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孤冷的思享者
從維熙中國進入歷史新時期之后
,昔日被流放于東西南北中的文化囚徒,平反歸來重新聚首之后
,劇作家杜高對我說起1970年他浪跡南京時的一件往事。一天,他走在大街上,見一輛押往刑場的囚車匆匆而過,他駐足觀看街上的布告
,才知拉往刑場的囚徒中
,有與我們一起勞改過的三個老右。他們的名字是:姚祖彝
、王同竹、孫本喬
。筆者曾為此在南京報紙發(fā)表《金陵尋夢》一文
,尋找?guī)讉€殉難者的歷史真跡。真是“不找不知道
,一找嚇一跳”
,南京讀者告訴我,另一老右陸魯山
,因其與被處決的三個苦難書生有說不清的關系
,也在同年遭遇了滅頂之災。嗚呼
!這四顆苦難冤魂
,都與我在同一個大炕上睡過覺,在同一塊土地上勞改過
,因而當2010年來臨——四書生離世四十周年之際
,難以平復的歷史傷痛,讓筆者提起筆來
,為這四個難友留下真實的靈魂寫照
。歷史不能忘卻,這不是一句空話
,無論是月圓的歡歌和月殘的悲歌
,都是中華民族自身的形影;報喜更要報憂
,才是真正的求真務實
,才更有利于中華民族的成長……
1970~2010年,時間已經跨越了四十個年頭了
。在1970年文革的“一打三反”期間
,知識分子中的受難群體,受到了生命中最為嚴酷的煎熬
。

我是在這年被戴上手銬的
,上廁所無法自理,還得讓同號為我擦屁股
,可謂丟掉了一切自尊
;去了新疆勞改的老地下黨員陳野,是在這一年接受赤腳走蒺藜狗子的懲處
,滿腳血痕累累之后
,被吊在房梁上打
,一直打到他躥了稀屎湯子為止;也是地下黨員的張滬這年在曲沃服了敵敵畏
,想奔天堂而未果
,棺材板都釘好了,她又從陰曹地府還了陽
;老革命加老書生朱希
,這一年在長治被判為死刑,而自己竟渾然不知
,多虧林彪早于處決他墜機溫都爾汗
,不然他將因反林彪而被槍決于晉陽大地……盡管,這幾個都是右派群體中的不幸兒
,但是對比起在這一年先后被以反革命罪處決的姚祖彝
、王同竹、孫本喬
、陸魯山四個右派來說
,還屬幸運兒之列——因為不管前者承受了多么大的時代高壓,但畢竟活了下來
,筆者言及的四個老右
,可謂悲情之最。他們在這一年被處決在南京的刑場
,倒在了昔日雨花臺烈士殉難的圣土
,不僅增加了雨花臺濃濃的血色,還給后來人帶來一個無法回避的叩問:他們?yōu)槭裁磿庥鲞@般厄運
?
在我的勞改生涯中
,曾有幸與這四個同類為伍。姚祖彝畢業(yè)于老燕京大學
,在外貿部工作時馬失前蹄
;王同竹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俄語系,在中央編譯局工作時被打成右派
;剩下的孫本喬和陸魯山
,分別是北京工業(yè)學院和北京農機大學的學生,他倆是沒有完成學業(yè)就被戴上一頂右字號鐵帽
,送進了勞改隊里來了
。該怎么敘說這段往事呢,讓我先從年紀最大的姚祖彝落墨吧
。
哭祖彝
記得
,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之初在團河農場勞改時,我們曾被勒令修建一個人工湖
,幾百個赤背裸胸的老右
,在方圓二百多米的平地上挖土造湖
。當時,精通英語的姚祖彝
,負責為工地挑著水桶送水
、并兼顧打掃駐地衛(wèi)生,他雖年長我?guī)讱q
,不僅身上沒有老氣
,反而學生氣十足。記得
,挖湖人在勞動的間隙喝水時,我曾看見他躲在樹蔭之下
,偷偷翻看外語辭典
。那本書雖然很厚,但體積很小
,可以隨時裝進口兜
,以逃脫專政的視線。這在勞改隊的大染缸中
,稱得上一奇:人都掉進井里了
,耳朵還掛得住
?倒是有苦中作樂的同類
,拿一些兒童看的連環(huán)畫冊打發(fā)日子,在幾百名右字號的同類中
,也不乏英語的頂尖之材
,如曾留學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劉祖慰和新華社專事英語作的劉乃元、杜友良
,他們似乎都告別了自已昔日的專業(yè)
,專心致意地進入被改造的角色,姚祖彝與他們不同
,他的生命指針
,似仍在沿著自已定向的羅盤運轉。
為此
,我曾詢及過他:“體力勞動加腦力勞動
,你不累嗎?”
