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可能是外感濕邪、環(huán)境因素、情志失調等原因造成的。
1.外感濕邪
夏季降雨較多,患者經常在雨中行走,進入室內后,未及時擦干水分,可造成水濕侵犯,濕氣過重,引起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不適癥狀。
2.環(huán)境因素
患者居住的環(huán)境過于悶熱、潮濕,則會形成暑濕,暑濕可侵襲肌表、關節(jié)等部位,導致水濕凝聚,津液不布,暑濕在體內積聚時,患者可表現為濕氣重。
3.情志失調
長期處于焦慮、煩躁不安的狀態(tài)中,可造成機體調節(jié)功能異常,導致脾臟精氣不足,易影響脾臟的運化功能,造成陰液不布,引起痰濕聚集,引起該情況。
不僅如此,脾胃虛弱造成水液代謝障礙時,也會導致體內濕氣過重。建議盡快到醫(yī)院治療,排出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濕氣重主要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因素或者是環(huán)境因素等,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造成過多水分殘留在體內。建議:您可以遵醫(yī)囑服用芡實、厚樸、茯苓等祛濕的中藥調理。其次,也可以進行汗蒸,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多吃蘿卜、薏米、紅豆、冬瓜等祛濕的食物。
拓展資料:
濕氣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征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jié),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jié)疼痛重著。濕熱雖有外濕、內濕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外合邪。
臨床表現:
1、濕郁肌表
惡寒發(fā)熱、發(fā)熱體酸、頭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癥,濕阻氣機可見胸脘滿悶,口淡納呆。
2、濕阻經絡
肢體重著酸痛、經脈縮短,拘急或痙。如濕痙,可見神昏,肢厥,身熱不揚,悶亂等。
3、濕著筋骨
濕氣盛者為濕痹,可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濕邪留滯,閉阻氣血,則出現肌膚麻木不仁,活動不便等。
4、濕蔽清陽
頭重如蒙,或如裹,狐頭痛昏痛,或頭暈目眩,聽力減退證,清陽不能宣發(fā),則可見肢體重滯疼痛,困倦不舉。
濕困衛(wèi)表
癥狀: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黏,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兼見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黏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病機:濕邪困表,衛(wèi)氣被郁。
治法:芳香化濕。
代表方劑:藿樸夏苓湯加減。本方芳香宣表,化濕和中,用于感受暑濕,身困神倦,納減脘脹等癥。
藥用藿香、蔻仁芳香化濕;杏仁、苡仁、豬苓、茯苓、厚樸、澤瀉開宣氣機,滲利水濕;半夏止嘔;豆豉透表。
濕滯經絡
癥狀:關節(jié)酸痛重著,固定不移,或腿膝關節(jié)漫腫,轉側屈伸不利,或下肢腫脹。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
病機:濕邪襲絡,留著關節(jié)。
治法:祛濕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本方疏風祛濕通絡,治痹痛以濕為主,關節(jié)酸痛重著者。
藥用苡仁、蒼術運脾利濕;羌活、防風、桂枝祛風勝濕而通絡;木瓜、五加皮、晚蠶砂除濕活絡。
腰背和下半身酸重疼痛,加獨活、木防己祛風除濕。
預防與調護
濕氣重的發(fā)生多與氣候和環(huán)境有關,平時應該注意防潮,避免居住暑濕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0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濕氣重是怎么引起的
下一篇: 喝中藥排濕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