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從維熙:四書生四十年祭

      長坂坡論壇 2023-11-02 18:07:47

      來源: 孤冷的思享者

      從維熙中國進入歷史新時期之后

      ,昔日被流放于東西南北中的文化囚徒,平反歸來重新聚首之后
      ,劇作家杜高對我說起1970年他浪跡南京時的一件往事。一天,他走在大街上,見一輛押往刑場的囚車匆匆而過,他駐足觀看街上的布告
      ,才知拉往刑場的囚徒中
      ,有與我們一起勞改過的三個老右。他們的名字是:姚祖彝
      、王同竹、孫本喬
      。筆者曾為此在南京報紙發(fā)表《金陵尋夢》一文
      ,尋找?guī)讉€殉難者的歷史真跡。真是“不找不知道
      ,一找嚇一跳”
      ,南京讀者告訴我,另一老右陸魯山
      ,因其與被處決的三個苦難書生有說不清的關系
      ,也在同年遭遇了滅頂之災。嗚呼
      !這四顆苦難冤魂
      ,都與我在同一個大炕上睡過覺,在同一塊土地上勞改過
      ,因而當2010年來臨——四書生離世四十周年之際
      ,難以平復的歷史傷痛,讓筆者提起筆來
      ,為這四個難友留下真實的靈魂寫照
      。歷史不能忘卻,這不是一句空話
      ,無論是月圓的歡歌和月殘的悲歌
      ,都是中華民族自身的形影;報喜更要報憂
      ,才是真正的求真務實
      ,才更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成長……

      1970~2010年,時間已經跨越了四十個年頭了

      。在1970年文革的“一打三反”期間
      ,知識分子中的受難群體,受到了生命中最為嚴酷的煎熬

      我是在這年被戴上手銬的

      ,上廁所無法自理,還得讓同號為我擦屁股
      ,可謂丟掉了一切自尊
      ;去了新疆勞改的老地下黨員陳野,是在這一年接受赤腳走蒺藜狗子的懲處
      ,滿腳血痕累累之后
      ,被吊在房梁上打
      ,一直打到他躥了稀屎湯子為止;也是地下黨員的張滬這年在曲沃服了敵敵畏
      ,想奔天堂而未果
      ,棺材板都釘好了,她又從陰曹地府還了陽
      ;老革命加老書生朱希
      ,這一年在長治被判為死刑,而自己竟渾然不知
      ,多虧林彪早于處決他墜機溫都爾汗
      ,不然他將因反林彪而被槍決于晉陽大地……盡管,這幾個都是右派群體中的不幸兒
      ,但是對比起在這一年先后被以反革命罪處決的姚祖彝
      、王同竹、孫本喬
      、陸魯山四個右派來說
      ,還屬幸運兒之列——因為不管前者承受了多么大的時代高壓,但畢竟活了下來
      ,筆者言及的四個老右
      ,可謂悲情之最。他們在這一年被處決在南京的刑場
      ,倒在了昔日雨花臺烈士殉難的圣土
      ,不僅增加了雨花臺濃濃的血色,還給后來人帶來一個無法回避的叩問:他們?yōu)槭裁磿庥鲞@般厄運

      在我的勞改生涯中

      ,曾有幸與這四個同類為伍。姚祖彝畢業(yè)于老燕京大學
      ,在外貿部工作時馬失前蹄
      ;王同竹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俄語系,在中央編譯局工作時被打成右派
      ;剩下的孫本喬和陸魯山
      ,分別是北京工業(yè)學院和北京農機大學的學生,他倆是沒有完成學業(yè)就被戴上一頂右字號鐵帽
      ,送進了勞改隊里來了
      。該怎么敘說這段往事呢,讓我先從年紀最大的姚祖彝落墨吧

      哭祖彝

      記得

      ,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之初在團河農場勞改時,我們曾被勒令修建一個人工湖
      ,幾百個赤背裸胸的老右
      ,在方圓二百多米的平地上挖土造湖
      。當時,精通英語的姚祖彝
      ,負責為工地挑著水桶送水
      、并兼顧打掃駐地衛(wèi)生,他雖年長我?guī)讱q
      ,不僅身上沒有老氣
      ,反而學生氣十足。記得
      ,挖湖人在勞動的間隙喝水時,我曾看見他躲在樹蔭之下
      ,偷偷翻看外語辭典
      。那本書雖然很厚,但體積很小
      ,可以隨時裝進口兜
      ,以逃脫專政的視線。這在勞改隊的大染缸中
      ,稱得上一奇:人都掉進井里了
      ,耳朵還掛得住
      ?倒是有苦中作樂的同類
      ,拿一些兒童看的連環(huán)畫冊打發(fā)日子,在幾百名右字號的同類中
      ,也不乏英語的頂尖之材
      ,如曾留學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劉祖慰和新華社專事英語作的劉乃元、杜友良
      ,他們似乎都告別了自已昔日的專業(yè)
      ,專心致意地進入被改造的角色,姚祖彝與他們不同
      ,他的生命指針
      ,似仍在沿著自已定向的羅盤運轉。

      為此

      ,我曾詢及過他:“體力勞動加腦力勞動
      ,你不累嗎?”

      他很清淡地回答:“現(xiàn)在讀ABC

      ,可以轉移痛苦
      ;我想總不能改造一輩子吧,外語這東西不比中文
      ,一日丟下就難再拾起來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從他的冋答中,我似乎覺察到他心里還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憧憬著未來的某一天

      ,能重回他的外貿部
      ,干他熟悉的工作。知識分子天生愛做夢
      ,在姚祖彝身上
      ,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除了這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之外
      ,在我的記憶里
      ,他是一個多愁善感、悲天憫人的人
      。當時正值大饑餓年代的尾聲
      ,集中到這里的右派,一些沒有家庭探視的老右
      ,在饑餓年代留下的饑餓后遺癥
      ,還像影子一樣緊緊追隨著他們。記得
      ,鋼鐵學院來的大肚漢徐繼和以及骨瘦如柴
      、當過人民教師劉岳,毎天收工之后
      ,便環(huán)繞著伙房亂轉
      ,他們難以割舍胡吃海塞的積習,常常撿些菜幫
      、菜葉一類的東西往嘴里塞
      。那鏡頭不僅丟盡了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清高,說得更形象一點
      ,就像舊社會的癟三和乞丐
      ,兩只眼睛的視力,總在搜尋街頭巷尾的西瓜皮那般
      ,尋找著可以裝進肚皮里的食物

      姚祖彝因為負責清潔衛(wèi)生,這些被伙房扔出來的東西

      ,屬于姚祖彝清理衛(wèi)生的范圍
      ,因而無法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接觸。他先是用大道理勸阻這些肚饑的人
      ,不要胡吃海塞
      ,吃了不干不凈的東西,得了病還得到公安醫(yī)院云云,后來當他發(fā)現(xiàn)勸說失效之后
      ,另一種人道情懷便油然而生:就借著打掃衛(wèi)生的機會
      ,把伙房擇下來當垃圾處理的菜幫和菜葉,用自來水洗凈收藏起來
      ,留給幾個永不知什么叫飽的饑餓號充饑

      有一天,他正在干著這種十分埋汰活兒的時候

      ,被勞改隊的高元松隊長看見了

      “你這是在干什么

      ?”

