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和瘀血是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這些病理產(chǎn)物形成以后
,又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人體某一臟腑組織,發(fā)生多種病證
,故又屬于致病因素之一。
1. 痰飲

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
。一般以較稠濁的成為痰
,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咯吐出來的有形可見的痰液
,還包括瘰疬(luo3li4)[scrofula](頸項或腋窩的淋巴結(jié)結(jié)核,患處發(fā)生硬塊,潰爛后流膿,不易愈合)
、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luò)等組織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
,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xiàn)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
飲就是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
,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懸飲”
、“溢飲”
、“支飲”等。
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
,或飲食及七情內(nèi)傷等
,使肺
、脾
、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
,以致水津停滯而成
。因肺、脾
、腎及三焦對水液代謝關(guān)系密切
,肺主宣降,通調(diào)水道
,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diào)的道路
。故肺、脾
、腎及三焦功能失常
,均可聚濕而生痰飲。痰飲形成后
,飲多留聚于腸胃
、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升降流行
,內(nèi)而臟腑
,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
,因而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
。
痰飲的病證特點:痰飲形成以后,由于停滯的部位不同
,臨床表現(xiàn)也不一樣
,阻滯于經(jīng)絡(luò)的,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jīng)絡(luò)的生理功能
。停滯于臟腑的
,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jī)的升降
。
痰的病證特點是: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滯在心
,心血不暢
,可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
,癡呆;痰火擾心
,則發(fā)為癲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
,胃脘痞滿;痰在經(jīng)絡(luò)筋骨
,則可致瘰疬痰核,肢體麻木
,或半身不遂
,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于頭,可見眩暈
,昏冒;痰氣凝結(jié)咽喉
,則可出現(xiàn)咽中梗阻,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之癥
。
飲的病證特點: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
,則胸脅脹滿
,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胸悶
、咳喘
,不能平臥,其性如腫;飲溢皮膚
,則見肌膚水腫
、無汗,身體疼痛
。
2. 瘀血
瘀血
,指體內(nèi)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jīng)之血積存體內(nèi)
,或血運不暢
,阻滯于經(jīng)脈及臟腑內(nèi)的血液,均稱為瘀血
。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
,又是某些疾病的治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氣虛
、氣滯
、血寒、血熱等原因
,使血行不暢而凝滯
。氣為血帥,氣虛或氣滯
,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或寒邪客入血脈
,使經(jīng)脈踡縮拘急,血液凝滯不暢
,或熱入營血
,血熱搏結(jié)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內(nèi)外傷
、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jīng)脈,積存于體內(nèi)而形成瘀血
。
瘀血的病證特點:瘀血形成以后
,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yǎng)作用
,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
,產(chǎn)生疼痛、出血或經(jīng)脈淤塞不通
,內(nèi)臟發(fā)生癥積
,以及產(chǎn)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
。瘀血的病證特點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
。如瘀阻于心,可見心悸
,胸悶心痛
,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見胸痛
,咳血;瘀阻胃腸
,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
,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
,可致發(fā)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痛經(jīng),閉經(jīng)
,經(jīng)色紫黯成塊
,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
,可成脫骨疽;瘀阻于肢體肌膚局部,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
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
,但其臨床表現(xiàn)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疼痛,多為刺痛
,痛處固定不移
,拒按,夜間痛甚
。腫塊
,外傷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脹
