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有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發(fā)病后也不一定都有癥狀。據(jù)資料統(tǒng)計分析,成人中約有38%的人患有慢性胃病,患者飲食受限、睡眠不佳,嚴重者甚至影響正常工作。慢性胃病與胃癌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應(yīng)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良生活習慣可能會引發(fā)慢性胃炎,這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是,現(xiàn)實中得了胃炎的人們大多還是因為在飲食上出現(xiàn)了紕漏。
魏潔敏因為經(jīng)常胃痛、腹脹,很是苦惱。后來,去省級醫(yī)院做了胃鏡檢查,被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醫(yī)生給魏沽敏開了多潘立酮(嗎丁琳)、奧美拉睉等藥物、吃了兩個多月后,不適的癥狀基本緩解了,但是胃里還是經(jīng)常有不舒服的感覺。她無意中在一本秘方書中看到用生姜和大棗合用可以調(diào)和胃氣,也很對自己的癥狀,就將原方法略作改變后試用了幾個月,胃痛、腹脹的感覺竟都消失了,食欲也正常了?,F(xiàn)在魏潔敏的胃病已經(jīng)好了,但還是每天不定時地把生姜、大棗當保健品食用。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攀,味辛,性溫,生姜含揮發(fā)油、姜辣素、多種氨基酸等。生姜中的芳香成分還具有調(diào)味和促進食欲的作用,覺得食物無味時,加點姜進去,就能令食欲大開。入藥宜用老生姜,日常飲食調(diào)料宜用嫩生姜。而且,生姜含揮發(fā)油,氣味辛辣,在藥理作用上,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并且可以防止嘔吐,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生姜能減緩腸胃的蠕動及收縮,緩解胃部的不適感,并能消除脹氣,緩解消化不良。
大棗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又名紅棗,是大眾化的滋補果品,可以作藥食兩用。大棗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有機酸、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和環(huán)磷酸腺昔等營養(yǎng)成分,還含有生物堿、皂苷類化合物等。中老年人、婦女和體虛久病者,常吃大棗有益健康。
此外,胃虛弱的人平時應(yīng)注意避免以下幾個飲食誤區(qū):
1、喝湯喝粥不嚼就下咽。這樣沒有咀嚼就把飯吞下肚,很容易造成消化困難、胃口不好,輕微的話出現(xiàn)胃炎,情況嚴重者可能導(dǎo)致胃潰瘍。
2、熱食搭配冷飲最要不得。喜歡一邊吃熱騰騰的食物,一邊大口喝加冰塊的冷飲,這也是一種壞習慣,對脾胃虛弱的人傷害更大,日子久了很可能得病。
3、空腹先吃開胃小菜。開胃菜多具有刺激性,如泡菜、辣椒、生洋蔥或馬來泡菜等,很容易在飯后帶來不舒服的感覺。
最佳答案慢性胃炎各種治療方法
慢性胃炎指臨床上常表現(xiàn)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及消化不良等主要癥狀者。常由飲食不節(jié)所引起并且發(fā)病率很高,臨床上常用的有效偏、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云豆500克,紅棗250克,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將云豆以水泡發(fā)后,放在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至爛,待冷卻后包在潔凈的布里揉搓成泥,備用;把紅棗以水洗后除核,煮爛,趁熱加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拌壓成泥冷卻后備用;再把云豆泥攤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拌一層棗泥,縱向卷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塊,即可食用。
本方補脾益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二]
粳米100克,生姜9克。將粳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紙5---6層包好,燒成炭,研成細末;用生姜煎水,沖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服藥后1周內(nèi)以流食為主,忌吃生冷油膩等食物。
本方補中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三]
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
將蓮子開水泡脹,剝皮去心,人鍋內(nèi)加水煮30分鐘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燉至米爛蓮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溫胃祛寒,適用于虛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四]
黨參10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陳皮9克,廣木香5克,砂仁4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五]
柴胡10克,香附6克,綠梅花9克,佛手15克,枳殼、陳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本方疏肝和胃,適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六]
沙參10克,麥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藥、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本方益胃養(yǎng)陰,適用于胃陰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七]
陳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梔子6克,黃連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本方清胃疏肝,適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
丹參10克,赤芍9克,五靈脂6克,生蒲黃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活血行氣,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九]
竹茹12克,蘆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石斛各10克,麥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300毫升,早晚分2次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
本方山東老中醫(yī)姚子揚方。功能理氣止痛,輕清涼潤,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十]
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nèi)金、山藥各15克,黨參10克,甘草8克。前藥加清水超過藥面l寸(指—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后置火上煎熬一沸后,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每日一劑,一日二次,飯前一小時服。本方為福建名老中醫(yī)趙榮經(jīng)驗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
[方十一]