      姚語塞了半天,只好說出實情

      “他們糧食定量不夠吃嗎

      ?”

      “現(xiàn)在,雖然比在別的農場糧食定量高了

      ,但有些人還是不夠吃
      。”姚老實地回答隊長詢問之后
      ,出于人道情懷,話鋒一轉
      ,提出了他的臆想
      ,“既然高隊長您問到這個問題了,我覺得這有損于專政機構的形象
      ,如果有可能的話
      ,能不能再給他們加點‘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的特殊角落

      ,是糧食的代稱。姚祖彝作為被專政的對象
      ,對執(zhí)行專政任務的勞改干部提出這樣的意見
      ,盡管口氣十分婉轉,但內心還是捏著一把汗的
      ,因為這等于變相對執(zhí)行專政的機構
      ,提出增加糧食定量的請求。是命運使然
      ?還是憑著他的聰明
      ,選對了訴說的廟門?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反正聽了他這番話的隊長高元松(綽號高善人)
      ,不但沒有批評姚祖彝的請命之舉,還把他的話逐級上報
      ,場部領導居然破例給右派隊里每人每月增加了二斤糧食定量
      。記得
      ,在宣布這一消息時,那幾個饑漢手舞足蹈
      ,但是誰也不知道此事的淵源
      ,在于姚祖彝那顆悲憫人生的心。

      直到一個星期天

      ,我和姚祖彝同在院子里洗衣服
      ,閑聊時他才向我低語了這件事。說實話
      ,我當時對此事也并不完全信實
      。之所以如此,因為他是老燕京大學的學生
      ,人道心腸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會不會“下里巴人”地去為幾個饑漢清洗爛菜,并為此向“高善人”請命
      ,是個待解的問號
      。我每天出工在外,不知監(jiān)號院子里的事情
      ,為此事
      ,我特意到伙房去詢問炊事人員,雖然得到了他們的證實
      ,我還是覺得像“天方夜譚”
      ,直到有一次高隊長召開右派開會,在會上公開表揚∫姚祖彝打掃生盡職盡責之余
      ,還關心別人生活之后
      ,我才開始對姚祖彝有所認識。

      我和他住的屋子

      ,只有一墻之隔
      。在炎熱的夏日,為躲避屋子里的悶熱
      ,晚飯大都端到院子里來吃
      ,我看見他把自分到的窩窩頭,送給石油學院來的大肚漢劉士康吃
      ,當劉推讓時
      ,姚祖彝說他的理由是:我干的是往工地送水的活兒,比你們流汗少
      。有一天
      ,我吃飯時與他坐在一起,他突然用勺子往我窩窩頭上抹上了一塊黃黃的東西。我定睛細看
      ,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塊黃油
      ,我沒有詢問他何以會有這種高級營養(yǎng)品,在那個年代能吃上這人間罕見之物的
      ,一定是家中非常富有之人
      。事實證明我推論的絕對正確,后來我知道這是他的家人
      ,從南方郵寄到勞改隊的
      。繼而,我知道了他的老家在浙江
      ,屬于書香門第出身
      ,由于與我的家庭出身近似,彼此便有了更多的接觸

      記得

      ,有一天我倆閑聊時,他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從文
      ?這個行當自古就多災多難
      !”

      我說:“可能與家庭影響有關,叔叔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國文系

      ,少年時代我讀過他發(fā)表在天津《大公報》上的‘十四行詩’
      。”

      “你父親呢

      ?”

      “他畢業(yè)于老北洋大學,學的是機械和采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艺f,“可惜的是
      ,他思想激進
      ,曾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年輕時就被國民黨關進監(jiān)獄
      ,肺病發(fā)作而亡
      。”

      他說:“我和你的情狀太近似了

      ,家里過去還拿出錢來
      ,支援過‘地下黨’的活動,可是現(xiàn)在……”

      “別說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我們的閑談因涉及了反右,便像受了電擊那般談話立刻中止。雖然

      ,我們內心深處
      ,都潛藏著對反右的不解,但從不影響勞動表現(xiàn)
      。有一天
      ,他挑著熱開水到挖湖工地上時,還沒有到勞動的休息時間
      。他放下水桶
      ,就到工地上來揮鍬挖土,當時正逢抬土的打擂比賽
      、看誰的肩膀最能負重
      。我剛剛壓斷了一根扁擔,他就推開了我
      ,并在筐繩中間插進去一條新扁擔
      。由于在右派群體眼里,他并非正常的勞動力之故
      ,幾百雙老右的視線
      ,都投向了他的身上。很遺憾
      ,他根本沒能抬起那三四百斤重的泥筐
      ,雖然他失敗了,人們還是報以熱烈的掌聲
      。之所以如此
      ,因為他并非勞動的正規(guī)軍,能主動請纓來“力拔山兮”
      ,足以證明他心中的火焰
      ,并沒熄滅。

      當天晚上

      ,我們坐在一個大炕上學習時
      ,我向他耳語說:

      “你體力不行,今后千萬別干力不從心的活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他小聲回答說:“我常常這么想,應該多給國家添磚加瓦

      。但是我要聲明一點
      ,絕不是出于贖罪之心,我們沒有罪可贖
      ,完全是對民族的一腔赤子之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我相信他的真誠。后來我們被分散到各個勞改隊去了

      ,他激于滿腔血熱
      ,在新疆勞改單位來人,動員無家室牽連的人
      ,去新疆開墾邊疆
      ,他應征到西北邊陲去了。我和他再也沒有相見之機緣
      ,但他對我傾吐的肺腑之言
      ,我始終牢記于心,這樣一個清純誠實的學子
      ,被劃成右派已然是時代的悲情
      ,到了1970年,怎么會被拉向了死亡的刑場呢

      在歷史跨過去三十多個年頭之后,有一天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我在北京西山腳下的一個公寓
      ,碰到了中國文化部原電影局局長、詩人石方禹和他的夫人盧粹持女士
      ,他們夫婦倆昔日也是從燕京大

      學畢業(yè)的學生

      。他們曾讀了我的《走向混沌》,在談起這部書的時候
      ,便談起了姚祖彝之死
      ,盡管其書中只是一筆帶過,但這倆燕大校友
      ,都為之感嘆不已
      。方禹夫婦當時雖然和他讀的并不是一個系,但姚祖彝其人
      ,他們還是知其一二的
      。他當時給方禹夫婦留下的印象
      ,是個清高而正派的學子
      。為了讓我知道他更多的情況,石方禹的夫人
      ,還特意用快遞給我送來《燕京大學校友紀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贰P
      ?饷嬗∮小靶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壯哉
      !燕京大學”題字和校園內未明湖畔林木深深的圖片,其中在有關姚祖的條幅里
      ,留下如是的幾行文字:

