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有專用鐵鍋,必須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之后升溫加熱至140~160℃,并進行炒制,炒制的程度為柔軟而有彈性,待茶葉達到7~8成干即可。
炒制的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
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將鮮葉下鍋后先用雙手抖炒2—3次,然后悶炒,當葉溫升高產(chǎn)生大量水蒸氣時又改為抖炒,來散發(fā)水分。
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jīng)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zhuǎn)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nèi)順斜鍋自然旋轉(zhuǎn)),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
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 左右。
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抖悶結(jié)合,以抖為主;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笔浅床璧囊c。
因為嫩葉中酶活性較強,含水量較高,所以要殺青時間長一些;粗老葉含水量少,纖維素含量較高,葉質(zhì)粗硬,水分較易散失,殺青時間要適當縮短一些。
一般來說,殺青溫度高、投葉量少、鮮葉含水量少、葉質(zhì)薄,殺青時間就不宜太長。
問題一:為什么茶葉要炒呢?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fā),阻斷了茶葉發(fā)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
問題二:為什么茶葉要炒干,而不是曬干綠茶
鮮葉>殺青>揉捻>干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干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干(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制花茶
細嫩烘青
3.曬干(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紅茶
發(fā)酵:
發(fā)酵是制造紅茶的關(guān)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jīng)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zhì),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于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為似桂圓湯。
熏焙:茶葉薄攤于竹篩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fā)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干,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制法于綠茶之后,約1650年前后才有。
問題三:為什么茶要炒,怎樣炒?這種炒的工序叫做殺青 一是為了殺死茶弗上的寄生細菌 二是采用中溫慢炒的方法可以保持茶葉原有的風味又可以使其干燥
問題四:何為“炒茶”,中國人為什么喜歡“炒茶”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炒青是一個術(shù)語,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fā),阻斷了茶葉發(fā)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中國人貪念茶葉的香氣與滋味,“蒸青”即以熱氣煮蒸方式將鮮茶所含各種香與味的成分保留下來,以供享受;魯成銀說:“炒青”技術(shù)的價值在于,高溫急炒,一則將那些低沸點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氣(日本茶里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種物質(zhì))給揮發(fā)掉了;同時,炒的過程本身,又重新進行了物質(zhì)轉(zhuǎn)化與聚集--香氣與滋味,由此更上臺階??茖W測定,茶葉鮮葉所含香氣成分種類不多,約50種;而經(jīng)過制茶程序之后,綠茶香氣成分可達110種--綠茶工藝,其實主要也就是各種手法的“炒”而已;而紅茶則可達325種。茶葉香氣成分的這種躍進,其核心性技術(shù)的突破,在現(xiàn)代的科學家如魯成銀看來,關(guān)鍵當然是“炒青”。
