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人談養(yǎng)生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這句話究竟什么意思?
這句話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是黃帝發(fā)現(xiàn)古時候的人身體健康、壽命長,特意去向“天師”岐伯請教其中原因,岐伯的回答說:上古之人健康長壽是因為他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和“精神內(nèi)守”。
“健康長壽”也是圣人之教
對健康長壽的追問,不是今天老齡社會才有的新話題,上古時候的軒轅黃帝已經(jīng)替我們問了這個問題,他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向岐伯發(fā)問:怎樣才能向上古之人那樣健康長壽呢?
岐伯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意思就是說上古那些精通養(yǎng)生之道的人,在教育老百姓,科普養(yǎng)生保健知識時會這樣講:對于虛邪賊風,一定要按時加以回避。再加上恬淡虛無,真氣順從而運行,精和神在體內(nèi)守住,如果能這樣,疾病還從哪里來呢?
岐伯的這個答案,是不是很正確、很原則、很思想深邃?確實如此,只需要把這個答案弄清楚了,能夠在自己生活中具體化,就真就能健康長壽。
教人不得病的方法
上面這幾句就是教人不得病的方法。首先,要回避虛邪賊風。虛邪賊風是指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邪氣,特別是六淫邪氣。所謂六淫邪氣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更早的時候,在《左傳》中記載,秦朝的名醫(yī)和認為“六氣”是: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正常時不會致病,“淫生六疾”“過則為災(zāi)”,他提出的著名的“六氣病源”學說。所以,這第一條教導(dǎo)講的是如何與外部相處,對那些“虛邪賊風”,可以致病的因素,包括今天所謂的病原體,也包括不正常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等等因素,都要盡量躲開它,不要觸犯它。
有時候回避不了,比如現(xiàn)在的霧霾,也要盡量采取防范措施,戴防霧霾口罩?!氨苤袝r”的“時”很重要,就是要知道時節(jié)、時令氣候的變化,早早采取回避措施。
其次,要內(nèi)守,這是最重要的方法。什么是“恬淡虛無”?“恬淡”就是淡泊,少欲望,不追求名利。老子說過“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恬淡是上等做法,爭強好勝并不美好。
其實恬淡是可以做到的,但“虛無”卻難以做到,“虛無”是最高境界了,是道家所說的“道”的境界。什么是“虛”,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達到極度的虛無,守住極度的寧靜;什么是“無”,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本原?!?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刻意》說“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p>
“虛無”是天地的本來面目,也是道德的本質(zhì),但也不是就完全達不到,只要明白了天地萬物的本體、本質(zhì),然后按照內(nèi)守的功夫不斷的修煉,就可以達到。
精神內(nèi)守修煉法
怎么修煉?首先是精神內(nèi)守,就是在體內(nèi)守住精氣和神氣,不讓它外泄。
然后是“真氣從之”,就是真氣順從它運行,順從什么運行?“從之”的“之”指什么?后人有很多理解,我認為首先順從的應(yīng)該是人體的兩條大脈——任脈和督脈,然后順從的是十二經(jīng)脈,最后,要吸收天地萬物的真氣于體內(nèi),達到天人合一。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肯定就不會得病了。
“病安從來”,意思就是病還從哪里來?病還怎么能來呢?這個“安”是“哪里”、“怎么”的意思,比如蘇東坡說“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在體內(nèi)守住精氣和神氣,不讓它外泄,疾病還能從哪里來呢?