      姚祖彝

      ,浙江余杭人,1927年生
      ,1946年入學
      ,1950年畢業(yè)于經濟系。曾在1949~1950年上半年任燕京大學學生會副主席
      。參加工作后
      ,歷盡艱難,終于在文化大革命后期
      ,含恨逝世
      。歿年不詳。

      在簡介之前

      ,還印有一張姚祖彝風華正茂的半身照片:他身著深色西裝
      ,眉宇之間飛溢出一股英爽之氣。他兩眼的目光
      ,沒有射向天空
      ,而是向下凝望。在這座當年的洋學府
      ,心比天高的學者雅士
      ,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是谷子地里的高粱
      ,但是姚祖彝的肖像氣質平和
      ,兩眼在向下凝視
      。難道這個時候
      ,心懷報國之志的他,就在尋覓地獄之門
      ?抑或是冥冥中的地獄之神
      ,在預示著他并不美好的未來呢

      北京城是1948年冬解放的。姚祖彝在解放后

      ,就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一職
      ,這不是已然為他的青年時代定位了。如果不是對新中國的滿腔血熱
      ,他當時是不會成為燕京大學學生會副主席的
      。在燕京大學的驕子是學經濟的,英語又是他的特長
      ,可惜他生不逢時
      ,如果他晚落生二十年
      ,在改革年代里不正是他大展才華的時候嗎?但是人不能選擇出生的年月
      ,他趕上了中國歷史的蠻荒年代
      ,知識分子的命運像風中的樹葉,完全沒有自主生活的權利

      據(jù)難友告知

      ,他是在他上海姐姐家中被抓走的。當時
      ,雖然是文革的混亂年代
      ,他也未能預料到這一走,就是與人世永別
      。因而
      ,他當時還對他的姐姐說:“過些天,我再來看你
      !”嗚呼
      !他就這么走上了死亡之旅。僥幸活過了那個年代的我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向你地下的亡魂致哀!

      祭同竹

      王同竹君的臉雖然不失為清秀

      ,但眉宇間深藏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悲楚
      。從這張遺像上,我們不難看出他有著苦澀的學生時代
      。我和他有緣在一度時間內成為在勞改隊中的難友
      ,除了命運的近似之外,對文學的愛好
      ,當了我們的“紅娘”——在眾多右派同類中
      ,他是有過作品問世的。

      遠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

      ,我在《北京日報》當編輯
      、記者時,就知道了他的名字
      。當時
      ,蘇聯(lián)元帥伏羅希洛夫要來華訪問,報紙副刊要配發(fā)一篇有關這位鐵血元帥在二戰(zhàn)時的有關事跡
      。記得
      ,在副刊召開編務會議的時候
      ,負責翻譯作品的老編輯
      ,提到在編譯局工作的王同竹的名字
      。不久,我在副刊上讀到占了大半個版面的王同竹的譯作《鐵甲列車》(筆名王竹)
      ,當時覺得此人文筆流暢
      ,是個才子型的譯者,但是未曾謀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皇窃┘也痪凼住保易鰤粢蚕氩坏?960年在大墻之內
      ,我們同時成了同一個鐵甕之囚

      記得,我和他初次見面時

      ,是在編織“作繭自縛”的鐵絲網(wǎng)
      。由于牢房人滿為患,幾百名老右初到這個地方時
      ,住的房子是過去監(jiān)獄的獄警養(yǎng)警犬的狗舍
      ,與田野間隔,因而我們需要為我們下榻的監(jiān)號
      ,編織與外界隔絕的鐵絲網(wǎng)
      。其實我與王同竹不在一個小隊,但是他抱著一捆帶刺的鐵絲
      ,居然走到我旁邊來∫
      ,并說:

      “你是從維熙,我給你打下手吧

      !”

      我非常吃驚

      。這倒不是因為他道出了我的字號,而是出于對他的陌生
      。因而我說:“你不是我們小隊的人吧
      ?串隊干活是違反紀律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你應當知道我

      ,一定知道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詧笮彰f
      ,“我是《鐵甲列車》的譯者王同竹……”

      這個名字,一下把我和他的距離拉近了

      。但我還是心存障礙
      ,不敢把他留在我的身邊干活,因為勞改隊長正站在院子中央
      ,監(jiān)督著我們編織鐵絲圍墻的勞動
      。他似乎看出我的心緒
      ,低聲地為我解疑說:“初來乍到,隊長還認不出來張三和李四
      ,你顧慮的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

      是啊,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
      。他不害怕,我則感到不是一個勞改小隊的人
      ,越過隊界來找我一塊兒干活(實為聊天)
      ,容易引發(fā)事端,所以我當天還是給他潑了盆冷水:“日子長著哩
      ,我們有時間再聊吧
      !”他顯得十分無奈,只好抱著那捆鐵絲無聲地離開了我

      這是在勞改隊中我們第一次見面

      。當時,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是一個敢于跨越樊籬的同類
      。為了這次的失禮,我內心難過了很久
      ,并決心彌補上我的心理失衡
      ,便在一次出工的路途上,我走到他的身側
      ,對他說:“請原諒那天
      ,在眾目睽睽之下,我怕引火燒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f:“我這個人太感情質了,事后我也考慮到了我的失態(tài)
      ,你是對的
      。”從這天之后
      ,我和他常常在出收工的路上
      ,彼此走在一起低聲傾吐心聲。之所以如此
      ,因為在幾百號人行進的隊伍中
      ,我們走在一起,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記得

      ,他給我印象最為深邃的
      ,莫過于他痛苦的學生時代了。他從小熱愛文學
      ,在湖北襄陽中學讀高中時,與他的弟弟王同策便在學校里編輯一塊名為《晨曦》的墻報
      。同時他個人在《湖北文藝》
      、《工人文藝》等文學刊物上,開始發(fā)表詩歌
      。用他自己的話說
      ,他熱愛新中國,并決心為她高歌一生的
      。但是這時
      ,一件對他致命的打擊不期而至:他在學校當老師的爸爸,因歷史問題被抓走后槍決于刑場
      。他的母親和他的妹妹
      ,被押送還鄉(xiāng),城市里只剩下他和弟弟——可能學校出于兩兄弟表現(xiàn)還不錯的緣故
      ,讓他們留在學校讀書
      。年僅十八歲的他,經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思想和感情的磨礪:第一
      ,父子的血緣感情
      ,不是揮刀就能立刻斬斷的,但是出于對新中國的熱愛
      ,他相信政府對他父親的處理是有依據(jù)的
      ,但是需要一個消化過程;第二
      ,離開父母后
      ,他和弟弟沒有了經濟依靠,如何繼續(xù)學業(yè)成了棘手的問題
      。王同竹是這樣描繪當時的困頓生活的:“我和弟弟上課之余
      ,幫人干活打工,不夠糊口時便靠向親友賒借
      ,充填饑腸轆轆的肚子
      。”當然
      ,填不飽肚子是經常的事情
      ,他便和弟弟到街頭菜場撿拾些菜葉菜頭一類的東西,煮熟代替糧食充饑。事隔多年之后
      ,王同竹當年的一位女同學
      、今天武漢第十四中學退休的高級語文教師夏順萌著文回憶說:

