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漏谷穴位位置圖漏谷穴的名詞解釋漏谷穴的功效與作用漏谷穴的臨床應用漏谷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漏谷穴位位置圖
漏谷穴的位置,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當內(nèi)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nèi)踝尖6寸,脛骨內(nèi)側(cè)緣后方。
漏谷穴的名詞解釋
漏谷穴,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屬足太陰脾經(jīng)。足太陰絡。穴位含義為,脾經(jīng)中的濁重物質(zhì)在此沉降。
別名:太陰絡穴。
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細小之物也。該穴名意指脾經(jīng)中的濁重物質(zhì)在此沉降。本穴物質(zhì)由三陰交穴傳來,因脾經(jīng)的濕熱之氣與肝經(jīng)及腎經(jīng)氣血物質(zhì)進行了交換,上行至本穴的氣態(tài)物質(zhì)則溫度偏低,在本穴的變化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濁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細小的谷粒漏落之狀,故名。
足太陰絡、太陰絡:本穴物質(zhì)為三陰交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其氣與脾經(jīng)其它的氣血物質(zhì)相比溫度較低,穴內(nèi)氣壓亦較低,脾經(jīng)其它部位的水濕之氣向本穴匯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聯(lián)絡聚集脾經(jīng)天部氣血物質(zhì)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漏谷穴的功效與作用
緩解治療腹脹腹鳴、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遺精、偏墜、丹毒、腿膝厥冷、下肢痿痹、腳氣等。
按摩漏谷穴的功效:沉降脾經(jīng)陰濁。
漏谷穴的臨床應用
遺精
主穴:關(guān)元、腎俞、三陰交
配穴:腎虛不固者,配志室、太溪;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陰虛火旺者,配太溪、神門;濕熱下注者,配中極、陰陵泉;失眠者,配神門;頭暈者,配百會;自汗者,配復溜。
方義:關(guān)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的交會穴,可調(diào)補肝、脾、腎,振奮腎氣;腎俞補腎固精;三陰交善調(diào)脾、肝、腎之氣,清泄虛火,固攝精關(guān)。
實證癃閉
主穴:中極、膀胱俞、三陰交、陰陵泉
配穴:濕熱蘊結(jié)者,配委陽;肺熱壅盛者,配尺澤;肝郁氣滯者,配太沖、支溝;瘀血閉阻者,配次髎、血海。
方義:中極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進膀胱氣化功能,通利小便;三陰交、陰陵泉為脾經(jīng)腧穴,善于醒脾利濕,消除瘀滯,通利小便。
虛證癃閉
主穴:脾俞、腎俞、三焦俞、關(guān)元、三陰交
配穴:脾氣虛弱者,配氣海、足三里;腎陽虛弱者,配太溪、陰谷;無尿意或無力排尿者,配氣海、曲骨。
方義:脾俞、腎俞以振奮脾腎氣機,脾腎不足則三焦決瀆無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調(diào)三焦氣機;關(guān)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能溫補下焦元氣,鼓舞膀胱氣化;三陰交調(diào)理肝、脾、腎功能,以助膀胱氣化,諸穴相配可達益氣啟閉之功效。
漏谷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
【漏谷穴的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漏谷穴的針刺方法】:漏谷穴,直刺1—1.5寸。
【漏谷穴的艾灸方法】:漏谷穴,艾條灸5—10分鐘;漏谷穴,艾炷灸3—5壯。
手太陰肺經(jīng):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jīng)渠、太淵,魚際,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足陽明胃經(jīng):承泣四白 巨髎 地倉大迎頰車下關(guān)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 屋翳 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guān)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 髀關(guān)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nèi)庭 歷兌
足太陰脾經(jīng):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jié)、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大包
手少陰心經(jīng):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少澤 、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yǎng)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huán)俞、上?、次?、中?、下?、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手厥陰心包經(jīng):天池、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nèi)關(guān)、大陵、勞宮、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jīng):關(guān)沖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guān)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礫 臑會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風 瘈脈 顱息 角孫 耳門 耳和髎絲竹空
足少陽膽經(jīng):瞳子?、聽會、上關(guān)、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環(huán)跳、風市、中瀆、膝陽關(guān)、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jīng):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guān)、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穴位查詢
? ? 人身上到底有多少個穴位,因為很多朋友不清楚,有說720個穴位,也有說409個穴位的,我們可以看看現(xiàn)存的標準是怎么說的。按1995年版《針灸穴位圖》統(tǒng)計:
