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白術(shù)茯苓桂枝湯一般是指苓桂術(shù)甘湯,遵醫(yī)囑對癥服用一般不會上火,但是如果患者長期過量服用,則會導致上火。
苓桂術(shù)甘湯由于炙甘草、白術(shù)、茯苓、桂枝四味中藥組成,其中茯苓性平,炙甘草、白術(shù)、桂枝性溫,能夠燥濕,助陽化氣,長期過量服用可導致陰陽失衡,內(nèi)火旺盛,引起上火,易出現(xiàn)目赤腫痛、口干舌燥、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等癥狀。
炙甘草白術(shù)茯苓桂枝湯具有健脾利濕、溫陽化飲的功效,對于中陽不足導致的痰飲以及短氣而咳、胸脅支滿、舌苔白滑、目眩心悸等有一定的調(diào)理效果?;颊咝枰卺t(yī)生指導下用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不宜使用本藥方。
劉希彥老師解讀傷寒論講稿
發(fā)汗過多,津液耗散了,津血同源,血也就不足了。心臟帶血帶不上來,于是就會劇烈跳動以加速帶血。這就發(fā)生了“其人叉手自冒心”的現(xiàn)象,也就是心臟突突的,自己都能感覺到,恨不得要用手按住。?“心下悸”這個證以前說過。
如果有表證,人體的自然機能,氣血會往體表去驅(qū)邪。若津血不足,氣血往上走的能量不夠,于是就會發(fā)生悸動的現(xiàn)象,就像車爬坡時候的的反應(yīng)一樣,這是人體自己在努力。?這個病情看上去嚴重,但方子極簡單,就是桂枝和炙甘草。炙甘草建中補津液,桂枝解外兼增加上行之氣化能量。津液有了,表證去了,上行能量加強了,自然也就不心悸了。
?對于這個方子,歷代的名家有各種解釋。?黃元御用五運六氣說來解釋,說是木郁而風動,所以悸。那木郁又是因為土敗,所以用桂枝疏肝木,炙甘草建中培脾土。?五行臟腑辨證體系的名家來解釋,心跳心悸是腎克心,或理解為腎中有陳寒,造成腎中寒水上沖。那腎不好又是因為脾土克腎水。于是辨為脾克腎,說桂枝溫腎陽,炙甘草健脾且緩脾之過盛,則不能克腎。
?那到底誰是對的呢?其實這都是以玄說玄。木郁怎么會風動呢?肝主疏泄主生發(fā),肝郁了,應(yīng)該更不會動才是啊。寒性沉潛趨下,腎中有寒又怎么會上沖呢?這些都是為了附會玄學而臆想出來的,而不是對人體運行機理的客觀理解,這也就造成了后世辨證和用藥上的混亂。仲景的高明之處,就是他對人體的表達是實實在在的生理機能和運行,而不只是停留在玄學層面。?心下悸或心悸這兩個證很常見,說到底就是津液不足,不能順暢的完成氣化運行而造成的。?
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這一條是發(fā)汗過多造成的單純津液不足。中焦?jié)駳舛诜e,也會造成津液不足,因為水濕不氣化造成的津液不足??梢栽谶@個方子的基礎(chǔ)上加兩味去中焦?jié)駳獾乃帲蜍甙仔g(shù),這就成了后面要學的苓桂術(shù)甘湯,這是治中焦?jié)駳獾闹鞣健?還有因為津血久虧造成心下悸的,這就要用炙甘草湯了。炙甘草湯還是桂枝甘草為主藥,加姜參棗溫陽建中,再佐以地黃阿膠之類滋陰藥補津血。還有因為下焦淤血造成努耗津血于下,津血上行無力的,這時候可以用桂枝甘草湯合去瘀血的方劑。?