      在1952年初春的一個下午,他從我門前走過

      ,曾有氣無力地囁嚅地對我說:“你……有飯嗎
      ?給我一點好嗎?”我立刻意識到向一個不太熟悉的女同學開口討飯吃
      ,生活一定到了無奈的地步
      。我當即點頭表示同意,讓他走進我的家
      。其實我當時的生存條件
      ,不比他好多少,僅有半碗米飯當作晚餐
      。但是看他那個模樣
      ,我顧不得這些了,便到亂柴堆里翻出一個糠了心的蘿卜
      ,切好放在鍋里和米飯一塊兒炒給他吃
      。等他吃過飯,把碗還給我時
      ,我看見他的胳膊細如竹竿
      ,一套黑布棉衣褲,薄如麻片……

      這是當年對他充滿同情心的女同學

      ,描繪出的高中時代王同竹的一幅肖像
      。但是王同竹沒有被艱辛的生活壓倒,憑著他性格中的堅毅
      ,走過了他乞討般的高中生活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高中畢業(yè)后他順利地考取了武漢大學俄語系
      ,抒寫了一首他個人的苦難童話
      。在武漢大學由于其口語出眾,不僅深受俄羅斯籍教授的喜歡
      ,他還沒有從學校畢業(yè)
      ,就常常被武漢外事部門調去當俄語翻譯。王同竹憑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畢業(yè)后就被調入北京馬列編譯局工作
      。一個受了許多苦難的湖北娃子,做夢也沒想到會來北京
      ,但是他當真步入了首都

      “在我看來,這是飛天。我覺得學生時代的噩夢已然結束了

      。因而在馬列編譯局
      ,拼命地工作。在《北京日報》上發(fā)表的譯作《鐵甲列車》
      ,就是我的成果之一
      。”他說
      ,“除此之外
      ,此時愛情也向我飛來。我和一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來自西藏的姑娘相愛了
      。不僅圓了我的愛情夢想
      ,還連我的文學夢一齊圓了——我和她一起把西藏的童話《公主與鐵匠》和《美女的心愿》編譯成漢語
      ,在《民間文藝》上發(fā)表……”

      王同竹對我回敘這一段青春往事時,是在周日的休息時間

      。我們彼此交心的地點
      ,選擇了院子的自來水下水池旁邊——他洗他的衣服,我洗我散發(fā)著汗臭的被單
      。在我記憶中
      ,那是他最為歡快的時刻,嘩啦啦的流水聲中
      ,夾雜著他的歡聲笑語
      。之所以記憶得如此清晰,因為中間發(fā)生了這么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他洗上衣時
      ,口兜里裝著的那個與他結為連理的藏族姑娘的照片
      ,差點兒被他揉搓成碎片。多虧發(fā)現(xiàn)得早
      ,他匆忙地將浸了水的妻子照片
      ,從濕衣口袋里掏了出來,因而我有緣看了一眼他的妻子的形影
      。這個鏡頭讓我終生難忘
      ,身著藏裝的美麗姑娘的影像,雖然被揉成幾道褶皺
      ,但當他把照片撫平之后
      ,我還是清晰地看到她那清秀的面容。

      “你真是福氣不小

      ,家里有這么一位等著你
      ,你改造中該有動力了!”勞改隊中難得有片刻的快慰,我開他的玩笑說
      ,“人生得一紅顏知己足矣
      ,我祝賀你有這樣一位佳麗相伴!”

      他背過身去

      ,沒有回答
      。我以為他是逃避我的目光,借機把那張沾水的照片裝進口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俏蚁脲e了,當他重新回過身來
      ,把目光對準我的時候
      ,兩只眼睛里涌出淚水。不用他解釋
      ,我也能猜出個大概來了:許多家庭
      ,因為其中出了個右派禍水而解體,王同竹大概也沒能逃脫這個時代的定律
      ,很可能已然你東我西了
      。我無意間說出的那句祝愿的話,正好扎在他的心靈傷痛之處
      ,為此我連連向他道歉
      ,從而更深層里了解到凡是來到囚甕里的人,心里都揣有一本苦難經文
      。為了轉移他的精神
      ,我開始和他說俄國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他到底是性情中人
      ,用自來水洗了把臉后
      ,對我實言了至今還心悸的鏡頭:¨一天,我被公安人員戴上手銬
      ,從家里帶走
      。情急之下,她追了出來
      ,一步踩空了
      ,從樓梯上滑落了下來,致使已然懷孕幾個月的娃兒
      ,因為妻子墜樓而流產
      。”他說他所以保留下她的照片
      ,是寄托對她的內疚和懷念——他甜美的家
      ,早被1957年的那場強臺風
      ,撕成碎片了。

      我雖然安慰了他一番

      ,自知我的言語是無力的
      。盡管如此,我從王同竹的身上
      ,看見了知識分子難以言喻的悲哀
      。也許正是這個誘因,我和他的接觸漸漸多∫起來
      。我們悄聲地談論社會的畸形
      ,評說時代文學的貧血。記得
      ,談到文學時我們議論最多的是浩然
      ,覺得他雖然生活樸素,但是似乎得了“目盲”
      ,大饑餓年代的中國
      ,明明餓死了成千上萬的庶民百姓,他居然寫出了《金光大道》一書
      ,真是知識分子的良心被狗吃了
      。這是我們交談的一面
      。另一方面
      ,我們身在囚甕之中,并沒有因為我們的身份
      ,而對國家喪失青年人的熱情
      。按著勞改隊的慣例,每到各種節(jié)日
      ,都要鸴歌燕舞一番
      ,因為我過去頭上戴過青年作家的桂冠,因而無可逃避地要按著隊長的指點
      ,編寫個節(jié)目什么的
      。1962年的國慶前夕,我又接受了一個光榮任務
      ,寫篇詩歌在會上朗誦
      ,我說我口齒不清,建議隊長讓王同竹擔任該詩的朗誦
      ,推薦的理由十分充足:他多才多藝
      ,不僅會拉手風琴,而且有一副好嗓子
      。隊長同意了我的意見
      ,于是在我的往事庫存中
      ,留下了與王同竹合作的記憶。

      他的認真態(tài)度

      ,讓我吃驚
      。勞改隊長為了讓我們的演出成功,特意給了我們一天的時間
      ,讓我們排練
      。在空蕩蕩的監(jiān)舍中(別人都去勞動了),他反反復復吟誦這首詩歌之余
      ,還不斷地修改詩中的個別段落
      。我提醒他沒有多少時間了,我寫的這首狗屁歪詩
      ,不值得他那么投入
      。但是他反駁我說:“誰讓你推薦我登臺呢,我是個完美主義者
      。要么不干
      ,干就得干出個名堂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乙懒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并為他去食堂打飯,以節(jié)約他的時間
      。記得在排練時
      ,他的鏗鏘有力的聲音,驚動了在院子里打掃衛(wèi)生的姚祖彝
      ,他隔著窗玻璃為王同竹鼓掌叫好之余
      ,還高聲詢問王同竹說:“喂!你是不是當過演員
      ?憑這水平
      ,就是在人民大會堂演出,也會獲得滿堂彩聲
      。真的
      !”

