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茶,屬于白茶類,為中國福建歷史名茶。它以綠葉夾銀色白毫芽形似花朵,沖泡之后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初開,故名白牡丹。
白牡丹外形毫心肥壯,葉張肥嫩,葉色灰綠,夾以銀白毫心,呈抱心形,葉背遍布潔白茸毛;沖泡后毫香鮮嫩持久;滋味清醇微甜;湯色杏黃明亮或橙黃清澈;葉底嫩勻完整,葉脈微紅,布于綠葉之中,有紅裝素裹之譽;白牡丹按其制作的原料可分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及水仙白茶。
白牡丹的制作工藝很簡單,只有萎凋和焙干兩大工序。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為原料,經(jīng)傳統(tǒng)工藝加工而成。白牡丹在公元1922年前創(chuàng)制于建陽水吉。據(jù)當?shù)乩限r(nóng)反映,原產(chǎn)地在大湖。水吉原屬建甌縣。據(jù)《建甌縣志》載:白毫茶出西鄉(xiāng)、紫溪二里……廣袤約三十里。
白牡丹為福建特產(chǎn),1922年以后,政和縣開始產(chǎn)制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chǎn)區(qū),遠銷越南,現(xiàn)主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qū),有退熱祛暑之功,為夏日佳飲。20世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chǎn)白牡丹?,F(xiàn)在白牡丹產(chǎn)區(qū)分布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市。
白牡丹茶,基本上是在3月底至4月中上旬開采。3月底,白毫銀針還未收尾,部分長得快的白茶樹,葉片也已長出,便是到了采摘白牡丹茶的季節(jié)。在春茶的某一個階段,白毫銀針和白牡丹是同時生長,齊頭并進的。白牡丹一芽一、二葉,芽頭飽滿白毫密,葉片正面鮮綠背覆白毫,泡在水中時,身姿美妙如同仙女。
由于白毫銀針只采芽頭,白牡丹是既采芽頭又采葉片,故白牡丹的產(chǎn)量比白毫銀針多一了倍,因而白牡丹茶價格也相對親民些。白牡丹大略分為牡丹王(一芽一小葉)、特級白牡丹(一芽二窄葉)、一級白牡丹(一芽二圓葉)和二級白牡丹(一芽二長葉)等。每一個等級的白牡丹,香氣、口感都大不相同。
常飲白牡丹茶,有退熱、祛暑之功效,為夏日佳飲。
令人精神愉悅、心曠神怡,且茶中富含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礦物質(zhì)、多種維生素及鋅、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提神醒腦、鎮(zhèn)靜降壓、防齲堅齒、解毒利尿。
白牡丹屬于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白茶品項。
主產(chǎn)于中國福建省的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建陽市和寧德市福鼎市、柘榮縣,是中國福建省歷史名茶。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
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而采自大白茶樹的肥芽制成的白茶稱為"白毫銀針",因其色白如銀,外形似針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其香氣清新,湯色淡黃,滋味鮮爽,是白茶中的極品。
白牡丹茶的制作工藝:
其制作工藝關鍵在于萎凋,要根據(jù)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采取室內(nèi)自然萎凋或復式萎凋為佳。采摘時期為春、夏、秋三季。其中采摘標準以春茶為主,一般為一芽二葉,并要求“三白”,即芽、一葉、二葉均要求有白色茸毛。白牡丹葉態(tài)自然,色澤呈暗青苔色,葉背遍布潔白茸毛,湯色杏黃或橙黃,湯味鮮醇。
精制工藝是在揀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進行烘焙,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保持香毫顯現(xiàn),湯味鮮爽。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成品毫心肥壯,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緣向葉背卷曲,芽葉連枝,葉面色澤呈深灰綠,葉背遍布白茸毛,香毫顯,味鮮醇,湯色杏黃或橙黃清澈,葉底淺灰,葉脈微紅。其性清涼,有退熱降火之功效,為夏季佳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43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手工制茶與機械制茶優(yōu)劣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