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制作中的關鍵工藝為悶黃,悶黃是形成黃茶的主要特點,也是形成“黃葉黃湯”的關鍵工序,而黃茶亦是六大茶類之一,采摘茶樹鮮葉或嫩芽為原料,經(jīng)過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工藝制成,成品茶具有顯著的黃湯黃葉特征,且滋味甜爽,根據(jù)采摘嫩度的不同,分為黃大茶、黃小茶、黃芽茶。
黃茶按照原料鮮葉的嫩度和芽葉的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1、黃芽茶
黃芽茶所用原料細嫩,常為單芽或一芽一葉,著名品種為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
黃芽茶的極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銀針,其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凈,滋味甘醇鮮爽。安徽霍山黃芽也是黃芽茶的珍品?;羯讲璧纳a(chǎn)歷史悠久,唐代起即有生產(chǎn),明清時為宮廷貢品。
2、黃小茶
黃小茶采用細嫩芽葉加工,主要有北港毛尖、溈山毛尖、遠安鹿苑茶、皖西黃小茶、浙江平陽黃湯等。
3、黃大茶
黃大茶則采用一芽多葉(二三葉至四五葉)為原料,主要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產(chǎn)的黃大茶,以及廣東大葉青等。
1、殺青
優(yōu)質原料通過高溫殺青,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則,以徹底破壞酶的活性,防止產(chǎn)生紅梗紅葉和煙焦味。蒸發(fā)一部分水分,散發(fā)青草氣,對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揉捻
黃茶揉捻工藝采用的是熱揉,濕熱條件更利于揉捻成條,形成更好的茶葉品質。此外,揉捻后葉溫較高,有利于加速悶黃過程的進行。
3、悶黃
悶黃是黃茶類加工制作工藝的特點,也是形成黃色黃湯的關鍵工序。
具體的操作就是將殺青葉趁熱堆積,讓它們在濕熱條件下發(fā)生熱化學變化,最終使得葉子均勻的黃變,本質上來說就是在高溫、高含水量的條件下,茶葉中的葉綠素發(fā)生降解,多酚類化合物進行非酶氧化,產(chǎn)生黃色物質,最后形成干茶黃、湯色黃、葉底黃的"三黃"特征和"甘醇"的滋味特征。
4、干燥
黃茶的加工制作工藝干燥一般分幾次進行,制作時溫度相對其它茶類偏低。
1、采青:采茶多在清晨朝露未干時采茶,此時的茶葉營養(yǎng)價值最高。采茶時以拇指和食指夾住茶芽摘下,按不同茶類分別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到五葉不等,2.萎凋:置于竹編竹篾上方,攤涼于無直射陽光的通風干燥處,鮮葉水分降到65%左右。自然風干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的原有香味和有機成分。3.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fā)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4.搖青:把茶葉置于搖青器具中,通過轉動,茶葉與機械摩擦,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fā)香氣,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5.揉捻:分為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于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葉成條。6.烘焙:目的是蒸發(fā)葉內多余水分,定型、產(chǎn)香。7.干燥: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8.燜黃:燜黃是使黃茶形成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鍵工序。濕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燜黃的主要因素。9.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過程中的獨特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的關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灑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濕熱作用下發(fā)酵。資料拓展:“茶”字出于《爾雅_釋木》:“_,苦荼(即原來的“茶”字)也?!薄2璧墓欧Q還有荼、詫、茗等。由于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fā)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fā)音叫“cha”,或類似的發(fā)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而后來由于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據(jù)臺灣,從閩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fā)音,所以后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為“te”(后演變?yōu)閠ea),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交談沒有問題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茶的名稱卻完全不同。
學茶第一篇,認識六大茶類 綠茶
發(fā)酵程度:不發(fā)酵茶,發(fā)酵度<5%,性寒。制作工藝:殺青→揉捻→干燥殺青是綠茶加工的關鍵,高溫殺死了鮮茶葉中的很多酶類,形成綠茶的“三綠”特征。特點:“清湯綠葉”,干茶綠、茶湯綠、葉底綠,香氣清香,滋味鮮醇甘爽。名茶代表: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六安瓜片、安吉白茶等。
白茶