      姚祖彝這一句助興的話,卻使王同竹頓時失音

      我說:“你怎么了

      ?”

      他自言自語地說:“那兒是天堂,這兒是勞改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真是一個敏感的文學坯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艺f
      ,“你是不是想撂挑子不干了
      ?”

      他端起水杯,咕嘟咕嘟地喝了幾口涼開水

      ,用袖口一抹嘴巴說:“誰讓咱們生不逢時
      ,趕上個反右呢,不然的話
      ,你我都是文化界的A角
      。也怨我們老祖宗屈原,給我們留下到自投汨羅江時
      ,仍然熱愛楚國一草一木的相思傳統(tǒng)
      。誰讓我是他的子孫呢!哎——”

      他長嘆了一聲之后

      ,又附加了幾句充滿悲涼詩意的自我表達:

      盡管我經受了

      許多磨難和屈辱

      黃土地啊

      我是你根上的葉

      無法割舍

      葉對根的依戀

      我為他的詩外詩而動情地鼓掌

      姚祖彝隔著窗子連連喊道:“好——好——”

      這個排練中的小小插曲,讓我永生難忘

      。因為它不僅是王同竹的精神自白
      ,也是這個受難群體,在那個年代的一幅集體肖像——那就是盡管沉淪為囚
      ,但仍然斬不斷與國家民族的苦戀與相思

      到了10月1日的晚上,我的神經非常緊張

      ,生怕他哪根神經鬧妖
      ,再來一次突然失語,那可就砸鍋了
      。在國慶節(jié)這個關口上
      ,如果他突然中斷他的朗誦
      ,那將不是生活問題
      ,而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與我的擔心相反
      ,他在大隊部搭起的舞臺上
      ,朗誦得十分放松;不僅勞改隊的成員們?yōu)樗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連坐在前排的隊長們也混淆了階級界線
      ,情不自禁地為他的演出拍起手來。

      這是王同竹人生命運線中的高峰時期

      ,不僅讓近千名勞改人員知道有個多才多藝的王同竹
      ,就連監(jiān)管干部,也知道勞改的右派群體中藏龍臥虎
      。這是我與王同竹一次難忘的合作
      ,也是我們歡樂的頂峰
      。時隔不久,我和他先后被解除勞動教養(yǎng)
      ,身份從“大勞改”升格為“二勞改”
      。我去農場的百畝桃園,他到農場的千畝葡萄園去勞動——我們從此勞燕分飛
      ,各去了各的巢穴
      。雖然彼此不住在一起了,但由于桃園與葡萄園僅有咫尺之遙
      ,有時還能匆匆地見上一面
      。大概是到了1965年夏天,我和他在一個商店里不期而遇
      ,他和我咬耳朵說:“我問你個新聞
      ,聽說潘漢年曾在桃園附近軟禁,你聽說沒有
      ?”我說:“有這么回事
      ,他常在桃園對面的小河坡上垂釣,總是空竿而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f:“你怎么沒找老頭子聊聊?”我說:“我們是普通勞改犯
      ,他是特殊的勞改犯
      ,楚河漢界怎么可以隨便跨越?”他立刻認真地詢問我說:“他住在桃園旁邊的哪座樓
      ?”我開他的玩笑說:“你真是又一次生不逢時
      ,現(xiàn)在已經‘人去樓空’了!老人去了哪兒
      ,只有公安部知道
      。”他狠狠地捶∫我一拳:“真是孬種
      ,要是我早就……”他的話雖然沒有說完
      ,我已然揣測出的他的意思:他要是在桃園勞動,早就與潘漢年老人結識了

      當時

      ,我沒有特別在意他的這段話,只是感到他生命中
      ,潛藏著一種的突破羈絆的力量
      。這與我們初到這個勞改驛站時,他抱著用以“作繭自縛”的鐵絲
      ,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身旁
      ,出自于同一生活理念:既然活著
      ,就要敢于突破羈絆。記得
      ,文革開始之后的1966年炎夏
      ,新疆勞改系統(tǒng)來農場招募去新疆支邊的勞動人員。其條件十分優(yōu)厚:凡是去那兒墾荒的成員
      ,經過一段勞動之后
      ,都可以改變政治身份,成為真正的公民
      。面對“由鬼變人”的巨大誘惑
      ,相當多的老右報名參加到去新疆的行列,王同竹又是走在支邊隊伍前面的一個
      。事后
      ,據(jù)與他同去新疆并在同一勞改隊里的難友哈長林在信中告訴我,面對大沙漠
      ,他在艱苦的勞動之余
      ,學起了維吾爾語。之所以如此
      ,王同竹想扎根邊陲
      ,在那兒干出成績,寫出新疆的詩章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觀王同竹的一系列行為,都表明他是個熱血男兒
      ,放在哪兒都是能發(fā)光的金子

      但是事與愿違,去農場招募支邊人的許諾

      ,沒有得到任何兌現(xiàn)不說
      ,對于去到那兒開墾沙漠的受難知識分子,還任意凌辱
      。其中最為典型的事例
      ,是讓曾是老地下黨的陳野,赤著腳板在撒滿蒺藜的道上跑步
      ,然后吊在房梁上抽打,直打到陳野順著肛門躥岀稀屎湯子為止
      。此事件發(fā)生之后
      ,在右派群體中掀起軒然大波,許多勞改支隊中的右派
      ,都準備逃離這塊“山高皇帝遠”的沙漠
      。隨著成為真正公民的企盼完全落空
      ,王同竹就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的時刻,與孫本喬一塊兒逃離新疆的
      。臨行前夕
      ,王同竹找到哈長林,問他是否也一起離開這塊令人傷痛的土地
      ,哈長林與來自礦院的于立仁
      、清華大學來的張逢甲,商量了一下
      ,覺得文化大革命一團亂
      ,跑到哪兒都不安全,還是靜觀之后再說
      。哈長林在信中這樣寫道:“真是命運不該我死
      ,我決定留在新疆,如果我隨著他們去了南京
      ,那么被槍決的名單中
      ,便又多了我一個倒霉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男派辖又鴮懙溃和跬耠x開新疆的當天早上
      ,天下著霏霏細雨。傍午時分
      ,哈長林正在田里干活的時候
      ,王同竹、孫本喬與一個并非右派同類
      、名叫陳儀剛的上海人
      ,一起經過他的身旁。王同竹朝他笑笑
      ,以示告別
      ,哈長林還以微笑,算是對他們的送別
      。哈長林沒有想到
      ,這是他們訣別的微笑,那天飄落的小雨
      ,竟然是老天為之而哭的淚雨

