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過午不食這一習慣,實際上最早應該是來源于減肥這一群體,對于減肥的人群來說,過午不食的話,是一個很有效果的、可以控制我們進食量的方法之一,那么過午不食這一減肥方式,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到底是不是有害的一件事情呢?會有哪些壞處呢?
過午不食,相信大家也都是聽說過的,過午不食的習慣,每個人對其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堅持過午不食,有的人反對過午不食,但因為個人體質(zhì)的不同,過午不食給其所帶來的效果,也各不盡相同。那么今天說一所,冒冒然選擇過午不食的話,會有哪些壞處呢?首先對女性朋友們的傷害會有些大,已經(jīng)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習慣,突然斷了晚飯,這樣的節(jié)食方式,對我們的身體是有損傷的,尤其是對我們的胃部,分泌過度的胃酸,會損害我們的胃壁,并且,身體已經(jīng)習慣了,一定量的食物供給、營養(yǎng)供給,所以這樣突然的額盲目減肥,我們身體原有的身體平衡就會被打破,會容易出現(xiàn)貧血、頭暈、不易懷孕等等情況。
以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給我們大家啊,大概的說了一下,過午不食這一減肥方法,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都是有哪一些壞處的相關內(nèi)容。那么過午不食這一減肥方法,不建議大家很冒失的就采取,最好還是根據(jù)自己的體質(zhì)來看,到底要不要選擇這一方法。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以前回答過,搬過來你參考一下。
“過午不食”,實際上是佛家戒律,這個“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段時間,過了這段時間,就不能吃東西了。
后來網(wǎng)上開始流傳“過午不食”減肥保健。過午不食,晚飯不吃,對健康有好處嗎?當然沒好處。
網(wǎng)上有人講,古代人就不吃晚飯,實際上這是胡說。翻翻古書,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飲食習慣的證據(jù)。
上古時期老百姓普遍是兩餐制,一天兩頓飯。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點吃;第二餐叫“
脯食”,大概是下午4點吃?!睹献印防镏v“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這么吃,主要是當時生產(chǎn)能力低下,糧食有限,不得不這么吃。
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學者認為秦漢以前,老白姓都是一天吃兩頓,實際上也未必。比如《莊子·內(nèi)篇》說,“適莽蒼者, 三餐而返, 腹猶果然”,戰(zhàn)國時《日書》里也有記載,傍晚和夜間,還有一頓叫“暮食”。看起來那時候已經(jīng)有一天三頓的吃法。但有學者說,可能在當時,有錢人已經(jīng)開始一日三餐,老百姓還是吃兩頓,或許有道理。
但《戰(zhàn)國策·齊策四》又有“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余食”的講法,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都吃不飽,你這里鴨鵝吃不了,看起來那時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
不管當時老百姓怎么吃,但據(jù)《周禮》講,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飯和晚飯。所以,上古時候,特權階級,無疑是一天三頓。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兩頓就湊合了。所以,第一,兩餐制,就算有,也不是為了養(yǎng)生,確實是沒飯轍。第二,如果古人認為兩餐制有助于養(yǎng)生,特權階級肯定第一個上,何必吃三餐禍害自己的身子。
古代特權階層吃的好,不但有三餐,還有四餐制。比如漢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還解釋了原因,說,“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边@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時相對,其實就是給帝王多吃找借口。
學者估計,魏晉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錢沒錢,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頓。那時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這類詞匯,比如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時”,就管午飯叫“中餐”。白居易《詠閑》云:“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就叫午飯了。
但滿人的習慣是兩餐制,所以清朝皇宮的食制,都是一天兩頓,連皇上也不例外。不過老百姓該怎么吃還怎么吃,不跟皇宮里一個講究。而且,實際上皇族也不是真的一天兩頓,正餐之外還有加餐,大概也是一天四頓。
所以說,網(wǎng)上所謂古人都是一天兩頓的說法,很滑稽。古人也是人,肚子餓了也難受,有條件誰受那個窮罪。
說回營養(yǎng)去,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講,不吃晚飯也沒好處。
首先,一餐混合膳食消化吸收的過程,大概是4-6小時,剛好適合一日三餐。而且,人體內(nèi)消化酶的分泌,也有早、午、晚的節(jié)律性。
另外,不吃晚餐,中午之后就不吃東西了,從大概12點到轉(zhuǎn)天上午8點,整整20個小時不進食,這才真叫吃飽了撐的。
兩餐之間間隔時間太長,從保健的角度講,主要有以下幾種壞處:對免疫功能的,對大腦的,和對心臟的不利影響。
兩餐之間間隔時間太長,不利于穩(wěn)定血糖。低血糖會導致應激激素濃度升高,比如糖皮質(zhì)醇,這種激素會增加機體蛋白質(zhì)分解,造成肌肉丟失。糖皮質(zhì)醇是強烈的免疫抑制劑,長期糖皮質(zhì)醇水平過高,對維持正常免疫功能非常不利。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是一類升血糖的應激激素,這東西濃度升高也不好,除了一些不適感之外,主要容易誘發(fā)心率不齊。還有可能增加人體氧化應激壓力,簡單說就是造成自由基增多。
中樞神經(jīng)的食物主要是葡萄糖,低血糖還會造成大腦能量供應不足,降低腦力勞動者工作效率。長期低血糖,不讓中樞神經(jīng)細胞吃飽,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樞神經(jīng)損傷,這類損傷多是不可逆的。
葡萄糖是很多免疫細胞的能量來源,比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低血糖本身就有可能造成免疫細胞活性降低。
谷氨酰胺也是免疫細胞的食物,長時間不進食,循環(huán)谷氨酰胺濃度降低,也會影響免疫功能的維持。
葡萄糖還是心肌的能源,低血糖也會對心臟正常功能產(chǎn)生影響。
所以,該吃不吃,絕對不好。過午不食,不是養(yǎng)生,是毀身體。
當然,用這種方式減肥,確實效果好。但這種減肥法,不是什么高科技,傻子也能想出來。干脆連早飯都不吃,一天一頓,瘦的更快。問題是,這種靠挨餓減肥的方法,是以損害身體健康為代價的,本該一票否決。
另外我看網(wǎng)上有所謂“首席營養(yǎng)學家”講,晚上人體不消耗熱量,干嘛吃東西。這種錯誤太低級了,夜間人體怎么會不消耗熱量,晚上人體也要維持體溫和免疫功能,大腦活動照樣活躍。退一萬步講,晚上睡覺了,人難道可以不用心跳不用喘氣?
有人說,減少熱量攝入,有助于保持健康。這話可能是對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唯一確定能延長生物壽命的方法,就是大幅度減少其熱量攝入。這類實驗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在不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下,把老鼠的食物熱量降低到平時的1/3,老鼠能多活4年,比正常壽命延長了50%。最近在針對猴子的實驗中也獲得了類似的效果。
有些人也在踐行這種方法,保證基本營養(yǎng)的情況下少吃東西。至于效果如何,目前還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結論。但即便這種方法有效,減少熱量攝入,不代表不吃晚飯。這是兩個概念。
想靠少吃保健,可以每餐都減少熱量攝入,一天三頓,該吃還是要吃。范志紅(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著名營養(yǎng)學家)等營養(yǎng)學家也批評過“過午不食”的飲食方式,認為并不具備宣傳中的好處,反而弊端頗多。
——仰望尾跡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23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經(jīng)常說夢話吃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