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物道(wudaoone)
7月25日是粵語節(jié),那些對故土方言忠貞的人們,曾在這一天捍衛(wèi)他們的信仰,但任何地方的方言都在式微,這鐫刻在我們基因之中的驚艷,不能遺失……
此文較長,還請看娓娓道來,回味我們各自的方言。
已故的歌手趙英俊,在2016年創(chuàng)作一首《方的言》,歌詞寫到:
吃飯你家鄉(xiāng)怎么念,學得地道我就與那兒有關。再斟滿不覺已天色將晚,揮揮手就當萬語千言。
一首以方言抒發(fā)鄉(xiāng)情的歌曲,就這樣流行開來。民以食為天,欲知家鄉(xiāng)貴處,問聲吃飯招呼便知。從鄉(xiāng)音到行動坐臥,只要帶著故鄉(xiāng)的味道,哪怕一點點,感慨就延綿不絕。
是否有這樣的體驗:身居異地,聽到熟悉的口音或土語,親切感就油然而生,即便是未有交集的陌生人,也恨不得搭上一句:“朋友,你也是咱們那里的人啊!”暢所欲言,相互尋找著異鄉(xiāng)人難得的共情。
是啊,不論在哪里,方言鄉(xiāng)音根深蒂固,隨人一生。如同后天的DNA,在雙鏈螺旋的穩(wěn)構下,孕育著一方風土。它是鐘靈毓秀的未完成,不斷發(fā)展延續(xù),默默影響著蕓蕓眾生。圖片1|君尋-攝
2010年的這天,有群人在廣州江南西路發(fā)起“撐粵語”活動,這一場“廣州的文藝復興”提醒著每個廣府人:粵語不只是種語言,更是對粵人身份的認同,對粵地歷史文化的傳承。
此后每年的今天,被紀念為“粵語節(jié)”。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全世界有近1.2億人口在使用,約等于使用日語人數。圖片1|Bearich-攝圖片2|Walcott-Wong-攝
如此龐大受眾的語言都在慢慢沒落,那些使用人數更少,更不為流行的方言呢?
根據國家地理學會提供的數據,在全球使用的7000多種語言中,每兩周就會有一種“方言”消失,不再積極使用?;蛟S就在你閱讀此文期間,就有一種語言徹底滅絕,不為人知。圖片|趙潮波-攝
祖宗的標簽
地大物博的國家總是有著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語言也不例外。方言就像編織在基因中的獨特聲紋,隨著人的步伐,帶到能去的何處。
互聯(lián)網的存在,使得這件事愈發(fā)容易。當年梁逸峰同學,用粵語深情朗誦古詩詞曾流行一時,北方人一頭霧水,廣東人卻笑得合不攏嘴。
方言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僅語義不達,語言表達感情的方式也極大不同。即便模糊的知曉對方在說什么,情緒也難以感染,這種“自私”的美,只有一方人能沉浸中享用。
辛棄疾有詞寫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吳儂軟語從南宋前就帶著微醺的溫婉和柔美,流傳至今。試問,若不識音意,又怎能感同身受?圖片1|馬小俊DreamAx-攝圖片2|任屹云-攝
何為方言?
漢語作為一種語言,由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七大方言組成,這些一并構成我們所使用的漢語。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漢語族包含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七大語言及晉語、徽語、廣西平話等華夏民眾所使用的語言,而其內部又各有分支方言。此觀點認為漢語族包含多種互相關聯(lián)又各自獨立的近親語言,不能做方言論。
如果算全部國人所使用的語言,那還要加入使用藏語的藏緬語族、苗瑤語族、侗臺語族、突厥語族等少數民族的語言。即使稱之為“方言”,但對多數人更像一種“外語”。圖片|影影狗狗-攝圖片|蘇州-攝
雖在語言學和社會學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我們講的方言,就是廣義上指一個地方的人所使用的,未經修飾,有特別風格的語言。
不妨說,方言是一方土地上人的根,從祖宗延續(xù)而來的標簽。放下學術性探討,依憑生活的體悟,才發(fā)現有多少城鎮(zhèn)和村落,就有多少方言。定義人為,方言的形成卻是天然,不如放下那些窠臼,細細品味這些熱誠暈染我們的顏料,是否富麗依然。圖片|杰PHOTO-攝
方言并非一直不變。衣冠南渡始,歷史上三次大規(guī)模的北人南遷,將不同的語言相互交融,又分裂成支,動態(tài)之中安然流淌,逐漸形成穩(wěn)固的語言變體。
