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經(jīng)典文化傳承之一,隨著都市繁忙的工作,社會上浮躁之風(fēng)盛行齊道,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品茶來作為調(diào)節(jié)工作壓力的一種手段,其實品茶,就是品人生百味,是一種極優(yōu)雅的藝術(shù)享受,一般品茗的過程一口二口三口很講究哦!品茶也是一種極致的視覺享受,往往這一過程都是由專業(yè)的品茶師來完成的,那品茶師是一種什么工作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guī)硪韵缕凡鑾煹谋貍浼记桑瑢τ谙M蔀槠凡鑾熯@一職業(yè)的朋友來說有所幫助。
品茶師的必備技巧:一口二口三口品茶專業(yè)知識
1、端茶的手勢
品飲時,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邊沿,中指頂住杯底,戲稱“三龍護(hù)鼎”。
2、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第一口試茶,第二口聞茶香,第三口才慢慢啜飲。
(1)接過茶后不能舉杯一飲而盡,吃口要小,可從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過舌頭,擴(kuò)展到舌苔,直接刺激味蕾,此時可以微微、細(xì)細(xì)、啜啜品之。一杯茶雖然很少,卻不能一飲而盡,必須先淺淺的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在緩緩咽下。咽下后,不要急于飲第二口,不妨先“噴”幾下,似在品味方才留下的余香。若真是好茶,這時就會有回味從喉中涌起。真正懂行的茶仙,第一口下去就開始評點,一般的則在第三口飲完第一杯后,開始評茶,這樣,即使陌生的人也立刻就有共同的話題,你若懂茶,盡可據(jù)實而談,從茶的品種、茶葉的收藏到水質(zhì)的好壞、茶具的趣聞等等都可以暢所欲言,話題相當(dāng)廣泛。高收甚至第一杯茶就能夠品出是春茶、秋香、雪片等,若不懂也不妨贊美幾聲“喉嚨很舒服”,只是千萬別嫌杯子太小,喝起來不解渴。
(2)通過第一口的試茶,在享受試茶時留下的茶香同時,你可以聞一下茶香,再輕輕送上一口,這是為了更好的聞茶!
(3)經(jīng)過前面兩口,第三口你就可以慢慢的啜飲了,有經(jīng)驗的朋友,一般都能夠通過前三口就能夠分別出很多信息!
首先在品茗中的小常識:
1、嘗茶:從干茶的色澤、老嫩、形狀,觀察茶葉的品質(zhì)。
2、聞香:鑒賞茶葉沖泡后散發(fā)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會蓋上的“蓋面香”)
3、觀湯: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 品茶沉靜后的姿態(tài)。
4、品味:品賞茶湯的色澤和滋味。
淺談潮汕功夫茶中的禮儀
我是潮州人,我愛喝茶, 特別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網(wǎng)上查了些資料結(jié)合我個人的理解淺談一下功夫茶中的禮儀.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們喜愛。潮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xì)品慢酌、談笑風(fēng)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jié),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后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面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
潮人獨鐘烏龍茶。先前青睞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現(xiàn)今以潮產(chǎn)單叢茶為最愛。
傳統(tǒng)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蓋碗、一沖罐,三茶杯、一茶盤、一茶池、一壺、一鍋、一爐。
蓋碗,是用來沖泡茶葉的;三個小茶杯,是用來喝茶用的,無論喝茶的人數(shù)是多少都是三個杯;茶盤和茶池,一個是用來放三個小茶杯的,一個是放在茶盤下面用來放洗杯的廢水。壺,是用來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爐和鍋,是燒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獨特的一種茶規(guī)。
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開了用開水沖洗一下并將茶葉放入沖罐中,茶葉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沖入沖罐中之后蓋沫。沖茶,要沿茶壺口內(nèi)緣沖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沖而入,因為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沖下來就叫“高沖”。據(jù)說“高沖”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第一沖杯是不能讓人喝的要用它來澆沖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叫洗茶.洗過茶后,再沖第二沖,此時,茶葉已經(jīng)泡開,性味俱發(fā),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講究的: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對對客人不尊敬;“快”則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則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其名曰“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所謂“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其實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讓茶杯輪流篩,不能篩滿一杯再去篩另一杯,這樣會使茶色濃淡不均,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的尊重;“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這樣下一沖的茶才不會有苦澀味。
每杯篩入多少茶也頗有講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說明主人瞧不起客人,這是一種鄙夷的暗號,遇到這種情況請最好先走為妙。如果茶杯都篩得滿滿,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這并非主人下“逐客令”請你回去,則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篩茶都以八分為宜,講究適可而止。
主人篩完茶之后,自己不能先飲,要等到別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這與酒道的“先干為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干為敬”先端杯上飲時,即是范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喝茶時要端取哪一杯呢,這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間一杯.如果不懂規(guī)矩,在兩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rèn)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飲茶時,主人會用左手手指輕叩茶幾,右掌向上伸出,來個“請”的姿勢。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開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xí)俗據(jù)說是人們?yōu)榱吮硎緢F(tuán)結(jié)、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還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過一杯,才喝第二輪.如果在喝茶的過程中,又來了客人,那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以示對新來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無論你味覺如何,都不能一飲落肚,而要讓茶水巡舌而轉(zhuǎn),激發(fā)起舌上每一個味細(xì)胞對茶味的“熱情”,充分體味到茶香方能將茶咽下,這才不算失禮。飲完后還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則表示真誠領(lǐng)受主人厚誼,二則表示對主人高超技藝的贊美。