為什么中國出現(xiàn)了具有革命性價值的“炒青”技術(shù),而日本一直固守“蒸青”技術(shù)直到現(xiàn)在?魯成銀說他相信,這種變化背后一定是中國人感覺系統(tǒng)的變遷--而這種變化的動力何在,魯說他其實沒有答案。不過,動力雖無可找尋,但從結(jié)果上看,“炒青”出現(xiàn),打開的是中國人尋找茶葉多元感覺的空間,唐宋貢茶所“規(guī)定”的香氣與滋味規(guī)格,不復約束。中國人的茶感受系統(tǒng),自此不僅別開新面,也漸次升級--開始進入到發(fā)現(xiàn)并認識各處茶種特殊性,并尋找與之匹配的制茶工藝階段。飲者與茶種,經(jīng)制茶程序,開始尋找互動關(guān)系。
對于茶葉而言,科學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釋力。明朝之后,“炒青”技術(shù)的廣泛使用,魯成銀描述說它后來逐漸形成兩個縱深發(fā)展的路向:一是由綠茶而黃茶與黑茶,其間的關(guān)鍵,是黃茶經(jīng)過殺青(炒青即為殺青的一種)之后,經(jīng)過一個“悶黃”過程,將茶葉輕微發(fā)酵,然后干燥;黑茶則將“悶黃”變?yōu)槌潭雀氐摹颁锥选卑l(fā)酵,香氣與滋味又有一變。二是由綠茶而發(fā)展出白茶、青茶(烏龍茶)與紅茶,這其間的技術(shù)關(guān)鍵是“萎凋”--古人將其描述的十分詩意:三分紅七分綠。茶的鮮葉經(jīng)過一個自然的水分蒸發(fā)過程,即萎凋,這同樣是一個發(fā)酵過程。這道工藝加重一些,如“搖青”,則將制成烏龍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細胞破碎,即成紅茶。魯成銀用茶葉科學概念描述:綠茶黃茶黑茶一路,是濕熱氧化;而綠茶白茶烏龍與紅茶一路,則為酶促氧化。
問題五:茶葉一般都要炒熟嗎?不是的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依焙火時間長短及焙火的輕重,又可分為: 一、 輕焙火茶:亦可稱生茶。 二、 中焙火茶:亦可稱半生熟茶。 三、 重焙火茶:亦可稱熟茶。 茶葉一般以烘焙程度分----極輕火、輕火、中火、重火 極輕火烘焙----生茶:龍井、碧螺春、白毫烏龍(東方美人) 輕火烘焙----生茶:包種茶、高山烏龍、凍頂烏龍 中火烘焙----半生熟茶:烏龍茶、高山烏龍、水仙、佛手、鐵觀音 重火烘焙----熟茶:鐵觀音、水仙
問題六:怎么炒茶葉?制茶高級技術(shù)人員正為精選出來的上好茶葉進行“殺青”,這是決定茶葉質(zhì)量好壞的關(guān)鍵程序,要求對火候和時間控制得恰到好處。
“手提竹籃上茶山,十指尖尖采茶忙,顧不得與郎補衣衫。”時下正是各地茶場最忙碌的時候。記者近日走訪發(fā)現(xiàn),因手工炒茶產(chǎn)量太低,加上今年QS認證制度對制茶殺青、烘干等工序下了硬性指標,機械制茶已逐漸代替人工。一方面,真正上好的茶只能是手工炒出來的;一方面,茶廠趨利必須批量生產(chǎn)應(yīng)對市場需求。 當手工炒茶遭遇批量產(chǎn)尷尬,這門老手藝是否注定成為觀賞性技藝?
從采茶到制茶一點不能馬虎
采茶講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采茶者最好是年輕女孩。特別是上等茶,對時間要求極緊,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芽與葉分離的短時間內(nèi)就必須飛快地掐下來,否則會影響茶葉形態(tài)與營養(yǎng)。清明前后是采茶的關(guān)鍵期,否則嫩芽一天一天往外爆,不采易老。
第二步就是萎調(diào)。在竹篾筐中把茶葉薄薄一層攤開,葉上不能疊葉,在陰涼通風的房間放上8至10小時后即可?!皻⑶唷笔钦麄€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燒鍋,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銹鋼電炒鍋,因為“茶葉極易吸異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葉的都是沒有異味的竹篾筐?!彪姵村伒臏囟冗_到160攝氏度左右時,茶葉即可均勻灑入。翻鍋講究對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處,炒上等好茶時,得是20年以上炒茶經(jīng)驗的男技師。王仲清是金井茶廠有26年“炒齡”的老師傅了,只見他在抖、推、甩變換手勢間,嫩綠的青葉在鍋底發(fā)出輕微的聲,5分鐘后,清醇的茶香開始彌漫。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個芽一個芽次第攤開,至全部冷卻后,分揀出不好的芽葉,再重放入鍋中,開始“做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揉爛,“就像手里有個嫩毛毛樣,要格外小心?!蓖踔偾暹@樣比喻。最后一道工序是“提毫”,茶葉在八成干的時候輔以輕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則茶葉僅為墨綠色,全無靈動之氣。
手工炒極品毛尖每年僅500克
盡管茶的手工藝耐人品味,記者采訪中卻得知,如今大多廢止了手工炒制?!拔覀兠刻煲鰩讎嵅枞~,手工炒哪里做得出來喲!”由于要批量生產(chǎn)應(yīng)對市場需求,尤其是在生產(chǎn)旺季供不應(yīng)求,很多茶葉都是由機器烘炒而來?!拔覀冋嬲檬止こ吹闹挥袠O品毛尖,每年也就500克吧,多半是用來參加全國性賽事的?!睋?jù)悉,此種極品毛尖售價高達1.2萬元/500克,而在去年的一個拍賣會上,金井茶廠的手工炒極品毛尖,更拍出6.38萬元/500克的高價。
