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劈能以小力發(fā)大力。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所打磨的各種石器,如石斧、石刀、骨針、鏃〔zu族〕等等,都不自覺地利用了尖劈的原理。墨家在討論滑輪的功用、說到它省力時,就將它比喻為“錐刺”。漢代王充說:“針錐所穿,無不暢達;使針錐末方,穿物無一分之深矣?!?《論衡·狀留篇》)可見墨家和王充等人清楚地知道尖劈原理的經(jīng)驗法則。
中國漢代發(fā)明的耕犁是對于人類的文明進步最有價值的尖劈原理的應(yīng)用之一。犁的早期形式是耒耜〔leisi磊四〕,耜指翻土的鏟,相當(dāng)一種尖劈。犁鏵與犁鐴〔bi辟〕是翻土的主要部件。鏵,以鑄鐵為之,多系等邊三角形,兩邊削薄成刃,其前端交為犁鋒,即尖劈。它的功用在平切土地。鐴,也以鑄鐵為之,形狀不一,大體為一拋物形斜面,其功用在于將鏵所掀起的泥土翻向某一側(cè)面。今天,雖然犁的外形、大小、質(zhì)地、發(fā)動力都有很大改進,而犁鏵與犁鐴的形狀及機制并沒有變。
在日常生活中常應(yīng)用的尖劈之一是楔子,木楔或金屬楔。人們常用它加固各種器具。唐代李肇講過這樣的故事:
在蘇州建造重元寺時,因工匠疏忽,一柱未墊而使寺閣略有傾斜。若請木工再把寺閣扶正,費工費事又費錢。寺主為此甚為煩惱。一日,一外地僧人對寺主說:不需費大勞力,請一木匠為我作幾十個木楔,可以使寺閣正直。寺主聽其言,一面請木工砍木楔,一面擺酒盛宴外地僧人。飯畢,僧人懷揣楔子,手持斧頭,攀梯上閣頂。只見他東一楔西一楔,幾根柱子楔完之后,即告別而去。十幾天后,寺閣果然正直了。(《唐國史補》卷中)
小小幾個尖劈,其作用卻如此巨大!
斜面的力學(xué)原理與尖劈相同。人們在推車行平地和上坡時發(fā)現(xiàn)用力不同。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考工記·辀〔zhou周〕人》寫道:“登阤〔zhi至〕者,倍任者也?!边@就是說,推車上坡,要加倍費力氣。當(dāng)用雙手舉重物到一定高度與用斜面將同樣的重物升到同一高度時,自然后者容易得多?!盾髯印ゅ丁瞴ou右〕坐》寫道:
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意思是說,人們不能將空車舉上三尺高的垂直堤岸,卻能將滿載之車推上百仞高山。這是為什么?因為高山的路面坡度斜緩(“陵遲”)。這正是斜面物理功用的最好總結(jié)。
圖2-7墨家的斜面引重車
以墨翟為首的墨家學(xué)派,為了驗證斜面的作用,制造了一種斜面引重車(圖2-7)。該車前輪矮小,后輪高大。前后輪之間裝上木板,就成為斜面。在后輪軸上系緊一繩索,通過斜板高端的滑輪將繩的另一端系在斜面重物上。這樣,只要輕推車子前進,就可以將重物推到一定高度。(《墨經(jīng)·經(jīng)下》)這個斜面引重車,或許是當(dāng)年墨家刻苦鉆研的科學(xué)成就,而今天則是搬運工人的普通常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3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振動與波的古代觀念
下一篇: 古代物理學(xué)——燈和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