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種不僅是材用植物
,亦是藥用植物,其花
、葉
、果實、根皮均可入藥
,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
,但有毒
,用時要嚴遵醫(yī)囑
,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
,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
基本介紹中文學名 :苦楝 二名法 :Melia azedarach Linn.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蕓香目 亞目 :蕓香亞目 科 :楝科 亞科 :楝屬 植物信息,形態(tài)特征,地理分布,藥用價值,常用配方,主要化學成分,歷史考證,鑒別測定,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粉末特征,化學鑒定,炮制方法,藥理作用,驅蟲作用,影響呼吸中樞,傳遞功能影響,抗肉毒中毒,延長APD,其他作用,功能主治,用藥禁忌,栽培要點,采種,催芽,整地,播種,苗期管理,大苗培育,采集,相關信息,植物信息學名:(Melia azedaeach L.) 科屬:楝科楝屬植物。 別名:又名楝樹
,紫花樹
,楝棗子。 翠樹
、森樹
、楝棗樹、火棯樹
、花心樹
、苦辣樹、洋花森
。 形態(tài)特征:落葉喬木
,高達20米。樹冠寬闊而平頂
,小枝粗壯
。皮孔多而明顯,葉互生
,2~3回奇數(shù)羽狀復葉
。小葉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漸尖
,緣何鈍尖鋸齒
,深淺不一,基部略偏斜
。圓錐狀復聚傘花序腋生
,花淡紫色,有香味
。核果近球形
,熟時黃色,宿存枝頭
,經(jīng)冬不落
。花期4~5月
,果熟期10~11月
。 樹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狀毛
,旋即脫落
,老枝紫色
,有細點狀皮孔。2回羽狀復葉
,互生
,長20~80厘米;小葉卵形至橢圓形
,長3~7厘米
,寬2~3厘米,基部闊楔形或圓形
,先端長尖
,邊緣有齒缺,上面深綠
,下面淺綠
,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
,余均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
,長約1厘米
;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
,兩面均有毛
;花瓣5,平展或反曲
,倒披針形
;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毫米
。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
,長約3厘米,淡黃色
,4~5室
,每室具種子1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5月
。果期10~11月。
苦楝樹地理分布:苦楝是古老的樹種
,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
。苦楝在我國分布很 廣
。黃河流域以南
、華東及華南等地皆有栽培
。本地區(qū)有自然分布,栽培套用較少
。多生于路旁、坡腳
,或栽于屋旁
、籬邊。北至河北
,南至江西
、云南、廣西
,西至四川
,都有分布 。
苦楝樹生態(tài)習性:強陽性樹
,不耐庇蔭
,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 不嚴
。耐潮
、風、水濕
,但在積水處則生長不良
,不耐干旱。枝梢生長快
,至生長期終了嫩梢尚未充分成熟
,頂芽容易脫落,梢端易受凍害
。春季主梢下部成熟部位再萌發(fā)生長
,從而 形成分枝多、樹干矮的特性
。主根不明顯
,側根發(fā)達,須根較少
,因而抗風力強
,因而大樹移植成活差。幼樹生長快
,壽命短
,對二氧化硫等抗性強,具有吸滯粉塵和殺滅細菌的功能
。 苦楝喜溫暖氣候,喜光,不耐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
。不耐寒
,在華北地區(qū)幼樹容易遭受凍害,但3~4年生以上的大樹
,抗寒性會明顯增強
。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
、中性
、鈣質土及含鹽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但以深厚
、肥沃
、濕潤的土壤最為良好。不耐旱
,怕積水
。主根不明顯,須根發(fā)達
,分枝多
。生長速度快,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地方
,10年生的樹其干徑可達到30厘米
。但它的壽命稍短,30~40年即出現(xiàn)衰老癥狀
。 育苗栽培:以播種繁殖為主
。出種率25~40%,種子千粒重550~830千克
,每千克1200粒~1800粒
,發(fā)芽率60%~80%。冬播或早 春播都可
,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
,約需40~50天才開始發(fā)芽,畝產(chǎn)苗量1.0~1.5萬株
,一年生苗高1.0~1.5米
。
苦楝樹綠化用途:苦楝樹形瀟灑,枝葉秀麗
,花淡雅芳香
,又耐煙塵、抗污染并能殺菌.故適宜作庭蔭樹
、行道樹
、療養(yǎng)林的樹種,也是工廠綠化
、四旁綠化的好樹種