他很清淡地回答:“現(xiàn)在讀ABC
,可以轉移痛苦
;我想總不能改造一輩子吧,外語這東西不比中文
,一日丟下就難再拾起來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從他的冋答中,我似乎覺察到他心里還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憧憬著未來的某一天
,能重回他的外貿部
,干他熟悉的工作。知識分子天生愛做夢
,在姚祖彝身上
,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除了這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之外
,在我的記憶里
,他是一個多愁善感、悲天憫人的人
。當時正值大饑餓年代的尾聲
,集中到這里的右派,一些沒有家庭探視的老右
,在饑餓年代留下的饑餓后遺癥
,還像影子一樣緊緊追隨著他們。記得
,鋼鐵學院來的大肚漢徐繼和以及骨瘦如柴
、當過人民教師劉岳,毎天收工之后
,便環(huán)繞著伙房亂轉
,他們難以割舍胡吃海塞的積習,常常撿些菜幫
、菜葉一類的東西往嘴里塞
。那鏡頭不僅丟盡了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清高,說得更形象一點
,就像舊社會的癟三和乞丐
,兩只眼睛的視力,總在搜尋街頭巷尾的西瓜皮那般
,尋找著可以裝進肚皮里的食物
。
姚祖彝因為負責清潔衛(wèi)生,這些被伙房扔出來的東西
,屬于姚祖彝清理衛(wèi)生的范圍
,因而無法避免與他們發(fā)生接觸。他先是用大道理勸阻這些肚饑的人
,不要胡吃海塞
,吃了不干不凈的東西,得了病還得到公安醫(yī)院云云,后來當他發(fā)現(xiàn)勸說失效之后
,另一種人道情懷便油然而生:就借著打掃衛(wèi)生的機會
,把伙房擇下來當垃圾處理的菜幫和菜葉,用自來水洗凈收藏起來
,留給幾個永不知什么叫飽的饑餓號充饑
。
有一天,他正在干著這種十分埋汰活兒的時候
,被勞改隊的高元松隊長看見了
“你這是在干什么
?”
姚語塞了半天,只好說出實情
。
“他們糧食定量不夠吃嗎
?”
“現(xiàn)在,雖然比在別的農場糧食定量高了
,但有些人還是不夠吃
。”姚老實地回答隊長詢問之后
,出于人道情懷,話鋒一轉
,提出了他的臆想
,“既然高隊長您問到這個問題了,我覺得這有損于專政機構的形象
,如果有可能的話
,能不能再給他們加點‘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鋼”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的特殊角落
,是糧食的代稱。姚祖彝作為被專政的對象
,對執(zhí)行專政任務的勞改干部提出這樣的意見
,盡管口氣十分婉轉,但內心還是捏著一把汗的
,因為這等于變相對執(zhí)行專政的機構
,提出增加糧食定量的請求。是命運使然
?還是憑著他的聰明
,選對了訴說的廟門?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反正聽了他這番話的隊長高元松(綽號高善人)
,不但沒有批評姚祖彝的請命之舉,還把他的話逐級上報
,場部領導居然破例給右派隊里每人每月增加了二斤糧食定量
。記得
,在宣布這一消息時,那幾個饑漢手舞足蹈
,但是誰也不知道此事的淵源
,在于姚祖彝那顆悲憫人生的心。
直到一個星期天
,我和姚祖彝同在院子里洗衣服
,閑聊時他才向我低語了這件事。說實話
,我當時對此事也并不完全信實
。之所以如此,因為他是老燕京大學的學生
,人道心腸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會不會“下里巴人”地去為幾個饑漢清洗爛菜,并為此向“高善人”請命
,是個待解的問號
