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類風濕:
陰雨連綿,她的癥狀開始加重,整個人畏寒肢冷。
仔細查看,發(fā)現患者脈象沉緩、舌淡苔白。接著,醫(yī)師想了想,寫了一張配伍。
方見:
桂枝、白芍、雞血藤、威靈仙、桑寄生各15克,紫蘇葉、豆蔻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3枚。
每日一劑,水煎分服2次。
用7劑之后,諸證大大減緩,關節(jié)疼痛減輕。
最后用了20多劑,諸證悉平效果令人滿意。
文中的類風濕患者,好像也沒感冒啊?那為什么用桂枝湯呢?《來源:文君然》
【鮑艷舉】經方療雙手關節(jié)疼痛
女34歲,主訴:雙手關節(jié)疼痛2月余,2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關節(jié)疼痛,以晨起為著,伴有酸脹痛,就診于?醫(yī)院風濕免疫科,查類風濕因子、ANCA及抗中性粒細胞抗體譜均未見異常,為求中醫(yī)治療前來診治。
癥見:雙手指指關節(jié)疼痛,感覺有涼氣從關節(jié)縫隙流出,遇涼水或受涼后疼痛加重,晨起感覺關節(jié)有酸脹不適,手腳怕涼,偶有頭暈、惡心,胸悶氣短,大便干,2日一行,納可,眠可,舌淡紅,苔少,脈沉細,重按無力。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第8條:“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尫痹,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15條:“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p>
分析
雙手指指關節(jié)疼痛,感覺有涼氣從關節(jié)縫隙流出,遇涼水或受涼后疼痛加重,晨起感覺關節(jié)有酸脹不適,手腳怕涼,舌淡紅、苔少、脈沉細重按無力,考慮為表虛寒之少陰病,還有患者有頭暈、惡心、胸悶氣短。與原文中的“頭眩短氣、溫溫欲吐”完全符合。
原文中的“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是由于里虛寒寒飲內停,寒飲上沖所致。而該患者關節(jié)疼痛、遇冷加重、手腳怕涼、舌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考慮表有虛寒,里亦有虛寒,里虛寒致寒飲內停,寒飲上沖致頭暈、惡心、胸悶氣短,與原方中的病機相符,可
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
該患者還有大便干一證,此大便干并非是里實熱之陽明腑實證,而是里虛寒所致里實寒證,考慮為大黃附子湯證。
處方: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大黃附子湯。
桂枝10g,白芍10g,知母20g,炙甘草5g,生麻黃5g,防風10g,蒼術10g,附子(先煎)10g,細辛3g,生大黃3g。
7劑,水煎服,日一劑。
結果患者服完第一付藥后,即感覺雙手關節(jié)疼痛緩解,大便已通,手腳漸溫。
繼服完上方7付,雙手關節(jié)疼痛消失,手腳怕涼,頭暈、惡心癥狀消失,胸悶氣短一證明顯緩解,大便已通脈象亦較前略浮且有力,病告痊愈。
關節(jié)腫痛的經方
女性49歲,初診:2020.09.01
以稀便、腳涼來診。
1月來出現大便增多,每日3次,偏稀,常有食后腹脹、排便不盡感,無里急后重、下墜感,怕冷、腳涼、汗出少,頭昏昏沉沉,口中和,飲食、睡眠正常,小便正常。
舌淡苔滑根膩,底蒼水。脈緊有力。
腹診:腹部平,腹力中等,黃瓜樣悸動,心下按之痛,肚臍下右1點壓痛。
辨六經:太陽太陰合病兼水飲瘀血
辨方證:桂枝人參湯、苓桂術甘湯合方
桂枝12克 干姜10克 人參10克 蒼術10克 白術10克 茯苓30克 炙甘草10克
顆粒劑7劑,一袋,口服一日兩次
復診日期:2020.10.21