這一點客家人有十足的發(fā)言權,他們使用的客家話源自六朝時期的中原,隨著不斷遷徙賡續(xù)各地。他們帶著古老的腔調,傲然獨立,未被同化,在全球衍生不少于6500萬的使用族群。眾多使用者,使客家話有著不同的稱謂:兩廣稱之為新民話,湖南稱客姓話,江西則稱懷遠話,川渝稱土廣東話,臺灣則是臺語……
曾源于中原的客家話,如今已被北方官話取代。方言也是有生命的,對準能讓自己成長的方向,不斷親近勃發(fā)——人的遷徙就是語言的遷徙。圖片|宛青碗很輕-攝
對族群而言,語言從根本影響文化發(fā)展。從發(fā)音習慣到構詞技巧,再到語法邏輯,方言讓文化流淌至今。方言的流傳也是文明的勝利,在野蠻民族以武力不斷征服高等文明民族的古代,思想因方言的特質而延續(xù)。
正是因為各異的方言,我們的世界也多姿多彩,彰顯華夏文明的廣大和包容。相對的,利用這種迥異,交流各自文化,也使得塔上之塔葳蕤。圖片2|我是魅之神-攝
小地方的尊嚴
如果沒聽說過一個地方,那不如先來聽聽那里的方言?;蛟S不通語義,卻能感性的理解一方人的脾氣秉性:江浙人的溫婉,西北人的豪爽,川渝人的精致……
方言,越在小地方,越有魅力。圖片|淡然的執(zhí)念-攝
經濟不發(fā)達,交通不便利,但恰是它的小,它的閉塞,它的不知名,使得古老的音韻得以流傳。在兩廣的一些地區(qū),隔村就有語言差異。方言就像不可觸摸的活化石,包括那些“有音無字”的詞匯,在口耳相傳下,頑強綿延于今。
一個地方若是名不見經傳,那上天會很公平,將賜予它延續(xù)方言的使命。相比兵家必爭之地,和富甲一方的都市,這里的靜謐而安逸,使得方言如此肆意,仿佛入駐世外桃源,靜看你爭我奪,兵戎相見的塵世。它卻可以不受外部世俗和權力的影響,自在且悠揚。圖片1 2|淡然的執(zhí)念-攝
如今,我們身邊的人來自天南海北。由于方言的不同,自然而然的使用普通話溝通交流。即便如此,自幼生活的環(huán)境,還是讓我們保留一些口音。哪怕地域再小,再不知名,也深根固柢。
沿著口音的端倪,我們相互猜對方在哪里長大。分享方言是種快樂,當所操方言無人知曉時,便有些自豪感。即使出身于未名的四五線城市甚至山區(qū),但細想起來,缺者為貴的道理,讓人守護得很驕傲。這份源自家鄉(xiāng)的尊嚴,以特別的方言鄉(xiāng)音,使他人銘記。
正如電影《風語者》中的戰(zhàn)地譯碼員卡爾·亞茲,他知道來到戰(zhàn)場的意義,就在那沒有文字,只能口口相傳的納瓦霍族語的密碼之中……圖片|境隨心轉108-攝
異地人的眷戀
2016年冬天的東京新宿街頭,一位彈唱者正用日語唱Beyond的《海闊天空》,間奏后,一旁駐足的女生以粵語跟著哼唱起來,歌者隨之以原唱語言相對。同為中國人,女孩已淚流滿面……
事后歌者接受采訪說,開始并不知道對方是中國人,直到她唱起粵語,我才轉成粵語,她哭的很傷心,才知道她嫁來日本多年,聞聲思故土。
不知道這首歌是否也能感動身居異鄉(xiāng)的你。鄉(xiāng)音難舍,當我們身處異地,一腔熟悉的聲調,一個深諳的土語,抑或是一句方言歌詞,便能觸碰到內心柔弱之處,那是我們平素溫存的家——故鄉(xiāng),無論何處都魂牽夢繞的地方。而承載方言的鄉(xiāng)音就是撥動心弦的密鑰。圖片|杰PHOTO-攝
古人感慨:“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如果說賀知章因為歸家聞鄉(xiāng)音而興奮愉悅,那蘇軾和李昌祺則表達的是聽到土音的思鄉(xiāng)苦情。
形容不識識鄉(xiāng)音,挑盡寒燈到夜深。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李昌祺不識鄉(xiāng)來人,但聞其聲已熟稔,暢談一夜卻得知故人去世,不禁淚沾衣襟。
人在中年后總愛思鄉(xiāng),除夕夜還在賑饑的蘇軾也不例外。眼見餓殍,悲上心頭,一句“病眼不眠非守歲,鄉(xiāng)音無伴苦思歸?!毕裨诤畹挠脑?,自傷老大,身邊卻無人懂我鄉(xiāng)音,無處話凄涼,也只能“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眻D片1 2|杰PHOTO-攝
同一個地方長大的人,總會有一些事,可以產生先天共鳴。想要聽懂言語中的暗喻和土語,需要相同的成長環(huán)境,這非朝夕而就,而是長時間的熏陶和教化。
那些只有本地人才能掌握的方言土語,是這個城市土著的專屬情話。生怕始亂終棄的外鄉(xiāng)人,不舍饋于未熟識者,除非愿意安詳定居,才會慷慨傾囊。
