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骨穴位位置
標準定位:巨骨穴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
巨骨穴位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巨骨穴位在肩胛區(qū)
,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中
。正坐垂肩取穴。
解剖位置
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
;深層有肩胛上動
、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
,副神經分支
,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巨骨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
、肩鎖韌帶、岡上肌
。深層有肩胛上動
、靜脈。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后支
,副神經分支
,深層有肩胛上神經。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
。針由皮膚
、皮下組織,經斜方肌筋膜入斜方肌
,直達岡上窩內的岡上肌
。前肌由副神經支配,后肌由臂叢的鎖骨上部分支肩胛上神經支配
。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肩鎖韌帶→岡上肌
。
穴區(qū)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布
;深層有肩胛上神經和動脈分布
。
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副神經分支
,深層有肩胛上神經和肩胛上動
、靜脈。
巨骨穴的作用
巨骨穴意義:大腸經濁降之氣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范圍巨大。
運行規(guī)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腸經內走天鼎穴
,另一方面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內注地之地部(骨部)
。
功效作用
匯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內注骨部。
巨骨穴有通經活絡
、散瘀通絡的作用
。
巨骨穴系大腸經和陽蹺脈之會穴
,有理氣消痰、鎮(zhèn)驚寧神之功
。
特異性:巨骨為手陽明大腸經
、陽蹺脈之交會穴。
主治疾病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
,肩臂攣痛
,岡上肌腱炎、肩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伸展及抬舉不便
,半身不遂,瘰疬
,癭氣
,驚癇,癮疹
,吐血
,胃出血,癭氣
,頸淋巴結核
,高熱痙攣,下牙痛等
。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
、伸展及抬舉不便和瘰疬、癭氣
。
巨骨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臂疼痛
、岡上肌腱炎
、肩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半身不遂及驚癇
、吐血
、瘰疬、癭氣等
。
巨骨穴主治肩背疼痛
,半身不遂,癮疹
,瘰疬
,以及肩關節(jié)周圍炎等。
巨骨穴主治肩臂攣痛
,半身不遂
;驚癇
;瘰疬,癭氣
,癮疹
,吐血。
運動系統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杭珀P節(jié)周圍炎
,肩關節(jié)及肩部軟組織損傷;
消化系統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吐血,胃出血
;
其它:頸淋巴結核
,高熱痙攣
,下牙痛
。
穴位配伍
巨骨穴配肩髃穴
,肩髎穴治肩痛
。
巨骨穴配肩髃穴
、天宗穴治肩背痛
。
巨骨穴配肩貞穴
、肩髃穴治肩周炎
;
巨骨穴配孔最穴
、尺澤穴
、魚際穴治咯血。
巨骨穴配手五里穴
、臂臑穴治瘰疬
。
巨骨穴配前谷穴,有舒通經絡作用
,主治臂不舉
。
巨骨穴配前谷穴、合谷穴
,治臂不舉
。
巨骨穴配風池穴、懸鐘穴
,治頭項強痛
。
巨骨穴配臂臑穴、肩井穴
,治肩背疼痛
。
巨骨穴配孔最穴、尺澤穴
、魚際穴
,有降氣止咳
,清熱止血作用,主治咯血
。
刺灸法
治法:寒則通之
,熱則瀉之或涼藥水針。
針刺法
直刺0.4~0.6寸
,不可深刺
,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直刺或微斜向外下方刺0.5~1寸
,肩關節(jié)周圍有酸脹感
。
向外下方斜刺,深約1.0~1.5寸
,肩關節(jié)周圍酸脹
。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
艾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
,艾條灸5~10分鐘。
巨骨穴解析
巨
,大也
。骨,水也
。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
。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后
,由于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
,經水聚集于本穴,故名
。(若以地球坐標系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
,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
,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
。在人體重力場中
,外者為高,內者為低
,故肩髃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
。)
附注: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巨骨穴的意義
巨骨為經穴名(Jùgǔ LI16)
。出《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
。代號LI16
。屬手陽明大腸經。巨骨為手陽明大腸經
、陽蹻脈之交會穴
。巨骨即鎖骨,此穴位靠近鎖骨肩峰端
,故名巨骨
。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攣痛
,岡上肌腱炎
、肩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伸展及抬舉不便
,半身不遂
,瘰疬,癭氣
,驚癇
,癮疹,吐血
,胃出血
,癭氣,頸淋巴結核
,高熱痙攣
,下牙痛等。
巨骨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巨骨穴各一
。
穴位名解
巨骨即鎖骨
,此穴位靠近鎖骨肩峰端,故名巨骨
。
巨