。我每天出工在外,不知監(jiān)號院子里的事情
,為此事
,我特意到伙房去詢問炊事人員,雖然得到了他們的證實
,我還是覺得像“天方夜譚”
,直到有一次高隊長召開右派開會,在會上公開表揚∫姚祖彝打掃生盡職盡責之余
,還關心別人生活之后
,我才開始對姚祖彝有所認識。
我和他住的屋子
,只有一墻之隔
。在炎熱的夏日,為躲避屋子里的悶熱
,晚飯大都端到院子里來吃
,我看見他把自分到的窩窩頭,送給石油學院來的大肚漢劉士康吃
,當劉推讓時
,姚祖彝說他的理由是:我干的是往工地送水的活兒,比你們流汗少
。有一天
,我吃飯時與他坐在一起,他突然用勺子往我窩窩頭上抹上了一塊黃黃的東西。我定睛細看
,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塊黃油
,我沒有詢問他何以會有這種高級營養(yǎng)品,在那個年代能吃上這人間罕見之物的
,一定是家中非常富有之人
。事實證明我推論的絕對正確,后來我知道這是他的家人
,從南方郵寄到勞改隊的
。繼而,我知道了他的老家在浙江
,屬于書香門第出身
,由于與我的家庭出身近似,彼此便有了更多的接觸
。
記得
,有一天我倆閑聊時,他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從文
?這個行當自古就多災多難
!”
我說:“可能與家庭影響有關,叔叔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國文系
,少年時代我讀過他發(fā)表在天津《大公報》上的‘十四行詩’
。”
“你父親呢
?”
“他畢業(yè)于老北洋大學,學的是機械和采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艺f,“可惜的是
,他思想激進
,曾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年輕時就被國民黨關進監(jiān)獄
,肺病發(fā)作而亡
。”
他說:“我和你的情狀太近似了
,家里過去還拿出錢來
,支援過‘地下黨’的活動,可是現(xiàn)在……”
“別說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我們的閑談因涉及了反右,便像受了電擊那般談話立刻中止。雖然
,我們內心深處
,都潛藏著對反右的不解,但從不影響勞動表現(xiàn)
。有一天
,他挑著熱開水到挖湖工地上時,還沒有到勞動的休息時間
。他放下水桶
,就到工地上來揮鍬挖土,當時正逢抬土的打擂比賽
、看誰的肩膀最能負重
。我剛剛壓斷了一根扁擔,他就推開了我
,并在筐繩中間插進去一條新扁擔
。由于在右派群體眼里,他并非正常的勞動力之故
,幾百雙老右的視線
,都投向了他的身上。很遺憾
,他根本沒能抬起那三四百斤重的泥筐
,雖然他失敗了,人們還是報以熱烈的掌聲
。之所以如此
,因為他并非勞動的正規(guī)軍,能主動請纓來“力拔山兮”
,足以證明他心中的火焰
,并沒熄滅。
當天晚上
,我們坐在一個大炕上學習時
,我向他耳語說:
“你體力不行,今后千萬別干力不從心的活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他小聲回答說:“我常常這么想,應該多給國家添磚加瓦
。但是我要聲明一點
,絕不是出于贖罪之心,我們沒有罪可贖
,完全是對民族的一腔赤子之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我相信他的真誠。后來我們被分散到各個勞改隊去了
,他激于滿腔血熱
,在新疆勞改單位來人,動員無家室牽連的人
,去新疆開墾邊疆
,他應征到西北邊陲去了。我和他再也沒有相見之機緣
,但他對我傾吐的肺腑之言
,我始終牢記于心,這樣一個清純誠實的學子
,被劃成右派已然是時代的悲情
,到了1970年,怎么會被拉向了死亡的刑場呢
?
!