      王同竹和孫本喬一行,離開新疆后先到王同竹的湖北老家

      ,想在農村以務農為生
      ,但到了老家的第二天,胳膊上戴著紅箍的人,對他們進行了盤査
      。為了謀生
      ,他們不得不另找落腳之地,孫本喬生在南京的外祖母家
      ,便從湖北調頭去了南京
      ,在這座古城里隱居下來,謀求生存之計
      。據(jù)家住在上海
      、原北京礦業(yè)學院學生卓景星告訴我,王同竹于1969年底從南京到上海時
      ,曾夜宿在他的家里
      ,王同竹說他和孫本喬以及后來也逃到南京的姚祖彝、陸魯山
      ,為了謀生
      ,不得不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大到當搬運的力,小到車胎的修修補補
      ,人間的三百六十行
      ,凡是能用以糊口的,他們都涉獵過了
      。王同竹告訴他
      ,他們雖然生活十分艱辛,但比在新疆為囚
      ,多了幾分人的自由
      。他這次來上海,是來購買照相器材
      ,用照相維持生計
      。闊別多年的難友相見,親上加親
      ,卓景星好好招待了王同竹
      ,并送他坐上返回南京的火車。想不到的是
      ,卓與王的見面
      ,竟然是人生的水別——1970年7月,王同竹與在困頓中求生存的孫本喬
      、姚祖彝一塊兒血灑南京

      這四個殉難者,都與我在昔日的勞改營中有過往來——特別是其中的王同竹

      ,因為文學媒介的作用
      ,曾與我一往情深
      。在這里
      ,筆者只能把這一紙祭文
      ,寄往天堂漢河。遙祝他的文魂永生
      ,并在天堂里抒寫人間的悲情與苦難
      ,以警示歷史的今朝和來世……

      吊本喬

      在我的印象里,孫本喬與王同竹判若兩人——他來自北京輕業(yè)學院(現(xiàn)在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是個沉默寡言
      、十分內向的人。在勞改隊中
      ,我和他接觸很少
      ,但是流傳于同類之間有關他的軼事,卻常有耳聞
      。其中讓我最為驚奇的
      ,是說他是自愿鉆到囚甕里為囚的。雖然古語中早就留下“大千世界
      ,無奇不有”之說
      ,但是在階級斗爭時時講、天天說的歷史年代
      ,自愿鉆進囚甕為囚
      、甘當無產階專政對象,還屬于中國奇聞
      。一個高等學府的學子
      ,何以會自愿到被專政的囚甕中來的呢?

      記得

      ,那是四個小隊的右派集中在一起
      ,奮戰(zhàn)在人工湖的日子。午休時刻
      ,我看他坐在樹蔭下喝水
      ,便也拿著一只喝水杯子走到他的身旁,詢問這個傳說的可信性
      。他看了看我
      ,只回答了這么幾句話:“這是謬傳,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愚人
      ,但沒有一個人愿意進監(jiān)獄的
      。你們小隊的張永賢,與我是同學
      ,你問他就一切都清楚了
      。”

      張永賢與我同住在一個監(jiān)號,我向他垂詢其事時

      ,他對我說起了孫本喬進局子的經過
      。他說:“孫本喬是個十分聰慧的人,在學校時就智商過人
      。1957年馬失前蹄后
      ,與我一起在清河制呢廠勞動改造。當時我們的活兒非常之輕
      ,天天干的是把新疆羊毛分成一二三類
      ,以供制呢時使用。按說這類活兒
      ,男人是干不過女人的
      ,但是讓我吃驚的是,他的那雙巧手
      ,每天他分揀的羊毛數(shù)量
      ,總是超過了車間的女工,不僅我吃驚
      ,連車間女工也覺得不可思議
      。為此,在那段日子里
      ,他經常受到車間頭頭的表揚
      。”除此之外
      ,在張永賢的心中
      ,孫本喬還是書蟲子。在清河制呢廠改造時
      ,廠里每月發(fā)給被監(jiān)督勞動的右派十八元錢生活費
      ,他竟然拿出十六元錢,在書店里買了一套四卷本的法國文學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
      。為此
      ,他不得不常常勒緊肚皮,喝稀粥吃咸菜
      。孫本喬本來就長得單薄瘦弱
      ,還要節(jié)衣縮食買書,身體越來越糟
      。后來
      ,監(jiān)督勞動的項目不再是分揀羊毛,而是讓右派分子去遠郊琉璃河水泥廠扛運沉重的水泥
      ,他因扛不動那幾十公斤重的水泥袋子
      ,不得不向領導提出身體適應不了
      ,要求改換工種時,一頂“罷工”的帽子
      ,便落在了他的頭上
      。先是讓同類們對他進行批判,孫本喬不服
      ,據(jù)理力爭
      ,結果是爭到大墻里來了
      。除他之外
      ,凡是以人道情懷同情孫本喬的右派,也同孫本喬的命運一樣
      ,被公安人員押解著離開清河制呢廠
      ,送到囚甕里來了——張永賢就是其中的一個。

      聽了張的這番話

      ,我理解了“自投囚甕”的含義了:孫本喬并非真正“罷工”.只是因其勞動強度
      ,超出了他的體能負荷,便鋼印一蓋按罷工論處
      ,關進局子里來了
      ,此為孫本喬的軼事之一。其軼事之二
      ,則不是來自張水賢的陳述
      ,而是我親眼目睹。在周日勞改隊歇工的日子
      ,從我對面監(jiān)號里
      ,常常聽到“當頭炮”、“車沉底”的吆喝聲
      。起始我認為是勞改號們在用棋盤解煩
      ,因為勞改犯的生活非常枯燥
      ,除了鐵鍬和籮筐之外
      ,沒有用以精神解脫的東西,下上一盤象棋
      ,并在行棋之間喊上兩嗓子
      ,宣泄一下愁楚心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而并沒引起我的注意
      。但是有一次我去找王同竹,走進他們的監(jiān)舍一看
      ,“楚河漢界”之戰(zhàn)的口號聲
      ,雖然依然此起彼伏
      ,但是卻看不見棋子和棋盤。我詢問王同竹說:

      “這是演繹孫子兵法還是排練:‘劉三姐’的對歌

      ?”