發(fā)酵程度:微發(fā)酵茶,發(fā)酵度10%20%,性寒。制作工藝:萎凋→干燥六大茶中制作工藝最為簡單,采摘滿披白色茸毛的鮮葉,在萎凋過程中。鮮葉的兒茶素分解一半以上,降低茶葉的苦澀度,同時發(fā)展了獨特的毫香。
特點:色澤銀白灰綠,如針似雪而得名,湯色黃白。白茶存放時間越長,藥用價值更高。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稱。代表名茶:白毫銀針、月光白、白牡丹、壽眉、貢眉等。
黃茶
發(fā)酵程度:輕發(fā)酵茶,發(fā)酵度20%~30%,性涼。制作工藝:殺青→揉捻→悶黃→干燥悶黃是黃茶加工的關鍵,茶多酚在這個過程中分解轉化,使得黃茶的滋味更加醇和。依各種黃茶悶黃先后不同,分為濕還悶黃和干坯悶黃。特點:黃湯黃葉、香氣純香,滋味醇和,相比綠茶少了一分鮮爽,多了一分醇和。代表名茶: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為山毛尖等。
青茶(烏龍茶)
發(fā)酵程度:半發(fā)酵茶,發(fā)酵度30%~60%,性溫。制作工藝: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做青是青茶加工的關鍵,鮮葉邊緣在做青中碰撞變紅,形成“綠葉紅鑲邊”的外形,發(fā)展出烏龍茶獨特的香氣。特點:綠葉紅鑲邊。代表名茶: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樅、東方美人、臺灣凍頂烏龍等。
紅茶
發(fā)酵程度:全發(fā)酵茶,發(fā)酵80%~100%,性溫。制作工藝: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發(fā)酵是紅茶加工的關鍵,多酚氧化酶將茶多酚氧化形成茶紅素,茶黃素,茶褐素,茶鮮葉由“綠”變“紅”。特點:紅湯紅葉。代表名茶:滇紅、祁門紅茶、正山小種等。
黑茶
發(fā)酵程度:后發(fā)酵茶,發(fā)酵度O0%,性溫。制作工藝:萎凋→殺青→揉捻→渥堆→干燥握堆是形成黑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目前,黑茶產(chǎn)區(qū)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廣西,四川等地。特點:茶葉粗老,色澤細黑,口感陳香醇厚。代表名茶:普洱熟茶、六堡茶、安化黑茶、老青磚等。
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本文對六大茶類的基本制作工藝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1、綠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做形)-干燥
綠茶是以采摘鮮葉為原料,綠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藝。綠茶的最大的品質特點就是“三綠”,即葉綠,湯綠,葉底綠。綠茶的花色
品種都很多,按照殺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按照干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炒青綠茶,曬青綠茶以及烘青綠茶;按品質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名優(yōu)
綠茶和大宗綠茶。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曬青、蒸青。
2、黃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干燥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黃湯黃葉”。黃茶的分類按照采摘鮮葉的嫩度以及芽葉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即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陽黃湯,蔚山白毛尖等;黃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燈。
3、黑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類中原料最為粗老的,成茶色澤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為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造成的。黑茶根據(jù)產(chǎn)區(qū)和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貴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干燥(新工藝白茶:萎凋-輕揉-干燥)
白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是由宋代三色鮮芽,銀絲水芽演變而來的。白茶的最大特點是“銀葉白湯”。白茶按照茶樹品種與鮮葉采摘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銀針等,葉茶主要有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5、烏龍茶(烏龍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
青茶最初起源于福建省,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國特色茶之一,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既有綠茶
的清香,同時又有紅茶的濃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點是沏泡后的葉底“綠葉紅鑲邊”。清茶根據(jù)產(chǎn)地以及制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
烏龍茶以及臺灣烏龍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09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普洱熟茶調味茶
下一篇: 科學泡茶的三個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