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別名:上紀穴,胃脘穴,大倉穴,太倉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1、中脘。中:指本穴相對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繼續(xù)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2、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
4、大倉。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
5、三管。三,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于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附注: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穴位含義: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guī)律:循任脈下行。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功能作用: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主治疾?。合到y(tǒng)疾病,此外對一般胃病、目眩、耳鳴、青春痘、膨脹、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后血暈、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穴位配伍:
中脘配百會、足三里、神門,治失眠、臟躁。
中脘配膻中、天突、豐隆,治哮喘。
中脘配梁丘、下巨虛,治急性胃腸炎。
中脘配肝俞、太沖、三陰交、公孫,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中脘配氣海、足三里、內關、百會,治胃下垂。
中脘配陽池、胞門、子戶(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
中脘配天樞,和胃降逆,化濕去穢,治霍亂吐瀉。
中脘配天樞、內關、氣海治急性腸梗阻。
中脘配天樞、足三里治痢疾。
中脘配天樞、足三里、內庭,治霍亂吐瀉。
中脘配氣海,益氣攝血,主治便血,嘔血,脘腹脹痛。
中脘配足三里,調和胃氣,升提脾氣,去濕化濁,治胃痛,泄瀉,黃疸,四肢無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jié)M。
中脘配胃俞,屬俞募配穴法,調中和胃,寬中利氣,治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呃逆。
中脘配內關,治嘔吐。
中脘配內關、梁丘,治胃痛。
中脘配脾俞、天樞、三焦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治久痢。
中脘配大陵、勞宮、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黃疸。
臨床運用:現(xiàn)今常用于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中脘穴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治療頭痛、失眠、驚風。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中脘穴10~15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頭痛、黃疸、便秘等。
刮痧療法:用角刮法刮拭中脘穴,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以緩解治療腹脹、嘔吐等。
穴位貼:治療膽絞痛,用解痙止痛膏貼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細末,韭菜、蔥白各20個和苦楝子50g搗爛如泥,用白醋50ml將上藥調成糊狀,貼于中脘穴,24小時換貼1次,連貼2~4次。
中脘穴,在胃體中部,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位于前正中線,肚臍上4寸。
中脘穴治療疾病廣泛。由于胃與多條經脈關系密切,如手太陽經“抵胃,屬小腸”;手太陰經“還循胃口”;足太陰經“屬脾,絡胃……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其絡脈“入絡腸胃”;足陽明經“下膈,屬胃,絡脾”;足厥陰經“挾胃,屬肝,絡膽”。
根據(jù)“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取本穴可治與胃有關的經脈病,也就是說,多條經脈異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療。
又因中脘穴為胃的募穴,是胃運行的靈魂樞紐。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五臟六腑之海,飲食入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臟腑經脈失養(yǎng),可導致很多疾病的發(fā)生,因此治胃是治療很多疾病之本。
中脘穴是一個交匯穴,是不同的經脈交匯在一起的穴位,這些經脈是任脈、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這些經脈都交匯在人體中脘穴的位置上,足陽明胃經這條經脈走在我們人體的胸部,在中脘穴的兩側有幾個胃經的穴位,上面不容穴,承滿穴,往下梁門穴,關門穴。這四個穴位代表我們吃飯應該吃多少。我們吃東西吃梁門的位置是正好。這幾個穴位的位置也恰恰和中脘穴相鄰,又交匯在這里。所以中脘穴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病癥,特別是胃的病癥特別有意義和作用。
綜上所述,本穴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同時,本穴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穴。經常揉按此穴,不僅可治療胃下垂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胃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還可有效緩解胃痛等不適癥狀。
按摩手法:
點揉法:伸出雙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攏,點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松開,然后再點,再松開,直到癥狀減輕。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醫(yī)講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泄,一般是指肚臍周圍,此處不必考慮順逆補泄。
溫馨提示:治療胃部疾病。對于實癥,比如由生氣或情緒影響的胃疼、胃脹、打嗝、嗝逆等,像針刺般的胃疼,灼熱般胃疼,可以用點揉法。對于虛癥,比如胃部隱隱作痛,用掌揉法。
中脘穴。
穴位在胸骨下端和肚臍線連接的中間,也就是肚臍正中間向上大約4寸左右的位置。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很好的控制食欲,避免出現(xiàn)暴飲暴食的情況,具有很好的減肥作用。另外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的功效,這樣能夠幫助身體快速的排出多余的脂肪還有廢棄物,起到排毒養(yǎng)生的效果。
中脘穴能夠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中醫(yī)方面認為起到消食導滯還有疏肝養(yǎng)胃的作用。日常暴飲暴食或者是積食之后按摩或者針灸中脘穴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除了能夠幫助腸胃消化之外,按摩中脘穴還具有治療多種腸胃疾病的作用。
擴展資料: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1、身心放松: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了,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shù)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恒: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中脘穴
-肚臍
-穴位減肥
1、本穴為胃之募,腑之會,又系手太陰、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的疾患為先,有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疏理中氣之效。
2、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更多關于中脘穴的功效,中脘穴的作用,進入:/ask/4063b8161581975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1 點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
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jié)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fā)熱感。
2 揉按心窩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qū),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jié)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癥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 推按兩肋將兩只手的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后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以局部發(fā)熱為準,這樣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的作用。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jié)胃功能,達到養(yǎng)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4 艾灸中脘穴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6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任脈經穴:上脘穴
下一篇: 任脈經穴:建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