      他笑而不答

      ,讓我猜猜看。

      我說:“我聽起來像是吟唱《纖夫曲》

      ,可是又沒有水和船
      。”

      王同竹反問我說:“你是真不知道

      ,還是裝糊涂
      ?”

      “是苦中作樂,抒發(fā)心中郁悶吧

      ?”我說

      “他們是在下棋”

      “沒棋子和棋盤,怎么下棋

      ?”

      王同竹斜了我一眼:“這就是你這個秀才少見多怪了

      。棋盤和棋子,都裝在雙方心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昔日讀過的古書里,曾讀到過智圣下棋時

      ,桌上不設棋盤
      ,而把棋盤攤在雙方心里。這是智商和記憶的對陣
      ,古書上將其稱之為“盲棋”
      。此時,面對這樣的場面
      ,我驚愕地愣住了
      ,我無論如何也意想不到,在這個衣衫襤褸的苦難的群體中
      ,在土炕上演繹著古代智圣們的游戲
      。也就是在這個瞬間,我看見下盲棋的雙方
      ,一個是來自北京大學的楊路
      ,與其進行心戰(zhàn)的對方,就是沉默寡言的孫本喬
      。王同竹之所以不能與我多言
      ,他在用筆記錄著雙方棋子移動的位置——換句話說,他在充當這場高智商競賽的裁判
      。這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
      ,讓我對孫本喬的印象陡然升華
      ,原來這個貌不驚人的孫本喬是我們這個受難群體中的智星之一。我從小就是數(shù)學中的低能兒
      ,小代數(shù)曾經得過零分
      ,而他的那顆腦袋,卻能記下每一步棋子的移動不說
      ,還要運籌帷幄地爭取勝算的戰(zhàn)機
      ,這是何等復雜的智商運動,他居然能演繹得那么輕松
      。因而
      ,這可以稱得上孫本喬的第二個奇聞軼事了。

      記得

      ,我當時久久不愿離去
      ,想看看兩個人之間,誰是最后的勝者
      。盡管后來孫本喬敗于楊路手下,但是他雖敗猶榮
      ,因為他的對手是楊路
      ,當年北大數(shù)學系來的右派(今天的數(shù)學家)。多少年后
      ,張永賢事后回憶說
      ,孫本喬不僅聰明絕頂,還是一個十分忠厚的人
      ,他解除勞動教養(yǎng)較早
      ,從“大勞改”升格到“二勞改”后,還惦記著留在甕里的同類
      。他從每月十幾元的勞動收入中
      ,拿出錢來為他們買來整瓶的香油和熟肉,以增加難友的身體熱能
      。當然
      ,對于經歷過大饑餓年代的右派來說,這只是杯水車薪
      ,遠遠解決不了難友營養(yǎng)匱乏的問題
      ,但是在那個年代,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孫本喬了
      。當難友對此表示謝意時
      ,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就是孫本喬在那個年代的一幅悲天憫人的靈魂肖像

      當時,與他交往最多的是王同竹

      ,孫本喬每次來右派隊看望同類
      ,必有王同竹相伴。但是誰也想象不到的是
      ,孫本喬與王同竹成為患難中的莫逆之后
      ,在那困頓的年代,王同竹竟又把自己的妹妹王同筠
      ,介紹給了孫本喬
      ,成了孫本喬患難友人中的唯一異性知己,經過時間的磨合
      ,后來成了夫妻
      。這種生命鏈環(huán)的對接,在勞改隊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那個年代
      ,幾乎所有的社會女性,都像躲避瘟疫一樣遠離勞改犯
      ,但是王同竹的妹妹卻挑戰(zhàn)當時的政治時尚
      ,貼近了孫本喬的心靈。因而這樁婚姻
      ,在一度時間內
      ,成了勞改隊中流傳的佳話。

      但是他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

      ,這種有悖階級斗爭學說的聯(lián)姻
      ,給他們自己埋下禍根——到了1970年處決孫本喬的前夕,不僅孫本喬的弟弟孫本岳隨之入獄
      ,就連他妻子王同筠也被反復隔離審查
      ,家中被掘地三尺。因而
      ,當今天筆者追蹤歷史往事
      、打通她家電話尋找他青年時代的照片時,她說已然沒冇任何一張照片了

      憶魯山

      初識陸魯山是在大饑餓年代的茶淀勞改農場

      。那是1961的寒冬時日,可謂饑餓年代之頂峰

      在我的記憶中

      ,他是一個冷色與暖色集于一身的人。初冬的一天
      ,我和同類在西荒地的蘆花蕩里
      ,干著割蘆葦?shù)膭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由于那兒的蘆葦長得十分粗壯,有“鐵桿蘆葦”之稱
      ,因而不斷要去磨鐮刀
      。在磨刀石旁邊,與正在另一塊磨刀石上磨刀的陸魯山
      ,有過一次交談
      。話題是由蘆葦談起的:

      “你是搞文學的,過去在筆下出現(xiàn)過這樣的蘆葦嗎

      ?”他說

      我告訴他在文章中出現(xiàn)過,因為我的故鄉(xiāng)也有蘆花蕩

      ,但沒有這樣方圓幾十里
      、粗壯得像小樹般的“鐵桿蘆葦”。我沒想到的是
      ,他一下子把蘆葦人格化了:“你是不是覺得
      ,我們活得還不如它們?”

      我聽得出來

      ,他在評說我們這個右派群體
      。我沒有立刻回答,因為在這兒磨鐮刀的人不只我一個
      ,在歷史大蒸鍋里蒸煮的知識分子,正在分化變形
      ,而他的話
      ,顯然是針對知識分子失重而表達的理念。我沒有回應他的質詢
      ,萬一有人匯報上去
      ,連我也會成為被批判的靶子。他似乎并不理解這一點
      ,繼續(xù)表達他的生存觀念:“當然啦
      ,再硬的蘆葦,也硬不過鐮刀
      ,但那蘆葦畢竟像個漢子似的活過
      ,不像我們每天要夾著尾巴做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從他這段精神自白中

      ,我覺得他是一個充滿陽剛氣質的人,因而結識了他
      。我和他之所以一度成為患難中的知音
      ,還有身世上的原因:我從小喪父
      ,形影里只有母親,他也在年幼沒了父親
      ,也是由寡母喂養(yǎng)大的
      。這種命運上的絕對近似,讓我和他更加親密起來