“恬淡”的具體方法
岐伯接著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边@里其實說的是做到恬淡虛無的具體方法,也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欲的具體方法。
意思是說:情志能控制并且很少欲望,心安寧而不恐懼,身體勞動但不疲倦,正氣調(diào)順暢了,那么每個人的欲望就會都得到滿足,每個人的愿望也都能實現(xiàn)。
所以,不管吃什么樣的食物都覺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樣的衣服都覺得合適,不管過什么樣的習俗都覺得快樂,不管是地位高還是低都不羨慕,心安方可無所畏懼。
心安最重要
上古之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這個“閑”字不是休閑的意思。這個字外面是大門,里面是個木字,就是柵欄,表示把自己的情志、思想擋住、控制住,不讓它隨意發(fā)展。只有心安才能無所畏懼,不悲不喜,即使勞累、辛苦,但也不知疲倦??梢姟靶陌病笔嵌嗝粗匾?。
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時代,岐伯就認識到心安的重要性。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边@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經(jīng)》的話,《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钡谝粋€字都是意動詞,意思是:覺得食物很甘甜,覺得衣服很美,覺得住房很好,覺得生活很快樂。
“樸”也是老子倡導(dǎo)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復(fù)歸于樸”?!皹恪钡谋玖x是指沒有加工的木材,表示自然而然的、無智無欲的本真狀態(tài),其實就是得道狀態(tài)。所以,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回到最原始、最淳樸、最本真的狀態(tài)。
道醫(yī)培訓書系總序
自序 醫(yī)道,就是生活之道 一 《黃帝內(nèi)經(jīng)》在國學經(jīng)典中地位獨特
二 學習《黃帝內(nèi)經(jīng)》可以讓我們認知自我
三 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
四 可以培養(yǎng)我們內(nèi)在的洞察力 一 為什么北京城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
二 為什么秦皇漢武要封禪泰山
三 中國人為什么說“左右”,不說“右左”
四 “終始”的意思
五 何謂“仁 義 禮 智 信”
六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
七 為什么大蒜 辣椒不入藥
八 “咽喉要道”的真正含義 一 子時——膽經(jīng)當今
二 丑時——肝經(jīng)當今
三 寅時——肺經(jīng)當今
四 卯時——大腸經(jīng)當今
五 辰時——胃經(jīng)當今
六 巳時——脾經(jīng)當今
七 午時——心經(jīng)當今
八 未時——小腸經(jīng)當今
九 申時——膀胱經(jīng)當今
十 酉時——腎經(jīng)當今
十一 戌時——心包經(jīng)當今
十二 亥時——三焦經(jīng)當今 一 生命是一個過程
二 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
三 人為什么會得病——習性造病
四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五 臟腑本性
六 陰陽論——女七男八 一 四氣調(diào)神大論
二 春天怎么養(yǎng)生
三 夏天如何養(yǎng)長
四 秋天怎么養(yǎng)收
五 冬天如何養(yǎng)藏
六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一 食物和藥的區(qū)別
二 食物為什么最重要
三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四 孔子的飲食觀念
五 不同節(jié)氣的進補
六 人參為什么補氣
七 食物的偏性
八 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九 桂枝湯 一 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對治法
二 人為什么會有煩惱
三 人生四惑——酒、色、財、氣
四 百病生于氣
五 情志生克法 一 健康的定義
二 人為什么會得病
三 “五勞”和“七傷”
四 中醫(yī)解讀亞健康 一 《黃帝內(nèi)經(jīng)》和《傷寒論》
二 順其自然
三 健康長壽靠自己
四 天人合一
五 醫(yī)易同源
六 醫(yī)的本意
七 藥的本意 一 人為本,病為標
二 調(diào)動人體的自愈力
三 強調(diào)身心互動
四 重視人文關(guān)懷
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