根據(jù)十四經(jīng)脈循行路線(12經(jīng)脈合任、督2脈合稱14經(jīng))而排列腧穴的房法有雙穴309條, 任脈24穴, 督脈28穴,公認的奇穴是48個,所以人身上共718個穴位。
單穴指僅有一個的穴位,如位于身體中線上的穴位,任督脈的穴位都是單穴,所以任脈合督脈加起來的穴位是52個。
雙穴是指位于身體中線雙側(cè)的,左右對稱的穴位,一般是左右各一個的。so,雙穴309條的話,那12經(jīng)脈的穴位數(shù)就是309*2=618個穴位(按409個算的沒算雙穴,如左手合右手)。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腧與“輸’通,有轉(zhuǎn)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jīng)絡之氣轉(zhuǎn)輸或輸注于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jié)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jīng)穴、經(jīng)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jīng)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nèi)臟腑的聯(lián)系。
穴? 位? 查? 詢
按?所?屬?經(jīng)?絡?查?詢
肺經(jīng)
中府穴 云門穴 天府穴 俠白穴
尺澤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經(jīng)渠穴
太淵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大腸經(jīng)
商陽穴 二間穴 三間穴 合谷穴
陽溪穴 偏歷穴 溫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手三里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五里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胃經(jīng)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倉穴
大迎穴 頰車穴 下關(guān)穴 頭維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氣舍穴 缺盆穴
氣戶穴 庫房穴 屋翳穴 鷹窗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滿穴
梁門穴 關(guān)門穴 太乙穴 滑肉門
天樞穴 外陵穴 大巨穴 水道穴
歸來穴 氣沖穴 髀關(guān)穴 伏兔穴
陰市穴 梁丘穴 犢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虛穴 條口穴 下巨虛穴 豐隆穴
解溪穴 沖陽穴 陷谷穴 內(nèi)庭穴
厲兌穴
脾經(jīng)
隱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孫穴
商丘穴 三陰交穴 漏谷穴 地機穴
陰陵泉 血海穴 箕門穴 沖門穴
府舍穴 腹結(jié)穴 大橫穴 腹哀穴
食竇穴 天溪穴 胸鄉(xiāng)穴 周榮穴
大包穴
心經(jīng)
極泉穴 青靈穴 少海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少府穴
少沖穴
小腸經(jīng)
少澤穴 前谷穴 后溪穴 腕骨穴
陽谷穴 養(yǎng)老穴 支正穴 小海穴
肩貞穴 臑腧穴 天宗穴 秉風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天窗穴
天容穴 顴髎穴 聽宮穴
膀胱經(jīng)
睛明穴 攢竹穴 眉沖穴 曲差穴
五處穴 承光穴 通天穴 絡卻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 厥陰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肝俞穴 膽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三焦俞穴 腎俞穴 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 關(guān)元俞穴 小腸俞穴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huán)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會陽穴 承扶穴
殷門穴 浮郄穴 委陽穴 委中穴
附分穴 魄戶穴 膏肓穴 神堂穴
譩譆穴 膈關(guān)穴 魂門穴 陽綱穴
意舍穴 胃倉穴 肓門穴 志室穴
胞肓穴 秩邊穴 合陽穴 承筋穴
承山穴 飛揚穴 跗陽穴 昆侖穴
仆參穴 申脈穴 金門穴 京骨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 至陰穴
腎經(jīng)
涌泉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大鐘穴
水泉穴 照海穴 復溜穴 交信穴
筑賓穴 陰谷穴 橫骨穴 大赫穴
氣穴 四滿穴 中注穴 肓俞穴
商曲穴 石關(guān)穴 陰都穴 腹通谷穴
幽門穴 步廊穴 神封穴 靈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心包經(jīng)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nèi)關(guān)穴 大陵穴 勞宮穴
中沖穴
三焦經(jīng)
關(guān)沖穴 液門穴 中渚穴 陽池穴
外關(guān)穴 支溝穴 會宗穴 三陽絡穴
四瀆穴 天井穴 清冷淵穴 消濼穴
臑會穴 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風穴 瘈脈穴 顱息穴 角孫穴
耳門穴 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膽經(jīng)
瞳子髎穴 聽會穴 上關(guān)穴 頷厭穴
懸顱穴 懸厘穴 曲鬢穴 率谷穴
天沖穴 浮白穴 頭竅陰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陽白穴 頭臨泣穴 目窗穴
正營穴 承靈穴 腦空穴 風池穴
肩井穴 淵腋穴 輒筋穴 日月穴
京門穴 帶脈穴 五樞穴 維道穴
居髎穴 環(huán)跳穴 風市穴 中瀆穴
膝陽關(guān)穴 陽陵泉穴 陽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陽輔穴 懸鐘穴 丘墟穴
足臨泣穴 地五會穴 俠溪穴 足竅陰穴
肝經(jīng)
大敦穴 行間穴 太沖穴 中封穴
蠡溝穴 中都穴 膝關(guān)穴 曲泉穴
陰包穴 足五里穴 陰廉穴 急脈穴
章門穴 期門穴
任脈
會陰穴 曲骨穴 中極穴 關(guān)元穴
石門穴 氣海穴 陰交穴 神闕穴
水分穴 下腕穴 建里穴 中脘穴
上脘穴 巨闕穴 鳩尾穴 中庭穴
膻中穴 玉堂穴 紫宮穴 華蓋穴
璇璣穴 天突穴 廉泉穴 承漿穴
督脈
長強穴 腰俞穴 腰陽關(guān)穴 命門穴
懸樞穴 脊中穴 中樞穴 筋縮穴
至陽穴 靈臺穴 神道穴 身柱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啞門穴 風府穴
腦戶穴 強間穴 后頂穴 百會穴
前頂穴 鹵會穴 上星穴 神庭穴
素髎穴 水溝穴 兌端穴 齦交穴
分? 類? 查? 詢
按?所?屬?性? 分?類?
