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考古學家的發(fā)掘和古代文獻記載,遠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就有了宮殿建筑。商代都城殷的宮殿建造在高約一米的土臺上,房屋有的達80米長,14.5米寬。周代的宮殿建在王城的中央,成為一組建筑群,前面有五重宮門,中間有三道宮室。商、周兩代都還處于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的生產(chǎn)力還很低下,所以宮殿建筑當然也不會十分講究。
秦代、漢代,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發(fā)展。秦咸陽和漢長安城的宮室規(guī)模大大地超過了前代,都成為自成體系的建筑群體,不但有供皇帝處理政事的宮殿,而且還有專供皇帝居住和游樂的建筑區(qū)。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期,在規(guī)劃嚴整的長安城內(nèi),宮殿建筑集中在宮城和皇城里,處于城市的北部。公元634年在長安城外建造的大明宮是一組規(guī)模很大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著中央的軸線布置。其中的主殿稱含元殿,它建造在一個地勢略高的臺地上,前面有很長的坡道直達殿前。主殿的兩翼還有伸向前方的配殿,形成三面環(huán)抱的格式,氣魄十分雄偉,反映了那個時代強盛的國力。
宋代遷都到河南的開封,它的宮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宮城內(nèi)主要宮殿也是沿著中央軸線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門,四角建有角樓。公元13世紀,元代統(tǒng)一中國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規(guī)模很大的宮殿建筑群,宮殿建筑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
我們從歷代皇朝的宮殿建筑上,可以看到以下的特點:第一,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筑都是單幢的建筑,它們的體量多不很大,分別滿足統(tǒng)治者工作、生活、游樂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這些單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組織在一起,主要宮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軸線上,次要建筑在左右兩側(cè),前面為朝政用房,后面為居住和游樂建筑區(qū)。第三,這些宮殿建筑群又組成為一座宮城,四周用墻相圍,宮城自成一區(qū),處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這種形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的格式,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為歷代皇朝所沿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60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方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