大便每天1次,便后有排不盡感覺,無腹脹、稀便,伴乏力、白帶色黃、外陰瘙癢,食后腹脹滿,偶有惡心,無反酸,口干、不渴,怕冷,汗出少,進食可,小便正常。
患者今日就診過程中說服用上次(2020.09.01)的7付藥物后,2年多的右手中指近端指間關節(jié)腫痛消失了,過去關節(ji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平時洗衣物都需要用熱水,查風濕因子等未見異常,多處就診,長期口服別人推薦的“藥酒”,無效,服用上述中藥7劑后關節(jié)疼痛消失,至今日來診僅有輕微腫脹,無活動不適。
舌淡苔滑,底蒼紅
脈沉細滑
腹診:腹部平,腹力中等,雙側胸脅苦滿,心下滿,肚臍下左右1.2點壓痛
辨六經:厥陰病兼水飲瘀血
辨方證:甘草瀉心湯、苓桂術甘湯、桂枝茯苓丸合方
甘草25克 黃連10克 黃芩12克 干姜10克 人參10克 大棗20克 清半夏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5克 桃仁12克 赤芍10克 牡丹皮10克
顆粒劑7付,1次1袋一日兩次口服
苦參外洗
討論:
桂枝在《神農本草經》中的作用:“利關節(jié)”,本患者初診用了桂枝,針對關節(jié)腫痛有效。
仲景書對桂枝治療關節(jié)腫痛的方劑,本醫(yī)案中桂枝人參湯為太陽太陰合病,仲景雖未名言有關節(jié)痛,但在太陽陽明合病的白虎加桂枝湯中說“骨節(jié)疼煩,時嘔”,是仲景對本經藥證的充分繼承(桂枝在本經中主“上氣咳逆,利關節(jié)”)。
另外仲景用桂枝治療關節(jié)痛的方劑,如:太陽少陽合病的柴胡桂枝湯治療“支節(jié)煩疼”,少陰病“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少陰太陰陽明合病“諸肢節(jié)疼痛”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以上是仲景的相關記載,當然還有很多方劑(麻黃湯大家最熟悉),并未全列舉。
又想起后世治療上臂疼痛的茯苓丸,主治病癥:“痰流四肢之臂痛證,癥見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復轉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滑等?!彼盟幬餅椋很蜍?、風化硝、半夏、枳殼,生姜汁為丸,以藥測證,茯苓、半夏治療太陰,芒硝、枳殼治療陽明,生姜有解表治療太陽的作用,如此茯苓丸屬于胡希恕經方醫(yī)學體系里的太陽太陰陽明合病方,其方證為“臂痛”。
產后掌指關節(jié)疼痛醫(yī)案
女30歲,產后3月,掌指關節(jié)疼痛彈響,有產后貧血,出汗量多,晨起雙手掌指關節(jié)疼痛,伸、握手時指關節(jié)活動不利,發(fā)出聲響,遇冷水疼痛加重,
雙肩及雙下肢、髖部筋吊樣疼痛。咽干,舌根經常疼痛,四肢易麻木,畏寒,腰痛無法直立;偶有頭暈、眼前發(fā)黑,久坐久站后更甚。納可,寐淺易醒,大便2~3日一解,質干。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診斷:產后指痛,彈響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發(fā)表,通絡止痛。
方藥:
①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味。當歸12g,桂枝9g,炒白芍9g,細辛3g,通草10g,炙甘草6g,制吳茱萸3g,雞血藤30g,威靈仙10g,桑枝15g,桑寄生15g,絲瓜絡10g,羌活10g,大棗5個,生姜5片。7劑,口服。
②生麻黃15g,淡附片15g,細辛15g。7劑。
①方水煎分2次內服,將藥渣合②方同煎,趁熱浸洗兩手。
二診(2019年11月27日):患者因面部皮膚季節(jié)性過敏復發(fā),上藥僅服5劑,中藥泡手7天。因掛不到門診號,今日預約坐飛機前來就診。自訴掌指關節(jié)疼痛十分已去其七,晨起時稍疼痛,偶有僵硬,聲響仍存,觸冷水加重。目部干澀疼痛,視物模糊,頭暈頭痛,眼前發(fā)黑,無視物模糊,偶有耳鳴、惡心,無反酸,胃脘部頂脹感,大便2~3天一次。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方藥:中藥守①方去桑枝,加黨參15g,淡附片6g,7劑,口服;中藥守②方7劑,用法同上,外洗。