六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第二節(jié)? ? 我對傳統(tǒng)及儒釋道養(yǎng)生理論的認識
我的健身養(yǎng)生知識,從伏羲、黃帝、老子、孔子、釋迦等大圣人的經(jīng)典中得到很大啟發(fā)。我認為,從古到今,所有修煉自我身心的圣賢,在他們的經(jīng)典著作中,都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語言,論述了自然真氣和育化天地萬物的原理。
一、我對伏羲理論的認識
我們中華民族的原始祖先伏羲,在住山洞、穿樹葉、吃松子、喝泉水的原始社會,就對大自然真氣的變化原理有了深刻認識。伏羲畫出先天八卦圖,可以說是認識真氣變化萬物的開基者,發(fā)明中華民族文字的祖先。伏羲是第一位用文字表明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無形無相、無邊無際的自然真空的人。他用“〇”這個符號來比喻真空實體,為后人留下一條認識自然的光明大道,永遠照著后人的心。
伏羲一畫開天始,由“〇”畫出了真空育化天地萬物的原理?!癌枴贝頍o極;
表示無極靜到極點,一陽初動,產(chǎn)生渾元氣,太極的開始;
表示太極生兩儀,天地始判,是為太極圖。太極圖中的“白魚”代表老陽,黑點代表少陰;“黑魚”代表老陰,白點代表少陽。天之陰降,地之陽升,天地交泰,產(chǎn)生萬物。
圖中間的小圓,代表人類社會。
易經(jīng)之理是由“〇”順序而生?!癌枴睙o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三才
。易理謂無極“〇”,太極
,皇極
。
無極是無氣之氣,易理稱為不易之氣;太極是變化天地大氣之氣,易理稱為變易之氣;皇極是天地陰陽氣交泰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物質(zhì)世界,易理稱為交易之氣。不易之氣是育化天地萬物之源。不易之氣永恒不變,但是她能生出有生有滅、有始有終、變化天地的變易之氣;天之陰氣下降,地之陽氣上升,天地交泰,產(chǎn)生出人類物質(zhì)社會,是為變易之氣產(chǎn)生交易之氣。因為,沒有不易之氣就沒有一切,所以,不易之氣又稱為真氣。伏羲為后人留下了自然由“〇”育化出萬物的文字記載,從理論上把自然真氣作了總結(jié)。
真氣即是無極。無極無所不極,無所不用其極。自然中天地萬物,氣之化也,離開氣就無生、無存。比如:海洋動物就是海水結(jié)晶的產(chǎn)物,沒有海水就不會生出海洋動物,離開海水海洋動物也不會生存。真氣育化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即真氣結(jié)晶的產(chǎn)物。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真氣的作用下,生生滅滅,周而復(fù)始、永不停息地運行。因為人的心靈是真氣的化分子,人是個小宇宙,小天地,所以人不能獨立生存。人,氣之化也。沒有氣,人無處生;離開氣,人無法生存,同海洋動物和海洋的關(guān)系一樣。理解真氣的人才知道真氣的功能,所以,與自然真氣合而為一的大覺者一一伏羲將真氣變化原理說與后人。伏羲總結(jié)出真氣育化萬物的三大體系:不易之氣、變易之氣、交易之氣,使后人知道宇宙的形成。
二、我對醫(yī)家理論的認識
我們中華民族的炎黃老祖先,對大自然真氣有深刻的認識。炎,是炎帝神農(nóng)氏;黃,是軒轅黃帝。炎帝嘗百草,日遇五十毒,神而化之,是人類第一位認識藥物的老祖先;是本草綱要的開拓者,奠基者。黃帝是醫(yī)理養(yǎng)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也是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衣服的原始祖。炎黃為了后代子孫的身心健康,留下了養(yǎng)生之道、醫(yī)理、藥理的經(jīng)典,萬古流傳,中華兒女永不能忘。我們今天懂得的養(yǎng)生的道理,是老祖先教導(dǎo)給我們的?!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之道,談的都是真氣的功能,這是后來各種功夫的出生源地??鬃印⒗献?、釋迦等古圣先賢,同樣論述了真氣,留下經(jīng)典,啟發(fā)后賢,使人進一步明白、理解了鍛煉真氣的方法。中華民族真氣養(yǎng)生健身法是我傳的,但我不是老師。功夫的理論和方法乃先圣所傳,我不過指路而已。凡是與我學功夫者,我都清楚地告訴你們,你們的宗師是炎黃、老子、孔子、釋迦。我傳給你們的煉功夫的道理和方法,是大圣人真修實煉的功夫,我怎么能作你們的老師哪。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薄肮适ト藗骶?、久服天真之氣,而通神明。”黃帝實為后人留下一個守精神、煉真氣的真功夫。學者應(yīng)認覺為師,覺即是精神。用精神求理悟真宗,提高自己的智慧,才能學會煉真氣的功夫。每個人都可以煉到真功夫,因為人人都有精神。精神是產(chǎn)生千功萬法的根源,人無精神,萬事絕緣。學者應(yīng)以自我精神為煉功夫的種苗,培根、開花、結(jié)果。
