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黃芽屬于黃茶類,其制作工藝為殺青、初烘、攤放、復(fù)烘、足烘五道工序。
相對于綠茶而言,黃茶多了一道悶黃的工藝,從而使得茶葉具有黃湯黃葉的品質(zhì)特征。
霍山黃芽制作主要分為殺青、初烘、攤放、復(fù)烘、足烘五道工序。
1、殺青
分生鍋、熟鍋。生鍋要求高溫、快炒,鍋溫掌握120—130度左右,以鮮葉下鍋后有炒芝麻聲為度,葉片無炸邊爆點。手炒每鍋投葉量50—100克,鮮葉下鍋后用雙手或單手抹抖,抹得凈,抖得開,充分散發(fā)水分,至葉軟色暗時轉(zhuǎn)入熟鍋。
做形手勢是抓甩、抖翻結(jié)合,葉下鍋后先炒,使葉受熱均勻后四指并攏,拇指張開,抓住茶葉向鍋內(nèi)側(cè)然后甩開直至當手感稍燙手時即改用抓抖散發(fā)水分,如此反復(fù)抓、甩、抖相結(jié)合,直至芽葉收攏呈雀舌形時出鍋。
2、毛火
溫度110-120℃,投葉量3—4鍋殺青葉,采取高溫、翻勤、快烘,2人名左右翻烘一次,約烘5分鐘至茶銷有刺手感,香氣溢出約七成干時下烘。
3、悶黃
毛火下烘時趁熱攤放在團簸內(nèi),悶黃24-48小時至葉軟微黃后上烘。
4、足火
烘頂溫度90℃,投葉量為0.5-0.75公斤,每3-4分鐘翻烘一次,翻烘動作要輕慢,歷時15分鐘,手握有刺手感,茶葉捻之即斷碎,九成干時下烘攤涼即成黃芽毛茶。
5、揀剔復(fù)火
復(fù)火前揀去飄葉、黃片、紅梗等雜質(zhì)。拼配花色,使色澤一致。復(fù)火溫度90℃左右,每烘籠投葉量1.5—2公斤,每4-5分鐘翻一次,并隨著茶葉干燥程度的提高逐次縮減,翻烘要輕、快、勤,時間15-20分鐘,烘至茶葉手捻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
放入冷庫儲存。
1、霍山黃芽是一種黃茶,產(chǎn)地是安徽省霍山縣,經(jīng)采摘、殺青、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fù)火等工藝制作而成,具有外形挺直,色澤黃綠,清香持久,口感濃厚鮮醇等品質(zhì)特征。
2、霍山黃芽屬于六大茶類中的黃茶,產(chǎn)自安徽省霍山縣,采摘霍山金雞種茶樹鮮葉為原料,于每年的清明前后開采,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經(jīng)殺青、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fù)火等工藝制成。
制茶過程:
萎凋:置于竹編竹篾上方,攤涼于無直射陽光的通風干燥處,鮮葉水分降到65%左右。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fā)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搖青:把茶葉置于搖青器具中,通過轉(zhuǎn)動,茶葉與機械摩擦,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fā)香氣,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zhì)。
揉捻:分為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于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葉成條。
烘焙:目的是蒸發(fā)葉內(nèi)多余水分,定型、產(chǎn)香。
干燥: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zhì)和活性物質(zhì)。
燜黃:燜黃是使黃茶形成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guān)鍵工序。濕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燜黃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過程中的獨特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zhì)的關(guān)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灑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濕熱作用下發(fā)酵。
拓展資料:
制茶制造過程
制茶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紅茶
發(fā)酵:
發(fā)酵是制造紅茶的關(guān)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jīng)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zhì),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于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為似桂圓湯。
熏焙:茶葉薄攤于竹篩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fā)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干,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制法于綠茶之后,約1650年前后才有。
制茶青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fù)烘>干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fā)酵茶,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后才有此種制法。
制茶白茶:
鮮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葉,萎雕后直接烘干,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采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制造時先經(jīng)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制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制茶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干燥>黃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制茶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fù)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制茶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jīng)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后,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干之后,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為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種茶,因品質(zhì)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nèi)f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chǎn)品一般稱為毛茶(或初制茶),將毛茶加工成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產(chǎn)品稱為花茶。毛茶經(jīng)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為緊壓茶。
參考資料:--茶
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本文對六大茶類的基本制作工藝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1、綠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做形)-干燥
綠茶是以采摘鮮葉為原料,綠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藝。綠茶的最大的品質(zhì)特點就是“三綠”,即葉綠,湯綠,葉底綠。綠茶的花色
品種都很多,按照殺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按照干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炒青綠茶,曬青綠茶以及烘青綠茶;按品質(zhì)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名優(yōu)
綠茶和大宗綠茶。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曬青、蒸青。
2、黃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干燥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黃湯黃葉”。黃茶的分類按照采摘鮮葉的嫩度以及芽葉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即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陽黃湯,蔚山白毛尖等;黃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燈。
3、黑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類中原料最為粗老的,成茶色澤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為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造成的。黑茶根據(jù)產(chǎn)區(qū)和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貴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干燥(新工藝白茶:萎凋-輕揉-干燥)
白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是由宋代三色鮮芽,銀絲水芽演變而來的。白茶的最大特點是“銀葉白湯”。白茶按照茶樹品種與鮮葉采摘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銀針等,葉茶主要有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5、烏龍茶(烏龍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
青茶最初起源于福建省,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國特色茶之一,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既有綠茶
的清香,同時又有紅茶的濃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點是沏泡后的葉底“綠葉紅鑲邊”。清茶根據(jù)產(chǎn)地以及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
烏龍茶以及臺灣烏龍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0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夷雀舌茶有什么特點
下一篇: 普洱紅茶是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