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鶯山村隸屬云南省云縣的漫灣鎮(zhèn),地處漫灣鎮(zhèn)西南邊,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45公里,到鎮(zhèn)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海拔225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252毫米,該村屬于貧困村,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傈僳族、布郎族的混居地,農(nóng)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yè)為主,主要農(nóng)作物為茶和玉米等。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482畝,其中田地479.19畝,土地4002.81畝,人均耕地2.1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79.19畝,有效灌溉率為10.7%,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281畝,其中經(jīng)濟林果地4.02畝,人均經(jīng)濟林果地4.02畝,主要種植核桃、木瓜等經(jīng)濟林果;水面面積2560.04畝;荒山荒地21340畝,其他面積6340.96畝,有古茶樹等資源。
白鶯山位于臨滄云縣漫灣鎮(zhèn)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白鶯山地處云南瀾滄江西岸,隔江與無量山相望,背靠大丙山野生茶樹群落,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間,南北縱距6000米,東西橫距1.6千米。因常年云霧繚繞,白云縈繞,白鶯飛聚于此而得名。另外還有一個關(guān)于白鶯山的傳說,據(jù)說最早是叫白鷹山,常年有白色的鷹在此棲息,棲息在樹上宛若一朵朵的白花,因此被稱為白鷹山,但“鷹”經(jīng)常啄食附近村民的家禽,后來人們對白鷹進行了圍獵,白鷹就漸漸消失了。因此當?shù)厝税选苞棥备臑榱恕苞L”,便有了“白鶯山”的由來。該片區(qū)域草長鶯飛,水量充沛,土壤黏細,日照充足,空氣清新,是云南大葉茶種植生長的最佳環(huán)境。
在白鶯山古茶園,36個自然村鑲嵌在千畝古茶園中。村中有古茶,村邊種古茶,田邊地角皆古茶,滿山遍野是古茶,樹型巨大,枝葉茂盛。古茶樹類型多、規(guī)模大、栽培時間長,顯示了茶樹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進化過程,是茶葉栽培史的縮影,是茶樹起源的歷史見證,是開展茶樹起源與演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白鶯山茶樹資源十分豐富,在本地人的劃分上,茶分為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條子茶、白芽子茶、紅芽口茶、柳葉茶、藤子茶、勐庫茶等。本山茶應(yīng)屬于馴化型茶,而白芽子茶、紅芽口茶等是以群體種中的芽色、葉型不同而得名,二嘎子茶因其特征介于本山茶和栽培型之間而得名,二嘎子茶和黑條子茶根據(jù)條索、滋味、茶香等綜合判斷,有可能是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的雜交,白鶯山茶樹資源和品種豐富,是天然的茶樹基因庫。
白鶯山茶樹主要分布在村旁地邊,呈星狀分布,很少密集成片,茶樹多呈喬木狀生長,高大而粗壯,大茶樹中馴化型占一定比例,勐庫種一般要矮小一些。
本山茶特征:
條索黑細不亮,多梗少芽,葉沿齒少且淺,山野氣較強,杯底香較好,正常沖泡基本不苦澀,如沖泡太久會有少許苦味,湯中帶甜,香型不同于一般的栽培型茶,回甘尚好,湯質(zhì)較飽滿滑順,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整,葉、條索、口感滋味、香型、杯香都有明顯野茶特征,應(yīng)屬馴化型。
二嘎子茶特征:
條索色黑不亮,多梗少芽,較粗老,山野氣較強,杯底香較好,略苦,澀稍長,湯中帶甜,香型特別,回甘尚好,湯質(zhì)一般,湯色金黃帶紅,葉底黃綠勻整。條索、口感滋味、葉底香型等綜合品鑒,可能是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的自然雜交種,其總體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黑條子茶特征:
條索黑細不亮,多梗少芽,山野氣較強,杯底香好,略苦,但苦低于二嘎子茶,澀稍長,湯中帶甜,香型特別,回甘尚好,湯質(zhì)一般,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整G條索、口感滋味、茶香等相似于二嘎子,介于野生型或馴化型與栽培型之間,可能是自然雜交種,其特征偏向栽培型多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95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花茶忌隨便搭教你安全配花茶
下一篇: 月季花茶和玫瑰花茶的9個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