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穴 標(biāo)準(zhǔn)定位:中庭穴在胸部
,當(dāng)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jié)合部
。
中庭穴的準(zhǔn)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在膻中穴下1.6寸
,胸骨中線上
,仰臥取穴
,當(dāng)胸骨體下緣處
。
仰臥或正坐位
。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體與劍突間(即為胸劍結(jié)合處)可觸及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
解剖位置有胸廓(乳房)內(nèi)動、靜脈的前穿支
;布有第五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的內(nèi)側(cè)支
。
中庭穴 下為皮膚、皮下組織
、胸肋輻狀韌帶和肋劍突韌帶
、胸劍結(jié)合部。布有第六肋間神經(jīng)的前皮支和胸廓內(nèi)動
、靜脈的穿支
。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肋輻狀韌帶和肋劍突韌帶→劍胸結(jié)合部。
布有第六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和乳房內(nèi)動
、靜脈的前穿支
。
中庭穴的作用中庭穴意義:任脈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層次。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濕熱水氣
。
運(yùn)行規(guī)律:散熱后循任脈傳于膻中穴
。
功效作用:聚集任脈氣血,中庭穴有理氣寬胸
,寬胸消脹
,降逆止嘔的作用。
主治疾病中庭穴主治胸脅脹滿
,嘔吐
,呃逆,噎膈
,以及心絞痛等
。
中庭穴 主要用于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脅支滿、心絞痛
、急慢性胃炎
、噎膈、飲食不下
、嘔吐
、呃逆等
。
中庭穴可治療胸肋支滿,噎嗝
,嘔吐
,小兒吐乳。食管炎
,食管狹窄
,賁門痙攣。
配伍應(yīng)用中庭穴配俞府穴
、意舍穴治嘔吐
。
中庭穴配支溝穴治胸脅脹滿。
中庭穴配俞府穴
、意舍穴治嘔吐
。
中庭穴 配大陵穴、承漿穴治小兒吐乳
。
中庭穴配中府穴,有寬胸利膈
,行氣消積作用
,主治噎膈,停食
,食反
,胸悶。
中庭穴配俞府穴
,意舍穴
,有降氣化食的作用,主治嘔吐
,食不化
。
刺灸法治法:寒則補(bǔ)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
針刺方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
。
直刺0.2~0.3寸,向下斜刺
。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庭穴解析中庭為經(jīng)穴名(Zhōngtíng CV16)
。出《針灸甲乙經(jīng)》
。屬任脈。中即中間
,庭即庭院
,此穴在玉堂和膻中之下
,猶如宮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中
,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
。庭,庭院也
。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
。本穴物質(zhì)為鳩尾穴傳來的濕熱水氣,散熱冷降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
,如氣血聚集于庭院之中
,故名。
文獻(xiàn)摘要《針灸聚英》:主胸脅支滿
,噎塞
,食飲不下,吐食出
。小兒吐奶
。
中庭穴 仰臥位。在胸部
,當(dāng)前正中線上
,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jié)合部
。
中醫(yī)針灸穴位之一
,隸屬
任脈。
層次解剖:依次為皮膚
、皮下組織
、胸肋輔狀韌帶、胸劍結(jié)合部
。布有第六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和胸廓(乳房)內(nèi)動
、靜脈的前穿支。
直刺0.2~0.3寸
,向下斜刺0.3~0.5寸
;可灸。
寬胸理氣
、疏膈利氣
、和胃降逆。
胸肋支滿
、胸腹脹滿
、噎嗝、嘔吐
、心痛
、梅核氣
、小兒吐乳。食管炎
、食管狹窄
、賁門痙攣等。
1
、配中府
,有寬胸利膈,行氣消積作用
,主治噎嗝
,停食,食反
,胸悶
。
2、配俞府
、意舍
,有降氣化食的作用,主治嘔吐
,食不化
。
1、小兒吐乳:嬰幼兒吐乳
,日久瘦弱。方法是艾條點(diǎn)燃后
,一手持艾條
,一手食指和中指分開,放在
中庭穴兩側(cè)
,距離
中庭穴10cm左右或以食指
,中指感覺不燙為好,艾灸5~10分鐘
。連續(xù)2~3天
。
《針灸聚英》:主胸脅之滿,噎塞
,食飲不下
