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是逢重要日子才會飲用,飲用時要一飲而盡。三道茶是白族用普洱茶鄉(xiāng)所產(chǎn)之茶沖泡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待客茶,逢年過節(jié),生辰壽誕、男婚女嫁、親友造訪家家戶戶都會飲三道茶。白族用三道待客茶,白族語叫紹道兆,白族三道茶,是一種賓主抒發(fā)感情,祝愿美好,富有趣味性的一種飲茶方式。
白族三道茶的喝法:
第一道茶,
稱為清苦之茶,寓意為要立業(yè),就要先吃苦。制作 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只小砂罐放在文火上烘烤。罐烤熱后,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nèi),并不停地轉(zhuǎn)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nèi)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zhuǎn)黃,發(fā)出焦糖香時,立即注人已經(jīng)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于這種茶經(jīng)烘烤、煮沸而成, 因此聞起來焦香撲鼻,看上去色如琥珀,喝下去滋味苦澀,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便于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
稱為甜茶,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 茶;與此同時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nèi)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
第三道茶,
稱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 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倶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范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早在唐代《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年前的南詔時期,白族就有了飲茶的習慣。明代的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俗所感動。在他的游記中這樣描述它“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所謂“注茶為玩”,就是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也即是后人所稱的茶道。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chǎn)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彌漫時再沖入滾燙開水制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沖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chuàng)業(yè)之始,苦字當頭。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境,我們惟有學會忍耐并讓歲月浸透在苦澀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體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從而對人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chǎn)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沖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 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jīng)過困苦的煎熬,經(jīng)過歲月的浸泡,奮斗時埋下的種子終于發(fā)芽、成長,最后碩果累累。這是對勤勞的肯定,這是付出的回報。當我們在鳥語花香里,明月清輝下品嘗甜美的果實之時,我們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為作料,沖“蒼山雪綠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后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讀“gao(第三聲)”,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fā)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個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誘惑。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敗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過執(zhí)著,就會作繭自縛,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喪失了許多人生樂趣。所以,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不妨看得輕些淡些,不要讓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拋棄的重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因此,漢化程度很高的白族人,便把三道茶作為自己的一種飲茶習俗,隨著旅游的發(fā)展和文化的交融,三道茶也就以現(xiàn)在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了。
前年,我和媽媽來到云南省看望外婆。我游覽了美麗的洱海風光,當然,還少不了白族“三道茶”。
所謂白族“三道茶”,為“一苦,二甜,三回味”。每逢喜慶佳節(jié)或貴賓來臨,白族人民都要舉行“三道茶”儀式,依次向客人敬獻“苦茶”,“甜茶”和“回味茶”這三道茶。
主賓相敬,舉杯齊眉,不以解渴為目的',而是寄以興致和情感。其象征意義通常被概括為“一苦,二甜,三回味”。
這三道茶,頭道茶以大理特產(chǎn)的散沱茶為原料,用特制的砂罐于炭火上焙烤到黃而不焦,芳香襲人之時沖入滾燙開水而成。此茶是白族自制自飲時常用的烤茶型,以濃釅為佳,香苦宜人。
品之,苦味與藥苦相似。
二道茶是以大理名食乳扇、核桃仁片、紅糖為佐料,沖入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茶味香甜而不膩。
品之,其味確實甘甜可口、細而不膩。
三道茶以蜂蜜加少許椒、姜、桂皮為佐料,沖入“蒼山雪綠”煎制的茶水,以達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
品之,先微苦,后舌邊生津,至舌麻無比,的確是回味無窮。
這就像人生,先是苦,苦盡甘來,便是甜,老了,就沒有回味了。
人生一定要細細品嘗,否則苦盡甘來后就沒有回味了。不是嗎?
三道茶分別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表示經(jīng)過努力得來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有品味的。答案補充 三道茶起初只是寄托長輩對后輩的一種祝福。最早見于唐代徐霞客《滇游日記》,又據(jù)唐代樊綽《蠻書》記載,南詔中后期和大理國時期,佛教在大理興起,寺廟中提倡坐禪飲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歡飲茶止渴,使茶道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且白族中特殊的釋儒階層產(chǎn)生,因此,茶俗中開始融入了人生哲學的寄托,那時洱海一帶的民族已有飲茶習慣。元明清時,白族儒生大量出現(xiàn),讀書在白族農(nóng)村已蔚為風氣,三道茶象征人生哲理的趨向得到了加強和定型。廣大農(nóng)村居家中,多數(shù)人喜歡烤茶,在舉行婚禮時或酬謝幫忙的親朋好友時,專門加工“三道茶”。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如今白族三道茶已發(fā)展成茶文化之最,起到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的作用,并受到海內(nèi)外來客的青睞。
先說頭道茶,即苦茶。制作頭道茶的方法是,先把上好茶葉放入土陶罐中用文火烤,邊烤邊抖,直至茶葉微黃并發(fā)出清香味,后沖入開水,茶罐內(nèi)即發(fā)出聲響并冒出水泡。待水泡沫散去,陶罐內(nèi)即留下少許又苦又香的濃釅茶汁。頭道茶因開水沖入罐時有響聲,故又叫雷響茶。答案補充 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獨特禮俗。
據(jù)說,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種禮節(jié)。
而品茶,作為一種藝術,早在唐代的《蠻書》中就有記載,一千多年前的南詔時代,白族就有了飲茶習慣。
隨著生活的發(fā)展,它成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成了白族待客的獨特禮俗。
到了明代,以茶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的禮節(jié)。
當年徐霞客來大理時,也被這種獨特的禮節(jié)所感動。
在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記》中,對白族的這種品茶方式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p>
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于茶文化范疇之內(nèi)。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此外漢族地區(qū)也有三道茶的說法和傳統(tǒng),在江南傳統(tǒng)茶有三道,分別是鑊糍茶(甜茶)、烘豆茶(咸茶)和莫干黃芽(鮮青茶)。主要流行于浙江北部的杭州、嘉興、湖州及江蘇南部的蘇州、無錫和上海的部分地區(q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74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毫保存多久(白茶保存方法和時間)
下一篇: 生茶與熟茶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