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條是我們中醫(yī)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一種中藥材,這種藥材在具體的使用過程當中,以熏艾和艾灸兩種方式為主。艾條的作用主要是溫筋通絡,對于一些風濕關節(jié)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艾條的功效根據(jù)其質量會有所差異,越是放置時間長的艾條滲透能力越強,其治病效果也更加的明顯。
艾條是我們中醫(yī)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一種中藥材,這種藥材在具體的使用過程當中,以熏艾和艾灸兩種方式為主。艾條的作用主要是溫筋通絡,對于一些風濕關節(jié)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艾條的功效根據(jù)其質量會有所差異,越是放置時間長的艾條滲透能力越強,其治病效果也更加的明顯。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造成膝關節(jié)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1.脂肪墊勞損脂肪墊充填于膝關節(jié)前部的間隙,有加強關節(jié)穩(wěn)定和減少摩擦的作用。
2.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是運動員的一種常見損傷。
3.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滑膜炎膝關節(jié)滑膜是組成膝關節(jié)的主要結構之一。
4.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這種病癥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居多。
5.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膝關節(jié)微屈時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
艾條分為濃煙,淡煙和無煙三種類型,煙霧越大越是嗆人,對于煙不太耐受的人最好選用無煙艾條,而艾條的功效與作用與艾絨的少也有著直接的關系。要想艾條的功效與作用強勁,那肯定是艾絨越多越好,艾灸可以治療膝關節(jié)疼痛,但是如果針灸同步,治療效果會好很多。尤其是針灸后在針灸針上套自貼式艾粉灸,常常會有化膿灸的現(xiàn)象發(fā)生,這樣對于寒邪的外泄起著很好的治療作用。
艾灸的施治方法有很多,在找穴道的時候就短時不太精確的話,也沒有太大關系,因為艾灸的治療范圍比較大,可以通過熱量的傳遞,來對于經(jīng)絡進行疏通,并且在疏通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熱量來驅散病灶部位的一些寒氣,達到快速治療的效果,也是治療膝關節(jié)疼痛的首選。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或者是關節(jié)疼痛的時候,會用艾灸的方式緩解,艾灸一般使用艾條或者艾絨來熏穴位,下面是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1膝關節(jié)痛可能由風濕、勞損、肥胖等多種病因引發(fā)。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當關節(jié)外感風、寒、濕或受外傷后,會使關節(jié)經(jīng)脈閉阻,導致血流不暢,從而發(fā)生疼痛。因此治療還需從疏通經(jīng)絡氣血、溫腎補陽入手。
特效穴位:
方法一:溫和灸鶴頂穴
快速取穴:正坐彎膝,在膝蓋骨上緣上1寸正中即是鶴頂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和灸鶴頂穴,每天2次,每次109115分鐘。也可將艾灸盒固定于穴位處,每天溫灸30分鐘。
方法二:回旋灸腎俞穴
快速取穴:俯臥,先找到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對的命門穴,命門穴左右2指寬處即腎俞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回旋灸腎俞穴,每次每側穴位灸30分鐘,每日1次。
方法三:溫和灸犢鼻穴
快速取穴:屈膝,在膝部找到髕骨下緣外側,該凹陷中央處,即為犢鼻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患側犢鼻穴109115分鐘。每天1次,癥狀改善后隔天1次。配內膝眼艾灸效果更好。
增效療法:
麻紅泡酒方:
原料:麻黃、川牛膝、紅花、三棱各30克。
用法:將以上原料加適量水,加熱煮沸后,再小火煮6917分鐘。濾取藥汁,待溫度降到42°C左右,與適量熱水(42°C左右)同放入木桶中,兩腿浸入藥液至膝蓋處最好,泡259130分鐘,至背微微出汗即可,每天1次。1副藥可煎3次。
功效:活血通經(jīng),散寒止痛。緩解膝關節(jié)疼痛。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2膝蓋尤其是膝關節(jié)有著支撐體重的重要功能,一般膝蓋痛的原因除半月板損傷等運動損傷外,以變形性關節(jié)炎居多。
治療膝蓋的諸穴,均以香煙灸法最適宜。若無抽煙習慣,則可用艾柱、艾條甚至線香代替。
位置
1、陽陵泉穴: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2、膝陽關穴:正坐垂足時,在膝關節(jié)背面有一道橫紋,外側末端則為膝陽關穴。
陽陵泉穴及膝陽關穴位置圖
3、曲泉穴:正坐垂足時,在膝關節(jié)背面有一道橫紋,其內側末端為曲泉穴。