吊坎兒,又稱江湖春點,這是江湖中人所發(fā)明的術語,目的是表達方便且保密,是只有業(yè)內人聽的懂的語言。這樣既篩去了“假內行”,也品出對方在行內深淺,能耐幾何。方言土語也是這樣,只有當你融入這一片氤氳的氛圍中,才能破解此處的文化密碼。
圖片1|蒽子-攝
一說“撒丫子、侃大山”就知道是北京土著;一說“拿拿龍、走雞”就聽出來是老天津衛(wèi);一說“唔該、乜嘢”就意識到對方定是老廣;聽到“瓦特啦、戇大”便知是上海人的諧謔調侃;“懂味、細伢子”恩,是湖南老鄉(xiāng)在嘮家?!瓧l件反射式的回應,一定對得起養(yǎng)育他的熱土。
俗話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甭牭脚匀?,操著相同的方言,親切感油然而生,這是后天養(yǎng)成的“天性”。熟悉的鄉(xiāng)音方言,就是身份認同的標志,是異鄉(xiāng)人間的情愫,更是與故鄉(xiāng)的溝通紐帶,承載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愁苦和出人頭地的信念。
我的鄉(xiāng)音啊,請原諒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的離開家鄉(xiāng),但決不會遺忘,也不會再孤單,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圖片|dreamLift-攝
官話也是一種方言
有一個地方的方言就是普通話。是北京嗎?不是,是河北省承德,清朝的夏都,著名的避暑山莊就在這里。
在滿族入主中原后,這里成為八旗貴胄的后花園,口音也就純正。與其說像普通話,不如說普通話像他們的語言。
為什么要有普通話?制定意義又何在?
普通話的需求自古有之,只是從前稱為“官話”,是官方指定的通用語音。這么大的國家,方言不同,口音各異,聚在一起都是中國人卻無法交流,需要一種大家都能聽懂的共聲,就是官話。圖片1|心靈咖啡756-攝圖片2|唐人印象-攝
語言學家邢公畹提出:早在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fā)生過“夏(朝)語化”運動,發(fā)展到西周時期,形成了以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也就形成了標準官話。
在唐朝,一直延續(xù)“洛陽讀書音”作為正音,為官必會講正音官話,也促使全國讀書人學習官話傳播正音。
統(tǒng)治者追求大一統(tǒng)的功成名就,也使異鄉(xiāng)人可以相互溝通。
然而每個朝代的官話也不相同,隨著統(tǒng)治者定都之地不斷改變著。不得不說官話是隨著權力的更迭而更迭的產物。官話的形成大都是首都的方言和統(tǒng)治者使用的方言相融而成。圖片|李彥628-攝
從秦漢的“關中音”到衣冠南渡后,南朝以建康為都的“金陵音”。而唐朝在保留“金陵音”的基礎上,還誕生了“長安音”,形成兩大正統(tǒng)官話。北宋都開封,“開封音”也叫“中州音”成為官話。靖康之變后,宋遷都臨安,大量中原人移民江浙,與當地吳語融合出現了“下江話”,并沿用至明。此后朱棣將“下江話”帶到北京,是為明朝的“北京話”。當清人入主中原,已不知“入聲”,將語調簡化,并加入翹舌音和兒化韻,定為官話。民國時代投票選舉,依然以北京話為“國語”,也就是現在“普通話”的前身。
這就是為什么聽“京”劇,卻聽不懂對白,因為使用的是明代下江官話,而非后來的北京話。
圖片1 2|_茱萸_-攝
我們還能聽到當初的官話嗎?這似乎很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在現代的方言中一窺究竟:閩南語就和唐朝的長安音相似;粵語則類似中州音,保留下九聲六調;明朝官話可以在江淮方言中探尋端倪……
可見,官話原本就是方言的一種而已。
在好大喜功的統(tǒng)治者看來,官話統(tǒng)一是權力的象征,也是統(tǒng)治的工具。但對當時的多數人而言:不做官,學什么官話哩?市井俚語才是我中意的!圖片|_茱萸_-攝
字正腔圓的歸屬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方言,詞匯、山歌、民諺民俗隨著方言的風格延展發(fā)散,爛漫在人們生活情趣之中。
一百年前就有人說,哪的地方戲就有哪的地方味兒。這個味是什么味,就是方言的味道,是派衍方言的底蘊之味。
曾經戲曲和曲藝流行的時代,人們成為不同的藝術形式的擁躉。興高采烈的捧著自己欣賞喜歡的角兒,聽著字正腔圓的唱腔,對本土人而言是文化的熱誠享受,外鄉(xiāng)人則謙恭尊重。