先圣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繼往開來續(xù)心傳,傳精神、傳心法,講的同是人人自我之真氣。黃帝稱真氣為太易;真氣育化出有氣之氣的渾元氣,為太初;渾元氣分化出天地,為太始;天地交泰,育化出地球上的萬物,為太素。黃帝用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四種不同的氣質(zhì),論述了宇宙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原理。伏羲和黃帝兩位祖先,在原始社會山洞棲身、菇毛飲血、人造物質(zhì)處于零的條件下,能觀察到用現(xiàn)代科學手段也無法認識的宇宙真空育化天地萬物的原理,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合于真空。人的精神是自然的化分子,人能清靜無為、真誠的守精神,就能達到虛無的境界,與自然真氣同質(zhì)、同體、同氣相連、息息相通。誠則靈,靈則明。《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故圣人傳精神、久服天真之氣、而通神明?!睘楹笕肆粝铝送ㄟ_宇宙真源的道理和方法。古代的圣賢,就是本著這個方法,真修實煉,成為理解宇宙的大覺者。
人類的知識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天地、大氣,有形有象的物質(zhì)體、氣體的感官認識;二是精神合于真空,通達宇宙萬物的妙智慧、善知識。感官認識,是靠見聞覺知將外界的事物反映到精神能源上來,所以,稱之為后天知識。妙智慧、善知識,是守精神、煉真氣,使精神恢復(fù)到天真自然、清靜無為的境界,用精神直接理解認識宇宙天地變化之理、直接認識聽之弗聞、視之難見、真空非空、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的永恒真空,這種知識是用口說不出來、用筆寫不出來的真知。
煉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成為與一般知識不同的大覺者。文字經(jīng)典匯成的知識海洋,是書本知識。用心靈求真理、悟真宗、解未知、覺真質(zhì)、明真源而產(chǎn)生出來的智慧,才是真知識、真覺悟。
真氣在自然指的是真空,在人體指的是精神。自然的交易之氣、交易之氣,及人體的呼吸調(diào)息,只是真氣在大自然人體起的變化作用,均不屬真氣。真氣是根本,其它是枝葉。君子悟本,本立而后道生。舍本求末,是以磚磨鏡,苦死無成。
煉功夫的本質(zhì)不能錯。人為固定的四肢運動、呼吸調(diào)息、非真氣自然所化,是有為法。釋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痹谟钪?,真氣有育化天地萬物,在人體,真氣有自行調(diào)解身體的本能。老子:“道法自然”,煉功夫者應(yīng)清靜無為、順乎自然,何必心外求法?黃帝教導(dǎo)養(yǎng)神的功夫,就是自然的法則?!疤竦摕o,真氣從之?!碧竦摕o即是清靜無為。法至無為,無所不為,所以真氣從之?!熬駜?nèi)守,病安從來。”精神內(nèi)守是為定靜功夫。心平氣和,精氣神自如,內(nèi)五氣自然協(xié)調(diào)。精氣神、內(nèi)五氣圓合一體,與自然合而為一,病安從來?黃帝守精神、養(yǎng)真氣之道,是千功萬法的典范,是所有養(yǎng)生健身者的光明大道。
三、我對道家理論的認識
道教的始祖老子對真氣有著深刻的認識。老子所言紫氣,即是真氣,紫氣并不是紫顏色。真氣包含陰陽、五行之氣;陰為暗淡色,陽為陽光明亮色;五行為青紅黑白黃;七色光合而為一,為紫色。因為紫氣是陰陽五行之氣的總稱,所以圣人用“紫”來表示育化萬物的真氣,釋迦稱真氣為妙明紫金光。經(jīng)典中的“成仙得道者,紫府標名”,意思如同古代學生取得了名望,脫了藍衫換紫袍,表示尊貴。老子論無極真氣,比伏羲、炎黃更詳細、明了,他把育化天地萬物的無極,用一個“道”字表達了出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馑际钦f:“無極大道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可是不說,人無從知;不寫,人無從道;只能以假引真,強名言道?!崩献又v:無名是道,有名是道生,道之行,萬物生矣。即然無名是真道,人們就不該把經(jīng)典上所說的道當成真的。道在乎行,不在乎言。
行道,必要修道;修道,即是修自己的精神。精神是大道一本散于萬殊的小道,小道來源于大道。老子定下抱元守一之道,同于佛家定慧圓明之法。老子說:無欲觀妙,有欲觀徼,這一點與黃帝的恬淡虛無相同。子思在《中庸》論道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比?、釋、道三教圣人同修一道,教分三、理合一?!暗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惫攀ハ荣t都以守精神為根本,立宗教、留典籍?;亍⒁讨魍瑯诱撌隽擞钪嬗f物的真源之理。五大正教雖有人、地、時之差,理同源,歸根到底,同為一道。萬教歸一成大道,天下蒼生同大體(大體指宇宙),天人合一是大同。
因為宇宙間一切變化,統(tǒng)歸自然,所以老子謂之無為,無所不為;伏羲云無極,無所不極,無所不用其極。無極、無為、大道、不易、太易、真氣、紫氣,同為一真。法有別,理無差。
