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種傳統(tǒng)的保健方法
1.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
現(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
,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jīng)、崩漏2.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
3.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jīng).又名臍中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之功效。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實驗性關節(jié)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癥區(qū)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天下)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nèi)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xù)灸,則活性升高可維 持更長的時間。神闕穴多采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
,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藥在中藥店有售)。施灸時取面粉適量,用水調(diào)和作圈置于臍周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
,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jīng)、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diào)和氣血
7.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jīng)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位于小腿的前外側(cè),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足三里是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 具有調(diào)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diào)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jīng)》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天下)三里者,脹之要 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艾灸足三里
,對消化系統(tǒng)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的高血壓、(天下)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tǒng)的感冒、肺結(jié)核,對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13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該如何幫助抑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