,吐食出。小兒吐奶
。
中
,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
,庭院也
。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
。本穴物質(zhì)為鳩尾穴傳來的濕熱水氣,散熱冷降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
,如氣血聚集于庭院之中
,故名。
用拇指或者兩掌重疊
,放在
中庭穴 ,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各2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
緩解治療胸腹脹滿
、食管炎、噎嗝
、心痛
、小兒吐乳、嘔吐
、食管狹窄等
艾條點(diǎn)燃后距離中庭穴10cm左右
,艾灸5~10分鐘。連續(xù)2~3天
。
參考資料
道醫(yī)培訓(xùn)
膻中在哪個位置 膻中是什么意思
1 膻中在哪個位置膻中穴位于兩乳頭之間
,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
2 膻中是什么意思“膻中穴”:“膻”
,羊臊氣或羊腹內(nèi)的膏脂也,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吸熱后的熱燥之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小保c外相對
,指穴內(nèi)
。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本穴物質(zhì)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
,至本穴后進(jìn)一步吸熱脹散而變化熱燥之氣
,如羊肉帶有辛臊氣味一般,故名“膻中穴”
。
3 顫中的作用與功效1.舒緩胸悶
、咳喘、吐逆
,心悸
、氣喘、氣短、咳唾膿血
、肺癰
、提高性功能等。
2.治療胸部疼痛
、腹部疼痛
、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難
、過胖
、過瘦、呃逆
、缺乳癥等
。
3.治療產(chǎn)婦少乳、乳腺炎
、噎嗝
、收縮等。
4 顫中的按摩方法示范圖1.兩手作護(hù)胸狀
,用兩手的食指
,中指,無名指的指肚由下至上按摩膻中穴17回
。
2.分揉法和推法
,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
李氏胃炎貼詳細(xì)資料大全
李氏胃炎貼采用穴位貼敷療法
,依據(jù)祖國醫(yī)學(xué)的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選取特定穴位貼敷藥物就能治愈疾病
。李氏胃炎貼由山東嘉祥李氏中醫(y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撇捎檬畮追N名貴中藥,根據(jù)中藥特性和功效
,辨癥選藥,對癥選穴
,內(nèi)病外治
。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
、食管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
、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各種胃腸功能障礙等病癥
。能有效治愈各種胃脘疼痛
,胃酸、胃脹
、胸肋脹痛
、噯氣不舒、腸鳴腹瀉
、惡心嘔吐
、胃動力不足等升降失常、肝胃不和
、氣滯血瘀等癥狀
。
基本介紹中文名 :李氏胃炎貼治病機(jī)理,功能主治,使用方法,注意事項(xiàng),治病機(jī)理李氏胃炎貼采用穴位貼敷療法,依據(jù)祖國醫(yī)學(xué)的經(jīng)絡(luò)學(xué)說
,選取特定穴位貼敷藥物就能治愈疾病
。藥物對人的肌體產(chǎn)生雙重作用,一是藥物直接作用于皮膚
、孔竅
、腧穴等部位,通過透皮吸收進(jìn)入血絡(luò)經(jīng)脈
,輸布全身
,以發(fā)揮其明顯的藥理作用;二是藥物對所敷腧穴產(chǎn)生局部 ***
,疏通經(jīng)絡(luò)
、調(diào)節(jié)氣血、解毒化瘀
、扶正祛邪
,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陰陽氣血得以重新調(diào)整和改善,從而促進(jìn)肌體功能的恢復(fù)
,達(dá)到治病的目的
。其特點(diǎn)簡單、方便
、奇效
,使用安全,不用吃藥打針
,病人容易堅(jiān)持治療
,并且不經(jīng)腸胃給藥,不傷脾胃
、無肝臟首過效應(yīng)之弊
,藥力強(qiáng)勁,藥效穩(wěn)定持久,眾多患者樂于接受
。功能主治李氏胃炎貼由李氏中醫(y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撇捎檬畮追N名貴中藥,根據(jù)中藥特性和功效
,辨癥選藥
,對癥選穴,內(nèi)病外治
。適用于各種急