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術(shù)、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香谷芽各6克。水煎,分2次,飯后1小時溫服。
本方為上海名老中醫(yī)張鏡人方,功能調(diào)肝和胃,健脾安中,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十二]
黨參、炒白術(shù)各10克,炮姜、黃連、木香各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本方為四川中醫(yī)彭澍驗方。功能益氣運脾,燥濕固腸,適用于腸炎。
[方十三]
火腿肉250克,姜、蔥、花椒、食鹽適量。將火腿肉洗凈,切成薄片放碗中,加入姜、蔥少許,水適量,置蒸籠上用旺火清蒸至熟爛。將花椒研碎,鐵鍋燒熱后,放人花椒翻炒,再加入鹽,繼續(xù)翻炒至花椒香味四溢,鹽粒散開即可。服用時,將火腿蘸椒鹽,佐餐食用。本方溫胃,理氣。適用于中焦虛寒經(jīng)常上逆打呃者,可輔治寒性胃痛。
慢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經(jīng)常侵襲而發(fā)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或萎縮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本癥按胃鏡形態(tài)學和組織病理學的觀察,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①長期的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②細菌感染。③中樞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yǎng)障礙,導(dǎo)致慢性炎癥。④膽汁返流,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癥。⑤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原因。本病多屬于中醫(yī)“胃痛”、“胃痞”、“反酸”、“嘔吐”等病證范疇。 [臨床表現(xiàn)]
進食后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為無規(guī)律的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上腹疼痛。除疼痛外,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暖氣。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癥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黏膜蒼白及光滑舌等。
[診斷]
1.臨床相關(guān)癥狀及體征。
2.依靠胃鏡檢查及活檢病理組織可確診。胃液分析,幽門彎曲菌檢查,胃分泌功能測定,X線檢查,有關(guān)抗體的檢查可作為本癥診斷的參考,應(yīng)除外消化性潰瘍、胃癌及慢性肝、膽、胰疾患。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于消化,避免刺激性,進食應(yīng)細嚼慢咽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煙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2)對癥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lOml或碳酸鈣0.5g,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mi,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lOml,每日3次;貧血時可以口服鐵劑及肌肉注射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復(fù)安(滅吐靈)lOmg,每日3次。
(3)抗菌治療:適用于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者。慶大霉素2萬u,每日4次;鏈霉素0.25g,每日4次;痢特靈0.1g,每日3次;甲硝唑0.25g,每日3次;呋喃唑硐0.1g,每日3次。選擇其中1~2種服用。
(4)其他治療:與自身免疫有關(guān)的低酸性慢性胃炎,可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如強的松5mg,每日3次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但應(yīng)在嚴密觀察下慎用,疑有消化性潰瘍者應(yīng)禁用。低酸性慢性胃炎可因細菌繁殖易致病情加重,可于短期內(nèi)試用抗菌藥物治療。
2.中醫(yī)藥治療
(1)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暖氣,嘈雜,口中黏膩,或口苔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后脹痛加重,舌質(zhì)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泄?jié)?,和胃消痞?方藥: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3克。
(2)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方藥: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龍膽草6克、青皮10克、浙貝母10克、白芍藥10克、川楝子6克,黃連6克、蒲公英12克、吳茱萸2克。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3)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枳殼10克、川芎10克、大腹皮10克、陳皮10克、白芍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4)脾胃陰虛:胃脘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干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干結(jié),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胃。 方藥:北沙參10克、麥門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生地黃10克、淡竹葉6克、白扁豆10克、清半夏10克、甘草6克、大棗2枚。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5)胃絡(luò)淤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加重,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有淤魔,脈弦澀。 治法:活血通絡(luò),化淤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三七5克、柴胡10克、赤芍6克、烏藥6克、元胡6克、甘草6克、香附6克、紅花10克、枳殼6克。
(6)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沮,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方藥:黃芪12克、桂枝6克、芍藥10克、生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3枚、飴糖30克。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預(yù)防與調(diào)養(yǎng)]
患者應(yīng)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起居要有規(guī)律。避免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營養(yǎng)價值的軟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33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