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膂[lǚ]俞穴別名中膂、中膂內(nèi)俞、脊內(nèi)俞。
中膂俞。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nèi)。膂,脊骨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nèi)藏水液,水液氣化后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故名。別名之意與中膂俞同。
中膂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即中間,膂即挾脊肌肉,俞即輸注,此穴位約居人身之中部,是挾脊肌肉之氣轉(zhuǎn)輸于后背體表的部位,故名中膂俞。
膂,指夾脊肌肉。穴在脊椎兩旁隆起之肌肉中,故名為中膂俞。
中,有方位、中內(nèi)之義。膂,意指脊椎兩旁之內(nèi)?!?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入循膂”,張介賓注:“夾脊兩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呂?!墩f文》:“呂,脊骨也?!敝须?,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膂,指背脊夾骨兩旁勁起之肉,本穴當其處,故以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
穴位含義:脊骨內(nèi)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于膀胱經(jīng)。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外散之熱循膀胱經(jīng)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jīng)下行。
取穴方法:中膂俞穴位于人體的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熱。
主治疾病:泄瀉,疝氣,腰脊強痛。
中膂俞,益腎溫陽,調(diào)理下焦
中膂俞有調(diào)下焦,健腰膝的作用。
中膂俞位于骶部脊膂之中,故能治療腰脊強痛。
中膂俞位于下焦,故可治療腸病。
腎臟藏于膂肉之內(nèi),故本穴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腸泄、赤白痢,以及腎病連及脅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關(guān)于膂,而兼通于腎,由腎而及小腸也。小腸外圍為水,水有關(guān)于腎,故能通之。
中膂俞,腎骨的氣血通道
中膂俞: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nèi)。膂,脊骨也。俞,輸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nèi)藏水液,水液氣化后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故名中膂俞。
穴位配伍:
中膂俞配大敦,治疝氣。中膂俞配長強、腎俞,治止痙。中膂俞配合谷、足三里,治痢疾。中膂俞配天樞、氣海,理氣血,調(diào)腸腑,治腹脹,腸炎。中膂俞配小腸俞、白環(huán)俞,治腰脊強痛。中膂俞配腎俞、關(guān)元、秩邊、委中,治腰嵴強痛。中膂俞配委中、昆侖,舒筋骨,通經(jīng)絡,祛瘀血,治腰脊強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中膂俞配腎俞、環(huán)跳、風市、委中,治坐骨神經(jīng)痛。中膂俞配腰陽關(guān)、腎俞、委中、陽陵泉、昆侖,治風濕痹阻之腰脊強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中膂俞配足三里、天樞、曲池、合谷,治濕熱泄瀉、赤白痢疾。中膂俞配關(guān)元、歸來、足三里、三角灸,治氣虛下陷之狐疝。中膂俞配腎俞、太溪、照海,治腎虛消渴及多尿癥。臨床運用:腰骶痛、腰肌勞損、坐骨神經(jīng)痛、腸炎、腹膜炎、腳氣等。
艾灸療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現(xiàn)在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腰椎的幾個重要穴位。從腰1-腰5,分別排列著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而從小腸俞開始,我們的定位就要從腰椎轉(zhuǎn)換成了骶椎了(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組成,其中: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而骶椎的第一骶后孔邊的穴位就是小腸俞,同理下一個是膀胱俞,而中膂俞則排在第三位。從骶椎開始,骶后孔也就成為了穴位定位的參考標志,這點希望大家在學習的時候注意。
其實,以屁股溝來定位也是不錯的辦法,中膂俞剛好在屁股溝頂端的邊上。
中膂俞,治療腰肌勞損的要穴
“膂”(音“呂”)是指脊柱兩旁的肌肉,約當解剖學上骶棘肌分布處?!鹅`樞·經(jīng)脈》:“膀胱足太陽之脈……入循膂?!睆埥橘e曰:“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字,又曰夾脊兩旁肉也?!?/p>
關(guān)于“膂”,現(xiàn)在出來兩個意思,第一,是指脊骨兩側(cè)的肌肉;第二,是指脊骨,就像“呂”字如脊骨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的,是一個象形字。那具體到中膂俞這個穴位來說,到底是指肉還是骨呢?
