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第一大病,是嗔毒。這嗔字,不是著了我相,就是著了人相,把六欲七情,都包在這嗔字里,千衍萬過,都從嗔起。
嗔字即是無明孽火,三毒之一毒。內(nèi)則焚己,外則焚人。把一點靈根,生生燒死;把一座法身,生生燒壞。六腑不能調(diào)泰,五臟不能安和。
耳聽他人罵我,嗔從心起,火自肝生,烈焰遇狂風(fēng),把一個能聽能聞的耳根,忽然閉門塞竅,名為聾人。
目見他人侮我,嗔從心起,火自腎生,烈焰遇狂風(fēng),把一個能視的眼根,忽然閉門塞竅,名為瞽人。
只因耳聞目見,突然口出嗔言,火從心起,氣由膽生。膽中嗔怒之氣,上不怕天地神明,中不怕善惡國法,恨不得一言之下,罵死他人;半句之中,辱死他人。其心只圖快己,不防損己,把一個能言能說的舌根,突然閉門塞竅,名為啞人。
這個聾人無耳,雖有五音六律,笙簧迭奏,鸞鳳齊鳴,也不受用??v使詈罵如雷,譏誚如鼓,也只得承受了。從此滅了靈根,與畜牲何異?
瞽人無目,雖有五色光明,金碧生輝,霞云炫彩,也不受用??v使千嬌百媚,美貌如花,眾侮群欺,如提傀儡,也只得承受了。從此滅了靈根,與陰司何異?
啞人無言,雖有千愁萬苦,不能訴于人前,百慮千謀,不能吐之出口,向人惟有手動內(nèi)知,甘苦難伸,一遭病厄,艱難苦惱,雖父母不能知,即妻兒不能曉,胸藏韜略,也為廢棄之人;筆走龍蛇,終是無能之語,人所憎厭,己所羞慚,與禽何異,與獸同群,卻從何來?這病根,悉從不能降嗔心來。
不能降嗔心,又從不能忍辱來。世間眾生身,皆是血氣結(jié)成。嗔根自從無始劫前,早已種下這無明孽火,所以遇事順心,心生歡喜。不知歡喜變作冤家。
觸境逆心,心生嗔怒,不知嗔怒便是劫根。
大眾,你們既已出家,原為生死,嗔根不斬,則毒龍攻入天根。既求出世,原因性命,嗔根不滅,則猛虎咆哮月窟。性則變作毒龍,憤生嗔火,火發(fā)燒身。命則變作猛虎,常生毒氣,氣急喪真。生死不明,皆因嗔重;性命不立,皆因火強。六根不能收,五官不能用,皆因嗔心未絕。欲絕嗔根,先除惡念。
大眾,如何喚作惡念?這不能忍辱的,便是惡念。心中惡念在一日,還是一日惡人。惡人安能入道?
大眾,不能忍辱的人,其心不曾降伏,就如毒龍猛虎一般,只知辱他人,不容辱自己。好強好勝,人前奪趣逞威風(fēng),爭名奪利,世上英雄,為俊杰豪俠。熱腸能為眾,不知救得人,必然殺得人。計謀見識慣欺人,不知害得他,則是害得己。眾生迷而不悟,不曾深思遠慮,自家若死自家人,到底還是害自己。
大眾,你去辱人,即當(dāng)回思人辱己,你去欺人,即當(dāng)回思人欺己。他心即與你心同,你若辱他他辱你。
大眾,這個辱字,包得甚廣。假如淫人.妻子,便不顧她丈夫被辱,兒孫被辱,祖宗被辱,門族被辱。假如他人淫你妻子,便生嗔怒,大惡起來,想起這人淫我妻子,使我體面何存,若人聞知,豈但我被恥辱,連父母.子孫的門風(fēng),祖宗的德行總壞了,豈可放他過去。便要拿刀弄槍,動了嗔火殺念。再不想,他辱我便如此,我辱他又如何?今生妻女被人淫,必定前生有夙因。前世淫人.妻女,而今生妻女被人淫。這是人的必有之因,必有之果。
大眾,各人聽了這些語,萬不可起淫亂之心。我對大眾說,這些眾生的性命,皆從淫欲而有。淫欲之心不除,生死之根不斷。因淫欲而成色身,欲脫色身,先除淫念。若除淫念,色身之內(nèi)生出法身,才能了脫生死。這是我的實話,休當(dāng)作閑言放過。