、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食管炎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癌、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各種胃腸功能障礙等病癥
。能有效治愈各種胃脘疼痛
,胃酸、胃脹
、胸肋脹痛
、噯氣不舒、腸鳴腹瀉
、惡心嘔吐
、胃動力不足等升降失常、肝胃不和
、氣滯血瘀等癥狀
。詳細(xì)使用方法請點(diǎn)擊下面的擴(kuò) 展閱讀資料。使用方法1.胃脘痛貼敷穴位:脾腧穴
、胃腧穴
、胃部(心窩處稍偏左的部位,包括中庭穴
、鳩尾穴和不容穴三個穴位)
。脾腧穴和胃腧穴在后背脊椎兩側(cè),左右各一
,第一次貼左脾腧和右胃腧穴
,下次貼右脾腧和左胃腧穴
,依次輪換貼敷
,每幅膏藥貼滿3天后再換另一貼。 2.胃痛兼胸肋脹痛者貼肝腧穴、胃腧穴和胃部
,肝腧穴和胃腧穴左右輪換貼敷(和脾腧穴
、胃腧穴貼敷方法同)。 3.胃部穴定位:中庭穴在胸骨劍突上方一指處
,鳩尾穴在劍突下方一指處
,不容穴在劍突下方二指處的水平線上向左右旁開各三指處,左右各一
。 4.肝腧
、脾腧、胃腧穴定位方法: 肝腧穴在背部
,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左右各一
。肝腧穴取穴方法:采用俯臥的取穴姿勢
,該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
,左右各旁開二指寬處即是
。 脾腧穴在背下部,第11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即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左右各一)。 胃俞穴于背下部
,第1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即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左右各一)
。 5.簡單取穴方法: 若以線連結(jié)左右兩邊肩胛骨的下端
,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突起之間的凹陷處。往下第9
、10
、11、12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旁開二指寬的地方依次分別是肝腧穴
、膽腧穴
、脾腧穴、胃腧穴
。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腰的左右邊有極突出的“髂骨”(為髖骨最上部)
,而連線其左右側(cè)上端之線,則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處
,這也是系腰帶的位置(腰椎共五塊
,胸椎共十二塊)
,往上數(shù)到第一腰椎棘突上面就是第12胸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下面凹陷處左右各旁開二指處分別是左胃腧穴和右胃腧穴
,往上數(shù)分別是脾腧穴
、膽腧穴、肝腧穴
。貼敷穴點(diǎn)陣圖示如下:
李氏胃炎貼背部貼敷穴位注意事項(xiàng)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洗凈
、揩乾,待皮膚干燥后再貼
,皮膚有汗或水汽時貼不緊
。貼敷后所貼穴位用暖水袋暖(或者艾條灸)15-30分鐘效果更好。 2.皮膚表面有破損或有糜爛時不可貼敷
,以免發(fā)生感染
。 3.膏藥撕揭時動作要輕柔,防止撕裂皮膚
;如果藥膏殘留在皮膚上
,可以用香油涂擦,再用酒精清洗即可
。 4.治療期間應(yīng)盡量不服抗生素藥物
,不食生冷油膩、辛辣等 *** 性食物
,以免影響療效
。 5.膏藥長時間貼敷如發(fā)紅發(fā)癢或起水泡,無須害怕
,這是排毒反應(yīng)
;常規(guī)處理等皮膚恢復(fù)后再貼。本膏藥含活血化瘀成分
,孕婦慎貼
,以免流產(chǎn)意外。
針灸穴速記
井滎輸原經(jīng)合歌?
少商魚際與太淵
,經(jīng)渠尺澤肺相連
,(手太陰肺經(jīng))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
隱白大都太白脾
,商丘之上陰陵泉,(足太陰脾經(jīng))
歷兌內(nèi)庭陷谷胃
,沖陽解溪三里隨
。 (足陽明胃經(jīng))?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手少陰心經(jīng))
少澤前谷后溪腕
,陽谷小海小腸經(jīng)
。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涌泉然谷與太溪,復(fù)溜陰谷腎所宜
,(足少陰腎經(jīng))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經(jīng)
。(足太陽膀胱經(jīng))?
中沖勞宮心包絡(luò)
,大陵間使傳曲澤,(手厥陰心包經(jīng))
關(guān)沖液門中渚穴
,陽池支溝天井焦
。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足厥陰肝經(jīng))
竅陰俠溪臨泣膽
,丘墟陽輔陽陵泉。 (足少陽膽經(jīng))?