從其所在位置上來看,它不是在脊骨上,而是在脊骨兩旁的肌肉上,因此,其意更偏重在肉上。但從前面12節(jié)胸椎+5節(jié)腰椎再到5節(jié)骶椎來看,到了骶椎,肉和骨很難分離了,我們在刮痧時就會注意到這點,前面刮時,肉都是軟的,可到了骶椎,皮肉很薄,下面就是骨頭了,而中膂俞,剛好位于5節(jié)骶椎的第三節(jié),也就是骶椎正中間的位置,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中”字可能還有這么一層意思,即位于骶椎的中間。而此時的“膂”是骨肉包在一起的,所以說它是脊骨也正確,說它是脊骨兩側(cè)的肌肉也正確,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中醫(yī)認為,腎主骨,脾主肌肉。中膂俞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在骶椎的中間,同時,又是一種肉包著骨骨包著肉這種狀態(tài),因此刺激此穴,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脾腎兩臟腑之病。
什么是腰肌勞損呢?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損傷、腰臀肌筋膜炎等,實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癥,是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癥狀是腰或腰骶部脹痛、酸痛,反復發(fā)作,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如日間勞累,則加重,休息后可減輕,時輕時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因素較多。其日積月累,可使肌纖維變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纖維索條或粘連,遺留下長期性的慢性腰背痛。
通常,我們長時間彎腰做一個動作,比如洗碗,腰肌會處于是種持續(xù)的微緊張狀態(tài),此時就會產(chǎn)生大量的乳酸堆積,這點大家都有體會。有一些人,在夏天為了避暑,會在地板上睡覺,或者,有很多年青人愛穿露臍裝等等,這些錯誤的生活方式,會導致我們的腰骶部受到風、寒、濕的侵蝕,從而形成中醫(yī)所說的痹癥,閉住了我們的經(jīng)絡,影響了氣血的流通,不通則痛,這就是所謂的腰肌勞損。此時,我們在此按摩、刮痧、拔罐,有助于加速氣血循環(huán),從而達到治療腰肌勞損的目的。
中膂俞穴有益腎溫陽、調(diào)理下焦的功效。所以經(jīng)常按摩刺激中膂俞穴,能促進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作用,比如改善腎臟功能等。
按摩手法:以雙手拇指指關(guān)節(jié),對準穴位,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勻、柔和,滲透,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再用擦法,即來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熱感向內(nèi)部深透,以皮膚潮紅為度。如此反復操作3~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膀胱經(jīng)共六十九穴,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后,原穴為京骨穴,絡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大鐘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首穴從內(nèi)眼角睛明穴,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百會),分支至耳上角,在枕部分出兩支向下,分別循行分布于背腰、臀部,末穴是小趾端至陰-穴。《靈樞·寒熱病》提到:“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于目銳?!弊闾柊螂捉?jīng)有病時,主要有瘧疾、癲狂、目黃、流淚、小便不利、癃閉、遺尿等癥狀。 穴位:脈睮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輸)、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guān)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 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嘻、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甲乙經(jīng)》曰 膀者,橫也;胱者,廣也,言其體橫廣而短也。
足太陽經(jīng)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注曰 位當孤腑,故謂都官。居下內(nèi)空,善受濕氣,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隱閉不通,故曰氣化則能出矣。所謂孤腑者,諸腑俱有口,上下相通,惟膽與膀胱、與諸腑無相通之口。膽與肝為表里,膽在肝內(nèi),臟腑合一,亦為不孤。膀胱與腎,雖是表里,氣血相通,形不合一,獨居于臟腑之下,孤腑之所由稱也。膀胱之體,重九兩二銖,縱橫二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cè),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所。小腸下口,乃膀胱之上際也。膀胱有下口,無上口,實與小腸無口相接,惟有脂膜相連。其脂膜包裹膀胱,如綿球之狀,其脂膜與脾之大絡,各臟腑之脂膜,俱相聯(lián),所以謂脾之濕氣,亦能滲入膀胱,而化為溺。但不若脂膜中之絡系,上通于小腸之下口、大腸之上口,相交會處而為闌門者,闌約水谷,清濁從此泌別。