近有戒子,平日極有道念的人,忽因他出,募齋托缽,而行到一米鋪化米。這鋪內(nèi)主人,心生歡喜,便請進內(nèi)廳坐下,磕頭獻齋,又將碎銀一錢,按放缽內(nèi)。臨出廳時,忽遇其妻,從廊而出,兩下一見,其妻回避不及,戒子既見其妻,謝齋而去。夜間打坐,馳想其妻,摹其顏面,遂起一念,隨即降伏,懺悔而臥。忽然夢見自己身死,又入胞胎,長成娶妻、顏色美好、夫妻和合。一日外出未歸,忽見一道人,于路化齋,便生歡喜,同回至家內(nèi),磕頭獻齋。忽從廊下,喚妻出見。自此以后,時常供養(yǎng)。一日,遇見道人在室,與妻生淫,妻不俯從,道人強求。己心一見大怒,將斧直入,殺.死道人。忽然身醒,心上嗔恨,忿忿不平。忽記夢中淫妻之道人面目,即日間米鋪主人;其妻,即如米鋪廊下相遇之婦也。渾身汗流,通前打算,立刻回心,自懺自悔。
大眾,這個戒子,初學(xué)功夫,戒行雖堅,定力未固,所以日見夜思,忽生妄念,妄念一動,入夢成境,境中即現(xiàn),報應(yīng)分明。大眾,淫念在心,夢中尚且償還,何況行出淫惡之事,來生豈不受報?
又如一修行人,從來不出妄念,不生妄念,受人恥辱,心不懷藏,打不回拳,罵不回口,只思自不是,不認他人非。忽從路間,挑單而走,一驢駝米而來,將身讓驢,驢忽用頭撞入身邊,仆倒在地,口扯衣袖,碎破而去。此人夜坐之間,境中即悟,往劫以前,曾變驢身,被人屠宰,死復(fù)為人,人復(fù)變驢,被我屠宰,我復(fù)轉(zhuǎn)生,遂成屠戶,殺牛為業(yè)。自此改悔,三世懺除,今復(fù)為人。此驢即前劫中被殺之牛。因嗔劫前,曾剝伊皮,故而扯袖碎破,嗔怒而去,隨即存想,自身為牛,受驢變?nèi)?,持刀剝皮,種種疼苦,心懷報復(fù)。從此解脫,兩冤和釋,永不生嗔,世世相逢,同修大道。次夜忽夢白衣人謝之曰:“我即前日路上之驢,于往劫中,曾結(jié)冤報。今蒙償還,又蒙和解,兩相解脫,從此脫苦,復(fù)生人中,特來告知。可至某處相會,乃求超度。”言畢而去。
次日即依夢言,尋至某處,其家歡喜,似有好事,訪問旁人,皆言此家夜來生一孩兒。修行人.大加驚恐,暗記姓名,誓愿自度,然后度人。
大眾,只因此人往劫冤根,今生了結(jié),故此自己發(fā)心,辱怨苦難,一切承受,降服此心。
大眾,你們須要手持戒刀,鋒芒光亮,只殺自己,莫殺他人!身披忍字,即如鎧甲,逢人打罵恥辱,以至王法刑傷,官事口舌,雷打火燒,水淹賊劫,狼銜虎咬,蟲殘病毒,橫言屈語,惡口謗言,敗壞聲名,毀壞事物,割截身體,害我性命,總系往因,定劫難逃,只可安心承受,順天合道,償還夙債,再莫生心,報怨嗔恨,自生不服之念。
且宜回想,我受他欺者,畢竟我曾欺人,受他困者,我曾困他。遭刑遭難,遭害遇災(zāi),悉因前生,自作自受。從前惡孽,隨心消散。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身心輕健,情性安和,苦惱痊平,冤仇和解。無始以前,至于今日,凡有冤債,只愿償還,損己利他,方為解脫。永歸清凈,不生不滅,圓.滿報身。不然前劫之債負不肯還他,今生之恥辱不肯讓他,來世之報復(fù)自然不肯放你了也。此身如何得度,此心如何得空,此道如何得修?些兒言語,尚且不能忍,這生死到頭,安能解脫?