在機械化、產(chǎn)業(yè)化時代,手工操作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空間?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制茶手藝更像一個“末落貴族”,而這種充滿文化底蘊的手藝傳承,又必定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在蘇州等一些產(chǎn)茶地,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措施,通過制定在炒茶環(huán)節(jié)上推行師傅帶徒弟的工藝傳承等制度,讓“炒茶王”們的手藝、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代代流傳。
問題七:茶葉用炒,還是用烤,還是用……你說的是制作工藝,綠茶炒的多;烏龍茶,武夷巖茶、可以說烤,專業(yè)上交碳焙
問題八:為什么我們自己炒的茶葉尖是卷的?炒茶時茶葉中的水分被蒸發(fā),水分流失,茶葉自然卷曲。下面介紹一下炒茶的具體要素: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當?shù)夭柁r(nóng)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鉆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shù)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zhuǎn)炒拌,葉子跟著旋轉(zhuǎn)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zhuǎn)得快,用力勻,結(jié)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zhì)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nèi)。二青鍋主要起繼續(xù)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yīng)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nèi)旋轉(zhuǎn),開始搓卷成條,同時要結(jié)合抖散茶團,透發(fā)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jīng)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鉆到把內(nèi)竹枝內(nèi),有利于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于竹帚內(nèi)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后揉捻的制茶技術(shù)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fā)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問題九:新采的茶葉怎么炒???茶葉采回來。放在篩子發(fā)酵,隔天放進一個滾筒樣子的機器里面炒。我空間有圖片??梢钥聪?
問題十:為什么茶葉要炒干,而不是曬干。茶葉在炒的過程中水分蒸發(fā)的比較快頂容易保持茶的本身的品質(zhì),同時在炒的過程中可以去除一些生的泥土氣息,香氣更濃.葉綠素也不容易被破壞.
1、抖:作用是散發(fā)葉內(nèi)水分。
技術(shù):手心向上,五指微微張開,稍曲,將攢在手掌上的茶葉作上下抖動,并均勻地撒在鍋中。
2、搭:作用是使茶葉變寬、扁。
技術(shù):手心向下,四指伸直合攏,向上翹起,拇指分開,翻掌向下,順勢朝鍋底茶葉壓去。
3、拓:作用是把鍋中的茶葉托于手中,便于抖,也能使茶葉變扁平。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向里移動帶動在手掌上。
4、甩:作用是使茶葉從鍋邊上落到鍋底,自然排列整齊,并使發(fā)軟的葉片在滾動中包住芽頭。同時,也使手中的茶葉進行里外交換,以及起到整理茶葉條索的作用,使茶葉條索整齊均勻。甩主要用于青鍋。
技術(shù)要點:四指微張,大拇指叉開微彎,手心向下翻掌,順勢把手中的茶葉扔向鍋底。使葉片包住茶芽,起到理條,散發(fā)水分的作用,是青鍋后期手法。
5、捺:作用是使茶葉光潔、滑潤、扁平。青鍋、輝鍋均要用上。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用力向外推動。使茶身扁平光潤。
6、抓:作用是使手中的茶葉里外交換,整理條索,把茶葉抓緊、抓直。抓主要用在輝鍋和低檔茶的青鍋。
技術(shù)要點:抓是手工炒制最基本的動作。手心向下,五指微曲,抓住茶葉。作用是把茶葉整理成條,緊直。
7、推:作用是使茶葉光、扁、平,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掌向下,四指伸直或微曲,拇指前端略彎向下,手掌與四指控制住并壓實茶葉,用力向前推出去。