解表穴(12穴)
風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風門穴、風池穴、當陽穴、顳颥穴、太陽穴、百蟲窩穴、京骨穴
清熱穴(85穴)
清心熱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筑賓穴。
清肺熱穴
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臺穴。
清肝膽熱穴
陽白穴、頭臨泣穴、五處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浮白穴、腦空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濁浴穴、五樞穴、足五里穴、膽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
清胃腸熱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間穴、二白穴、下極俞穴、下腰穴、尾窮骨穴、長強穴、陽綱穴、肓門穴、小腸俞穴、闌尾穴、下巨虛穴、解溪穴、沖陽穴、內(nèi)庭穴。
清三焦熱穴
瘈脈穴、消濼穴、天井穴、支溝穴、外關(guān)穴、陽池穴、淵腋穴。
清熱解毒穴
夾承漿穴、地合穴、齦交穴、頰里穴、角孫穴、耳尖穴、顴髎穴、肘尖穴、溫溜穴、偏歷穴、陽溪穴、二間穴、臂間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侖穴、外踝尖穴、八風穴、內(nèi)踝尖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云門穴、中府穴、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消食導滯穴(16穴)
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臍中四邊穴、幽門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guān)門穴、太乙穴、長谷穴、食竇穴、腹哀穴、接脊穴、四縫穴。
益氣壯陽穴(28穴)
百會穴、石關(guān)穴、商曲穴、神闕穴、氣海穴、石門穴、關(guān)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門穴、腰陽關(guān)穴、脾俞穴、腎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倉穴、志室穴、京門穴、環(huán)跳穴、足三里穴、仆參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孫穴、太白穴。
補陰穴(9穴)
肺俞穴、膏肓穴、腰眼穴、小兒龜胸穴、臍上臍下穴、大赫穴、橫骨穴、照海穴、然谷穴。
溫里穴(13穴)
龍頷穴、三角灸穴、大橫穴、腹結(jié)穴、胃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guān)元俞穴、會陽穴、關(guān)儀穴、地機穴、漏谷穴、大都穴。
平肝息風穴(15穴)
鼻交頞中穴、發(fā)際穴、神庭穴、前頂穴、本神穴、率骨穴、天沖穴、后頂穴、強間穴、滑肉門穴、筋縮穴、太沖穴、行間穴、足心穴、里內(nèi)庭穴。
理氣穴(49穴)
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極泉穴、天泉穴、俠白穴、青靈穴、經(jīng)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鄉(xiāng)穴、輒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門穴、日月穴、大包穴、鳩尾穴、巨闕穴、腹通谷穴、陰都穴、肓俞穴、天樞穴、外陵穴、章門穴、府舍穴、氣沖穴、羊矢穴、急脈穴、至陽穴、中樞穴、血壓點穴、厥陰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肘椎穴、膈關(guān)穴、魂門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虛穴、陽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血穴(10穴)
太淵穴、養(yǎng)老穴、陰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陽剛穴、閭上穴、血海穴、三陰交穴、合陽穴。
調(diào)經(jīng)止帶穴(26穴)
中注穴、經(jīng)中穴、四滿穴、氣穴、氣門穴、絕孕穴、維胞穴、歸來穴、子宮穴、沖門穴、帶脈穴、維道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白環(huán)俞穴、陰廉穴、陰包穴、曲泉穴、陰谷穴、蠡溝穴、交信穴、營池穴、水泉穴、獨陰穴。
利水通淋穴(15穴)
水分穴、利尿穴、中極穴、水道穴、曲骨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淋泉穴、委陽穴、箕門穴、陰陵泉穴、復溜穴、大鐘穴、陷谷穴。
安神穴(19穴)
安眠穴、伴星穴、燕口穴、支正穴、陽谷穴、手逆注穴、郄門穴、間使穴、內(nèi)關(guān)穴、靈道穴、大陵穴、臣覺穴、巨闕俞穴、神道穴、神堂穴、心俞穴、腰奇穴、女膝穴、足通谷穴。
開竅蘇厥穴(28穴)
水溝穴、兌端穴、承漿穴、懸命穴、內(nèi)迎香穴、四神聰穴、勞宮穴、后溪穴、少澤穴、少沖穴、關(guān)沖穴、中沖穴、商陽穴、少商穴、十宣穴、十王穴、奪命穴、乳中穴、會陰穴、委中穴、金門穴、隱白穴、大敦穴、厲兌穴、足竅陰穴、至陰穴、氣端穴、涌泉穴。
利竅穴(63穴)
利目穴
睛明穴、攢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魚腰穴、上明穴、絲竹空穴、睛中穴、眉沖穴、承光穴、目窗穴、頭維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鳳眼穴。
利鼻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會穴、通天穴、承靈穴、散笑穴、鼻流穴。
利耳穴
耳門穴、聽宮穴、顱息穴、聽會穴、會宗穴。
利口舌咽喉穴
正營穴、腦戶穴、啞門穴、頰車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龍玄穴。
通利諸竅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關(guān)穴、耳和髎穴、絡卻穴、下關(guān)穴、翳風穴、天窗穴、四瀆穴、三陽絡穴、中渚穴、液門穴、小骨空穴。
袪風除濕穴(12穴)
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陰市穴、髖骨穴、梁丘穴、鶴頂穴、膝眼穴、犢鼻穴、條口穴、陵后穴、膝關(guān)穴。
舒筋活絡穴(54穴)
牽正穴、地倉穴、肩髎穴、肩貞穴、臑會穴、臂臑穴、手五里穴、肘髎穴、上廉穴、清冷淵穴、手踝穴、腕骨穴、肩前穴、澤前穴、腰痛點穴(威靈穴精靈穴)、落枕穴、五虎穴、新設穴、頸臂穴、肩井穴、天髎穴、巨骨穴、秉風穴、曲垣穴、天宗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附分穴、懸樞穴、肩頭穴、臑俞穴、夾脊穴、新建穴、居髎穴、十七椎穴、秩邊穴、髀關(guān)穴、拇趾里橫紋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guān)穴、陽交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膝旁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申脈穴。
