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中醫(yī)臟象學中的五臟之一,它與現(xiàn)代解剖學所指的“脾臟”不是同一概念。中醫(yī)診斷“脾虛”,是以脾的生理功能減退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為依據(jù)。因此,在了解“脾虛”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醫(yī)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運化”;二是“升清”;三是“統(tǒng)血”。
中醫(yī)學認為,人出生后,依賴脾的“運化”功能,與胃一起攝取飲食中的營養(yǎng),化生氣血,充養(yǎng)肌體,維持生命活動。歷代中醫(yī)非常重視脾的“運化”功能,認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對體虛者的調(diào)養(yǎng),或促進兒童生長發(fā)育,或延緩中老年衰老。對于患者而言,脾的“運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預后良好。
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吃點東西就覺得肚子脹,不消化,而且還總是感覺身體乏力沒精神,平常也少氣懶言,大便也不成形,伸出舌頭一看舌淡白,苔薄白,舌邊還有齒痕,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對于這種情況多見于脾虛。而脾在中醫(yī)上認為是氣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脾對食物的運化以及消化吸收起著重要的作用,若因飲食不節(jié)、情緒因素、勞逸失調(diào)等原因?qū)е缕⑻?,但從中醫(yī)理論中,脾虛是一個比較大、籠統(tǒng)的概念,因此就把脾虛詳細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等,那到底是哪種脾虛呢?今天,沈醫(yī)生就教大家區(qū)分一下幾種常見的脾虛情況,以及對癥使用的中成藥,以供大家參考。
脾氣虛
中醫(yī)講,脾氣主升,所謂“升”,就是指上升之意,而脾上升的是清陽之氣,也是水谷精微之氣,它可以把水谷精微以及津液輸布于其他臟腑,用來化生氣血,用來濡養(yǎng)我們身體,若飲食失調(diào)、勞累過度就會傷及脾氣,當脾氣不足,脾氣則升清無力,人自然也就感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等。
另外,脾氣不足,也不能及時運化水濕以及運送水谷精微,身體也就很容易食欲不振、腹脹、便溏,伸出舌頭一看舌淡白,苔薄白,舌邊有齒痕。
而這種情況,平??梢远喑砸恍┥剿?、紅棗、百合、羊肉等補氣健脾的食物。中藥上可以參考益氣健脾的四君子丸。
脾陽虛
中醫(yī)講陽虛則外寒,陽氣不足的人無論天氣什么變化,都往往會比較怕冷。而且脾陽虛的人群,多因脾氣虛發(fā)展而來,或者過度食用生冷食物等,造成脾陽損傷,脾陽不足,則運化水谷無力,容易生濕、生痰、腹瀉、便溏等虛寒的表現(xiàn),從舌象看舌胖、舌邊有齒痕、苔白膩。
對于這種情況,飲食上可以攝入一些溫熱食物,比如羊肉、雞肉、韭菜,切勿食用寒涼之品。中成藥上可以參考溫中健脾的理中丸、香砂養(yǎng)胃丸。
脾陰虛
我們身體中器官的濡養(yǎng)都依賴于脾氣的散精輸布,若因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等原因,都可以致使脾氣散精無源,從而導致脾陰虛證,這類人群通常會感覺手足心熱、口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便秘等一些虛熱的情況,從舌象看舌紅少苔。
而這種情況,平常飲食上可以吃一些涼性的食物,比如黃瓜、菠菜、紅蘿卜、玉米等,但要注意不可貪多,以免傷及脾胃。中藥上可以參考滋陰健脾的歸脾丸、參岑白術(shù)散等。
以上就是3種常見的脾虛的情況,今天沈醫(yī)生列舉出來,是為了方便大家做個參考。如果大家有類似問題,需要找中醫(yī)加以辨證,不可盲目自行用藥。
(一)內(nèi)治法脾氣虛證的治療以益氣健脾為法。常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1.脾胃氣虛兼痰濕證候: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呃逆等。主方:六君子湯。方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脘腹痞悶脹痛,惡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加炮附片、干姜;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加竹茹、枳殼;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加炙紫菀、冬花、白前。2.脾胃虛弱挾水濕證候: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主方:參蒼白術(shù)散。方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山藥、炒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各藥共為細末,開水或棗湯送下。若兼見帶下色白質(zhì)稀量多者,加蒼術(shù)、車前子、澤瀉、柴胡;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芡實、煅龍牡。小兒疳積,服用參苓白術(shù)散再加雞內(nèi)金、神曲、麥芽、山楂,為細末,1日3次。(二)針灸療法1.針刺取穴內(nèi)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輪流取穴。對小兒疳積,用三棱針點刺中指第一指節(jié)掌面,以稍出血或黃包黏液為宜。4天1次,5次為1療程。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胃俞、脾俞等。用艾條或隔姜灸,日1次。3.耳針取交感、神門、肺、胃配十二指腸等穴。每次選2~3穴,隔日1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9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告別白發(fā),膳食醫(yī)生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