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知其不知
,則亦曰自然。自然之妙
,雖妙于知
,而所以妙,則自乎不知
。然于道則未始有以愚之濁之
。”
這里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和成長,受四周環(huán)境之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風土。這是說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有的地方自然環(huán)境好,所以人民多長壽。還有就是星宿之氣的影響,也叫天命。有的人結(jié)胎之時
,稟受清氣多一點,則其人慈善忠孝
、聰明智慧
、樂慕仙道。有的人稟胎氣濁的
,則為人兇惡
,邪獰狠毒,不仁不義
,也不會想著去修道
。我們每個人稟受的氣不一樣,這股氣就給每個人畫了一個圈圈
,一個范圍
,一生的變化、窮通
、夭壽
,都不出這個范圍。
《玉樞經(jīng)》所謂“氣數(shù)所囿,天命所梏。”囿是牢房,梏是枷鎖。牢房、枷鎖是限制人的自由的,而氣數(shù)和天命,則是無形的牢房和枷鎖,這股氣質(zhì)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莊子》說:“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二
、宿有善緣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緣修道的。學道修道,是很難得的事情,需要有很深的善緣,才能有機會熏聞正法。《玉皇宥罪錫福寶懺》云:“愿道根深重
,夙有善緣
。”所以《北斗經(jīng)》也說:“如是真君名號
,不可得聞
。凡有見聞,能持念者
,皆道心深重
,宿有善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這樣的善緣呢?《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云:
“夫出家者,或先世建立靈觀玄壇及諸精舍,圣真仙跡廣修堂殿,造諸形像,真應化身,莊嚴供養(yǎng),抄經(jīng)講說,誦念流通,開悟人天。或先世舍施國城妻子,頭目髓腦,金銀珠玉,綾羅錦綺,車馬僮仆,臥具服飾
,玩弄器物,入三寶中
,用作諸福田
。
或先世持齋奉戒,禮拜燒香,行道贊誦
,謝罪除愆
,常行善愿,不舍須臾
。
或先世放贖生命,救濟貧窮、囚徒老病
,及諸鳥獸
,盲聾六疾,一切眾生
。
或先世救疾治病,活諸危苦已死之人
。
或先世廣讀經(jīng)論,講說教化,勸獎童蒙
,令知善道。
或先世種植果林,道邊立井,造作舟梁,濟度一切。或先世大設(shè)義田,施衣及食,饑寒病苦,蟲魚鳥獸,一切貧窮,皆令飽足。或先世建立義堂,愍念寒熱,施漿及火,救助行旅
,使得安居。
或先世所在發(fā)心,平等一相
,廣化男女,勸助道場
,立觀度人
,寫經(jīng)鑄像
,授經(jīng)傳戒,禮拜燒香
,然燈念誦
,布施懺悔,開悟群迷
。
或先世忠貞仁孝,助國興化,正直清廉
,淳和良善
,不損于物,安樂眾生
。
或先世為君,大行慈善,卑宮菲食
,憐念人民
,平等萬物,國土安寧
,而諸惡未盡
,眾善未圓,功名雖著
,不得遷升
,隨其高下來生人中,更值經(jīng)法
,而得出家
。
或七祖積福,慶流子孫 。
或見世立功 ,名聞諸天,非起一朝而得之也
。
”《北斗經(jīng)》云:“人身難得 ,中土難生,正法難遇
。
”有的人“雖遇經(jīng)訣,懷不信心。
”雖然得聞正法,但是卻不肯修煉
。
或者雖然想修煉,但是卻魔難重重,有各種事情來阻擾,都是善緣不夠
,功德不足之故。
所以說入道修行,更是難得的福報
。
三、謫仙從哪里來
神仙信仰是中國道教的核心信仰
,列于世俗塵囂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謫仙”則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類,他們是因過失而被謫降到人間的
,具備超凡神性
,同時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間化的特質(zhì),是一種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
。
說起謫仙
,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其實謫仙這個名稱并非從李白開始
,也不專指李白
。
謫仙之說是我國古代神仙信仰的產(chǎn)物。神仙包括神和仙兩種崇拜對象
。
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
,也叫仙人
,是人經(jīng)過修煉之后,獲得長生不死和種種神通轉(zhuǎn)變而成的
。只有華夏民族有仙
,其他民族文化中沒有仙
。
人修煉成為仙人后 ,具備了神的某些神通和特性,二者十分接近
,所以又常常并稱“神仙”
。通常情況下,仙人居住在天上
、洞府
、仙山或仙島,在那里過著悠閑快樂的生活
。
戰(zhàn)國秦漢方士對仙境之美妙有著精彩描繪
,令人神往不已,以至于像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一代雄主都花大力氣尋找神仙世界
,希望自己也能夠成仙
。
傳說中仙界與人世之間是互通互動的。神仙關(guān)注人間社會
,有時候還會降臨人間干預人事
;而人有困難時會向神仙祈求,人經(jīng)過修煉達到某種境界之后也可以上升到仙界中去
。
神仙在仙界犯有過錯時也可能被謫罰 ,葛洪《神仙傳》中說,淮南王劉安白日升天之后
,因為他在人間尊貴慣了
,在天上遇到仙伯,“稀為卑下之禮
,坐起不恭
,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
,于是仙伯主者奏安
,云不敬,應斥譴去”
。后來淮南八公為劉安謝過