一、人體頭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頭維穴的作用: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上關(guān)穴的作用: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jīng)麻木 下關(guān)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牙痛 翳風穴的作用:治療耳聾、耳鳴、下頜腫痛、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 頰車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關(guān)節(jié)緊閉 顴髎穴的作用:治療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jīng)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神庭穴的作用:治療頭痛、鼻病 陽白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絲竹空穴的作用: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療眼部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jīng)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水溝穴的作用:治療昏迷、中暑、休克 兌端穴的作用: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攢竹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腫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療鼻病、面神經(jīng)麻痹、面腫 禾髎穴的作用: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倉穴的作用: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承漿穴的作用: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二、胸部腹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療咳喘、咽喉腫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璣穴的作用: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華蓋穴的作用:治療咳喘、胸滿 膻中穴的作用:治療氣短、哮喘、噎嗝 鳩尾穴的作用: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上脘穴的作用:治療胃腸疾患 梁門穴的作用:治療胃腸脹痛、腹泄、不思飲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療胃腸疾患、氣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療胃腸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 神闕穴的作用:治療腸鳴、腹痛、腹泄、虛脫 氣海穴的作用: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諸癥、便秘、虛脫、水腫 關(guān)元穴的作用: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諸癥、虛脫、體質(zhì)虛弱 中極穴的作用: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諸癥、下腹痛、水腫 曲骨穴的作用:治療遺精、赤白帶、尿閉 橫骨穴的作用:治療精索及睪丸痛、淋病、遺精、尿閉 人迎穴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缺盆穴的作用:治療咳喘、胸滿、項強 水突穴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云門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喘息、胸悶 氣舍穴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頸項強痛 氣戶穴的作用:治療咳喘、胸肋脹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靈墟穴的作用: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期門穴的作用: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療腹?jié)M、嘔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門穴的作用:治療嘔吐、腹脹、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療胃腸疾患 天樞穴的作用:治療胃腸疾患、水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 大橫穴的作用: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療臍周痛 帶脈穴的作用:治療婦女經(jīng)帶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療小腹脹滿、尿閉、腹水、精索及睪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療腹痛 氣沖穴的作用:治療 *** 腫痛、睪丸痛、婦女經(jīng)漏胎產(chǎn)諸癥 沖門穴的作用:治療腹脹痛、尿閉 三、人體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療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風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魂門穴的作用: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門穴的作用: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痔瘡 關(guān)元俞穴的作用: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療膀胱諸癥、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的作用:治療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前列腺炎 白環(huán)俞穴的作用: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會陽穴的作用:治療痛經(jīng)、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四、胳膊手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商陽穴的作用:治療手痛麻、腦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療中風、感冒、頭痛、牙痛、月經(jīng)閉 陽溪穴的作用:治療手痛麻、耳目齒痛 陽池穴的作用:治療感冒、上肢、手腕關(guān)節(jié)炎 支溝穴的作用:治療大便秘結(jié)、手足倦怠 四瀆穴的作用:治療齒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療齒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療肘中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療肩臂不舉、肩痛、中風、齒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療神經(jīng)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療風濕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貞穴的作用:治療肩關(guān)節(jié)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消濼穴的作用:治療頸痛、麻痹、頭痛 清冷淵穴的作用:治療肩痛、頭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療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療手指不伸 