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省蘄〔qi奇〕州(今屬蘄春縣)人。他出生于醫(yī)學世家,又自幼體弱多病,因此從小就立志學醫(yī)。13歲時順應父親的心愿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秀才,但在以后多次應試未能中舉后,他便放棄了科舉道路,專心于醫(yī)藥學的研究,很快便以醫(yī)術高超而聞名于世。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他應召到北京太醫(yī)院任職,一年后辭歸。又曾到當時的楚王府任過醫(yī)官。這兩處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和閱讀大量的醫(yī)藥學典籍,收集豐富的資料。辭官之后,他返歸故里,在雨湖北岸構筑新居,題名“紅花園”。自此,他一面行醫(yī),一面著述。
李時珍的醫(yī)學造詣很深,是一位出色的醫(yī)學家。從基礎理論到臨床醫(yī)學,他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在脈學方面,李時珍繼承正統(tǒng)的脈學,博采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fā)揮,并著《瀕湖脈學》、《脈訣考證》。
在經絡學說方面,李時珍重新厘定了奇經八脈的循行途徑,揭示了這八條經脈病機辨證的基本情況及規(guī)律,著《奇經八脈考》,使其成為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臟腑學說方面,李時珍對三焦、命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三焦是人體元氣的別使,而命門是三焦的本原,一個是物質之實體,一個是無形之功用。著有《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后佚)。同時,他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在中國首次認識到人腦主宰精神。
在臨證醫(yī)學上,李時珍有不少發(fā)明,著有《瀕湖醫(yī)案》、《瀕湖集簡方》等方書醫(yī)案。
李時珍又是一位杰出的藥物學家,并以不朽名著《本草綱目》而舉世聞名。
在臨證實踐中,李時珍發(fā)現(xiàn)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著許多錯誤和混亂,于是決心重新編纂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前后花了26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的編纂工作。
《本草綱目》全書計52卷,收有藥物1892種,方劑110960個,計有文字190多萬字,附有藥物形態(tài)圖1160幅。在編纂過程中,李時珍系統(tǒng)地總結了前人的藥物學成就,參考了800余種文獻資料。同時,他還親身進行調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藥物中,有347種是他通過自己的搜集增補的。書中更訂正了許多前人記述的錯訛??梢哉f,《本草綱目》傾注了李時珍畢生的心血。它集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之大成,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總結性著作。
在分類學上,《本草綱目》突破了傳統(tǒng)本草學的分類方法,開始了一個新的綱目分類體系。全書分為16部,60類,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其中,植物藥分草、谷、菜、果、木五部,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xi習]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類,谷部下分麻麥稻、稷粟、菽豆、造釀等類,菜部下分葷辛、柔滑、蓏[luo裸]菜、水菜、芝栭[er耳]等類,果部下分五果、山果、夷果、味果、蓏、水果等類,木部下分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雜木等類。動物藥分蟲、鱗、介、禽、獸五部,蟲部下分卵生、化生、濕生類,鱗部下分龍、蛇、魚、無鱗魚類,介部下分龜鱉、蚌蛤類,禽部下分水禽、原禽、山禽類,獸部下分畜、獸、鼠、寓怪類,還有人部。礦物藥分水、火、土、金、玉、石等部。綱目分明,有條不紊。這一系統(tǒng)的分類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在編著中,李時珍還創(chuàng)立了統(tǒng)一的編寫體例,每種藥物的記述中,分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項目。這一體例,為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中最完備的格式。
除藥物學方面的內容外,《本草綱目》的記述中,還有不少關于化學、地質、天文學等方面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0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代末期中國近代科學組織的建立
下一篇: 古代數(shù)學發(fā)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