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迎香穴的準確位置圖
迎香位于鼻唇溝內,橫平鼻翼外緣中點處。
迎香穴在哪里?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正坐仰靠位,于鼻唇溝與鼻翼外緣中點平齊處取穴。
迎香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分布著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皮下組織內有面神經的分支和面動脈的鼻外側動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而達提上唇肌,該肌由面神經的頰支支配。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
穴區(qū)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顴支和面動脈分布。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并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脈分支通過。
迎香穴意義:接收陽明胃經的五谷濁氣并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腸經上行的陽氣在此交于胃經,而胃經的下行濁氣則在此交于大腸經。
交換大腸經與胃經的天部之氣。
迎香穴有祛風通、理氣止痛、通鼻竅、散風熱的作用。
肺開竅于鼻,職司嗅覺,本穴又位于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竅,恢復嗅覺,迎香而入,治療鼻病。
迎香穴位于面部,又為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二經均分布于面部),所以是治療面部疾病的主穴,諸如風襲經脈、經筋弛緩之口眼斜,風襲肌膚的面癢癥,風水相搏、流溢于肌膚的面腫,均可取本穴以散風通絡、宣肺利水。
迎香穴治療膽道蛔蟲病為經驗之法。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閉塞?!队颀埜琛份d:“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鄙w肺開竅于鼻,大腸為肺之府,本穴屬大腸而位近鼻竅,有宣肺通竅之功,治鼻病及嗅覺不敏,極效。
當您上齒牙痛時,指壓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癥,便秘等。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鼻衄、面癢、鼻息肉。
迎香主要用于口鼻疾患等:如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嗅覺減退及喘息不利、膽道蛔蟲癥等。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淵,鼻息肉,口眼斜,面癢浮腫;以及膽道蛔蟲癥等。
迎香穴是治療鼻病的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面癢,面腫,頭痛;膽道蛔蟲病。
五官科系統(tǒng)疾?。罕茄祝歉]炎,嗅覺減退,鼻出血,鼻息肉;
婦產科系統(tǒng)疾病;膽道蛔蟲癥,便秘;
其它:面神經麻痹。
迎香穴配合谷穴治面癢浮腫。
迎香穴配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治鼻炎。
迎香穴配風池穴、外關穴治外感鼻塞流涕。
迎香穴配水溝穴、合谷穴,治鼻塞不聞香臭。
迎香穴配水溝穴、膽囊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透四白,治膽道蛔蟲病。
迎香穴配頭臨泣穴、太沖穴、合谷穴,治目赤腫痛。
迎香穴配合谷穴、上星穴、印堂穴,治鼻塞、鼻衄。
迎香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有宣肺氣,通鼻竅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穴配四白穴、地倉穴、陽白穴,有祛風活血通絡作用,主治面神經癱瘓,面肌痙攣。
迎香穴配陽陵泉穴、丘墟穴,有驅蛔鎮(zhèn)痛作用,主治膽道蛔蟲癥。
迎香穴配印堂穴、合谷穴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穴配四白穴、地倉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
迎香穴配陽陵泉穴、丘墟穴主治膽道蛔蟲癥。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
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
沿鼻唇溝向內上平刺0.5~1寸,透鼻通穴。
治膽道蛔蟲病時應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穴。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有眼淚流出。
迎香穴不宜直接灸。
《針灸大成》:禁灸,恐火氣有傷氣道,肺惡熱也。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尖點壓按摩迎香穴,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較有效,1次約1分鐘,按摩后喝1杯熱開水。
用拇指外側沿笑紋及鼻子兩側,做上下、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1次約1分鐘,按摩后喝1杯熱開水。
將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轉揉搓。鼻吸口呼。吸氣時向外、向上揉搓,呼氣時向里、向下揉搓,連做8次,多可64次,如傷風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盡可多做。
鼻塞時按揉迎香穴,通??删徑獗侨?。若未見效,可按壓印堂穴(印堂穴在左右眉頭間的中央)。將中指指腹按在印堂穴上,稍用力往上推,再緩慢往下壓。如此幾次施加刺激,鼻塞就可消失。此外,刺激脖子后面的風池穴也有一定效果。
迎香為經穴名(Yíngxiāng LI20)。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沖陽。屬手陽明大腸經。迎香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癥,便秘等。
迎香的別名:沖陽(《針灸甲乙經》。
出處:《針灸甲乙經》:迎香,一名沖陽,在禾髎上鼻孔旁。
特異性:迎香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
別名:沖陽穴;迎香穴:手足陽明之會。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沖陽穴。沖,直上也。陽,陽氣也。沖陽穴名意指大腸經陽氣由本穴上沖并交于陽明胃經。本穴為大腸經諸穴的最高穴位,大腸經循經上行的陽氣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與陽明胃經的氣血物質所處層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陽氣向上直沖交于陽明胃經,故名。
手足陽明之會。理同迎香、沖陽之名解。
附注:手、足陽明經交會穴。《外臺》:不宜灸。
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
《說文》:“迎,逢也?!薄跋?,芳也,從黍從甘?!薄洞呵飩鳌吩唬骸笆蝠④跋??!狈蚕阄锝y(tǒng)謂之香,故名迎香?!?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薄督疳樏坊ㄔ娾n》迎香條:“善通鼻塞號迎香?!狈伍_竅于鼻,與大腸為表里。鼻塞得通,則為香為臭自可迎而知之矣。
《針灸甲乙經》: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癰,迎香主之。
《太平圣惠方》: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面癢及面浮腫。
《針灸大成》: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面癢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骨瘡,鼻有息肉。
《百癥賦》: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統(tǒng)計表明,針刺迎香對慢性支氣管炎臨床有效率可達70%~90%,與中藥組比較,無論近期療效或遠期療效均較中藥組優(yōu)越。
治療鼻炎:針刺迎香能夠恢復鼻腔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對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療作用。
迎香是治療鼻病首選穴。有報道用潑尼松龍穴位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療過敏性鼻炎,埋線治療慢性鼻炎,針刺治療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滿意效果。
膽道蛔蟲癥:迎香透刺四白穴治療膽道蛔蟲癥,一般針刺約30分鐘疼痛即可緩解,約2小時疼痛消失。
道醫(yī)培訓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3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對抗秋燥,要分清“溫”與“涼”
下一篇: 所有男人,6位科主任給你的健康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