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茶葉目前有六大類。
紅茶、白茶、綠茶、烏龍茶(青茶)、黑茶、黃茶,而他們之間的區(qū)分,主要還需要從制作工藝說起。
不同的工藝,不同的生物氧化程度(或者說發(fā)酵程度),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味特點,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下,六大茶類工藝要點。
一、綠茶“炒”
綠茶要炒,專業(yè)術語叫做“殺青”。
鮮葉下鍋炒制,葉片中一種叫做“酶”的物質因為遇到高溫死亡了,綠茶就沒辦法進行發(fā)酵,因此綠茶始終都保持著綠油油的外觀。
經過炒制以后,鮮葉中原本的青草味就散去,演變成了綠茶特有的清香,有的還有炒栗子香。
此外,還有少量綠茶采用蒸汽殺青的。
二、白茶“曬”
白茶有句耳熟能詳?shù)脑?,叫做“不炒不揉、自然天成”?/p>
白茶的工藝可以說是六大茶類中程序最少的一種,但也并不簡單。
曬白茶,并不是讓白茶在太陽底下暴曬,是根據(jù)天氣情況,把白茶在室內外攤放晾曬。
日光強度、溫度、攤放的厚薄都需要謹慎把握,晾曬到一定程度烘干即可。
在晾曬過程中,白茶微微發(fā)酵,產生淡淡的花香和純凈的甜味,還有日曬的香氣。
三、黃茶“悶”
黃茶的制作與綠茶很相似,但是多了一個“悶黃”的步驟。
在黃茶的干燥前或后,趁熱用紗布或草紙包裹起來,讓黃茶在濕熱的作用下進行輕發(fā)酵。
因此,制成的茶顏色明顯發(fā)黃,帶有悶制過的熟香,味道比綠茶少了一絲鮮,多了一絲醇。
黃茶加工難度很高,悶黃沒做到位或過了頭,都出不來黃茶的味道。
四、烏龍茶“搖”
把鮮葉稍微攤晾變軟之后,就要用竹篩進行“搖青”了。
葉片在竹篩里搖晃碰撞發(fā)酵,產生濃郁的花香。
葉片的邊緣比較脆弱,碰撞變紅,而葉片的中心始終是綠的,最后形成烏龍茶“七分綠三分紅”“綠葉紅鑲邊”,這就是半發(fā)酵。
烏龍茶的搖青除了用竹篩手工搖青,還有放進一個類似滾筒的機器進行搖青的。
五、紅茶“揉”
紅茶是全發(fā)酵茶,相比半發(fā)酵的烏龍茶搖晃碰撞,紅茶的發(fā)酵力度要更大一點,因此要“揉捻”。
鮮葉采摘回來,稍微晾一晾,葉片水分減少、變軟之后更便于揉捻。
經過揉捻,茶葉的細胞和組織破損,茶汁溢出,酶與茶中的內含物質充分接觸,發(fā)酵得以快速進行。
其他茶類也有揉捻這個動作,但都多在把促進發(fā)酵的酶殺死以后進行的,因此主要以整理茶葉形狀為目的。
六、黑茶“堆”
鮮葉經過簡單的炒制,自身的酶在高溫的作用下基本上已經失去活性。接著便把葉片堆放在了一起,叫做“渥堆”。
無數(shù)沾染到了茶葉的微生物不停地繁殖代謝,產生大量的熱量和活性很高的酶,在濕熱作用下,促進葉片快速發(fā)酵,發(fā)酵非常徹底,形成了黑茶有別于其他茶類的色、香、味。
黑茶的渥堆發(fā)酵的過程,與酒、醬油、腐乳的制作原理極為相似,都是利用微生物進行發(fā)酵。
制茶跟做菜很像,每一個工序,都講究“火候”的把握。
了解了制茶工藝,更能懂得茶的色、香、味、形從何而來。
一杯茶里,凝聚了種茶人、采茶人、制茶人的辛勤勞動,來之不易,更應倍加珍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06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界普洱茶有什么特點
下一篇: 安溪鐵觀音產地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