體會 彈響指俗稱扳機指、彈撥指,西醫(yī)稱為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颊咭虍a后貧血,營衛(wèi)已虛,腠理開疏,汗多濕衣,空調取涼,外濕入侵引起。當歸四逆湯是一張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的方劑。如果將方中的通草看作利水藥物,這又是一張溫經散寒、活血利水的方劑。手掌指關節(jié)疼痛,伸、握手時指關節(jié)活動不利,是一種寒濕凝滯、水濕停留關節(jié)的癥狀。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味內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外洗,以溫經散寒、活血利水、通絡止痛。內外合治,事半功倍。(作者馬大正)
倪海廈手關節(jié)疼痛,濕疹,食后腹脹等
初診日期:2008/04/03
性別: 年齡及體型
日期: 205-1 L, L Female 50歲,稍瘦 2008/04/03
原因:
風寒濕痺,手關節(jié)疼痛,手背處有濕疹不癢。食后腹脹,打嗝排氣,今年一月感冒后就鼻咽干燥,肌肉偶有潤動,記憶不好。視力減退。
問診:
1、睡眠:不易入眠
2、大便:下利
3、口渴:尚好,喜溫飲
4、手足溫度:手足冷,冬天四逆
5、頭身:身冷,額熱手冷
6、胃口: 時好時壞,近來一吃就水利
7、生理期: 停經一年
脈診:脈弦->寒濕
舌診:淡黃濕
診斷: 當歸四逆湯証加減
針灸處方:
中藥處方:
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炙甘草五錢,大棗十枚
當歸二錢,細辛二錢->當歸四逆湯去木通, 因有下利
白朮五錢,炮附子五錢->去濕, 去寒
旋覆花三錢, 代赭石三錢->降逆止嗝
澤瀉五錢, 茯苓五錢,烏藥五錢
補骨脂三錢,益智仁三錢->補腎, 治療記憶不好
三付 九碗水煮成三碗 早晚餐前服
解說:
1.桂枝用量要大于白芍,因她關節(jié)痛都只發(fā)在手上,沒在腳上。
2.當小腸火不足時,大腸內的水無法氣化,故隨著大便走,所以出現下利。因大腸內的水無法氣化至肺故鼻燥咽亁。
3.正常人肺金要生腎水,腎水進入督脈至腦,若小腸火不足,則影響大腸水之氣化,故肺金無法生腎水,則無髓充腦,因此她耳朵痛或聽力差。若小腸火不足則膀胱之水無法被氣化去生肝木,而肝開竅于眼,故她眼睛視力模糊。
手指晨僵關節(jié)腫脹(類風濕關節(jié)炎)
兩個多月以來,不斷出現早晨雙手指關節(jié)僵硬的現象,而且指關節(jié)腫脹疼痛。 同時,她右側肩膀也跟著酸沉,每天不停地用左手來錘打。右胳膊和脖子的活動,明顯受限。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細,舌苔白,中部發(fā)膩,形體偏瘦,臉上血色差,看上去很蒼白。
配方:黃芪 30 克,桂枝、羌活、獨活、當歸、海桐皮、白術各 10 克,姜黃、威靈仙、白芍各 15 克,地龍 9 克,土元、甘草各 6 克,薏苡仁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
療效:患者應用了 5 劑以后,病痛得到了很大改善。25 劑藥喝下去以后去做檢查發(fā)現類風濕因子轉陰。
吳圣農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醫(yī)案