真正地喝茶,應(yīng)該是氣定神閑,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這種境界的升華。一個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隨意而坐,氣定神閑,不管泰山崩于前,還是黃河之水泛于前,以"品"為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顯示高雅,表達(dá)禮儀,寄托情誼,反映素質(zhì),表現(xiàn)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細(xì)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則表現(xiàn)出潮人以"和為貴"之高尚情操.
對于咱北方人,茶相對來說了解的算比較淺,在這里把茶藝的一些東東和大家一起學(xué)學(xué)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shù)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lǐng)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shù)、茶具藝術(shù)、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nèi)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dá)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tǒng)的品茶,環(huán)境要求多是清風(fēng)、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傊?,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其中包含著美學(xué)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tǒng)的茶藝,是用辯證統(tǒng)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guān)問題,所以在技藝當(dāng)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xué)習(xí)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zhì)特點、制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nèi)容。這是學(xué)習(xí)茶藝的基礎(chǔ)。
�
第二,茶藝的技術(shù)。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shù)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lǐng)、講解的內(nèi)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nèi)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wù)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jié)。包括服務(wù)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nèi)容。
第四,茶藝的規(guī)范。茶藝要真正體現(xiàn)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guī)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zhì)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wù)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wù)規(guī)范是決定服務(wù)質(zhì)量和服務(wù)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xué),道屬于精神的內(nèi)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對于愛茶人有云: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頓無茶。
關(guān)于品茶:
品字有三口,這就意味著在用到“品”這種飲鑒方式時,需要一口一口慢慢喝,用心體味品飲對象。
我認(rèn)為,這品茶應(yīng)分三口品,一品在境,二品在味,三品在情。個中滋味還需慢慢體會。
關(guān)于喝茶:
春夏兩季,可喝綠茶和烏龍茶,能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秋冬季節(jié)則適合喝紅茶,可以起到溫?zé)狎?qū)寒的作用。
人過三十,一般不再會被淺顯的喜好打動了,一眼看到底的,再美好也只能看看罷了,倒是像茶這般,深不見底,玩不透的,喜歡上了就很難再放下。
真正吸引你的美好,是讓你渾然不知的陷落,一浮一沉,一濃一淡,一張一弛,茶里的至善至美,不可方物。
無論早晚,愛上茶,就請深愛吧,莫負(fù)了這最美的光陰!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于其它喝茶方法也在于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是潮汕工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一般認(rèn)識,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來水最后。當(dāng)然,隨人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在選擇天然水的時候,要考慮到水資源附近的環(huán)境污染情情況。
水溫。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進(jìn)行沖泡。一般來說,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開水。各種芽葉細(xì)嫩的綠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越嫩、越綠,水溫就要低。
茶葉。潮汕地區(qū)工夫茶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大紅袍:主產(chǎn)于福建武夷巖,烏龍茶類,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并稱“四大名樅”;鐵觀音:主產(chǎn)于福建安溪縣,烏龍茶類,半發(fā)酵;鳳凰單叢:主產(chǎn)于廣東潮州市鳳凰山,烏龍茶類,為潮汕本地產(chǎn)名茶。
茶藝。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個杯子,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說法,體現(xiàn)潮汕人禮讓精神。斟茶時,三個茶杯并圍成“品”字,凸顯潮汕人重品德。茶杯七分滿,茶太滿了欺客。最后,主人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上,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品茶。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喝茶時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潮汕工夫茶的功效
1.清利頭目。因其氣味輕薄,易于上達(dá)頭目,消散蒙上之熱,故可用于頭目昏花之癥。
2.利尿。因其味苦,其氣可下行膀胱,以助氣化行水,故能利尿。
3.消暑。因其氣輕浮發(fā)散,可發(fā)泄暑熱之邪,又能下瀉膀胱之水,以除暑濕,故可解暑。
4.清熱。因其性涼,涼則可瀉其熱,故可用于發(fā)熱、煩躁等熱性疾病。
5.明目。因其氣輕盈,能循肝經(jīng)達(dá)目,揚其障目之邪熱,故能療目疾。
潮汕工夫茶的簡介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jù)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jīng)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dāng)?shù)馗前巡枳鰹榱舜偷淖罴讯Y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在潮汕地區(qū)代代相傳,盛行不衰,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潮汕工夫茶的沖茶方法。茶葉、茶具、水、火備齊之后,就差沖茶所費的“工夫”。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便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潮汕工夫茶之收功全在沖茶之法。