在歷史跨過去三十多個年頭之后,有一天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我在北京西山腳下的一個公寓
,碰到了中國文化部原電影局局長、詩人石方禹和他的夫人盧粹持女士
,他們夫婦倆昔日也是從燕京大
學畢業(yè)的學生
。他們曾讀了我的《走向混沌》,在談起這部書的時候
,便談起了姚祖彝之死
,盡管其書中只是一筆帶過,但這倆燕大校友
,都為之感嘆不已
。方禹夫婦當時雖然和他讀的并不是一個系,但姚祖彝其人
,他們還是知其一二的
。他當時給方禹夫婦留下的印象
,是個清高而正派的學子
。為了讓我知道他更多的情況,石方禹的夫人
,還特意用快遞給我送來《燕京大學校友紀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贰P
?饷嬗∮小靶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壯哉
!燕京大學”題字和校園內未明湖畔林木深深的圖片,其中在有關姚祖的條幅里
,留下如是的幾行文字:
姚祖彝
,浙江余杭人,1927年生
,1946年入學
,1950年畢業(yè)于經濟系。曾在1949~1950年上半年任燕京大學學生會副主席
。參加工作后
,歷盡艱難,終于在文化大革命后期
,含恨逝世
。歿年不詳。
在簡介之前
,還印有一張姚祖彝風華正茂的半身照片:他身著深色西裝
,眉宇之間飛溢出一股英爽之氣。他兩眼的目光
,沒有射向天空
,而是向下凝望。在這座當年的洋學府
,心比天高的學者雅士
,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是谷子地里的高粱
,但是姚祖彝的肖像氣質平和
,兩眼在向下凝視
。難道這個時候
,心懷報國之志的他,就在尋覓地獄之門
?抑或是冥冥中的地獄之神
,在預示著他并不美好的未來呢
?
北京城是1948年冬解放的。姚祖彝在解放后
,就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一職
,這不是已然為他的青年時代定位了。如果不是對新中國的滿腔血熱
,他當時是不會成為燕京大學學生會副主席的
。在燕京大學的驕子是學經濟的,英語又是他的特長
,可惜他生不逢時
,如果他晚落生二十年
,在改革年代里不正是他大展才華的時候嗎?但是人不能選擇出生的年月
,他趕上了中國歷史的蠻荒年代
,知識分子的命運像風中的樹葉,完全沒有自主生活的權利
。
據(jù)難友告知
,他是在他上海姐姐家中被抓走的。當時
,雖然是文革的混亂年代
,他也未能預料到這一走,就是與人世永別
。因而
,他當時還對他的姐姐說:“過些天,我再來看你
!”嗚呼
!他就這么走上了死亡之旅。僥幸活過了那個年代的我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向你地下的亡魂致哀!
祭同竹
王同竹君的臉雖然不失為清秀
,但眉宇間深藏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悲楚
。從這張遺像上,我們不難看出他有著苦澀的學生時代
。我和他有緣在一度時間內成為在勞改隊中的難友
,除了命運的近似之外,對文學的愛好
,當了我們的“紅娘”——在眾多右派同類中
,他是有過作品問世的。
遠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
,我在《北京日報》當編輯
、記者時,就知道了他的名字
。當時
,蘇聯(lián)元帥伏羅希洛夫要來華訪問,報紙副刊要配發(fā)一篇有關這位鐵血元帥在二戰(zhàn)時的有關事跡
。記得
,在副刊召開編務會議的時候
,負責翻譯作品的老編輯
,提到在編譯局工作的王同竹的名字
。不久,我在副刊上讀到占了大半個版面的王同竹的譯作《鐵甲列車》(筆名王竹)
,當時覺得此人文筆流暢
,是個才子型的譯者,但是未曾謀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皇窃┘也痪凼住保易鰤粢蚕氩坏?960年在大墻之內
,我們同時成了同一個鐵甕之囚
。
記得,我和他初次見面時
,是在編織“作繭自縛”的鐵絲網(wǎng)
。由于牢房人滿為患,幾百名老右初到這個地方時
,住的房子是過去監(jiān)獄的獄警養(yǎng)警犬的狗舍
,與田野間隔,因而我們需要為我們下榻的監(jiān)號
,編織與外界隔絕的鐵絲網(wǎng)
。其實我與王同竹不在一個小隊,但是他抱著一捆帶刺的鐵絲
,居然走到我旁邊來∫
,并說:
“你是從維熙,我給你打下手吧
!”