      記得

      ,在大饑餓年代、勞改號盡管勞動強度極大
      ,但是早飯沒有干糧進腹
      ,只供給定量的稀粥。吃早飯時
      ,炊事員用一個大木桶給囚號們發(fā)粥
      ,炊事員一手拿著個木勺,一手拿著一根木棍
      ,把木勺里的粥用木棍刮平
      ,才往領粥人的碗里傾倒,以示惜糧如金并向領粥人表示發(fā)粥人的絕對公平
      。有一次我與來自農機學院的陸魯山
      ,排在隊尾打粥,待等我倆領完那碗晨粥之后
      ,幾個饑餓的刑事犯
      ,便一擁而上手拿膠皮鞋底或把頭伸進粥桶去抹吃殘留在粥桶邊上的粥黏,由于腦袋往粥桶里鉆的人太多
      ,致使那個木制粥桶先是被外力傾倒
      ,后來那圓圓的粥桶,便被搶粥人弄得滿地滾動起來
      ,那些饑餓的流氓與小偷
      ,便索性趴在地上像一條條蠕動的莽蛇那般,拼命往粥桶里鉆
      ,渾身上下被粥黏糊得像糨糊一般
      。右派們出于自我尊嚴和書本的教育,雖然饑腸轆轆
      ,但還沒有下作到這個地步
      。但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個得了浮腫病的右派,因為遲到了幾分鐘
      ,沒有趕上發(fā)粥
      ,抱著一只空碗在地上發(fā)呆。陸魯山走了過去,把他剛剛喝了兩口的粥
      ,遞給了那個同類
      。那身患了浮腫病的同類,推卻了半天
      ,陸魯山還是讓他接過了那碗粥
      。他說:“我比你結實,你比我更需要熱能
      。我出工能到田里覓點野食
      ,你都快走不動路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捎谀甏眠h
      ,那老右派的名字,我已然無從記起
      ,但是陸魯山這一幕
      ,之所以能讓我牢記于心,除了社會底層展示出的人性之美
      ,對我強烈的震撼之外
      ,也還有著其他的外在因素,讓我將其銘刻于心
      。陸魯山和我
      ,都是少年喪父,是含辛茹苦的守寡母親
      ,把我們喂養(yǎng)成人的
      ;此外,我和他還一度在勞改隊中
      ,當過右派隊的籃球代表隊隊員
      ,他長得人高馬大,個子比我要高上一頭
      ,試想在那個冰冷的年代里,他是多么需要熱量充實體能之需
      ,因而我把他的送粥之舉
      ,看成是他的靈與肉的寫真,因而無法忘卻

      除此之外

      ,在我記憶中,他是個性情中人
      。記得最為清楚的一件事
      ,是因為丟失食品而引發(fā)的。當時,我的母親來勞改隊探視我
      ,她是兩只白薯腳(即小時候纏過足)
      ,要先坐汽車,后坐火車
      ,最后要步行幾十里路才能到達勞改農場
      。這對她來說已然十分艱辛,由于當時是中國的饑餓年代
      ,她每次來探視我
      ,身上還要背著許多的食物、以防我得了當時流行的浮腫病
      ,可以說這些遠途而來的每一塊糕點上
      ,都沾有母親的心血。

      可是有一次

      ,我母親為我背來的食物
      ,在我出工后,被留守在家里的浮腫號偷吃了
      。我對此十分沮喪
      ,但陸魯山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憤怒。他說:“偷吃這些東西
      ,就等于吞噬你老母親的心血
      ,你老母親把這些東西背到這兒來,流多少汗不說
      ,心恐怕也在流血
      ,怎么能原諒這樣沒人性的惡賊呢!”

      行了

      ,只當是進了你我的肚子算了
      ,”我說,“這個賊一定是腹內空空
      ,只當什么也沒發(fā)生
      ,下次我出工也把食物帶到勞動現(xiàn)場去,賊就沒有空子可鉆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他急了,瞪圓雙眼與我爭吵了起來:“你這個人是不是個基督教徒

      ?人家打你左臉
      ,你把右臉又伸給人家?”

      我自知這種讓步是一種軟弱行為

      ,但我生怕陸魯山鬧出什么亂子來
      。因為長著“三只手”的人
      ,都沾有流氓習氣,一旦事兒鬧大了
      ,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充滿血性的陸魯山,還是去懲罰了那個偷吃的賊
      。事隔多年
      ,他在勞改隊里是如何扮演福爾摩斯,尋到那個偷我食物的賊
      ,我已然無從記憶
      ,可是其事件的收尾,我卻一生難以忘卻
      。那是一個周日
      ,勞改隊休息的日子,他到我的囚室里把我叫了出去
      ,說是去見一個人
      。由于丟失食物之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月
      ,我已淡忘了此事
      ,因而不知他要我去見誰。走到后院老殘隊后
      ,我們在院子里的一個偏僻角落站下

      “你帶我來這兒干嗎,我們都是快要去‘天堂’報到的人了

      ?”我不無詫異

      “是啊,我原來以為是咱們隊里的小偷

      ,偷吃了你的糕點
      。后來才知道是老殘隊的人員,溜到咱們囚室
      ,干的這個勾當
      。我本想狠狠揍他一頓,可是下不去手——他快死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著,他推開一間破屋的屋門
      ,土炕上躺著一個患浮腫病的枯瘦老人。

      “你說

      ,是不是你偷的
      ?”

      老者有氣無力地“嗯”了一聲。

      我仔細看了看他的臉,認出他是地

      、富
      、反、壞
      、右中的反革命
      。由于是老殘隊的成員,他寒冬時經常圍著棉被在房根下曬太陽
      ,我有一次在得病休息時
      ,曾在墻根下與他有過幾句交談,從而知道他曾是國民黨中的一個軍官
      。在我和他目光對視的瞬間
      ,他似乎也認出我來了,眨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轁难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算是對偷吃我食物的道歉。

      至此

      ,我不想再多看一眼他的臉
      ,拉著陸魯山的衣袖,走出了他的屋子

      “謝謝你

      !你找賊居然找到老殘隊來了!”

      陸魯山說了一句:“只當我們是積了善德吧

      !”

      因而

      ,在我的印象里,雖然體態(tài)長得五大三粗
      ,像個古羅馬斯巴達克斯角斗場上的斗士
      ,但他的心田中的冷色,卻常常被暖色所淹沒
      。這就是當年在勞改農場陸魯山的一幅精神肖像
      。后來,隨著勞改隊的不斷調動
      ,我沒能與他再次相遇
      。我只是從一些難友口中得知他也去了遙遠的新疆——想不到的是,這么一個個性鮮明的患難友人
      ,也殉難于1970年的南京
      。據(jù)知,他不是與姚
      、王
      、孫同時殉難的
      ,姚、王
      、孫于7月被處決之后
      ,他本來可以躲過滅頂之災的,但他的個性決定了他在劫難逃——他不斷為這三個難友鳴冤叫屈
      ,于1970年的冬天
      ,他終于也踏上了不歸之路。

      將心比心

      ,我無法想象他老母親的心情——因為她只有這么一個兒子
      !我回到京城后,曾多方探詢他老母親的情況
      ,結果毫無所得
      ;又在昔日患難友人中間搜尋他的照片,但沒找到他的遺照
      ,因而只能以此簡短文字
      ,祭悼這位患難中的友人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7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春季養(yǎng)生多按一按這些神奇的穴位

      下一篇: ,父母做好4件事

      相關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
      ,是中山靖王之后。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