下面是潮汕工夫茶的8個沖茶步驟:
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yù)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dāng)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yīng)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xì),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xì)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之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xì)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fā)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xì)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fā)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zhǔn),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后,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jìn)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
納茶是沖工夫茶的第一道工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恫枵f》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薄洞笥^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jìn)躍為度?!?/p>
四、洗茶
當(dāng)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洗茶了?;馉t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只沖一角,然后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fā),由于茶精迅速揮發(fā),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于走七步再沖,目的在于使?jié)L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于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nèi)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fā),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七、燙杯
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jié)喝茶的經(jīng)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說,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jīng)_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形態(tài)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diào)鏗鏘,姿態(tài)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工夫茶之名,不遠(yuǎn)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tuán)的工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tài)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fā)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于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八、灑茶
幾經(jīng)數(shù)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
“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zhuǎn)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稱“關(guān)公巡城”。不可灑了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皠颉弊质呛苤匾摹?/p>
“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一點一滴必灑盡,稱“韓信點兵”。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后,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灑茶既畢,趁熱而飲,杯緣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jù)說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鄙衩髯兓茫鄙枪し虿柚队诖吮M得矣。
工夫茶近幾年來,在不少關(guān)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與“功夫茶”的說法不盡一致: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沖泡技巧等等?!掇o?!房s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云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巖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jié)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xì)?!闭f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xì)”制出來的。這里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后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閑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dāng)代茶圣的吳覺農(nóng)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民國之后,巖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民國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zhuǎn)至英國。這里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fēng)月記》開篇寫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后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后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qū)別的。茶圣吳覺農(nóng)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我們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lǐng)、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范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并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區(qū)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qū)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48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