少澤穴的作用:治療口干、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液門穴的作用:治療手臂痛、頭痛、齒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療吐血、耳鳴、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中渚穴的作用:治療頭痛、耳聾、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療腕痛、麻痹、指腫 陽谷穴的作用:治療臂痛、腕痛、暈眩、耳聾、耳鳴 養(yǎng)老穴的作用: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外關(guān)穴的作用:治療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療肘臂痛、頭痛、感冒 尺澤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療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靈穴的作用:治療肘關(guān)節(jié)傷痛 尺澤穴的作用: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曲澤穴的作用:治療肘痛、熱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療頭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間使穴的作用:治療調(diào)經(jīng)、心臟病、中風、液腫 列缺穴的作用:治療頭痛 內(nèi)關(guān)穴的作用:治療半身不遂、臂痛、心臟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療心臟病、熱病 神門穴的作用:治療失眠、頭暈痛、心臟病 魚際穴的作用:治療齒痛、頭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療心臟病 勞宮穴的作用:治療中風、齒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五、人體腿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陰市穴的作用:治療腿痛、水腫、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療膝部麻痹 犢鼻穴的作用:治療腳氣、膝關(guān)節(jié)痛麻、水腫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療腳氣、麻痹、各種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虛穴的作用:治療四肢痛麻、腰痛、腸胃病 條口穴的作用:治療肩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豐隆穴的作用:治療下肢痙攣、痛麻 下巨虛穴的作用: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腦貧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沖陽穴的作用:治療胃脹、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療胸脹痛、盜汗 內(nèi)庭穴的作用:治療腿腫、頭痛、轉(zhuǎn)筋 箕門穴的作用: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環(huán)跳穴的作用: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療一切血病、婦科病 陰谷穴的作用:治療膝痛、陽痿、帶下 風市穴的作用:治療下肢麻木 陰陵泉穴的作用:治療糖尿病、腰病 中瀆穴的作用:治療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陽關(guān)穴的作用: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炎、下肢麻痹、腳氣 地機穴的作用:治療小腿痛麻、胃腸病 陽陵泉穴的作用:治療半身不遂、關(guān)節(jié)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療腳氣、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陰交穴的作用:治療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陽交穴的作用: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陽輔穴的作用:治療腰腿痛 懸鐘穴的作用: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復溜穴的作用:治療下肢麻痹、浮腫、虛脫、盜汗、腹瀉、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療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療下肢病、腎病 公孫穴的作用:治療一切氣病 環(huán)跳穴的作用: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經(jīng)活血、神經(jīng)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 殷門穴的作用: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療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療便秘、膝關(guān)節(jié)痛、吐瀉、坐骨神經(jīng)痛 委陽穴的作用: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痛、此穴解熱 合陽穴的作用:治療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療一切筋痛 筑賓穴的作用:治療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療內(nèi)外傷痛 飛揚穴的作用:治療腳氣、眩暈、小腿無力 跗陽穴的作用:治療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侖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眩暈、腰痛 申脈穴的作用:治療痙攣、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門穴的作用:治療癲癇、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療腳痛 仆參穴的作用:治療足跟骨痛 六、腳部足底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療高血壓、呃逆、此穴主將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療全身麻痹、腰痛、遺尿 沖陽穴的作用:治療胃脹、足麻痹 足臨泣穴的作用: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陷谷穴的作用:治療胸腹痛脹、炎腫、盜汗 太沖穴的作用:治療腰痛、調(diào)經(jīng) 內(nèi)庭穴的作用:治療腿腫、頭痛、轉(zhuǎn)腹 行間穴的作用: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俠溪穴的作用: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厲兌穴的作用:治療足痛、腦貧血、麻痹多夢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風癱瘓經(jīng)年月,曲鬢七處艾且熱。
耳聾氣閉聽會中,百會脫肛并瀉血。
承漿暴啞口喝斜,耳下頰車并口脫。
偏正頭疼及目眩,囟會神庭最親切。
風勞氣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兩邊。
肺疼喘滿難偃仰,華蓋中府能安然。
喉閉失音并吐血,細尋天突直無偏。
瘰疬當求缺盆內(nèi),紫宮吐血真秘傳。
霍亂吐瀉精神脫,艾灸中脘人當活。
食積臍旁取章門,氣癖食關(guān)中脘穴。
臍上一寸名水分,腹脹更直施手訣。
關(guān)元氣海臍心下,虛憊崩中真妙絕.