(二)原穴
、絡(luò)穴
十二原穴歌
十二經(jīng)脈各有原
,臟腑原氣過止處,
陰經(jīng)原穴以輸代
,陽經(jīng)原穴在輸外
。
肺原太淵大合谷,脾經(jīng)太白胃沖陽
。
心原神門小腕骨
,腎原太溪胱京骨,
心包大陵焦陽池
,肝原太沖膽丘墟
。
十五絡(luò)穴歌
肺絡(luò)列缺偏大腸,胃絡(luò)豐隆脾公孫
,
心絡(luò)通里小支正
,膀胱飛揚(yáng)腎大鐘,
心包內(nèi)關(guān)焦外關(guān)
,肝絡(luò)蠡溝膽光明
,
脾之大絡(luò)是大包,任絡(luò)鳩尾督長強(qiáng)
。
(三)背俞穴
、募穴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
,
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
,十四椎外穴是真
,
大腸十六小十八
,膀胱俞與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
,關(guān)元小腸巨闕心
,
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
脾募章門為中脘
,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胸前膻中覓淺深。
(四)八脈交會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
,內(nèi)關(guān)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jīng)連帶脈,外關(guān)陽維目銳逢
,
后溪督脈內(nèi)眥頸
,申脈陽蹺絡(luò)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
,照海陰蹺膈喉嚨
。
(五)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 骨會大杼脈太淵
,血會膈俞氣膻中
(六)十六郄穴歌
郄猶孔隙義,本是氣血聚
,病證反應(yīng)點(diǎn)
,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
,大腸溫溜逼
,胃經(jīng)是梁丘,脾經(jīng)地機(jī)切
,
心經(jīng)取陰郄
,小腸養(yǎng)老名,膀胱求金門
,腎向水泉覓
,
心包郄門尋,三焦會宗列
,膽經(jīng)在外丘
,肝經(jīng)中都立,
陽蹺走跗陽
,陰蹺交信必
,陽維系陽交
,陰維筑賓穴。
(七)下合穴歌
手三陽有下合穴
,大腸合于上巨虛
,
小腸合于下巨虛,三焦合于委陽穴
,
膀胱委中膽陽陵
,胃合三里治內(nèi)腑。
? ? ? ? ? ? ? ? ? 第四部分 經(jīng)絡(luò)腧穴各論
一
、手太陰肺經(jīng)【歌訣】
LU十一是肺經(jīng),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
,咳血發(fā)熱咽喉痛。
(1)中府(2)云門(3)天府(4)俠白(5)尺澤(6)孔最(7)列缺(8)經(jīng)渠(9)太淵(10)魚際(11)少商
手太陰肺經(jīng)(LU)【歌訣】
中府云門下一寸
,云門鎖骨下窩尋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線六寸平
。
天府腋下三寸取
,俠白府下一寸擒,尺澤肘中肌腱外
,孔最腕上七寸憑
。
列缺交叉食指盡,經(jīng)渠一寸突脈中
,太淵掌后橫紋跳
,魚際大魚骨邊中。
少商拇指根外角
,經(jīng)穴十一左右同
。
二、手陽明大腸經(jīng)(LI)【歌訣】
LI二十手大腸
,起于商陽止迎香
,頭面眼鼻口齒喉,皮膚身熱與胃腸
。
1
、商陽2、二間3
、三間4
、合谷5、陽溪6
、偏歷7
、溫溜8
、下廉9、上廉10
、手三里11
、曲池12、肘髎13
、手五里14
、臂臑15、肩髃16
、巨骨17
、天鼎18、扶突19
、口和髎20
、迎香
手陽明大腸經(jīng)(LI)【歌訣】
商陽食指外側(cè)取,二間握拳節(jié)前方
,三間握拳節(jié)后取
,合谷虎口歧骨當(dāng),
陽溪腕上兩筋陷
,偏歷腕上三寸良
,溫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鄉(xiāng)
,
池下三寸上廉穴
,三里池下二寸長,曲池尺澤髁中央
,肘髎肱骨外廉旁
,
池上三寸尋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髃肩峰舉臂起
,巨骨肩尖骨陷當(dāng),
天鼎扶下一寸取
,扶突肌中結(jié)喉旁
,禾髎孔外平水溝,鼻旁唇溝取迎香
。
三
、足陽明胃經(jīng)(ST)【歌訣】
ST四五是胃經(jīng),起于承泣厲兌停
,胃腸血病與神志
,頭面熱病皮膚病。
1、承泣2
、四白3
、巨髎4、地倉5
、大迎6
、頰車7、下關(guān)8
、頭維9
、人迎10、水突11
、氣舍12
、缺盆13、氣戶14
、庫房15
、屋翳16、膺窗17
、乳中18
、乳根19
、不容20
、承滿21、梁門22
、關(guān)門23
、太乙24、滑肉門25
、天樞(大腸募)26
、外陵27、大巨28
、水道29
、歸來30、氣沖31
、髀關(guān)32
、伏兔33、陰市34
、梁丘35
、犢鼻36、足三里(合)37
、上巨虛(大腸下合)38
、條口39、下巨虛(小腸下合)40、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ńj(luò))41
、解溪(經(jīng))42、沖陽(原)43
、陷谷(輸)44
、內(nèi)庭(滎)45、歷兌(井)
承泣下眶邊緣上
,四白穴在眶下孔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倉吻旁四分靈
,
大迎頜前寸三陷
,頰車咬肌高處迎,下關(guān)張口骨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