,劉安才得到赦免,但被謫罰看守仙界廁所三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词貛跐M之后,劉安也沒有得到仙職
,只是一個散仙人
,僅得不死而已。劉安算是一個在天上被謫罰的仙人
,不過他并不是我們要談論的被謫罰到人間的仙人
。那些原在天上后來被謫罰到人間的仙人叫做“謫仙”,也叫“謫仙人”
。
有的人是神仙下凡,這樣的人是一定會修道的。李白有詩云:“四明有狂客
,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械南扇艘驗榉高^錯
,貶謫人間,這部分謫仙人也會成為修道人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張紫陽》云:“紫陽自謂昔與黃冕皆紫微天宮 ,號九皇真人,因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龠\之籍
,遂謫于人問。今垣中可見者
,六星而己
,潛耀者三,用成
、冕仲洎維楊子先生也
。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日紫元
,于公日紫華
。一時被謫官吏,皆已復于清都矣
。今用成又證仙品
,獨冕仲沉淪于宦海,凡當為人十世
,今九世矣
。來世茍復迷妄合塵,別淪異趣
,無復升遷之期
。”
《南五祖寶誥》云:“九皇降跡于天臺。”就是說的這個。當時九皇因為校勘劫運出了一些誤差,謫降人間。其中六個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持,重返仙班。而另外三個則沉淪人世,迷失了本性,忘記了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就再也回不去了。
另外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是神霄府仙官下降,其詩云:“家在神霄九炁天
,天中樓殿貯群仙,偶然來到人間世,料想神霄未一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另外唐朝葉法善真人也是神仙謫降,《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葉法善》云:葉法善“嘗游白馬山
,石室中遇三神人
,皆錦衣寶冠,謂法善曰:‘我奉太上命
,以密旨告子
,子乃太極紫微左仙卿,以校錄不勤
,謫于人世
。速宜立功,濟人佐國
,當復元任
。今以正一三五之法今授于子,宜勉而行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杂櫠ァ
!?/p>
神仙下凡
,可能因為天庭還有一些關(guān)系,所以善緣會好一點
,比如葉法善真人就得到了神仙的指點
,傳授秘笈。完成任務之后
,又回天庭去了
。
謫仙在人間只是暫時客寓,一旦謫罰期滿,或者他在人間建立了功業(yè),就可以重返仙界。
四
、早期謫仙的故事
謫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西漢劉向的《列仙傳》中。該書記載有瑕丘仲的故事,說他在寧縣賣藥百余年
,后來發(fā)生地震
,房層被毀壞,瑕丘仲也死在倒塌的房屋中
。有人把他的尸體拋棄水中
,將他的藥收拾走去賣
。正當這個人賣藥的時候,瑕丘仲死而復生
,披著一件皮衣來找這個人
。
這人害怕極了,下跪叩頭求饒
。瑕丘仲說:“我只恨你們知道了我的真實身份罷了
。看來我只好到別處去了!”后來瑕丘仲做了夫余胡王的使者
,又來到寧縣
,“北方謂之謫仙人焉”。
《列仙傳》一書很有可能是東漢曹魏時期人士編撰,考慮到謫仙之說從出現(xiàn)到文人記載之間有一個不短的時間差
,推斷我國漢代已有謫仙之說應該是可靠的。這個故事在《水經(jīng)注·漯水》中也有記載
。
南北朝時期,正史記載有兩例謫仙。一例是成公興
。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
,成公興為寇謙之家傭工時,對《周髀算經(jīng)》不學自通
,幫助寇謙之正確地計算出了天上七曜的運行
。寇謙之要拜成公興為師,不料成公興卻固辭不肯
,反過來請求寇謙之收他為弟子
,而且言詞誠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苤t之無奈
,只好收他為徒,其實仍以他為師
。
這種奇特的師徒關(guān)系保持了七年
,七年之后成公興死去。有一個名叫王胡兒的人
,做夢與已死的叔叔一起遠游
,在嵩山看見一座金室玉堂,其中有一館尤其珍麗
,卻空而無人
,門額題曰“成公興之館”。傳說成公興之死
,是他謫期已滿返回仙館
。為什么謫期是七年呢?因為他在天上“失火燒七間屋,被謫為寇謙之作弟子七年”
。
另一位謫仙姓蔡
。《南齊書·高逸傳》記載
,南齊永明年間
,有一位姓蔡的不知名的神秘人物隱居在會稽鐘山,“山中養(yǎng)鼠數(shù)十頭
,呼來即來
,遣去便去。言語狂易
,時謂之謫仙
。”后來此人不知所終
。
早期謫仙身上都有點神秘莫測,且頗有神通,或死而復生
,或不學自通
,或身有異術(shù),有著半人半神的特點
。
五
、謫仙李白
李白也被稱作謫仙。由于李白斗酒詩百篇、詩成泣鬼神的超群才情和飄逸風度
,謫仙一詞從此被賦予了詩人的人格特征。
天寶元年(742年)
,李白應唐玄宗之詔來到京都長安
。年過八旬的賀知章在道教的紫極宮見到李白,觀其人賞其文
,賀知章當即贊嘆“此天上謫仙人也”
。此事在《新唐書·藝文志》、孟棨《本事詩·高逸》
、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范傳正《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等都有記載
。李白的友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介紹李白到長安的情況最接近實際
,從中可以看到他的非凡文才和放任風度:
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