曲泉穴位置圖
4、至陰穴: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至陰穴位置圖
5、大敦穴:患者正坐或仰臥,在足拇指趾末節(jié)(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外側0.1寸(約2毫米處)。
大敦穴位置圖
主治
1、陽陵泉穴:主治膽、脅部病癥。常用于脅痛,口苦嘔吐,黃疸,吐酸;膝臏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
2、曲泉穴:主治前陰部、少腹部病癥。常用于疝氣,前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帶下,子宮脫垂,陰癢;膝股腫痛,下肢痿痹。
3、陽關穴:主治膝部紅腫疼痛、屈伸不利、痙攣急、小腿麻木、膝關節(jié)腫痛、下肢痙攣或癱瘓、腘筋攣急。
4、至陰穴:主治頭面部、胎產病癥。常用于胎位不正,難產;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足膝腫痛。
5、大敦穴:主治前陰部、婦科病癥。常用于疝氣;睪丸腫痛、前陰痛、少腹疼痛,遺尿,癃閉;月經(jīng)不調,子宮下垂;小兒驚風,癲癇;神昏。
操作
一般來說,初感疼痛時僅須灸七次,癥狀即可緩解。此外,入浴時可在浴缸中用力壓揉大拇趾和小趾,并采正坐姿勢,可促進血液的循環(huán),對膝蓋痛的患者頗有益處。變形性關節(jié)癥的患者的膝蓋在上樓疼痛時,可選用至陰穴,而在下樓痛時,可選用大敦穴。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圖3膝關節(jié)炎艾灸可以艾灸鶴頂穴、足三里、陽陵泉、膝眼穴等。艾灸有溫經(jīng)散寒的作用,艾灸這些穴位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起到止痛的效果。除了艾灸,患者還可以使用藥物治療、理療等,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1、鶴頂穴
鶴頂穴位于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有著通利關節(jié),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對于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jié)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等疾病有著很好的作用。
2、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有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的功效,對于膝痛、下肢痿痹、腳氣、失眠、癲狂、頭暈、咳嗽氣喘、心悸氣短、乳癰等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3、陰陵泉
陰陵泉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有排滲脾濕的功效,對于膝痛、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遺尿、尿失禁等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4、膝眼穴
膝眼穴位于膝關節(jié)伸側面,髕韌帶兩側之凹陷中,左右計4穴,主要治療膝關節(jié)酸痛、膝關節(jié)炎、鶴膝風、腿痛、腳氣等疾病。
膝關節(jié)疼艾灸位置
1、膝眼是艾灸治療腿酸疼的常見穴道之一,而且這一穴道也較為比較好找,它的具體地址在髕骨正下方,用力去觸碰時能夠觸到上下兩邊的2個凹進來的窩,而處在里側的窩稱為內膝眼,在兩側的便是外膝眼,也稱為犢鼻穴。
但由于這兩個部位難以置放艾柱,因而在艾炙時最好是應用隨身灸,用布袋子將隨身灸裝起來綁在穴道上,避免其掉下來,每一次持續(xù)艾炙15分鐘上下就可以。
3、足三里是一個具備眾多健康保健和健康養(yǎng)生作用的穴道,除開能夠醫(yī)治胃腸病癥以外,一樣能夠用于醫(yī)治腿酸疼、膝關節(jié)病。它的部位在膝關節(jié)正下方兩側三橫指寬處,腿酸疼的病人小伙伴們在艾炙時一樣能夠應用隨身灸,還可以應用隔姜灸,每一次持續(xù)艾炙15分鐘左就可以右。
3、復溜穴是醫(yī)治腿酸疼十分合理的一個穴道,而且其醫(yī)治膝蓋骨發(fā)脹、積血的實際效果也很好,因而也是中藥治療腿酸疼的常見穴道,艾炙這一穴道時一樣也需要應用隨身灸。
4、腿酸疼的病人還能夠適度的艾灸陰陵泉,但在艾炙時一定要選準部位,每一次艾灸的時間不可以低于15分鐘,一般來說,每日艾炙一次就可以。
以上便是今日為大伙兒詳細介紹的腿酸疼能夠艾炙的一些位置了,綜上所述,用艾灸治療腿酸疼是一種十分簡單合理的方式,病人自己在家看電視劇時就可以進行醫(yī)治,特別是在在夏天三伏天艾炙時并不需要脫穿衣服,其治療效果也會更明顯,因而是不能錯過了的一種治療方法。
有一定效果,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去寒濕去痛,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堅持一段時間,開始建議每天持續(xù)艾灸一次,20天急灸后,可以根據(jù)自己恢復的情況,隔幾天艾灸一次了,這樣就是打持久戰(zhàn)了。當然,艾條也是很關鍵的,建議使用長生鶴艾條,質量有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fang/67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銀耳的醫(yī)用價值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