祝××,女,54歲。1985年5月7日入院?;颊呓?年來四肢小關節(jié)腫脹且痛,手指關節(jié)呈梭型,僵硬,活動困難。手指關節(jié)x片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血沉65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500單位以下。經用強的松、炎痛喜康、抗生素及中藥等治療效果欠佳,近3周來有低熱,痛勢較前加重。先投疏風化濕之劑,癥狀未見改善。診其脈沉而澀,舌質淡紫,苔薄白,舌下靜脈暗。辨證為正虛血瘀,久而化熱。治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用補陽還五湯合小活絡丹加減。
處方:黃芪15克,桂枝、赤芍、歸尾各9克,雞血藤30克,細辛3克,姜黃9克,尋骨風12克,生、熟薏苡仨各12克,小活絡丹10克(分吞)。
藥服7劑,痛減熱退。連服37劑,手指活動自如。復因寒熱不節(jié),又感外邪,上癥又發(fā)。仍以上方加麻黃6克散寒通絡,再服21劑,痛止腫消。復查血沉25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弱陽性,粘蛋白4.1毫升,雙鏈DNA20%,臨床痊愈出院。
按:本例屬陽氣虛弱而寒凝血瘀證。血瘀的關鍵為氣滯,氣滯的主因是陽虛。故用活血溫陽益氣,陽氣旺盛則邪濁自化,脈絡通利則腫痛自除。方中黃芪、桂枝、細辛、麻黃,溫陽益氣,散寒化瘀;歸尾、赤芍、雞血藤活血化瘀;防己利濕;小活絡丹通絡散寒止痛,使瘀血蠲除,經脈流暢。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關節(jié)腫痛
患者:周某 貴州緩陽縣人
性別:女
年齡:76歲
初診日期:2015年6月18日
頭暈,乏力,臥床,少氣懶言,周身關節(jié)疼痛腫脹,下肢腫脹明顯,起睡困難,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細滑。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制附片
方組:制附片15g 柴胡60g 制半夏60g 黨參20g 黃芩20g 肉桂20g 茯苓20g 龍骨20g 牡蠣20g 磁石20g 生大黃20g 大棗六枚(撕)生姜20g(切)
劑量:五劑(2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用1500毫升冷水,將中藥浸泡30分,用大火燒開再調小火煮20分鐘,然后去藥滓,將煎好的藥水分成兩天溫服。
二診:上述癥狀均明顯減輕,能下地活動。
效不更方,上方五劑
三診:周身不適癥狀消失,下肢水腫消失,飲食,精神尚可,下地活動較前輕松,基本生活已經能自理,由于經濟原因現已停藥。
醫(yī)者感言:十劑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能讓臥床不起的患者站起來,這樣的案例我想全國各地的老師們應用的絕對不在少數?!顿F州省周福源醫(yī)生案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張意田醫(yī)案
治一人,三月間,發(fā)熱胸悶不食,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身重汗少,心悸而驚。與疏散消食藥,癥不減,更加澹語叫喊。脈弦緩,乃時行外感,值少陽司天之令,少陽癥雖少,其機顯然。脈弦發(fā)熱者,少陽木象也;胸悶不食者,逆于少陽之樞分也;少陽循身之側,樞機不利,則身重不能轉側;三焦失職,則小便不利;津液不下,則大便不通。此證宜以傷寒例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澹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果愈。
柴胡12克、龍骨6克、煅牡礪6克、黃芩6克、法夏9克、生姜6克、人參6克、桂枝6克、茯苓6克、大黃6克、大棗3克、鉛丹3克。