道家功夫以抱元守一成大道。繼老子之后的尹喜、莊子、鐘離、呂祖、重陽七真等道家名士,都按此法成道,古代稱其為煉氣士。后來,道家中的一些人制定了有為法,加上好多玄妙的名詞,以致后人有些遠道。我們煉功夫,應(yīng)當效法老子的無欲觀妙、有欲觀徼,抱元守一的無為大法,成為無為無所不為、通達宇宙萬化真源的真修實煉者。
四、我對儒家理論的認識
對于儒家理論的認識,還得從儒家代表人物和儒家思想談起。然而,我儒學根底不深,只是因為修心養(yǎng)性而學《四書》,學《四書》而有體會。這里就說說我的見聞覺知和體會。
孔夫子周游列國,詩書禮樂傳天下,煉心之法,門人授之。他既有齊家治國的大道理,也有正心修身的內(nèi)圣功夫。老夫子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追蜃映傻涝隰攪虏恢馕?,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誠于中,形于外。固君子必誠其心意。
孔夫子講的道理和修煉方法,與黃帝、老子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抱元守一”的內(nèi)圣功夫毫無兩樣。夫子曰:“萬物同體”。萬物同體即是真氣從之,即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真氣亦稱理氣,理氣即無極理天。理天育化太極氣天,太極氣天育化皇極象天。象天為物質(zhì)世界,古代圣賢謂之假世界。氣天為有氣之大氣候。因為大氣變化無常,氣數(shù)有盡,有生有滅,有始有終,所以稱為后天。理天為無氣之氣,因為理天無生無滅、無始無終,萬象因此有,萬化由此生,所以稱為永恒之理氣。人的精神是理氣的分子,精神又稱理性。理性在理天叫命,天賦予人叫性?!吨杏埂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比穗x開心性就無理智,無理智就失去自知之明,無自知之明就不能正己,不能正己就不能教導(dǎo)他人,不能教導(dǎo)他人,就不能興教立說。各門宗教都是以理性為宗旨,闡述修身正己的性理心法?!洞髮W》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笔ト藗骶瘢瑐餍姆?,以煉自我心性為本,以身作則,勝過言教。圣人不出門,可以教天下,為萬世師表。今人煉氣,應(yīng)效法孔孟之道,以修心為本,明德于天下,至大至剛,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沖塞于天地之間,自我之浩然正氣,能補天地之不足?!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天地有質(zhì)(即有變),此氣(真氣)了無終始,久服天真之氣,必通神明?!笔ト硕际菬捳鏆舛竺饔谔煜?。煉真氣、守精神、明心性,乃是萬圣之總綱。歷代圣人一代接一代,繼往開來續(xù)心傳,明心通天這條路線永恒于世。修真之法時隱、時顯,不心誠求之就可能錯過。煉功夫者誠則靈、靈則明,明者不會走錯道路。學者應(yīng)以古圣先賢的真理為標準,用自己智慧的心慎思、審問、明辨、衡量,才不會走錯道路。以上所言是儒家功夫。
五、我對佛家理論的認識
我先父是木器雕刻工人,專門從事雕刻佛像、修繕寺廟、道觀的工作。由于業(yè)務(wù)上的關(guān)系,先父與當時儒、釋、道三教代表人物有密切的交往,對我來說可謂世交。受其影響,我從15歲就燒香、拜佛、念經(jīng)、參禪打坐,并得以受藝于沈陽蓮花寺方丈樂善和尚,東北道教總會會長、太清宮監(jiān)院房理家道長,孔學會會長兼經(jīng)學院院長周永募老先生。我的少年時代,學佛、學道,也學儒。
我常以《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作為煉心性的行動指南。這三部經(jīng)典,同是無為大法,其中道理的講述方法,與醫(yī)、道、儒有差別,但真修實煉的功夫與各教真理完全相同?!督饎偨?jīng)》的金剛二字,即是心性,為永不變質(zhì)、銳不可摧之意。金剛能割斷一切寶石,明心可破除一切障礙?!督饎偨?jīng)》云:降心不降便是降心之法。這不是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大法嗎?要想達到明心,去掉一切法,不生動、靜之念;不生佛、魔之念;不動凡、圣之心;心如如不動,佛道成矣?!督饎偨?jīng)》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說: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不住前念、今念、后念。應(yīng),是指真常之心應(yīng)物,心有意生,真常之心無所執(zhí)著,即是心無所住,無所住即是自性真空,自性真空即是妙明本心。應(yīng)無所住,清靜無為,即真心現(xiàn)前。此是讓人不要執(zhí)著一切見聞覺知到的東西,心坦然不動如真空,心靈才能直接覺悟自然。六祖惠能經(jīng)客店,聞客誦《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繼承佛宗,成為一代佛祖,現(xiàn)留有《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經(jīng)是登上佛壇的法寶,明心的指南,修心者不可不讀。釋迦云:“應(yīng)無所住”;黃帝曰:“恬淡虛無”;老子道:“無欲觀妙”;孔子言:“純心養(yǎng)性”,四家真理,無二無別,都是使自性達到真空純至靜的虛無境界。