嘔吐當先求膈腧,脅痛肝腧目翳除,
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養(yǎng)老并肩髃,
泄瀉注下取臍內(nèi),意舍消渴誠非虛,
氣刺兩乳中庭內(nèi),巨闕幽門更為最。
忽然下部發(fā)奔豚,穴號五樞宜灼艾。
肺俞魄戶療肺疾,瘧灸脾腧寒熱退。
膏肓二穴不易求,虛憊失精并上氣.
五痔只好灸長強,腸風痔疾尤為良.
腸痛圍臍四畔灸,相去寸半當酌量.
赤白帶下小腸腧,咳逆期門中指長.
大敦二穴足大指,血崩血衄宜細詳。
項強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
人門挺露號產(chǎn)疒貴,陰蹺臍心二穴主。
婦人血氣痛難禁,四滿灸之效可許。
臍下二寸名石門,針灸令人絕子女。
肩髃相對主痿留,壯數(shù)灸之直推求。
腹連殗殜骨蒸患,四花一灸可無憂。
環(huán)跳取時須側(cè)臥,冷痹筋攣足不收。
轉(zhuǎn)筋速灸承山上,太沖寒疝即時瘳。
腳氣三里及風市,腰痛昆侖曲月秋里。
復溜偏治五淋病,涌泉無孕須懷子。
陰中濕癢陰蹺間,便疝大敦足大指。
癲邪之病及五癇,手足四處艾俱起。
風拄地痛足髃疼,京歷付陽與仆參。
心如錐刺太溪上,睛痛宜去灸拳尖。
歷節(jié)痛風兩處穴,飛揚絕骨可安痊。
脾虛腹脹身浮腫,大都三里艾宜燃。
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
臂疼手痛手三里,腕骨肘髎與中渚。
目骨更取穴譩譆,肩背痛兼灸天柱。
腰俞一穴最為奇,艾灸中間腰痛食。
醉飽俱傷面目黃,但灸飛揚及庫房。
加我自己真實經(jīng)驗里的體會, 我來補充一下古典姊妹的上篇.
1. 肺的中符, 非常有用的一個位置. 灸這個地方和附近(上到肩, 下到乳房底), 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肺經(jīng) 就都照顧到了.這個位置, 很多人都有問題, 或大問題. 看傳承老師的貼, 你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人那個位置拔出很多血水來. 也是治療乳腺增生的地方. 我想心律不齊等心包功能不好的人, 這里大有用途.
2. 解決大便的問題, 要根據(jù)體質(zhì)用點藥. 比如我寒濕, 用紅參.我還中氣不夠, 就吃點補中益氣丸解決腸無力的問題, 加腹推. 背大腸俞是必須的. 手的合谷, 腹部天樞(灸)是重點之重的穴位, 早上大便的時候,你就使勁掐合谷吧, 一定有效果.還有, 三焦其實在大便問題有很大的作用. 三焦主氣, 長年便秘的人, 三焦一定有點問題. 所以手三焦支溝和臂儒(拔罐看看)是要穴. 照著這么多方協(xié)助氣的敞通, 大便會很好. 大便問題, 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 后面肝膽的濁氣, 還要走腸道的. 我現(xiàn)在就明顯感覺肝膽修復的時候, 大腸還要跟著再同時修理一遍. 所以大腸經(jīng)絡, 是第一要解決的問題. 背后肩甲骨大腸經(jīng)和小腸經(jīng), 一定要刮痧.
