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物體平穩(wěn)地置于桌面上
圖2-8體現(xiàn)重心與平衡原理的古代器物
(1)商代的斝;(2)西漢朱雀銅燈
;(3)東漢銅奔馬;大概在西周時期,聰明的工匠制造了一件“欹〔qi其〕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隋唐時期,或許由于飲酒之風盛行
,人們制作了一種勸人喝酒的玩具、經(jīng)匠心雕刻的木頭人,稱為“酒胡子”(圖2-9)。將它置于瓷盤中,“臲卼〔niewu聶誤〕不定”、“俯仰旋轉(zhuǎn)”、“緩急由人”。(《唐摭言·海敘不遇》)也有用紙制作的,“糊紙作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而旋轉(zhuǎn)不倒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陔〔gai該〕余叢考》卷三三)現(xiàn)在稱這些玩具為不倒翁圖2-9兩種不倒翁
從這些歷史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
,不倒翁之一的重心略高于木頭人下半圓的中心,或略低于下半圓的中心。由于它們重心位置不同,造成它們左右搖擺后的不同后果。而古代人將它們制成半圓形下身,并在其內(nèi)“虛其中而實其底”,正說明他們有意識地利用重心位置與平衡的關(guān)系。公元前2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說山訓》曾就本末倒置而造成不平衡的現(xiàn)象總結(jié)說:“下輕上重
,其覆必易。”東漢王充在《論衡·狀留篇》中對平衡問題作了極好的論述:圓物投之于地
,東西南北無之不可“策杖”是趕馬用的木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3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共振現(xiàn)象描述
下一篇:
《墨經(jīng)》光學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也沒加入八路軍
,當庭表示后悔">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