我非常吃驚
。這倒不是因為他道出了我的字號,而是出于對他的陌生
。因而我說:“你不是我們小隊的人吧
?串隊干活是違反紀律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你應當知道我
,一定知道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詧笮彰f
,“我是《鐵甲列車》的譯者王同竹……”
這個名字,一下把我和他的距離拉近了
。但我還是心存障礙
,不敢把他留在我的身邊干活,因為勞改隊長正站在院子中央
,監(jiān)督著我們編織鐵絲圍墻的勞動
。他似乎看出我的心緒
,低聲地為我解疑說:“初來乍到,隊長還認不出來張三和李四
,你顧慮的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
是啊,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
。他不害怕,我則感到不是一個勞改小隊的人
,越過隊界來找我一塊兒干活(實為聊天)
,容易引發(fā)事端,所以我當天還是給他潑了盆冷水:“日子長著哩
,我們有時間再聊吧
!”他顯得十分無奈,只好抱著那捆鐵絲無聲地離開了我
。
這是在勞改隊中我們第一次見面
。當時,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是一個敢于跨越樊籬的同類
。為了這次的失禮,我內心難過了很久
,并決心彌補上我的心理失衡
,便在一次出工的路途上,我走到他的身側
,對他說:“請原諒那天
,在眾目睽睽之下,我怕引火燒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f:“我這個人太感情質了,事后我也考慮到了我的失態(tài)
,你是對的
。”從這天之后
,我和他常常在出收工的路上
,彼此走在一起低聲傾吐心聲。之所以如此
,因為在幾百號人行進的隊伍中
,我們走在一起,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記得
,他給我印象最為深邃的
,莫過于他痛苦的學生時代了。他從小熱愛文學
,在湖北襄陽中學讀高中時,與他的弟弟王同策便在學校里編輯一塊名為《晨曦》的墻報
。同時他個人在《湖北文藝》
、《工人文藝》等文學刊物上,開始發(fā)表詩歌
。用他自己的話說
,他熱愛新中國,并決心為她高歌一生的
。但是這時
,一件對他致命的打擊不期而至:他在學校當老師的爸爸,因歷史問題被抓走后槍決于刑場
。他的母親和他的妹妹
,被押送還鄉(xiāng),城市里只剩下他和弟弟——可能學校出于兩兄弟表現(xiàn)還不錯的緣故
,讓他們留在學校讀書
。年僅十八歲的他,經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思想和感情的磨礪:第一
,父子的血緣感情
,不是揮刀就能立刻斬斷的,但是出于對新中國的熱愛
,他相信政府對他父親的處理是有依據(jù)的
,但是需要一個消化過程;第二
,離開父母后
,他和弟弟沒有了經濟依靠,如何繼續(xù)學業(yè)成了棘手的問題
。王同竹是這樣描繪當時的困頓生活的:“我和弟弟上課之余
,幫人干活打工,不夠糊口時便靠向親友賒借
,充填饑腸轆轆的肚子
。”當然
,填不飽肚子是經常的事情
,他便和弟弟到街頭菜場撿拾些菜葉菜頭一類的東西,煮熟代替糧食充饑。事隔多年之后
,王同竹當年的一位女同學
、今天武漢第十四中學退休的高級語文教師夏順萌著文回憶說:
在1952年初春的一個下午,他從我門前走過
,曾有氣無力地囁嚅地對我說:“你……有飯嗎
?給我一點好嗎?”我立刻意識到向一個不太熟悉的女同學開口討飯吃
,生活一定到了無奈的地步
。我當即點頭表示同意,讓他走進我的家
。其實我當時的生存條件
,不比他好多少,僅有半碗米飯當作晚餐
。但是看他那個模樣
,我顧不得這些了,便到亂柴堆里翻出一個糠了心的蘿卜
,切好放在鍋里和米飯一塊兒炒給他吃
。等他吃過飯,把碗還給我時
,我看見他的胳膊細如竹竿