3. 長年吃也不胖的人或不吃早飯的, 除了脾經(jīng)絡, 小腸經(jīng)絡也不會好, 連累心經(jīng)也差. 我就是. 以前我經(jīng)常不吃早飯.
4. 腹部, 任脈陰脈集合的地方, 同志們, 我號召大家就直接去- 灸. 每天花一小時躺著灸, 以肚臍為十字中心, 劃大十字, 從擅中開始. 絕對適合產(chǎn)后的人. 劃完十字, 再重點照顧章門, 期門, 那是寒氣集結(jié)的地方. 灸二個月, 絕對有效果 - 寒濕氣走一半:)中氣上升一半:) 月經(jīng)病都治療了. 然后同時腎經(jīng), 也照顧到了, 就在中軸路旁邊半寸的地方, 腎肯定好一些, 小便會每次都有顏色了. 我現(xiàn)在就是, 次次小便都有顏色. 以前早上才有, 平時的很少量, 或很淺的顏色, 有時干脆就無色. 現(xiàn)在不是了.
5. 還是腹部, 你就接著灸吧! 膽經(jīng)- 人側(cè)面,大腿環(huán)跳開始, 到胯. 你就聽響聲去吧, 產(chǎn)后寒氣重的人, 腹部一定像開鍋一樣.
4. 委中, 是個垃圾站. 100%的 for sure. 絕對不可以灸. 這個穴, 在你背后走罐的時候, 我們干脆就梅花針刺拔罐吧. 不用再考慮別的方法.您就別浪費時間力氣按摩它了.:)
5. 四肢, 我的體會重點按摩幾個大穴 - 下身 -足三里, 血海,地機 三陰交,陰包, 陽凌泉(一定別忘了, 這個是三焦和膽經(jīng)放濁氣的必通過的穴), 昆侖, 太沖, 太溪和復溜.上身- 支溝,內(nèi)關(guān), 手襯關(guān)節(jié)內(nèi)外不管什么穴位瞎按就行了.
6. 后背, 我的體會, 重要的不能再重要了. 我建議如果血氣夠, 一個星期走罐一二次,加委中, 30-40分鐘. 您就等著看自己像賴蛤蟆. (我現(xiàn)在后背中軸, 全出黃泡了, 從大椎到四廖, 全是. 病當然應該找我. 中里說的一點沒有錯, 我就是那個最大的罪犯).
1、氣門
經(jīng)穴性質(zhì),氣分為先。少商宣泄肺氣,膽俞降泄肝膽。公孫降脾胃氣逆而止嘔,豐隆降肺氣定喘而化痰。聞之經(jīng)渠能降肺氣而治氣逆,天突降逆氣而定哮喘。巨闕治逆道而開胸滿,隱白治咳逆而升陷陽。大腸俞疏通腸胃之氣化兮而潤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氣化兮而利小便。
是以曲池行氣,云門開胸。陽陵泉有行氣導泄之效,厥陰俞有治胸滿嘔吐之功。抑又聞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調(diào)腸胃之氣求內(nèi)庭,理肺氣以中府。氣海膻中專治一切氣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氣疾。常聞足臨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氣降逆而調(diào)中。調(diào)和衛(wèi)氣有大椎,行氣下氣尋照海。商陽泄腸,內(nèi)關(guān)調(diào)胃。合谷瀉肺氣之郁結(jié),肺俞降肺氣之上逆。
2、血門
穴有血門,亦當牢記。一切血病膈俞饒,大便膿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間行淤可破血結(jié)之證。天樞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沖三陰交通經(jīng)行淤尤有清血涼血固血之功??妊┭斡崽珳Y宜審,嘔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有地機血海,漏血不止無不交信合陽。鼻衄二間極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澤攻。迎香氣戶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氣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調(diào)經(jīng)行淤曲池針。吐血咳血有魚際,齒衄鼻衄求內(nèi)庭。中極關(guān)元婦人血癥為主,氣海陰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癥配合而施治,針到病除顯奇功。
3、 虛門
