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針法和 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 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 提插等 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jīng)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 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tǒng)產(chǎn)生的寶貴遺產(chǎn)。
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 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經(jīng)交會處,因此不僅對于肺經(jīng),還對 大腸經(jīng)和 任脈的經(jīng)氣都具有調節(jié)作用。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于其與 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 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 列缺穴也沿襲了 任脈的作用,對于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 眼睛干澀等癥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散熱去痛的尺澤穴
手心朝上, 尺澤穴位于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
因此對于肺經(jīng)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癥是有效的。
此外,因為 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 肘關節(jié)的痙攣。
保健心臟的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 心包經(jīng)上的 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jīng)常成為中醫(yī)醫(yī)治心臟系統(tǒng)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癥的首選大穴。
因為 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yǎng)神,都可以操作,對于調節(jié)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門穴
神門穴位于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jié)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 針灸經(jīng)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jié)后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xiàn) 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 委中穴。在 針灸的“ 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 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癥的要穴。
補血養(yǎng)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 膝蓋內側會出現(xiàn)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 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癥。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 血?!?。
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jīng)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于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樞是大腸的“ 募穴”。所謂 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 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xiàn)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現(xiàn)代科技高度發(fā)達,冶金技術日益提高,出現(xiàn)了由不銹鋼制成的針具,由于這種毫針具有許多有點,現(xiàn)廣泛應用與臨床。如好輕松針灸針、 電針、 光針、磁針等,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手法強度
針刺刺激的強度是通過手法作用力的強弱而實現(xiàn)的。生理學研究表明,外加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細胞的興奮或產(chǎn)生動作電位,即足夠的刺激強度是引起細胞興奮的基本條件。同樣針刺的有效強度是激發(fā) 經(jīng)絡功能的基本條件。在 毫針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強度是以 得氣為標志的。輕者,針下感應柔和;中者,針下感應明顯;重者,針下感應強烈。具體而言,則以捻轉、提插針體的頻率、幅度和角度來決定刺激量的大小。另外,在捻轉、 提插操作中,當手、腕、臂、腳,同時用力時,刺激量就大,若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3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臟平衡術有哪些
下一篇: 冬季,記得給孩子補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