。 苦楝栽植技術要點 苦楝是重要的鄉(xiāng)土樹種
,由于其生長迅速,材質堅軟適中
,紋理美觀
,不變形。有香氣
,耐腐朽
,抗蟲蛀,適宜作各種家具
、裝飾、裝潢
、工藝
、樂器等高級用材,是木材加工業(yè)的優(yōu)質原料
。 苦楝適應性強
,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漬
,能在酸性
、中性及鈣質土壤中生長,病蟲害少
,是營造混交林的優(yōu)良樹種
,宜在河渠、堤灘
、農(nóng)田林網(wǎng)
、莊臺四旁栽植。其木材用途廣泛
,經(jīng)濟效益高
,市場價格每立方米1200—1500元。 苦楝易于栽植
,主要技術措施是:打塘規(guī)格60公分見方即可
,成片造林株行距以2×3米,3×4米
,4×5米為宜
。農(nóng)田林網(wǎng)、四旁栽植單行株距3-4米
,兩行以上株行距4 5米
。栽植深度應掌握在根莖以上5公分,不宜深栽
,栽植后澆透水
,填土踏實
,在崗淤土地或低溫條件下栽后要覆蓋地膜,保墑增溫
,提高造林成活率
。農(nóng)田林網(wǎng)上栽植苦楝一定要培壟栽植,避免出現(xiàn)“水包樹”現(xiàn)象
。
注音:KU LIAN SHU 別名: 苦苓
、苦苓仔、楝樹
、金鈴子
、翠樹
形態(tài)特征
亞洲的一種速生的小喬木,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都很常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嚅瑯錇槁淙~喬木,高可10公尺或更高
。羽狀復葉
,各小葉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
,二回羽狀復葉
,5-9片。三四月間開花
,淡紫色
,香,小形
,排成圓錐花序
,萼鐘形5裂,5花瓣
。雄蕊10個
,花絲相連而成筒狀,淡紫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ㄖ粋€。果實徑約1——1.5公分
,卵狀球形
,核堅硬,熟時黃色
。種子(即果核)光滑
,長橢圓形暗褐色或黃色。栽培庭園中,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
。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廣西
、江西、四川
、湖北
、安徽、江蘇
、河南
、貴州等地。藥用價值清熱
,燥濕
,殺蟲。用于蛔蟲
、蟯蟲
,風疹,疥癬
。
苦楝樹根皮和干皮可入藥
,《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花亦入藥
,現(xiàn)今未用
。 原記載為:花,熱痱
,焙末摻之
。鋪席下,殺蚤
、虱
。(時珍) 楝實(取干燥成熟果實):疏肝理氣,止痛
,殺蟲
。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胃痛
、腹痛
、疝氣疼痛、蟲積腹痛
。 楝葉(干燥葉):止痛
,殺蟲,用于疝氣
,蛔蟲
,跌撲腫痛,疔瘡
,皮膚濕疹
。 苦楝皮 《名醫(yī)別錄》 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 或楝Melia azedarach L. 的干燥樹皮及根皮
。鮮用或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苦
,寒
。有毒。歸肝
、脾
、胃經(jīng)。 【功效與套用】 1.殺蟲
,用于多種腸道寄生蟲病
。本品對蛔蟲、鉤蟲
、蟯蟲
,均有較強的毒殺作用。單用即效
,亦可與檳榔
、使君子等配伍使用,如化蟲丸
。單用水煎液保留 ***
,適用于小兒蟯蟲病或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2.療癬
,用于疥癬濕瘡
。可單用本品研末
,醋或豬脂調涂患處
。 【用法用量】煎服,6~9g
;鮮品15~30g
。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
,不可過量或持續(xù)服用
。 【現(xiàn)代研究】本品主要成分苦楝素有驅蛔作用。其煎液在體外對蟯蟲有麻痹作用
,對豬鉤蟲有驅殺作用
。其乙醇浸液對常見致病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毒性反應常為頭暈
、頭痛
、思睡、惡心、腹痛等
,嚴重者可出現(xiàn)中毒性肝炎
、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及內臟出血
,甚至死亡
。常用配方治小兒蛔蟲:一樟木,削上蒼皮
,以水煎取汁飲之
,量大小多少。此為有小毒
。(《千金方》)二樟根白皮
,去粗,二斤
,切
。水一斗,煮取三升
,砂鍋(熬)成膏
,五更初溫酒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簡便單方》) 治小兒蟲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兩
,白蕪荑半兩。為末
,每服一錢
,水-小盞
,煎取半盞
,放冷,待發(fā)時服
,量大小加減
,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抵圣散) 殺蟯蟲:楝根皮二錢
,苦參二錢
,蛇床子一錢,皂角五分
。共為末
,以蜜煉成丸,如棗大
,納入 *** 或 *** 內
。(《藥物圖考》楝皮殺蟲丸) 治鉤蟲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
,熬成十斤
;另用石榴皮八兩,加水五斤
,熬成二斤
,兩種藥水混合攪勻,成人每次服一兩