8、磨:作用比推更強,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磨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時用較快的速度作往復運動,作用是手對茶、茶對茶、茶對鍋的摩擦,增加茶葉的光滑度。
9、壓:作用是雙手用力壓扁茶條(右手壓著茶時,則左手壓在右手上;左手壓著茶時,則右手壓在左手上),壓多與磨結(jié)合進行,促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壓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磨的同時,一只手壓在另一只手背上。
10、扣:作用是使茶葉條索緊直均勻。用于低檔茶的青鍋及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心向下,大拇指與食指張開形成“虎口”,在抓、推、磨過程中,用中指、無名指抓進茶葉,用拇指擠出茶葉,將大部分茶葉掌握在手中,形成循環(huán)運動。
1、茶葉殺青后不要立即用手揉捻。因為在殺青過后茶葉中的含水量會明顯提高,如果馬上用手,很容易擠出汁水,讓成茶失去應(yīng)有的顏色。如果把它變成成暗黑色,最終制成的綠茶就會呈色澤暗黑,那么它有可能就會失去本來的價值。
2、茶葉烘焙不要使用用炭火+籠烘形式。如果這樣做的話,它烤出的茶葉常常帶有木炭味和住友等奇怪的味道。現(xiàn)在制茶最好使用烘干機烘茶,烘干機不帶異味能夠有利于制出顏色十分鮮艷的綠茶,同時還可以節(jié)約能源。簡直是兼?zhèn)涠喾N優(yōu)勢啊。
3、茶葉干燥過程不適合在很低的溫度下一直烤著。這種情況下制出的茶葉只能夠制出下品茶,香味、茶色暗淡無光。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黃茶就是不一樣的。在制作綠茶過程中尤其是優(yōu)質(zhì)綠茶,要適量地進行烤,在適當?shù)臅r候,需要用旺火快烤,這有利于去除茶中的青草香味,增加茶的價值。
4、不能讓茶葉干燥,正常情況下干茶含水率是比較大的,如果茶葉沒有達到足夠的干,那么在存放過程中就會逐漸出現(xiàn)問題,茶葉的品質(zhì)也會下降,最終會導致茶葉價值下降。需要一提的的是,市面購買茶葉是手捻茶葉,當它呈粉末狀時為足干。
炒茶主要分為生鍋,二青鍋,熟鍋三個步驟組成的。
1、首先是生鍋,用普通的飯鍋,然后鍋呈現(xiàn)25-30度的傾斜,再用毛竹扎成炒茶的掃把,將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鍋中,然后用炒茶掃把,將茶葉在鍋中高速旋轉(zhuǎn),生鍋炒茶的溫度盡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間。
2、第二步是二青鍋,也就是對茶葉進行持續(xù)的殺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條狀的工作,鍋內(nèi)的溫度會比生鍋的時候略低,使用炒茶掃把在鍋內(nèi)旋轉(zhuǎn)的同時,利用鍋中的摩擦力,一邊炒茶,一邊開始將茶葉初步揉搓成條狀,然后再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
3、第三步是熟鍋,第二步結(jié)束以后,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鍋中的溫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間,茶葉這個時候已經(jīng)變得非常柔軟,這時候要對茶葉進行溫柔地旋轉(zhuǎn)和抖動,這時候茶葉的香味就逐漸散發(fā)出來了。
喝茶的禁忌
1、過濃不飲:濃茶會使人體的“興奮性”過度增高,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造成不利影響。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飲用濃茶后可能會出現(xiàn)心跳過速、心律不齊的現(xiàn)象,易造成病情反復。
2、睡前不飲:這一點對于新茶客尤為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后,入睡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tài),有神經(jīng)衰弱或失眠癥的人要特別注意。
3、餐前不飲: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并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則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制品時,不要同時飲茶。因為茶葉中的茶堿和丹寧酸會和奶制品中的鈣元素結(jié)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鈣鹽,并排出體外,使奶制品的營養(yǎng)價值大為降低。
以上內(nèi)容參考 人民網(wǎng)——喝茶8大禁忌你知道幾個 一天喝茶的3個最佳時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1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葉有苦味是低檔茶嗎
下一篇: 茶葉殺青怎么保持鮮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