虛者補之,穴要審真。隱白補脾益腎,地機補脾益精。益精氣之不固漏谷去取,補氣血之不足心俞下針。原夫脾胃虛弱補使上中下脘,飲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陽氣欲脫神闕灸,虛損勞弱天樞攻。治虛勞肺萎魄戶好,止陰虛盜汗間使高(佐太溪、陰郄)。聞之膏肓俞益精氣而補虛損,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腎陰。補腎益精命門腎俞宜審,養(yǎng)津益液太淵少沖同針。大便閉結(jié)支溝取,虛熱煩渴涌泉清。抑又聞丹田(關(guān)元)固下元益精氣而補虛損,氣海固下元助陽氣且滋腎陰。補肺治虛勞以肺俞,補中益脾陽以公孫。太沖曲泉與行間補血而養(yǎng)肝,太溪復溜連交信滋陰而補腎。中極固下元虛冷,曲骨補真氣而益精。肝俞補肝血,上廉溫胃津。足三里益氣而補脾胃,三陰交生氣血而補三陰。此是實踐特效穴,必須師傳始得真。
4、實門
實則瀉之,癥要辨清。涌泉然谷太溪俱瀉腎,神門少府通里俱瀉心。脾胃之實何穴瀉陰陵商丘同公孫,心包有熱中沖瀉曲澤內(nèi)關(guān)大勞針。瀉肝期門曲泉行間太沖好,大腸商陽二間合谷曲池清。小腸少澤同少海,瀉膽陽陵臨竅陰。膀胱委中中極泄,三焦關(guān)沖外溝清。若還痰多豐隆泄,胸膈痞滿上脘針。井少商滎魚際絡列缺合尺澤,連募中府穴瀉肺從肺經(jīng)。胃實內(nèi)庭足三里瀉,血結(jié)膈俞血海攻。瀉胃逐穢通腸天樞妙,瀉腑導瀉消滯中脘針。辨證虛實當分清,施治補瀉明于心。
5、寒門
寒則溫之,須了于心。中脘 神闕 氣海 足三里,中焦寒冷灸即溫。心俞溫而振陽氣,溫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溫下助腎火,命門腎俞再同針。章門溫臟寒積聚,理心腹寒以公孫。溫中理脾陰陵灸,一切血寒三陰交。中下焦寒隱白理,灸后壯陽脾亦溫。一切表寒大椎除,后溪陶道可清。關(guān)元暖宮陽氣振,腹寒血冷曲泉溫。治寒以溫,施灸或針。
6、熱門
熱則清之,陰陽有別。肺俞魚際俱瀉肺,少商尺澤刺出血。陽明經(jīng)熱商陽二間連,解表經(jīng)渠與列缺。合谷不但清氣分,且清頭面諸竅熱。解溪厲兌足三里,中脘內(nèi)庭清胃熱。肝俞脾俞同胃俞,瀉肝又瀉五臟熱。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間則清肝腎熱。大椎陶道退熱兼解表,三陰交平肝而清血。間使內(nèi)關(guān)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熱。清血少沖少澤連血海,太溪養(yǎng)陰而清熱。三焦有熱上脘澆。身熱曲池有特效,其功則在清氣分。清腸熱有小腸俞,絲竹空清頭目熱。脾熱大都陰陵泉,陰陵還能清胸熱。涌泉治余熱不解,尤能清腎治熱毒,還能清泄四肢熱。身熱煩渴心包熱,勞宮曲澤刺出血。頭腦有熱求百會,后溪大抒清表熱。胸背煩熱內(nèi)關(guān)大陵心俞膈俞可針,肚腹悶熱三里內(nèi)庭天樞大腸可清。惡心嘔吐中暑熱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臟六腑熱則求臟腑諸俞穴。臟熱當清,腑熱當瀉,審癥清楚,隨經(jīng)選穴。
7、風門
原夫百病,首中于風。合谷解表祛風寒,大杼解表而祛風。魚際解外感風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風。頭風外感風池妙,頭痛驅(qū)風頭維攻。搜周身風邪有曲池三里,治腰腿諸風必風市委中。冷風濕痹針環(huán)跳,頭風外感列缺攻。常聞陽陵泉搜四肢之風且舒經(jīng)絡,足三里搜四肢之風又治腹痛。肺俞驅(qū)風治風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風府風門專理一切中風病,百會水溝治一切暴中風。風性善行數(shù)變,治療切莫死板。
8、濕門
大凡濕癥,艾灸最良。利濕委中太溪好,行濕昆侖陰陵泉。承中天樞化脾胃之濕而助消化,脾俞胃俞化脾胃之寒以快飲食。燥濕行濕足三里,化濕行濕三陰交。內(nèi)關(guān)利濕有開胃祛痰之功,水分滲泄為利小便治水腫之穴。治濕大要,肺脾腎三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8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幫助皮膚排毒,養(yǎng)膚排毒的食材(多吃哪···
下一篇: 八角茴香的禁忌人群,這些人不適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