大眾,忍則無明火滅,自然五臟清凈。忍則華池水生,自然六腑調(diào)泰。忍則他心滿足,自然反悔和平。忍則我量包涵,自然胸襟闊大。
辱我者,我不以為辱,其辱反歸他人。辱人者,人受其辱,必以辱報于己。忍辱則心平氣和,肝火不生,化作青華救苦。忍辱則心神慈善,化作南斗消災(zāi)。忍辱則肺液不枯,化作瑤池甘露。忍辱則腎精不耗,化變氣海靈泉。忍辱則脾土不燥,化作五行正氣,戊已刀圭自產(chǎn)。忍辱則法身不漏,化作莊嚴妙相,光明正大現(xiàn)前。能忍于國者,必有益有朝廷。能忍于家者,必有益于骨肉。能忍于身者,必有益于精神。能忍于心者,必有益于性命。能忍于教者,必有益于法眷。
能忍則能受益,不能忍則心不虛,神不靈,氣不壯,量不大,胸不開,功不圓,行不滿,見不透,思不深,智慧小,福德淺,根基薄;聞道不明,行道有礙,為人憎嫌,為人嫉妒,為人厭惡,為人煩惱,為人賤慢,幽有鬼責(zé),明有王法,多劫之冤根還在,來生之報復(fù)越深;苦海照舊生波,欲河依然起浪,就是旁門邪道,不過修羅魔鬼,劫數(shù)一來,依然受報。
大眾,你既不肯忍人之辱,誰肯忍你之辱?你既不肯,他人又不肯,豈不生生相報,刦刦相爭,屢世含冤,多身受苦,無有了期。
大眾,你們聽著,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豈不聞有容德乃大。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你們大眾之中,賢愚不等,也有重財喪德者,也有重德輕財者。爭財是不忍辱之一端,色氣總?cè)绱送摗H糌敳黄埲?,還是本分,當(dāng)行而已,不足為奇,獨是舍己之財與人,當(dāng)取不取,寧失于辱,不失于薄德,寧可損己,不肯損人,損之又損,亦非額外,方是財星空徹。
看破淫機,不生嗔心,以妾贈他,不相抱怨,方為色心空徹。一切能忍,一切能受,不為榮而生喜心,不為辱而生嗔心。
不任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一切眼耳鼻舌身意,一切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昆蟲,而生其心,則智光朗出,法身圓成。忍辱之功,是名降伏。人能降伏其心者,可仙可佛,可圣可賢。不能降伏其心者,可鬼可魔,可妖可畜。
此等人,無明窟烈火未消,黑地獄油鍋正沸,一團冤孽,三世惡因,多劫多生,不能明道,深可哀憫。
大眾,急須猛省,早除人我相,急悟生死因。忍辱降嗔火,空中現(xiàn)法身。七情隨念滅,萬福身心存,罪孽償還凈,方為劫外人。
附: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 屬全真龍門派,為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他最大的貢獻,在于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復(fù)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xiàn)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fù)興。使道風(fēng)大振,后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 康熙十九年,他傳衣缽于弟子譚守成而后飛升。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據(jù)道書載:王真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余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fù)陽,師見其學(xué)道誠懇,便密于天壇王屋山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并囑之: “成道甚易,然亦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wù),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wěn)當(dāng)?!?/p> 王常月后來在九宮山,再次見到其師趙復(fù)陽。趙復(fù)陽問他:“邇來應(yīng)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fēng)頹敗、求師振拔為對。趙復(fù)陽告訴他:“君子窮于道之謂窮,通于道之謂通,道備吾身,何患宗風(fēng)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 王常月別師之后,隱棲華山拜斗臺。清順治皇帝入關(guān)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于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望,奉旨主講于北京白云觀。 先后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并受賜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使道風(fēng)大振,后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 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日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解。住世159年。 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后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本《碧苑壇經(jīng)》)。 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關(guān)”,強調(diào)要皈依三寶,懺悔罪業(yè),斷除障礙,定心守意,清靜身心,最后功德圓.滿。他還認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577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