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部也。頂,擠頂也。該穴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于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后,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
前頂穴,屬督脈。前即前方,頂即頭頂,此穴在頭頂之前方,故名前頂。
頂,指顱頂。穴在顱頂之前方,與后頂相對應,故名前頂。
前頂,頭頂前部的氣血碰撞點
前,前部也。頂,擠頂也。該穴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于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后,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
《靈樞?衛(wèi)氣》記載:“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薄鹅`樞?動輸》又指出:“四街者,氣之徑路也。”說明了頭、胸、腹、脛部有經脈之氣聚集循行的通路。氣街是經絡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經氣運行的其他通路密切相關。
前頂的前,當然也是一個方位詞,指的是在頭頂的前部;而這個頂字,指的是上下行的氣血會在此發(fā)生頂撞,正如穴義所言:“本穴物質來自于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后,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前頂。”
前頂穴位于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另外各陰經通過十二經別也到頭面,所以頭氣街的開啟使十二經脈及督脈經氣都通過前頂穴與腦髓建立聯系。
前頂穴不但可以疏通經脈,起到補腎填精、補益腦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開啟了頭氣街通道。
穴位含義: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不能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本穴輸散于頭之各部。
取穴方法:前頂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3.6寸(百會穴前0.5寸)。
功能作用:補益肺氣,傳導水濕。
主治疾?。喊d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穴位配伍:
前頂配百會、后頂,治頭頂痛。
前頂配太陽、太沖,治頭暈目眩。
前頂配迎香、合谷治鼻炎。
前頂配后頂、頷厭,通經活絡,治眩暈,偏頭痛。
前頂配攢竹、人中,熄風鎮(zhèn)靜,清熱寧神,治小兒急驚風。
前頂配百會,清熱瀉火,治目暴赤腫,頭痛、眩暈。
前頂配腰奇、百會、瘈脈、太沖,治小兒驚癇。
前頂配百會、風池、申脈、太沖,治頭暈、目眩。
前頂配水溝,治面腫虛浮。
前頂配前頂、后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
前頂配人中,治面腫虛浮。
前頂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前頂配頷厭、后頂,治風眩偏頭痛。
前頂配百會、后頂、風池,治巔頂頭痛。
前頂配上星、囟會、腦戶、風池,治面赤腫。
臨床運用:高血壓、腦充血、腦貧血、癲癇、小兒驚風、鼻中息肉、鼻竇炎、水腫等。
艾灸療法:艾條灸5-10分鐘。
前頂穴,清頭目、潛肝陽
前頂穴具有熄風醒腦、寧神鎮(zhèn)靜的功效。
前頂穴有清神志、正厥逆作用,主治癇證,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等。治癥略同后頂,只是前頂偏于治額,后頂偏于治項也。
前頂穴,治療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前頭痛
我們在后講頂穴的文章,也提到過它有治療頭痛的功效,尤其是治療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后腦勺疼。
前頂穴,它同樣也是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只不過,由于外感風寒所處的位置不同,比如我們外面淋了雨,或者空調直吹前部頭頂導致的頭痛,刺激前頂穴還是有幫助的。
和后頂穴一樣,在臨床中,這個位置由于有頭發(fā)遮蓋著,無論是刮痧拔罐等外治法不好操作,而臨床常用的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大椎拔罐,畢竟大椎是七條陽經的交會穴,不管哪條陽經因外感風寒濕出現問題,都找它沒錯,一穴頂七穴,通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則!
按摩手法:刺激前頂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食指的指腹置于前頂穴上,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每次按揉1-3分鐘即可或者根據需要而定。
特效按摩:用雙手中指交疊用力向下按揉前頂穴3~5分鐘,有酸脹感,可緩解頭痛癥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0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督脈穴位:囟會穴
下一篇: 督脈穴位:百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