,乃大也。巨骨指膺上橫骨
,即鎖骨
。此穴在巨骨(鎖骨)與肩胛骨所構成的叉形凹陷處,故以“巨骨”而為穴名
。該穴正當鎖骨外端
,盡管鎖骨未必很大,但位居肩端
,有荷重之功
,能維護胸腔臟器,故不言鎖骨而命名為巨骨。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手陽明
、蹻脈之會
。
《針灸甲乙經》:肩背髀不舉,血瘀肩中
,不能動搖
,巨骨主之。
《針灸大成》:主驚癇
,破心吐血
,臂膊痛,胸中有瘀血
,肩臂不得屈伸
。
《備急千金要方》:主肩中痛,不能動搖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膊痛
,胸中有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
。道醫(yī)培訓
經絡穴位常識
1.有人能教我人體經絡穴位的相關知識嗎
人體經絡與穴位的科學 經絡的客觀實在性
,已不容懷疑。
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
,如聲
、光、電
、熱及同位素示蹤等
,都證明了經絡的存在。令人遺憾的是在解剖學上仍卡能找到其結構實體
。
即使在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也同樣令人失望
。“內景隧道
,惟返觀者照察之
。
”本文在內景體察的基礎上,結合眾多的生理學結論
,談一下經絡穴位的生理學基礎
,不當之處,望批評指正
。 一
、經絡系統——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 筆者在《關于氣的生理學思考》中己闡明如下結論。
即
,氣是人體內的液體系統,營氣是血漿
,衛(wèi)氣是液晶態(tài)組織液
。 那么
,運行液晶態(tài)組織液的通道就是經絡一一一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
古人眾多的結論也都證明經絡系統是一種間隙結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本藏篇》中說,“衛(wèi)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肥腠理
、司開合者也”
。
《素問·經脈》中說,“經脈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間
,”《索問·痹論》說:“衛(wèi)氣,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熏十盲膜,散于胸腹”
。 不言而喻
,“分肉”“腠理”等諸多的描述,就是今天術語中的間隙
。
經絡依大小可分勺孫脈
、絡脈、經脈
。一般地說
,孫脈多指細胞間隙,絡脈多指大的細胞團塊及組織之間的間隙
,經脈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間隙
。
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干流匯集一佯,由孫脈
、絡脈
、經脈依次匯流。 《靈樞·癰疽》說:“……血和則脈先滿溢
,乃注于絡脈
,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首句是指由血漿向組織液的滲透,后句則是由絡脈向經脈,也就是由組織間隙到器官間隙的匯流
。 《靈樞·經水》有云
,“若夫八尺之士,皮膚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為什么現在無論是活體解剖還是尸體解剖
。都找不到經絡呢
?主要是由于觀念的誤差。
有人認為
,纖絡是一種象血管一樣的管道
。而事實上它是一種通道,不具備規(guī)則的形態(tài)學特點
,循著細胞之間
、組織之間、器官之間的間隙
,忽而深淺
、時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間
,便“聚水成泊”棗這便是穴位廠
。
缺乏這樣的觀點,即使是鉆到了經絡里面
,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經絡的存在依賴于氣的運行。
“有氣則開
,無氣則合
。”古人把經絡比作河流
,實際上指的是“地下河”
,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規(guī)則邊界的“人工河”
。
它通常無固定的界限(有人說以筋膜為界
,這并不準確),邊界呈開放性而非封閉性
,凍膠態(tài)與液晶態(tài)的分界
,就是模糊的邊界。 透視到功夫深的師傅的經絡亮且粗
,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緣故
。
而病人患處呈黑色
,則是液晶態(tài)受阻復為凍膠態(tài),運行不暢而過多積累代謝產物所致
。液晶態(tài)與周圍實物及凍膠態(tài)的物理化學特性存在較大差異
,所以,采用現代手段
,如電、熱
、聲
、光、同位素示蹤等測試
,發(fā)現經絡是寬約一毫米的低阻抗
、電敏感、高振動的多功能線
。
經絡的氣循環(huán)不同于血液循環(huán)
,它除了和血液循環(huán)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外,還具有獨到的作用
。血液循環(huán)是由血管心臟構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統
,結構上具有封閉性(否則,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換
,吸人氧和養(yǎng)料并排出代謝產物
。
而人體內部的溝通,如兩細胞問的直接交換
,血液循環(huán)就無能為力了
,這就象鐵路并不能完成社會各部門問的直接溝通一樣。 這只能通過氣循環(huán)棗循著兩細胞間的間隙
,由液晶態(tài)組織液
,直接地、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交換
。
它的意義在于更大可能地溝通了人體內部機體
。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來自于心臟的搏動,所以
,心臟停止了跳動
,血液循環(huán)也就停止了。
氣循環(huán)則不然
,只要肢體還沒有徹底干枯
,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環(huán)
。 因此
,截肢的肢體
,仍有經絡存在。
據此
,植物雖然沒有血液循環(huán)
,但有液體系統,仍有氣循環(huán)
,有經絡存在
。如香蕉5條,哈密瓜10一12條
。
這也體現了生命的物質統一性
。 二、穴位一一特定間隙的較大空間 透視到的穴位是經絡線上的白色圓點
,小的如綠豆
,大的如蠶斗。
有的呈開放性
,電波般地接收或發(fā)放外氣
。因人而異因穴而異。
結構上無固定的邊界和規(guī)則的形態(tài)學特點
,下面重點談幾個主要大穴
。 1.上丹田一一腦室系統 體察得知,它位于頭部的中心
,即山根穴后
,大小腦五官之間。
功力深者
,可見滲透到較大空間
。真氣流入上丹田,迅速擴散
,緊接著濺起金光閃閃的浪花
,就象海浪撞擊礁石一樣,一浪打一浪
,光彩奪目
,生機活潑。
解剖而言
,上丹田就是腦室系統
,主要是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其內的液體就是腦脊液
,它是液體系統的另一種形式