。(《湖南藥物志》) 治癮疹:楝皮濃煎浴
。(《斗門方》) 治疥瘡風蟲: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
。為末
,豬脂調涂。(《奇效良方》) 治頑固性濕癬:楝根皮
,洗凈曬干燒灰
,調茶抽涂抹患處,隔日洗去再涂
,如此三
、四次。(《福建中醫(yī)藥》) 治瘺瘡:楝樹白皮
、鼠肉
、當歸各二兩,薤白三兩
,生地黃五兩
,臘月豬脂三升。煎膏成
,敷之孔上
,令生肉。(《劉涓子鬼遺方》坐肉膏) 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
,蠷螋瘡:楝樹枝皮燒灰
,和豬膏敷之。(《千金方》) 治蟲牙痛:苦楝樹皮煎湯漱口
。(《湖南藥物志》) 治蛇咬傷:苦楝樹二層皮
、韭菜各四兩,加米酒半斤
、醋四兩
,燉熱放涼后用。傷口先行擴創(chuàng)
,用藥酒自上而下外擦
,藥渣外敷
,內服少許藥酒。(廣東《中草藥處方選編》)主要化學成分苦楝樹的干皮
、根皮含苦楝素
、水溶性成分
C 31
H 40
O 12,還含有其它苦味成分
;干皮中還含有正三十烷
,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 具有與山道年類似殺蟲作用的化合物
,還分離出香莢蘭酸和dl-兒茶精,前者能驅除蛔蟲與短膜殼絳蟲
。又從苦楝變種的葉子
,分離出二種黃酮體:蕓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果實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
、苦楝子醇
。還有4,4
,8-三甲基-3β
,7α,23-三羥基-膽甾-14
,24-二烯-21-羧酸-21
,23-內酯。從日本苦楝的果實和果皮中
,除得到苦楝子酮外
,還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質等。 根皮及莖皮有毒
。果實又稱苦楝子
,果肉亦有毒,老鄉(xiāng)多用果肉為糨糊糊鞋底
,一可以節(jié)約糧食
,二可以防蟲防蛀
。 果實的毒性最強
。如果誤食會造成頭痛、嘔吐
、惡心
、腹痛、腹瀉
、昏睡
、 抽搐
、血壓下降、呼吸麻痹而死亡
。歷史考證楝《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
。《圖經(jīng)本草》稱苦楝
。蘇頌謂:“楝實以蜀川者為佳
,木高丈余,葉密如槐而長
,三四月開花
,紅紫色,芳香滿庭
,實如彈丸
,生青熟黃,十二月采之
,根采無時
。”李時珍按羅愿《爾雅翼》云:“楝葉可以練物
,故謂之楝
,其子如小 鈴,熟則黃色如金鈴
,象形也
。”本種果實
、根及木皮
、花、葉均入藥
。鑒別測定
性狀鑒別
干皮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
、槽狀或半卷筒狀,長寬不一
,厚3-7mm
。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
,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
。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
。質韌
,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
,呈層片狀
,易剝離成薄片
,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均可見
,極細的網(wǎng)紋
。無臭,味苦
。根皮呈不規(guī)則片狀或卷曲
,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
,微有光澤
,粗糙,多裂紋
。干皮以皮細
、可見多數(shù)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
顯微鑒別
干皮橫切面:外側有3-4條木栓組織層帶
。木栓層常已深入到韌皮部
。老皮多已不見皮層。韌皮部有切向延長的纖維束與薄壁組織相間排列成層
;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
;方晶直徑6-31μm,纖維壁厚
,木化
。初生射線喇叭形,開口處的細胞常含有草酸鈣簇晶
。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
,圓形、類圓形或卵圓形
,單位或由2-5個分粒組成的復粒
。根皮橫切面
。落皮層較厚,其內側可見射線及頹廢篩管群
;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
。韌皮部韌皮射線波狀彎曲,寬3-5列細胞
;韌皮纖維排列成多層斷續(xù)的環(huán)層
,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形成晶纖維
。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有的含草酸鈣方晶。
苦楝樹 粉末特征
紅棕色
。①纖維甚長
,直徑15-27μm
,壁極厚
,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
, 形成晶纖維
;含晶細胞壁不均勻木化增厚
,厚約至14μm
,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
,直徑13-29μm
。②木化韌皮薄壁細胞常緊附纖維束旁
,類長方形
、長條形或類圓形
,長43-13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