      、形制
      、組合
      、數(shù)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
      ,規(guī)模宏大
      ,殺殉眾多,禮器精美
      。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
      ,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
      ,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
      ?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
      ,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
      。換句話說
      ,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編輯本段殷墟建筑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lǐng)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
      ,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余米
      ,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筑
      ,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
      !它的建筑面積相當于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fā)現(xiàn)的1號宮殿建筑基址
      ,是繼1999年發(fā)現(xiàn)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墻遺址后
      ,又在該城內(nèi)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fā)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筑遺址
      ,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筑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筑群的發(fā)現(xiàn)
      ,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diào)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后
      ,發(fā)現(xiàn)的一商代都邑遺址
      ,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
      ,考古人員已發(fā)現(xiàn)宮殿宗廟建筑110余座
      。這些建筑成組排列,或為宗廟
      ,或為社壇
      ,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筑“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雛形

      編輯本段殷歷法為農(nóng)歷所沿用
      據(jù)徐廣德研究員介紹
      ,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shù)在很多領(lǐng)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
      ,殷人已能夠準確地記錄日食
      、月食和星象,并對超新星等天文現(xiàn)象有了較早的認識
      。殷歷法采取陰陽合歷
      ,將一年分為12個月,并采取增加閏月的方法
      ,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
      。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xiàn)行的農(nóng)歷所沿用。
      在數(shù)學方面
      ,殷人已有了個
      、十、百
      、千
      、萬等數(shù)字概念,并采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yī)學方面
      ,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藥物治療外
      ,還能應(yīng)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
      ,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fā)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yè)空前發(fā)達
      ,不僅門類齊全
      ,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部門
      ,如青銅冶鑄
      、制玉、制陶、制骨
      、制車
      、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guī)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
      、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jīng)使用了大量青銅構(gòu)件
      ,獨轅雙套雙輪
      ,結(jié)構(gòu)精致復雜,體現(xiàn)出高超的機械
      、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shù)

      殷墟時期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shù),對人類科技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本段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qū)位于洹河南岸小屯村
      、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000米
      ,東西寬650米
      ,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qū)內(nèi)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lián)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qū)還分布著為數(shù)眾多的甲骨窖穴
      。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fā)現(xiàn)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shè)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
      。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
      。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
      ,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
      、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
      ,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
      ,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
      ,觀此勝于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
      ,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
      ,第30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
      ,大致分為宮殿區(qū)、王陵區(qū)
      、一般墓葬區(qū)
      、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平民居住區(qū)和奴隸居住區(qū)
      。據(jù)《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
      ,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员P庚遷都于此至紂王(帝辛)亡國
      ,整個商代后期以此為都
      ,共經(jīng)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
      ,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
      、“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
      ,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
      ,疆域廣闊
      ,政治、經(jīng)濟
      、軍事
      、科技、文化空前發(fā)達
      ,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
      。殷墟以獨具風格
      、規(guī)模巨大
      、規(guī)劃嚴飭的宮殿建筑和商王陵墓體現(xiàn)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制作精美
      、紋飾細膩
      、應(yīng)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
      、玉器制作
      、制車、制骨
      、陶器
      、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fā)達的手工業(yè)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
      、表現(xiàn)內(nèi)容豐富
      、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lǐng)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明
      ,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
      ,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考古學的搖籃
      ,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
      、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
      。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甲骨文及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其重要的歷史
      、科學、藝術(shù)和文化價值
      ,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
      ,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
      、璀璨絢麗的一頁
      ,應(yīng)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fā)掘
      ,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
      。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fā)現(xiàn),是新史學的開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
      編輯本段發(fā)掘過程
      1899年
      ,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fā)現(xiàn)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
      ,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
      ,于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
      ,王懿榮的甲骨轉(zhuǎn)歸了劉鶚所有
      ,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購甲骨
      ,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
      ,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后
      ,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jù)
      ,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
      ,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fā)掘
      。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fā)掘,后來由于抗日戰(zhàn)爭而停止
      。1950年后又重新開始發(fā)掘工作
      ,到1986年已經(jīng)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fā)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編輯本段新發(fā)現(xiàn)
      殷墟發(fā)現(xiàn)的甲骨中已經(jīng)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
      ,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
      ,現(xiàn)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
      。而且對于甲骨的研究,也產(chǎn)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
      ,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
      ,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
      。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
      ,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
      。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yè)作坊
      。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
      ,共發(fā)現(xiàn)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
      ,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xiàn)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在王陵區(qū)編號1001的大墓中
      ,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于68人的田獵隊
      、18匹馬,殉葬的領(lǐng)隊是貴族出身
      ,因此這個領(lǐng)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
      ,有近600人殉葬
      。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
      、斷肢甚至肢解后扔進來的
      ,其中還發(fā)現(xiàn)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
      ,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
      ,還發(fā)現(xiàn)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
      ,其中青銅器468件
      ,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
      ,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xiàn)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重的青銅器
      。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
      ,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御設(shè)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
      ,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
      ,大致分為宮殿區(qū)、王陵區(qū)
      、一般墓葬區(qū)
      、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平民居住區(qū)和奴隸居住區(qū)
      。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
      ,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guī)模
      、面積
      、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zhì)量之精
      、之美
      、之奇
      、數(shù)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
      ,而且是東方政治
      、經(jīng)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qū)遺址上
      。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
      ,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jié)構(gòu)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設(shè)計
      ,嚴格地構(gòu)筑在原建筑的遺址上
      。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頂,夯土臺階
      ,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
      。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xiàn)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筑,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
      。同時
      ,它也是集考古、園林
      、古建
      、旅游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13日一致決定
      ,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chǎn)。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殷墟申報世界遺產(chǎn)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
      。童明康認為,相對于寺廟
      、建筑
      、石窟等可視性遺產(chǎn)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產(chǎn)非常不易
      ,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
      ,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
      ,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范。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
      。東起郭家灣
      ,西至北辛莊,南起劉家莊
      ,北至后營
      ,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
      ,寬約5公里
      ,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qū)為中心
      ,沿洹河兩岸呈環(huán)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
      。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
      。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
      、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
      。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
      、禮制
      、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后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
      ,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數(shù)量居世界第三位
      。(新華社)
      后申遺成功
      門票:50元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71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當庭表示后悔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不平等條約簽了一個又一個,反正影響不到慈禧的榮華富貴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