濁之濁者,傳入大腸;濁之清者,由脂膜之絡系滲入膀胱。膀胱實無上口,所謂有上口者,非也,方書有云 飲食之味,氣入于胃,稟脾之運化,而胥為濕氣,若炊甑然。蒸蒸布KT ,充拓于郛廓之內(nèi)。其輕清者,上而為榮血,為清氣,為津液;其 悍者,為衛(wèi)氣。濁中濁者,傳入小腸、大腸而為屎;濁中清者,滲入膀胱而為溺。未入之先,尚是濕氣,既入始化而成溺,一管直達前陰而出矣。又有精管,循腰脊,繞大腸之右,而同出于前陰,但精管在溺管之下,至玉莖龜頭,挽歸一口。其經(jīng)多血而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其見證也,頭苦痛,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按之欲小便不得。
其經(jīng)之脈,起于目內(nèi) 睛明穴,受手太陽之交也,上額循攢竹,過督之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巔上督脈之百會,由此分一支抵耳上角,過足少陽之率谷、浮白、竅陰,散養(yǎng)于諸經(jīng);其直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抵天柱,自天柱而下,通督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nèi),挾脊兩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歷大抒、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由腰中又分支,循腰髀,下挾脊,歷上 、次 、中、下 ,出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又一正支,自天柱而下,從膊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育、神堂、噫嘻、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育門、志室、胞盲、秩邊,下歷尻臀,過足陽明之髀樞,循髀外后廉,髀骨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 者相合;正支者下行,循合陽下貫 內(nèi),歷承筋、承山、飛揚、附陽,出外踝后之昆侖、仆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cè)端之至陰穴,以交于足少陰之經(jīng),由涌泉、然谷而上行也。
【膀胱經(jīng)諸穴歌】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分,承光通天見絡卻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抒抵,風門開兮肺俞當,厥陰心膈之會,肝膽脾胃之藏。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huán),自從大抒至此,去脊中寸半之間。又有上次中下四,在腰四空以和調(diào),會陽居尻尾之旁(尻尾,任脈穴名),吾背二行始了。仍上二椎旁附分(二椎下兩旁,去脊中三寸),三椎旁魄戶膏育,并四椎而過神堂。噫嘻兮膈關(guān)魂門,陽綱意舍兮胃倉盲門,志室胞育背以秩邊而分。承扶浮 與委陽,殷門委中而合陽。至承筋與承山,到飛揚與附陽,會昆侖仆參申脈,探金門京骨之場,由束骨而通谷,抵小指外至陰之門。
【又分寸歌】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目內(nèi) 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發(fā)際上五分。五處發(fā)上一寸是,承光發(fā)上二寸半,通天絡卻玉枕穴,相去寸五調(diào)勻看。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fā)二寸腕骨見,天柱項后發(fā)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自此夾脊開寸五,第一大抒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nèi)俞二十椎,白環(huán)二十椎下當(白環(huán)俞即腰俞),以上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反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膈關(guān)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育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盲廿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又從臀下陰攻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 扶下方六分,委陽扶下寸六數(shù)。殷門扶下六寸長, 中外廉兩筋鄉(xiāng),委中膝 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裙上七寸,穴在 腸之中央,承山 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附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外跟陷中央,仆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cè)骨際量,束骨本節(jié)后陷中,通谷節(jié)前陷中計,至陰卻在小指側(cè),以上諸穴屬膀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足太陽膀胱經(jīng):膀胱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