,淤積于體內(nèi)
,久聚不散,則可形成癥積
,按之有痞塊
,固定不移。出血
,其血色多呈紫暗色
,并伴有塊狀。在望診方面
,久瘀可見面色黧黑
,肌膚甲錯,唇甲青紫
,舌質(zhì)暗紫
,或有瘀點、瘀斑
,舌下經(jīng)脈曲張等征象
。脈象多見細(xì)澀、沉弦或結(jié)代等
。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第十單元《病因二》
第四節(jié) 飲食失宜
飲食失宜分為三個方面:
飲食不節(jié)
飲食不潔
飲食偏嗜
一
、飲食不節(jié)
飲食不節(jié)即饑飽失常或飲食規(guī)律失常
。過饑則營養(yǎng)不良
;過飽則損傷腸胃。
過饑
,指攝食不足
,如饑而不得食,或有意識限制飲食
,或因脾胃功能虛弱而納少
,或因七情強(qiáng)烈波動而不思飲食
,或不能按時飲食等。過饑
,一方面因氣血虧虛而臟腑組織失養(yǎng)
,功能衰退,全身虛弱
;另一方面因正氣不足
,抗病力弱,易感邪而發(fā)病
。
過飽
,即飲食過量,或暴飲暴食
,或中氣虛弱而強(qiáng)食
,以致脾胃難以運化而致病。輕則飲食積滯不化
,以致“宿食”內(nèi)停
,可見脘腹脹滿疼痛,噯腐泛酸
,嘔吐
、泄瀉、厭食等
。重則食滯日久
,可致脾胃大傷,或可聚濕
、化熱、生痰而變生他病
。
二
、飲食不潔
進(jìn)食不潔凈的食物,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
。飲食不潔可以引起各種腸胃疾病
、食物中毒和寄生蟲病。
三
、飲食偏嗜
1.寒熱偏嗜
飲食物也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zhì)
,若嗜食寒涼或溫?zé)幔軐?dǎo)致人體的陰陽失調(diào)
,發(fā)生某些病變
。如多食生冷寒涼之物,可以損傷脾胃陽氣
。多食油煎溫?zé)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以損傷脾胃陰液
。
2.五味偏嗜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五味與五臟
,各有其一定親和性
,如酸入肝,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咸入腎
。
《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
,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fā)落
。”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味過于咸
,大骨氣勞
,短肌,心氣抑
;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
飲食偏嗜考點記憶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
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
;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
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fā)落”。
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味過于咸
,大骨氣勞
,短肌,心氣抑
;
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色黑
,腎氣不衡
;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
最易導(dǎo)致脘腹脹滿,噯腐泛酸
,厭食癥狀的是
A.攝食不足
B.飲食不潔
C.暴飲暴食
D.飲食偏寒偏熱
E.飲食五味偏嗜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過飽
,即飲食過量,或暴飲暴食
,或中氣虛弱而強(qiáng)食,以致脾胃難以運化而致病
。輕則飲食積滯不化
,以致“宿食”內(nèi)停,可見脘腹脹滿疼痛
,噯腐泛酸
,嘔吐、泄瀉
、厭食等
。重則食滯日久
,可致脾胃大傷,或可聚濕
、化熱
、生痰而變生他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多食甘
,則
A.肉胝陷而唇揭
B.骨痛而發(fā)落
C.筋急而爪枯
D.脈凝泣而變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
,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fā)落
。”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多食辛
,則
A.肉胝陷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發(fā)落
D.脈凝泣而變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
,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
,則骨痛而發(fā)落
。”
第五節(jié) 勞逸失度
一
、過度勞累
過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勞力過度 指體力勞動負(fù)擔(dān)過重
,時間過長,得不到應(yīng)有的休息以恢復(fù)體力
,耗氣傷血
,積勞成疾。表現(xiàn)為少氣乏力
、神疲消瘦
、自汗等癥。
2.勞神過度 指思慮太過,勞傷心脾而言
。思慮勞神過度
,則耗傷心血,損傷脾氣
,可出現(xiàn)心神失養(yǎng)的心悸
、健忘、失眠
、多夢
,及脾不健運的納呆、腹脹
、便溏等癥
。
3.房勞過度 指性生活不節(jié),房事過度頻繁而言
。若房事不節(jié)
,過度頻繁,則耗傷腎精
,可見腰膝酸軟
、眩暈耳鳴、精神萎靡
、性機(jī)能減退
,或遺精、早泄
,甚或陽痿等癥
。
二、過度安逸
1.安逸少動
,氣機(jī)不暢
。久臥傷氣。
2.陽氣不振
,正氣虛弱
。
3.長期用腦過少,神氣衰弱
。
過度勞力而耗
A.血
B.氣
C.津液
D.神
E.精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勞力過度:指體力勞動負(fù)擔(dān)過重
,時間過長,得不到應(yīng)有的休息以恢復(fù)體力
,耗氣傷血
,積勞成疾。表現(xiàn)為少氣乏力
、神疲消瘦、自汗等癥。
勞神過度
,臨床多見癥狀是
A.腰酸腿軟
,精神萎靡
B.氣少力衰,神疲消瘦
C.心悸
、失眠
、納呆、腹脹
、便溏
D.動則心悸
,氣喘汗出
E.以上均非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勞神過度:指思慮太過,勞傷心脾而言
。思慮勞神過度
,則耗傷心血,損傷脾氣
,可出現(xiàn)心神失養(yǎng)的心悸
、健忘、失眠
、多夢
,及脾不健運的納呆、腹脹
、便溏等癥
。
第六節(jié) 痰飲
一、痰飲的概念
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的局部或全身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
,濃度較大
、黏稠的叫痰,濃度較小
、清稀的叫飲
。
痰飲有無形與有形之分。有形的
,指視之可見