而現在,我們被更為流行廣泛的文藝表達滿足著,難尋與時俱進的方言藝術。或者說我們已習慣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方言藝術已提不起勁。圖片1 2|「譚盾」
不論粵語《七龍珠》,還是TVB膾炙人口的連續(xù)劇,非但沒有勸退非粵語觀眾,反是吸引更多的人去熟悉粵語。不用說beyond和張國榮這些影響力極大的歌手,學生時代的我們都學了幾首耳熟能詳的粵語歌,不覺得生僻,在句式語法中倒品出幾分古味,越發(fā)可愛。
即便如此,方言基調的藝術還是越發(fā)式微?,F在接觸并能熟識的,從悠揚上口的歌詞變成“撲街”、“食屎啦你”這類網絡傳播的戲謔言辭,不但承載內容愈少,且格調愈低。
粵語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的方言呢?圖片2|sunnnnnn-攝
不過仍然有人在不斷堅持,將方言用在新藝術的嘗試。比如用方言重新演繹耳熟能詳的歌曲;上映的《白蛇傳·情》將粵劇和電影相結合……
使命感和傳承方言的意志支撐他們砥礪前行,希冀創(chuàng)新藝術形式激起人們對方言的波瀾。
但離真正喚起人們保護、發(fā)展方言還任重道遠。說到底,方言必須要使用,才會有真正的市場。圖片1|風輕輕吹-攝圖片2|淡淡事淡淡人-攝
方言保護發(fā)起人汪涵曾說,希望通過傳媒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創(chuàng)作方言類的節(jié)目之中,把這件事當作事業(yè)發(fā)展并推廣,讓更多人知道,他們也能自覺的加入。
更為重要的是,需還方言一片天地。方言培養(yǎng)主要在家庭環(huán)境,耳濡目染的水到渠成,老輩傳到少輩,子子孫孫無窮盡?;蛟S我們就是方言的載體,但有何妨,也是它讓我們精彩的不同。
當下,家長讓孩子學外語的激情,超過語文,方言更難有容身之處。這習以為常,甚而認為是落后象征的方言,不經意間消散不見。不如引導孩子將普通話和方言對比學習,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那條看不到的臍帶,被剪斷就不可能復原。語言也將隨著語境的沒落而沒落。方言的喪失,是文化的憂郁惆悵,這與出身何處無關,外鄉(xiāng)人也會對他處方言消逝而唏噓不已。
非物質的財富,需在呵護中傳承,它們弱不禁風,百年即可消亡不存。想要留住方言就要營造氛圍,如入幽蘭之室,細嗅方言之美的高雅和清香。
隨著城市化的提升,各地的人們傾集匯聚于城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成為過去時,更多的外來人卻也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可能。
我們身邊說什么方言的人都有,他們有的剛來此地一年半載,尚不熟識,不曉本地語言;有的已然成為地方通,和鄰里鄉(xiāng)親打成一片,從口味習慣,到方言民風皆隨俗,徹底成為這里一份子……這樣說并不準確,稱為第二故鄉(xiāng)更為適合,畢竟骨子里還有不可割舍的家鄉(xiāng)回憶。然而在這里再次找到了家鄉(xiāng)般的安逸和悵然。圖片1|牛牛-攝圖片2|任屹云-攝
當不能熟練使用一個地方的方言時,總會覺得差點什么。即便已生活多年,與本地歷經幾輩的土著相比,還是外來的。是否能懂一地方言,也成為外來人是否能夠成為新土著的考核。
若被土著夸獎方言地道,就有一種欣喜之情。不是因為聰敏,而是有被認同的感覺,加之一點點能“以假亂真”的俏皮,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歸屬感。心里也從前途未卜的忐忑局促,變得踏實安定。開封的檔案終于通過審核,印上紅燙的火漆。
你有多久沒說方言?身居異地的你還記得摯友鄉(xiāng)音如何嗎?一句方言問候是否能勾起落葉歸根的國人天性?卻發(fā)覺人與人間的感情,因此便不再淡漠。
不如把家鄉(xiāng)那句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寫在留言中,烙下故鄉(xiāng)的味道……圖片|杰PHOTO-攝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87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這段話,說透了關系!(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