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見到水面波和繩子波,它們傳播能量的方向和振動方向相垂直,因此這種波叫橫波。空氣中的聲波,是發(fā)聲體使空氣振動而成的。空氣發(fā)生了像彈簧那樣一疏一密的振動,它的傳播能量的方向和振動方向相平行,因此聲波是縱波。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是由發(fā)聲體振動引起的,這種振動通過空氣或其它媒介傳播到人的耳朵,人就聽到聲音。振動與波的概念的建立和發(fā)展,是和人們的生活實踐和生產(chǎn)實踐分不開的。
上古時代,人們在漁獵生產(chǎn)中常見到湖泊池沼的翩翩水波,水面上的浮萍、木條卻并不隨波前進,而是在作上下振動。在紡繩織網(wǎng)中,彈動繩子,波浪從一頭傳到另一頭,但繩子上的線頭也不隨波逐流。經(jīng)過人們長久思索之后,這種大自然的美終于在新石器時代被匠師以藝術(shù)的形式描畫在各種陶土工藝上。這些紋飾與近代波動描繪圖幾乎一致。西周時期一首著名的民歌《伐檀》唱道:
丁丁當當來把檀樹砍,
砍下檀樹放河邊,
河水清清紋兒像連環(huán)。
……
做車輪兒砍樹響丁當,
砍來放在大河旁,
河水清清圈兒連得長。
《管子·侈靡篇》寫道:“蕩若流水,使人思之?!笔幯乃て鹪娙说那楦校隽藙趧拥淖院?。但同時,它又能牽動思維神經(jīng)、提出科學的疑問:為什么擴展而開的水波不能阻止水的往下流動?《管子·君臣下》說:“夫水波而上,盡其搖而復下,其勢固然者也。”這是古代人的回答。
約公元1世紀時,東漢思想家王充終于發(fā)現(xiàn),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形式是與水波相同的。他在《論衡·變虛篇》中說:
魚長一尺,動于水中,振旁側(cè)之水,不過數(shù)尺,大若不過與人同,所振蕩者不過百步,而一里之外澹然澄清,離之遠也。今人操行變氣遠近,宜于魚等,氣應而變,宜與水均。
這段文字的前一句,描寫了游動的魚攪起水面浪花及水波傳播距離的遠近。后一句指出,人的言語行動也使空氣發(fā)生變化,其變動之情與水波一樣。此外,王充在這里還表達了另一個科學思想:聲音的強度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衰減:魚激起的水波不過百步,其聲音在一里之外消失殆盡;人聲和魚聲一樣,也是隨距離而衰減的。因此,王充是世界上最早向人們展示不可見的聲波圖景的,也是最早指出聲強與傳播距離的關(guān)系。
到了明代,借水波比喻空氣中聲波的思想更為明確、清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氣聲》篇中寫道:
物之沖氣也,如其激水然?!允端?,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紋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而猶未歇。其蕩氣也亦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
敲擊物體使空氣產(chǎn)生的波動如同石擊水面波。這就是宋應星的結(jié)論。
當然,聲波是縱波,水波是橫波。古代人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對這一點分不清,我們是不能苛求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3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墨經(jīng)》光學
下一篇: 尖劈與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