寥笙注:本案非傷寒誤下,而為時行外感證。因誤用消導藥,正氣虛耗入里,而復外擾三陽,以致陰陽錯雜,濁邪填胸,神明內亂,治節(jié)不行,故呈現錯綜之證?;颊卟C與柴胡龍骨牡蠣湯致病機理無異,故投之果愈。本案病情分析,張氏引證極為詳盡,茲不再贅。方用柴胡、桂枝解未盡之表邪而除身重;龍骨性味甘平,鎮(zhèn)靜安神;牡蠣性味咸寒,益陰潛陽,共止煩驚,半夏、大黃和胃氣止澹語;茯苓利小便;人參、生姜、大棗益氣養(yǎng)營,扶正以祛邪。至于鉛丹,性微寒,成無已說:仲景柴胡龍骨牡礪湯中用鉛丹,乃收放神氣以鎮(zhèn)驚也,此藥近人未用。本病錯綜復雜,故藥亦攻補錯雜,扶正祛邪兼施,真神化莫測之劑也。尤妙在大黃與人參同用,自能去里熱而不傷正,人參得大黃,自能充益正氣而不留邪,仲景制方用藥之妙,嘆觀止矣。
大秦艽湯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產后感受風寒雙手指尖脹痛醫(yī)案
女,28歲。1993年3月10日初診。
因產后起居不慎,感受風寒,初起雙手指尖脹痛,繼之則雙手指甲向上下折裂,致使疼痛加劇。并見小腹發(fā)涼、大便溏瀉。一醫(yī)慮其產后多虛,純用溫補之方,服至十余劑而不效。患者形體豐滿、面色尚潤,視其舌質淡、苔白膩,切其脈弦。證屬產后受風,經脈閉阻,實多虛少。治以祛風通經,兼以養(yǎng)血為宜。方用治經絡虛而受風邪的大秦艽湯加減:
當歸15g、白芍15g、生地15g、川芎10g、茯苓10g、白術10g、炙甘草3g、秦艽10g、防風6g、白芷6g、羌活3g、獨活3g、紅花3g、丹參12g、生石膏12g、雞血藤15g、忍冬藤15g七劑。
服藥后手指脹痛大減,而又添腹痛、大便溏薄腸胃不和之證。上方停用,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14g、黨參12g、炙甘草10g、白術10g、當歸10g、葛根15g、升麻12g、炮姜8g、黃連6g、生姜3g、大棗7枚服五劑泄瀉停止、腹中不痛。繼續(xù)用大秦艽湯加減調治,又服十余劑,手指痛止,新生指甲紅潤而光澤,病愈。
[按語]大凡世醫(yī)治產后病,囿于“產后多虛”之成規(guī),每用補養(yǎng)氣血之劑,丹溪即謂:“產后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以末治之”。劉老認為,產后屬虛屬實,當據證而斷。果為真虛,斷用補法無疑。若有實邪阻滯,則又當率用祛邪之法治療,辨證論治則產后與否不與焉。吳鞠通對此獨有見地,他在《溫病條辨》中說:“治產后之實證,自有妙法。妙法為何?手揮目送是也。手下所治系實證,目中心中意中注定是產后,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清楚,筆下再清楚,治產后之能事畢矣”。其言頗耐人尋味。本案雖患于產后,然脈證所現,實多虛少,為風寒之邪痹阻于內,經脈不通,故治療仍以祛邪為主,佐以養(yǎng)血益氣之法。方中用秦艽、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祛風散邪;以紅花、丹參、雞血藤、忍冬藤、當歸、川芎以活血通經;白芍、生地、茯苓、白術、炙甘草以養(yǎng)血益氣;用生石膏在于制風藥辛燥之性,以防傷陰耗血之弊。本方以通為主,佐以扶正之品,使祛邪而不傷正,雖在產后,又何疑慮?
蠲痹湯治手腫痛,臂痛《嵩崖尊生》
【組成】當歸4.5g,赤芍4.5g,黃芪4.5g,姜黃4.5g,羌活4.5g,甘草1.5g,薄荷1.5g,桂枝1.5g。
【功效】七味中藥,補氣固表,補虛養(yǎng)血,祛風勝濕,消風去痰。
【主治】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主治手氣,表現為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
【歸 經】足太陰厥陰藥。
蠲痹湯2(《百一選方》)
由本方去獨活、桂心秦艽、川芎、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加黃芪、赤芍、防風、姜黃、生姜組成.功效祛風勝濕,益氣和營.主治營衛(wèi)兩虛,風濕痹痛,尤其是痹痛偏于項、背、肩臂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45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