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看到有喘,所以一開始給他開桂枝厚樸杏子湯
。那桂枝湯是一個比較熱一點的湯
,那如果是表實的人,他這個桂枝湯的藥性發(fā)不出來
,那在里面悶著就變成里熱了
,所以之后就變成大青龍湯證了,所以就用大青龍湯來醫(yī)他,后來再用竹葉石膏湯來收功這樣子
。
4
、劉渡舟的醫(yī)案(溢飲案):因為大青龍湯證發(fā)生在夏天的機會還蠻多的,溢飲
,就是指病人的痰飲是散在四肢的
。這個人的手臂腫脹,沉重疼痛
,難于抬舉
,問過之后是冬天用冷水洗衣服手受了寒,然后手就變成這個樣子
。這是肌肉里面寒邪
,造成寒飲塞住你手的經(jīng)絡(luò),所以會不通則痛哦
,所以會
,這個痛是有可能又煩又痛,手腳又煩又痛
。
5
、朱進忠醫(yī)案:男的高燒七天,醫(yī)生是認為是流行性感冒
,給予抗生素四天
,然后又用中藥的清熱解毒清涼解表的這個方法來治,然后可是一直都是體溫很高
,然后頭痛身痛
,惡寒發(fā)熱,然后煩躁不安
,那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大青龍湯證
。
中醫(yī)四飲癥
所謂四飲,既痰飲
,懸飲
,支飲,溢飲
。
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原文:
問曰:夫飲有四
,何謂也?師曰:有痰飲
,有懸飲
,有溢飲,有支飲
。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
,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
,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
,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
,其形如腫
,謂之支飲。
醫(yī)宗金鑒〔注〕:
設(shè)問曰:夫飲
,不止於留飲
、伏飲也,而世謂飲有四者
,何也
?師曰:留飲、伏飲
,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
,今世所謂四者,有痰飲
、懸飲
、溢飲、支飲
,言飲病之情狀也
。四飲亦不外乎留伏飲之理,但因其水流之處
,特分之為四耳
,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
。
痰飲者
水飲走腸間不瀉
,水精留膈間不輸,得陽煎熬成痰
,得陰凝聚為飲
,凡所在處有聲
,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
,即今之遇秋冬則發(fā)
,至春夏則止,久咳嗽痰喘病也
。
懸飲者
飲後水流在脅下
,不上不下,懸結(jié)不散
,欬唾引痛
,即今之脅下有水氣,停飲脅痛病也
。
溢飲者
飲後水流行歸於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jīng)表
,身體疼重
,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
支飲者
飲後水停於胸
,欬逆礙息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水腫狀
,即今之停飲喘滿
,不得臥之病也。
〔集注〕:
趙良曰:水行走下
,而高原之水入於川
,川入於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
,而人之飲水
,亦若是。
內(nèi)經(jīng)曰: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jīng)并行,今所飲之水
,或因脾氣而不上散
,或因肺氣而不下通
,以致流溢,隨處停積而為病也
。
程林曰:《內(nèi)經(jīng)云》土郁之發(fā)
,飲發(fā)於中,以其性流衍不常
,治法亦有汗下
、溫利之異。
李彣曰:夫飲有四
,而此獨以痰飲名
,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
。則分而言之
,飲有四;合而言之
,總為痰飲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
,知其津液盡化痰飲
,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
。飲水流溢者
,水多氣逆也,其流於脅下者
,則為懸飲
;其歸於四肢者,則為溢飲
。懸者懸於一處
,溢者溢於四旁。其偏結(jié)而上附心肺者
,則為支飲
。支飲者,如水之有派
,木之有枝
,附近於臟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臥者
,上迫肺也
。
在“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還記載了關(guān)于“四飲”在不同臟腑的致病特點以及治療方藥:
水在心
,心下堅筑
,短氣
,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
,吐涎沫
,欲飲水。
水在脾
,少氣身重
。
水在肝,脅下支滿
,嚏而痛
。
水在腎,心下悸
。
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
,咳嗽則輒已(一作轉(zhuǎn)甚)。
胸中有留飲
,其人短氣而渴
,四肢歷節(jié)痛。
脈沉者
,有留飲
。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
,發(fā)則寒熱
,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目閏劇
,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
,皆大下后善虛
,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
。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
,加短氣,其脈平也
。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1
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
苓桂術(shù)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
。
2
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雖利,心下續(xù)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
,煮取半升
,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
,煎取八合
,頓服之。
3
脈浮而細滑
,傷飲
。
脈弦數(shù)者,有寒飲
,冬夏難治
。
脈沉而弦者
,懸飲內(nèi)痛。
病懸飲者
,十棗湯主之
。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
,以水一升五合
,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
,去滓
,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
,贏人服半錢
,平旦溫服之;不下者
,明日更加半錢
。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
4
病溢飲者
,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多者
,溫粉粉之
。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
5
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心下痞堅
,面色黧黑
,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
,醫(yī)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
,實者三日復發(fā)
,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二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合 茯苓四兩
右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
,內(nèi)芒硝
,再微煎
,分溫再服
,微利則愈。
6
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
右二味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
7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右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
支飲不得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篇中)。
8
嘔家本渴
,渴者為欲解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9
腹?jié)M
,口舌干燥
,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