、觸之可及或聽之有聲的痰或飲而言;無形之痰飲
,是指有痰飲的病理表現(xiàn)
,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
、氣短
、心悸或癲狂、昏不識人等
,卻看不到有排出來的或其他實質(zhì)性的痰和飲
,需按治痰飲的方法治療
。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1.痰飲的病機(jī)特點
①阻滯氣機(jī)運行
。
②影響水液代謝的進(jìn)行
。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廣泛
,變幻多端
。痰隨氣升降流行,內(nèi)而臟腑
,外至筋骨皮肉
,無處不到;飲多留于腸胃
、胸脅
、胸膈及肌膚,相對局限
。
⑤病程長
。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說。
2.痰飲的病證特點
(1)痰證:
痰滯在肺
,見喘咳咯痰
;
痰阻于心,心主血脈不利
,胸悶心悸
;痰迷心竅,神昏
,癡呆
;痰火擾心,發(fā)為癲狂
;
痰停于胃
,胃失和降,惡心嘔吐
,胃脘痞滿
;
痰留經(jīng)絡(luò)筋骨,見瘰疬痰核
,肢體麻木
,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
;
痰濁上犯于頭
,眩暈,昏瞀
;
若痰與氣凝結(jié)咽喉
,見咽中梗阻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氣證
。
(2)飲證:
飲留胸脅
,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
,為懸飲;
飲在胸膈
,則胸悶咳喘
,不能平臥,其形如腫
,為支飲
;
飲留腸間,腸鳴瀝瀝有聲
,為痰飲
;
飲溢肌膚,則肌膚水腫
,無汗
,身體痛重,為溢飲
。
痰飲的形成
,與哪些臟腑功能失常關(guān)系最密切
A.肝、脾
、腎
、三焦
B.心、脾
、腎
、三焦
C.肺、脾
、腎
、三焦
D.肝、心
、腎
、三焦
E.肺、肝
、腎
、三焦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痰飲的形成,與肺
、脾
、腎
、三焦功能失常關(guān)系最密切。
飲在腸間的為
A.痰飲
B.懸飲
C.溢飲
D.支飲
E.以上均非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飲證:
飲留胸脅
,則胸脅脹滿
,咳唾引痛,為懸飲
;
飲在胸膈
,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
,其形如腫
,為支飲;
飲留腸間
,腸鳴瀝瀝有聲
,為痰飲;
飲溢肌膚
,則肌膚水腫
,無汗,身體痛重
,為溢飲
。
飲在胸脅的為
A.痰飲
B.懸飲
C.溢飲
D.支飲
E.以上均非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飲證:
飲留胸脅,則胸脅脹滿
,咳唾引痛
,為懸飲;
飲在胸膈
,則胸悶咳喘
,不能平臥,其形如腫
,為支飲
;
飲留腸間,腸鳴瀝瀝有聲
,為痰飲
;
飲溢肌膚,則肌膚水腫
,無汗
,身體痛重,為溢飲
。
第七節(jié) 瘀血
一
、瘀血的概念
凡是因血運不暢,阻滯于經(jīng)脈
、臟腑及其他部位
,包括離經(jīng)之血積存于體內(nèi)
,均稱為瘀血。瘀血是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
,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二、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氣虛
、氣滯
、血寒、血熱等原因
,使血行不暢而瘀滯
。二是由于內(nèi)外傷,或氣虛失攝
,或血熱妄行等原因,引起血離經(jīng)脈
,積存于體內(nèi)而形成瘀血
。
三、瘀血的致病特點
1.瘀血病證的共同特點
(1)疼痛:多為刺痛
,痛處固定不移
,拒按,夜間痛甚
。
(2)腫塊:外傷肌膚局部
,可見青紫腫脹;積于體內(nèi)
,久聚不散
,形成癥積,按之有痞塊
,固定不移
。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塊
。
常伴見面色黧黑
,肌膚甲錯,唇甲青紫
,舌色紫暗或有瘀點
、瘀斑,脈細(xì)澀
、沉弦或結(jié)代
。
2.瘀血病證
瘀阻于心,見心悸
、胸悶心痛
、口唇指甲青紫
;
瘀阻于肺,見胸痛
、咳血
;
瘀阻胃腸,見嘔血
、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
,見脅痛痞塊
;瘀血攻心,可致發(fā)狂
;
瘀阻胞宮,見少腹疼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閉經(jīng)、經(jīng)色紫黯成塊或見崩漏
;瘀阻于肢體末端
,可形成脫骨疽;瘀阻肢體肌膚局部
,可見局部腫痛青紫等。
第八節(jié) 結(jié)石
(一)結(jié)石的概念
結(jié)石
,是指體內(nèi)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滯為病的砂石樣病理產(chǎn)物。在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結(jié)石
,又可成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常見的結(jié)石有膽結(jié)石
、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
、胃結(jié)石等
。
(二)結(jié)石的致病特點
1.多發(fā)于肝、腎
、膽、胃
、膀胱等臟腑。
2.病程較長
,病情輕重不一。
3.阻滯氣機(jī),損傷脈絡(luò)
。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點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暢
C.出血夾有血塊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瘀血病證的共同特點
(1)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
,拒按,夜間痛甚
。
(2)腫塊:外傷肌膚局部
,可見青紫腫脹;積于體內(nèi)
,久聚不散,形成癥積
,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
,并伴有血塊
。
肌膚甲錯為何證的臨床表現(xiàn)
A.痰
B.飲
C.水
D.瘀血
E.疫癘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病證的共同特點
(1)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
,拒按,夜間痛甚
。
(2)腫塊:外傷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脹
;積于體內(nèi),久聚不散
,形成癥積
,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
。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塊
。常伴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