道理萬千,不外乎伏羲的無極真理。無極是無到極點了,什么都不存在了,這不就是真空嗎?真空、無極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存在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大自在。人的心性是大自在的分子,是小自在;小自在與大自在合而為一,即是明心的大覺者;即是自在菩薩。南海古佛是大自在菩薩,他在《心經(jīng)》中說:“觀自在菩薩”,意思是讓人覺悟自己的心性,成為自在菩薩。大自在沒有生滅,也沒有來去,是為如來圓覺海。人的心性是覺海中的一滴,所以稱自性如來。人們不要把佛經(jīng)中的“自性如來”,錯誤地領(lǐng)會為釋迦牟尼。《金剛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金剛經(jīng)》破除一切幻相,令人頓悟本理,直達真空,回歸自然,是千功萬法中的最上乘功夫。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睙o極生太極,太極是有生的,有生就有滅。太極生天地萬物的一切形式,統(tǒng)是有為法;在人體,離心以外的一切追求和形式,即是有為法?!督饎偨?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币鉃槿祟愂澜?,名為世界,其實沒有世界;有是幻有,存是幻存。人的色、受、想、行、識似有本無。人的自我存在,只是幻有、幻存,百年之后,呼吸、軀體無有無存。釋迦說法,破有為、樹無為,與黃帝、老子、孔子所言真理,無二無別。觀音菩薩的《心經(jīng)》為不二法門,萬圣之總綱;破除一切有為法,直達明心;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依此門而出。佛法是無上大法,與醫(yī)、道、儒的真理完全一致。
六、我對儒釋道養(yǎng)生理論的綜合體會
道家之道:感應(yīng);宗旨:修心煉性;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五行:金、水、木、火、土。
儒家之道:忠恕;宗旨:純心養(yǎng)性;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佛家之道:慈悲;宗旨:明心見性;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殺、盜、淫、酒、妄。
儒、釋、道三家之道:共六字,不離心;三家宗旨: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規(guī)范:同屬三寶精氣神;三家戒條:同是五氣圓合。三家所言,是修真道的功夫。
修心養(yǎng)性者第一做到:認自本心,識自本性,才能進入修心煉性、純心養(yǎng)性、明心見性的真實功夫;第二,一個心性不為一切所動的大覺者,才能做到精氣神自如;第三,純真無欲,恢復(fù)天良,圓滿自性,明心圓覺,才能做到感應(yīng)、忠恕、慈悲。
儒、釋、道三家宗旨,是修心之軌道。治外之法,謂之外王;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謂之內(nèi)圣。三家規(guī)范作為內(nèi)圣功夫是:太清、上清、玉清;君、父、夫;佛、法、僧;即自身三寶精氣神。三家的五種戒條,是圓合內(nèi)五氣的方法。精氣神自如,內(nèi)五氣圓合,是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合而為一返虛無,是為大丹成就。
道曰精神為黍米寶珠,釋曰牟尼寶珠,煉功夫者不以煉精神為本,而在肉體上,自心外求丹,是以磚磨鏡,以沙團飯,苦死無成。本錯、果也錯。修外道者所得的各種功能和幻覺,是水中影、鏡中花,到頭來如同竹籃打水一場空。
天地萬物,都是空而有,無而生;有而無,生而空;周而復(fù)始,互相轉(zhuǎn)化;物質(zhì)永遠變換生滅;物質(zhì)不滅是自然的定律;物質(zhì)、氣體的變化,都是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人體的外五官、內(nèi)五臟,即是五氣氣化結(jié)晶的物質(zhì)體。
儒、釋、道三家的五種戒條,圓合一理,就是保合陰陽五行之氣,返本歸真的方法。在人體,金氣主肺、主鼻;木氣主肝、主目;水氣主腎、主耳;火氣主心、主舌;土氣主脾、主口。戒殺行仁,不動肝火,保木氣;戒盜不偷,呼吸平定,安肺,保金氣;戒淫不亂搞,守禮節(jié),心不跳,?;饸猓唤渚撇粊y飲,守理智,保水氣;戒妄語,守信用,精神安定,保土氣。金、水、木、火、土包含,仁、智、禮、義一信含。五種戒條,實是修復(fù)人的本性,使人達到性本善,五氣圓合,合于真空之法。三家之理,統(tǒng)稱為性理心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15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幽門螺旋桿菌根治用三聯(lián)還是四聯(lián)?是否···
下一篇: 醫(yī)生告訴您:腦梗會繞開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