,一套黑布棉衣褲,薄如麻片……
這是當年對他充滿同情心的女同學
,描繪出的高中時代王同竹的一幅肖像
。但是王同竹沒有被艱辛的生活壓倒,憑著他性格中的堅毅
,走過了他乞討般的高中生活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高中畢業(yè)后他順利地考取了武漢大學俄語系
,抒寫了一首他個人的苦難童話
。在武漢大學由于其口語出眾,不僅深受俄羅斯籍教授的喜歡
,他還沒有從學校畢業(yè)
,就常常被武漢外事部門調去當俄語翻譯。王同竹憑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畢業(yè)后就被調入北京馬列編譯局工作
。一個受了許多苦難的湖北娃子,做夢也沒想到會來北京
,但是他當真步入了首都
。
“在我看來,這是飛天。我覺得學生時代的噩夢已然結束了
。因而在馬列編譯局
,拼命地工作。在《北京日報》上發(fā)表的譯作《鐵甲列車》
,就是我的成果之一
。”他說
,“除此之外
,此時愛情也向我飛來。我和一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來自西藏的姑娘相愛了
。不僅圓了我的愛情夢想
,還連我的文學夢一齊圓了——我和她一起把西藏的童話《公主與鐵匠》和《美女的心愿》編譯成漢語
,在《民間文藝》上發(fā)表……”
王同竹對我回敘這一段青春往事時,是在周日的休息時間
。我們彼此交心的地點
,選擇了院子的自來水下水池旁邊——他洗他的衣服,我洗我散發(fā)著汗臭的被單
。在我記憶中
,那是他最為歡快的時刻,嘩啦啦的流水聲中
,夾雜著他的歡聲笑語
。之所以記憶得如此清晰,因為中間發(fā)生了這么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他洗上衣時
,口兜里裝著的那個與他結為連理的藏族姑娘的照片
,差點兒被他揉搓成碎片。多虧發(fā)現(xiàn)得早
,他匆忙地將浸了水的妻子照片
,從濕衣口袋里掏了出來,因而我有緣看了一眼他的妻子的形影
。這個鏡頭讓我終生難忘
,身著藏裝的美麗姑娘的影像,雖然被揉成幾道褶皺
,但當他把照片撫平之后
,我還是清晰地看到她那清秀的面容。
“你真是福氣不小
,家里有這么一位等著你
,你改造中該有動力了!”勞改隊中難得有片刻的快慰,我開他的玩笑說
,“人生得一紅顏知己足矣
,我祝賀你有這樣一位佳麗相伴!”
他背過身去
,沒有回答
。我以為他是逃避我的目光,借機把那張沾水的照片裝進口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俏蚁脲e了,當他重新回過身來
,把目光對準我的時候
,兩只眼睛里涌出淚水。不用他解釋
,我也能猜出個大概來了:許多家庭
,因為其中出了個右派禍水而解體,王同竹大概也沒能逃脫這個時代的定律
,很可能已然你東我西了
。我無意間說出的那句祝愿的話,正好扎在他的心靈傷痛之處
,為此我連連向他道歉
,從而更深層里了解到凡是來到囚甕里的人,心里都揣有一本苦難經文
。為了轉移他的精神
,我開始和他說俄國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他到底是性情中人
,用自來水洗了把臉后
,對我實言了至今還心悸的鏡頭:¨一天,我被公安人員戴上手銬
,從家里帶走
。情急之下,她追了出來
,一步踩空了
,從樓梯上滑落了下來,致使已然懷孕幾個月的娃兒
,因為妻子墜樓而流產
。”他說他所以保留下她的照片
,是寄托對她的內疚和懷念——他甜美的家
,早被1957年的那場強臺風
,撕成碎片了。
我雖然安慰了他一番
,自知我的言語是無力的
。盡管如此,我從王同竹的身上
,看見了知識分子難以言喻的悲哀
。也許正是這個誘因,我和他的接觸漸漸多∫起來
。我們悄聲地談論社會的畸形
,評說時代文學的貧血。記得
,談到文學時我們議論最多的是浩然
,覺得他雖然生活樸素,但是似乎得了“目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