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門穴位于股后區(qū),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臀溝(承扶穴)下6寸,股二頭肌與半腱肌之間。
殷門穴位于大腿的后面,臀下橫紋之中點直下6寸處。另說在承扶下3寸《針灸大成》;或5.3寸《針灸集成》。
殷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俯臥取之,殷門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后面,當承扶穴與委中穴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
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肌; 外側為股深動、靜脈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
殷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坐骨神經、內收大肌。外側為股深動、靜脈第三穿支。分布著股后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皮膚由骶叢的股后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組織較多。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在股二頭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間深進,入坐骨神經干。經股后骨間隔,深至內收大肌。營養(yǎng)動脈來自股深動脈的第一、二穿支。內收大肌由閉孔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股二頭肌長頭及半腱肌。
布有股后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外側為股深動、靜第三穿支。
殷門穴意義:膀胱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膀胱經上行。
功效作用:燥濕生氣、舒筋活絡、舒筋通絡,強腰膝。
·殷門穴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背疼痛、下肢萎痹、股后腫痛、疝氣、后頭痛等。
·現代又多用殷門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殷門穴主治臀股麻木,腰脊疼痛,以及急性腰部扭挫傷,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或癱瘓等。
·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鹤巧窠浲矗轮楸?,小兒麻痹后遺癥;
·其它:腰背痛,股部炎癥等。
殷門穴配大腸俞穴治腰痛。
殷門穴配腎俞穴、委中穴,有健腰補腎,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腰脊疼痛。
殷門穴配風市穴、足三里穴,有利腰腿,祛風除濕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治法:寒則補之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有閃電樣感向下肢放散。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殷,盛大、眾多、富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承扶穴脾土中外滲而至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水濕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氣化,氣血物質如充盛之狀,故名。
殷門為經穴名(Yīnmén BL37)。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殷即深厚、正中,門即門戶,此穴在大腿后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為足太陽脈氣出入之門戶,故名殷門。
《針灸甲乙經》:腰痛得俛不得仰。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舉重惡血。
《針灸大成》:外股腫。
道醫(yī)培訓傳統(tǒng)西醫(yī)保健風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應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能夠入手,無反作用?!叭倭ǎ煌馐ā?,能夠加強抗病才能,進步人體免疫性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后溪并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huán)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辦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使勁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余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使勁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凸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使勁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辦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jié)背側,與內關絕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后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掌骨指關節(jié))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辦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使勁掐捏捻揉左手后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后溪對敲50下。 六、環(huán)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教訓取穴:側臥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jié)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huán)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1、衣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別離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使勁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健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前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辦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別離按兩腿殷門,同時高低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辦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他四指并攏托住小腿肚,同時使勁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使勁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前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凸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使勁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人體八大根本穴位 長命穴 足三里足三里是人體長命第一大穴,位于膝眼下4橫指再向外旁開1橫指。它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而胃經多氣多血,安慰胃經的合穴能夠補益全身氣血?!叭粢玻锍2桓伞?,即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發(fā)泡,能夠顯著晉升人體免疫力。 三陰交在內踝尖上方3寸處,將本人的手指并攏放在內踝上,小指貼在內踝尖上,食指上貼近脛骨的地位就是三陰交穴。三陰交望文生義,就是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即肝經、腎經與脾經交會處,常常按摩三陰交穴,可能起到調理肝脾腎三臟的成果。 散熱去痛的尺澤穴 手心朝上,尺澤穴位于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凸起處。這個穴位的次要作用是瀉熱。 因而關于肺經熱惹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癥是無效的。 此外,由于尺澤穴靠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而此穴也可能緩解和醫(yī)治肘關節(jié)的痙攣。 保健心臟的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而后握拳并抬起手段,能夠看到手臂兩頭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段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而常常成為西醫(yī)治療心臟零碎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癥的首選大穴。 由于內關穴非常好找,所以能夠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yǎng)神,都能夠操作,關于調理心律反常有良好作用。須要留神的是,按揉此穴不用太鼎力氣,略微有酸脹感即可。 避免失眠的神門穴 神門穴位于手段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長至手段關節(jié)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常常取用的穴位之一。關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而,只有想起來,咱們都能夠用手指按揉此穴,力氣不須要太大,也不用謀求酸脹感。 難受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jié)后側也就是窩的地位呈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醫(yī)治腰背病癥的要穴。 關于委中應采取點按的辦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只能夠治腰痛,還能無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補血養(yǎng)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呈現一個凸起上來的中央,在凸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下來,頂端即是血海穴。 現代,人們不經意間發(fā)現刺破這個中央就能夠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而用它來醫(yī)治體內淤血的病癥。它不只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而才給它起名叫“血?!薄?加強胃能源善待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于一條程度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由于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進犯,天樞都會呈現異樣反饋,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地位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而對此穴的按揉,必定會促成腸道的良性蠕動,加強胃能源。 八大最平安的穴位統(tǒng)治眾病 照海穴——辭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申脈穴——體恤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內關穴——關上心結,養(yǎng)顏養(yǎng)心的漂亮穴外關穴——霎時復原聽力的“聰耳神穴”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yī)師后溪穴——統(tǒng)治所有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孫穴——擺平痛經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臨泣穴——畢生守護身材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滿意請采納
腰椎間盤突出溫灸穴位:主穴:1、阿是穴(腰部局部壓痛點)2、腰夾脊3、腰陽關?!緲藴识ㄎ弧吭谘浚敽笳芯€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門下約2寸。4、承扶【標準定位】足太陽膀胱經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5、殷門【標準定位】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6、委中【標準定位】位于腘窩橫紋正中。7、環(huán)跳【標準定位】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肌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1.足三里穴
強健脾胃;促進新陳代謝,強身健體;提高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增強免疫力;敲打足三里對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等疾病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是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更有效。
2.關元穴
培根固元;培養(yǎng)腎陽,補腎壯陽,調節(jié)經絡,清熱除濕。這個穴位具有培養(yǎng)腎臟、鞏固基礎、調節(jié)氣體和恢復陽氣、主要生殖和主要活力的作用,是女人藏血的地方;補虛固本。這個穴位可以增強生殖系統(tǒng)的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要用于治療各種虛證和氣體。
3.中脘穴
它可以調節(jié)脾胃,減少逆轉和化學停滯。這個穴位具有調節(jié)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除濕,減少逆轉和止吐的作用。
4.內關穴
理氣活血,安神定志。
5.合谷穴
清熱解表,舒筋散風,通降腸胃。清熱鎮(zhèn)痛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6.涌泉穴
清腦醒腦,鎮(zhèn)定精神,清熱散風。對于這個穴位,經常拔火罐,可以導致腎經絡虛火,上焦下行,具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的功效。它可以降低血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防止老年人手腳麻木和水腫。
7.陽陵泉穴
通筋活絡,疏經利節(jié),清熱利膽。
8.風池穴
清心明目,清熱散風,通竅活絡。
9.殷門穴
疏通筋脈,通經活絡。
10.命門穴
理腸固脫,補腎調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3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