桂枝甘草湯及其變化方在心臟病上使用的機會很多。諸如早搏、房顫之類,只要是心臟運行不良的疾病,病機主要是上述幾種,用對了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28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shù)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釋義】 這個條文不少專家認為是抄錯了,應(yīng)該是桂枝去白芍加茯苓白術(shù)湯。發(fā)表一下個人的淺見:這是患者服了桂枝湯或用了下法后仍然存在頭項強痛、發(fā)熱等癥狀,說明桂枝湯和下法都不對,既不是太陽病的外有寒也不是陽明病的里有熱。
再看癥狀: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小便不利。可知太陽經(jīng)經(jīng)氣運行受阻礙了,外營衛(wèi)郁滯不能宣發(fā)出表,里不能化氣而出;再有心下滿微痛可知是中部這個位置有東西凝結(jié)了,氣血水痰哪個凝結(jié)了呢?參考小便不利,綜合考慮是水飲凝結(jié)在此,導致陽氣上下不能交通了。
水飲阻滯太陽經(jīng)氣,膀胱經(jīng)經(jīng)氣也不利,故見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而無汗等癥狀。 水飲內(nèi)停,當以滲利,用茯苓淡滲利水,加白術(shù)祛濕。桂枝辛溫發(fā)散,助水飲上行而不利于去飲,另水飲結(jié)則易化熱,最主要還是因為水飲化則太陽經(jīng)氣正常,沒必要用桂枝去溫通衛(wèi)氣,所以去而不用;白芍酸寒,能利小便,配炙甘草,酸甘化陰,還有反佐諸藥,使利水而不傷陰,在此可以收表,防衛(wèi)氣散太過。
為什么不用五苓散呢?同樣是小便不利,五苓散是發(fā)汗利水、兼化里氣的方法,外竅得通,里竅自利,表里兩解,是太陽經(jīng)氣不能外達;28條利水通里竅,是利水以和外的方法,是太陽經(jīng)水停留導致的。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炙甘草藥典標準 3.1品名3.2來源3.3制法3.4性狀3.5鑒別3.6檢查 3.6.1水分3.6.2總灰分 3.7含量測定3.8性味與歸經(jīng)3.9功能與主治3.10用法與用量、注意、貯藏3.11出處 附:1用到中藥炙甘草的方劑2用到中藥炙甘草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炙甘草 1拼音 zhì gān cǎo
2英文參考 prepared RADIX GLYCYRRHIZAE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3炙甘草藥典標準
Zhi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
3.6.2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K)。
用到中藥炙甘草的方劑 人參散 方:葛根二兩,人參、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炙甘草、藿香葉各一分干葛60克人參白茯苓(去皮)各3...
麻黃湯 常用方,其組成為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
白術(shù)湯 茯苓、炒麥芽、沉香、陳皮、木香各三分,炒枳實、炙甘草各半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蓽澄茄1兩,訶黎勒...
白術(shù)散 明膠(搗碎,炒微黃)、茯苓各三分,紫菀、炮姜、炙甘草各半兩,桂心一兩。制法:上藥為末。用法用量:每...
半夏散 一首。《傷寒論》方之半夏散:處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
更多用到中藥炙甘草的方劑
用到中藥炙甘草的中成藥 四逆湯 有四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具有溫中...
四逆散 常用方,其組成為枳實6g、柴胡6g、芍藥9g、炙甘草6g,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氣之功效。主治陽郁厥...
石膏散 散:組成:石膏二兩,秦艽、犀角、梔子仁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石膏2兩,秦艽1兩(去苗),犀角屑1兩,...
理中丸 hongWan處方:黨參75g、土白術(shù)75g、炙甘草75g、炮姜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
枳實消痞丸 》方為常用方,又名失笑丸,其組成為干生姜3g、炙甘草6g、麥芽曲6g、白茯苓6g、白術(shù)6g、半夏曲...
更多用到中藥炙甘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炙甘草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和陣 胃不和等證。陳皮半夏(制,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水二鐘,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術(shù)(錢半)川桂枝(五分)建澤瀉(錢半)豬苓錢半炙甘草(五分)先用西茵陳八錢煎湯代水。茵陳五苓散西茵...
《吳鞠通醫(yī)案》:[卷四]痘癥 (五錢)苦桔梗(三錢)雞冠血(每一酒杯點三滴)炙甘草(錢半)紫草(二錢)黨參(三錢)白歸身(三錢)...
《景岳全書》:[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小兒 食瀉后,脾胃虛噦吐瀉。人參茯苓干姜(炒)藿香白術(shù)甘草(炙)木香丁香香附(炒,去毛)砂仁(等分)上水煎...
《吳鞠通醫(yī)案》:[卷四]痰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0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芝麻湯圓上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