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脾虛有很多種表現(xiàn),比如經(jīng)常腹痛腹瀉,有的人長期存在小腹墜脹、玩腹脹滿,很多人都會或多或少存在過脾虛的情況。針對脾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改善,那么,脾虛可以按摩什么穴位呢?
脾虛按摩什么穴位
1、三陰交穴
位置:腳部內(nèi)踝尖向上3寸的地方,胚骨后緣處。
按摩手法:左手拇指按壓右三陰交穴(內(nèi)踝尖上3寸,胚骨后緣處),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方法同上。
長期脾虛的人士按摩這個穴位,有助于健脾和胃、益氣補血,并且還有助于安神助眠。另外,長期存在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過少或者是白帶比較多的女性也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天樞穴
位置:肚臍旁邊左右2寸的地方。
按摩手法:兩手放于腹部兩側(cè),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次。
每天按摩天樞穴可以有效的改善脾虛、腹痛腹瀉腹脹等問題,有助于增加食欲、幫助消化。另外,還有助于改善大腸、立即、便秘等問題。
3、太白穴
位置:大腳趾節(jié)的第一個跖骨關(guān)節(jié),也就是我們的大腳趾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的地方。
按摩手法:用手按摩太白穴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
每天按摩太白穴有很好的溫中止痛、健脾益腎、澀腸止瀉的功效。按摩這個穴位對于長期存在的玩腹脹滿、小腹墜脹、拉肚子、大便不暢等問題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4、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蓋下三寸的位置。
按摩手法: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cè)),左右旋轉(zhuǎn)按壓30次。
足三里穴是調(diào)理脾胃的重要大穴,腹部出現(xiàn)的問題多數(shù)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進行治療。
5、內(nèi)關(guān)穴
位置:將一只手手心向上伸出來,另一只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將無名指放在伸出的那只手手腕橫紋上,內(nèi)關(guān)穴就在食指的下邊。
按摩手法:按摩內(nèi)關(guān)穴時,一只手緊握另一只手,大拇指按在穴位上,用指尖按壓幾分鐘,直到產(chǎn)生酸脹的感覺。
內(nèi)關(guān)穴對于治療脾胃疾病具有非常有效的效果。
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我們?nèi)粘P枰龊闷⑴K的保養(yǎng)排毒工作。那么,脾臟排毒的穴位有哪些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脾臟排毒的穴位 足三里穴
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cè)),左右旋轉(zhuǎn)按壓30次。
陰陵泉穴
雙手扶于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nèi)鍘下緣)旋轉(zhuǎn)揉20次。
天樞穴
兩手放于腹部兩側(cè),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次。
三陰交穴
左手拇指按壓三陰交穴(內(nèi)踝尖上3寸,胚骨后緣處),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
隱白穴
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nèi)側(cè)),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
脾臟不好的癥狀 1、脾虛生熱: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腫脹,舌淡苔黃膩,脈細數(shù)無力,煩渴不能多飲,皮屑增多,言語無力,小便短赤,耳鳴遺精。
2、脾虛嘔吐: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弱。
3、脾虛泄瀉: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fù),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4、脾虛出血: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5、脾虛帶下:帶下綿綿,量多色淡黃或色白如涕唾,無臭,并且面色淡黃,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腰酸腹墜,或下肢浮腫、便溏等。
有助于脾臟排毒的食物 1、蓮子
蓮子是收斂強壯的藥品,能補中安心止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蓮子能夠厚腸胃,治白帶。?蓮子有收斂作用,常食可治療脾虛泄瀉;兒童腸胃消化不良,整日焦躁不寧,或是飲食日見減少,可用蓮子。老年人失眠而多夢,神思煩亂,可用蓮子,能安臥寧神助睡眠。
2、包心菜
包心菜能健脾養(yǎng)胃、緩急止痛、解毒消腫、清熱利水,對內(nèi)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睡眠不佳、關(guān)節(jié)不利有一定的療效。此外,其所含的維生素C還能止痛,以及促進潰瘍愈合。
3、西紅柿
西紅柿性微寒,可養(yǎng)陰生津、健脾養(yǎng)胃、平肝清熱,適于熱病傷陰引起的食欲不振、胃熱口渴等癥?!蛾懘ū静荨芬粫涊d,西紅柿具有健胃消食、治療食欲不振的作用,這可能與含有的蘋果酸、檸檬酸有關(guān),這兩種成分可刺激食欲,促進胃酸分泌。
4、南瓜
南瓜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可以健脾,預(yù)防胃炎,防治夜盲癥,護肝,使皮膚變得細嫩,并有中和致癌物質(zhì)的作用。南瓜富含兩種維生素A和D;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胃炎、胃潰瘍等疾患發(fā)生;維生素D有促進鈣、磷兩種礦物元素吸收的作用。閑時多吃南瓜,是很不錯的選擇。
5、高粱
具有健脾益里,滲濕止痢之功。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對于一些胃腸功能略差的人來說,可以嘗試做一些高粱羹,比如在做銀耳羹或者玉米羹的時候放上一點點高粱,可以讓原本就很營養(yǎng)的羹湯增加一些豐潤的口感。
5、大棗
1、曲池穴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diào)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huán)。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cè)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2、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jīng)的總開關(guān),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zhì)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fā)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3、解溪穴
本穴為胃經(jīng)地部經(jīng)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jīng)經(jīng)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jīng)的經(jīng)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jīng)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guān)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4、足三里
足三里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左右的位置。
手法: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890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祛除心火
下一篇: 按什么穴位可以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