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交通史上有一大奇觀,這就是棧道。有的專家認(rèn)為,它和長城等工程相比,也不遜色,稱之為世界建筑工程的奇跡之一。
所謂棧道,也稱棧閣、復(fù)道、閣道,是在險峻的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接而成的道路,工程極為艱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
褒斜道是橫跨秦嶺、連接關(guān)中與漢中、巴蜀的主要通道之一。在褒斜棧道南端,距漢中市17公里處,有一個稱為“石門”的隧道,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開鑿的隧道。
石門開鑿的確鑿時間已不可考,最遲大約在,戰(zhàn)國時期。隧道長13.6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現(xiàn)在看起來不算什么,但在當(dāng)時卻是一項艱巨的大王程。據(jù)《部君開通閣道碑》講,開鑿石門除用鑿的辦法外,主要用“火燒水激”法,就是架起大火,將巖石燒到極熱,立即用涼水或醋澆上去。由于熱脹冷縮,巖石破裂或變得疏松。就這樣,一點一點地開通了這一隧道。
石門水庫,在(陜南)漢中市西北、漢江支流——褒河的石門附近。這里是著名褒斜道的南口,溝谷狹窄,肚大口小,具有筑壩建庫的良好條件。
1973年在石門建成高88米、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壩一座,蓄水成石門水庫。石門水庫大壩,是我國目前最高的雙曲拱壩。
這個雙曲拱壩,工藝精湛,布局合理,雄偉壯觀,給古老的褒斜古道又增添了新的異彩。它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而且是一個秀麗的風(fēng)景區(qū)。每當(dāng)炎炎夏日,登壩肅立,岸林鳥鳴,水中魚躍,庫面徐徐微風(fēng)拂身,清新涼爽,別有一番情趣。
石門水庫擁有一億多立方米的庫容量,延伸出三條主干渠,蜿蜒在漢江北岸的低山丘陵中,潺潺的碧波綠水,滋潤著漢中、城固、勉縣3.4萬公頃的沃野良田。同時,還有裝機(jī)4萬千瓦的電站,平均每年發(fā)電量為1.4億度。而且養(yǎng)魚水面面積187公頃。因此,石門水庫是一個防洪、灌溉、發(fā)電、養(yǎng)魚、游樂、采風(fēng)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石門是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褒斜道沿褒水一路逶迤南下,再有3公里多路程,就可走出褒谷口了。這里山崖對峙,壁立千仞:亂石盈谷,水流湍急。位于褒水西岸的棧道,被突兀險峻的七盤山阻隔。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激流,很難架設(shè)棧道。為了打通路障,古代勞動人民在七盤山下開鑿了一段穿山隧道,褒斜道穿行其間,車輛通行,頃暢無阻。古時沒有隧道這個名稱,就稱它為“石門”。
石門內(nèi)壁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摩崖石刻《石門銘》,有“此門蓋水平中所穿”的記載,進(jìn)一步證明石門是東漢永平年間鑿?fù)ǖ摹?/p>
石門作為1900多年前完成的一項偉大工程,它的開鑿技術(shù)是值得注意的。清代賈漢復(fù)長棧道歌》中有“積薪一炬石為圻,錘鑿既加如削腐”的詩句,說明石門是采用火燒水淬的辦法破鑿的。自石門開通后,過往的仕官商賈、文客,在飽覽勝跡之余,記事詠物,抒懷為文刻于石門內(nèi)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這樣就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據(jù)1960年文物普查統(tǒng)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葵有104種,僅石門內(nèi)壁就有34種,上自漢魏,霰至明清,琳瑯滿目,儼然一座石刻寶庫。在眾多;的石刻中,以13種漢至南宋時代的石刻出類拋萃,蜚聲古今,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
溝通秦、隴、巴、蜀的古棧道,石孔在漢中的群山中斑斑可見,特別是為古代人民在七盤山下開鑿的“石門”,不僅在開鑿的位置和方法上是心、千古奇觀,而且在世界交通隧道史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這些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名勝古跡,正在吸訃撈著國內(nèi)外游客的神往。
石門因1969年修建水庫,己沒于水底,但其原物的照片和仿制模型,在漢中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同時,從東漢開始,歷代文人在石門洞壁及石門附近留下了100多方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漢魏十三品”?!妒T頌》、《石門銘》、“玉水盆”、“袞雪”等都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修建逆水庫時被完整地切割下來,現(xiàn)在漢中博物館辟專室陳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2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先秦時期的造船
下一篇: 宋代橋梁技術(shù)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