,和組織液互相滲透,在中醫(yī)常稱為腦髓
。
體察到此處的真氣循環(huán)過程和腦脊液循環(huán)相同
,不再贅述
。并且還發(fā)現,從尾椎流出一股粗細如毛線的乳白色真氣經小腹進入下丹田
。
這點
,望解剖家予以證實。 2.下丹田 體察知
,它的空間較大
,上自肚臍下自恥骨聯合處,有6個氣室
,直徑總約10厘米
。
其形與鵝蛋相似,它的中心位于臍下三分
,是全身真氣的供應站。解剖而言
,它在腹壁上
,而不在腹腔中。
(有人講是膀胱直腸膈
,這是非常錯誤的)
。 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層以內
,主要為腹直肌
、斜肌、深筋膜
、淺筋膜各部分問的較大間隙
。
這些部分之間通過類似乳膠薄膜一樣的筋膜連接,透明柔軟而富有彈性
。體察發(fā)現
,這些筋膜隨著呼吸的節(jié)。
2.請介紹下經絡的基礎知識請說說十二經的名稱和各經的穴位,最好能加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
,聯絡臟腑支節(jié)
,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
絡脈由浮絡
、孫絡和十五別絡組成
。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組成
。
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
,合稱為十二經脈
,是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 其在人體軀干部的分布為: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
;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胸
、腹面,太陽經行于背面
,少陽經行于側面
。
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行于腹面的經脈
,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
、足太陰
、足厥陰經。
其在頭部的分布規(guī)律為:陽明經行于面部
、額部
;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
;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足厥陰經行于巔頂。 其在四肢的分布規(guī)律為:陰經分布在肢體內側
,太陰經循行在前緣
,少陰經循行在后緣,厥陰經循行在中線
;陽經分布在肢體外側
,陽明經循行在前緣,太陽經循行在后緣
,少陽經循行在中線
。
十二經脈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按照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huán)流注次序排列) 奇經八脈是:沖脈
、任脈、督脈
、帶脈
、陰蹺脈、陽蹺脈
、陰維脈
、陽維脈。
此八脈分布不象十二正經那樣規(guī)則
,同臟腑不直接絡屬
,相互間無表里關系,故稱“奇經”
,又有八條
,故稱奇經八脈。 任脈:又稱陰脈之海
,其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
,能總任一身之陰經
。
督脈:又稱陽脈之海,其脈行于背部正中
,多次與手足三陽及陽維脈交會
,能總任一身之陽經。
。
3.人體經絡穴位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
。
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
、“氣府”
、“節(jié)”、“會”
、“骨空”
、“脈氣所發(fā)”、“砭灸處”
、“穴位”
。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
、50個經外奇穴
,共720個穴位
。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致命
,其余36個穴是致命穴
,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
、昏眩
、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
。
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為‘殺手‘使用
。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 尾閭不還鄉(xiāng), 章門被擊中
, 十人九人亡
,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 斷脊無接骨
, 膝下急亡身。 ‘ 一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
,為手足三陽
、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 2
、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fā)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
、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
。 被擊中后頭暈、腦脹
。
3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
,被點中后頭昏
、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
、張口呈現凹陷處
。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
被點中后
,耳鳴頭暈倒地
。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
。
1寸處
。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
為手足太陽
、足陽明
、陽蹺、陰蹺五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昏眼花倒地
。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
,為手
、足陽明,督脈之會
。被點中后頭暈眼昏
。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后正中線上
,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后發(fā)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
,被點中后,沖擊延髓中樞
,失啞
、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 8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
。被擊中后,沖擊延髓中樞
,暈迷不醒
。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