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近代詞人。字道希(亦作道羲
、道溪)
,號云閣(亦作蕓閣)
,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
、薌德
。江西萍鄉(xiāng)人
。出生于廣東潮州
,少長嶺南
,為陳澧入室弟子。
文廷式簡介
光緒初
,在廣州將軍長善幕中
,與其嗣子志銳、侄志鈞(二人即長敘之子
,瑾妃
、珍妃胞兄)交游甚密。光緒十六年(1890)
,成進(jìn)士
,授編修。二十年大考
,光緒帝親拔為一等第一名
,升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兼日講起居注
。文廷式志在救世
,遇事敢言,與黃紹箕
、盛昱等列名“清流”
,與汪鳴鑾、張謇等被稱為“翁(同龢)門六子”
,是帝黨重要人物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他力主抗擊
,上疏請罷慈禧生日“慶典”
、召恭親王參大政;奏劾李鴻章“昏庸驕蹇
、喪心誤國”
;諫阻和議,以為“辱國病民
,莫此為甚”
。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與陳熾等出面贊助康有為
,倡立強(qiáng)學(xué)會于北京
。次年二月,遭李鴻章姻親御史楊崇伊參劾
,被革職驅(qū)逐出京
。這一時期
,文廷式益潛心時務(wù),其《琴風(fēng)余譚》
、《聞塵偶記》
,記甲午、乙未間時事
、人物
,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
。革職歸里后
,撰有《羅霄山人醉語》,痛感“中國積弊極深”
、“命在旦夕”
,提出“變則存,不變則亡”
,鼓吹“君民共主”
,傾向變法,但又以為不可急切從事
。戊戌政變后
,清廷密電訪拿,遂出走日本
。二十六年(1900)夏
,回國,與容閎
、嚴(yán)復(fù)
、章太炎等滬上名流,參加唐才常在張園召開的“國會”
。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后
,清廷復(fù)下令“嚴(yán)拿”。此后數(shù)年
,文廷式往來萍鄉(xiāng)與上海
、南京
、長沙之間
,沉傷憔悴,寄情文酒
,以佛學(xué)自遣
,同時從事著述。這時期所著雜記《純常子枝語》40卷
,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

文廷式生平
文廷式15歲學(xué)詞
,晚年自言"三十年來,涉獵百家","志之所在
,不尚茍同"
。他批評浙派“以玉田(張炎)為宗”,“意旨枯寂
,后人繼之”
,“以二窗(吳文英號夢窗、周密號草窗)為祖禰
,視辛(棄疾)劉(過)若仇讎”
,尤為“巨謬”(《云起軒詞鈔序》)。他曾謂“百年詞派屬常州”(《繆小山前輩張季直修撰鄭蘇龕同年招飲吳園別后卻寄》詩其三)
。他強(qiáng)調(diào)比興寄托
,推尊詞體,與常州詞派相近
,但又不為所囿
,曾批評常州派推崇的詞人周邦彥“柔靡特甚,雖極工致
,而風(fēng)人之旨尚微”(《純常子枝語》卷十一)
。
文廷式成就
文廷式詞存150余首,大部分是中年以后的作品,感時憂世
,沉痛悲哀
。其〔高陽臺〕“靈鵲填河”、〔風(fēng)流子〕“倦書拋短枕”等
,于慨嘆國勢衰頹中
,還流露出對慈禧專權(quán)的不滿,對當(dāng)?shù)来蟪颊`國的憤慨
。他如〔木蘭花慢〕"聽秦淮落葉"抒寫男兒請纓
,揮劍龍庭的壯懷,〔翠樓吟〕《聞德占膠州灣而作》以三國時的陳登自比
,寄托其報國救世之志
,都激蕩著愛國的豪情。晚期詞作
,飄零之感與憂時之情交織
,出塵避世的情緒日趨明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睬迤綐贰场按喝随鼓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更曲折地表明了他不想?yún)⒓臃辞甯锩膽B(tài)度。文廷式的一些艷詞,風(fēng)格接近花間詞風(fēng)
;其撫時感事
,言志抒懷之作,則以蘇軾
、辛棄疾為宗
,或慷慨激越、抑郁幽憤
,或神思飄逸
、清遠(yuǎn)曠朗,大都借景言情
,托物詠志
,兼有豪放俊邁,婉約深微的特點(diǎ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沧S⑴_近〕"翦鮫綃"、〔摸魚兒〕"恁啼鵑苦催春去"
、〔永遇樂〕“落日幽州”
、〔鷓鴣天〕“萬感中年不自由”、〔鷓鴣天〕“璧滿花□世已更”
、〔水龍吟〕“落花飛絮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T作,都被譽(yù)為神似東坡
、逼肖稼軒之作
。在近代詞壇上,文廷式詞自成一家
,朱孝臧稱其"拔戟異軍成特起"
,"兀傲故難雙"(《□村語業(yè)》卷三)。
文廷式詞
,有門人徐乃昌刊本《云起軒詞鈔》和江寧王氏娛生軒影印家藏手稿本
,龍榆生重校集評《云起軒詞》后出,并附錄《文蕓閣先生詞話》等
。其詞尚有散見者
,〔卜算子〕“午枕怯輕寒”見于夏敬觀《吷庵詞話》,〔金縷曲〕“生小瑤宮住”見于郭則澐《清詞玉屑》
。
晚清官員 、詞人王鵬運(yùn)簡介
,王鵬運(yùn)所帶領(lǐng)的詞派是什么
?
簡介 王鵬運(yùn):原籍山陰(今浙江紹興)
,高祖王云飛遷家至廣西臨桂,父親王必達(dá)開始以臨桂縣籍應(yīng)試
,自此為臨桂人
。王必達(dá)歷任江西、甘肅等地知縣
、知府
、按察使等職。
他自號半塘老人
、半塘僧鶩
、鶩翁。時值壯年并不老為何取號老人呢
?他說:“古詩上云
,父母在,恒言不稱老
。余一身不幸
,幼年失母,中年失父
,令人心悲
,人不老心已碎,自稱老人是用來銘記我的不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我是父母的體魄所依,有父的一半
,有母的一半
,所以謂為半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貔i運(yùn)的愛妻曹氏先他而去
,雖無嗣,妻生前他不納妾
,妻亡后不續(xù)弦
。據(jù)說王鵬運(yùn)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推算他的八字,算命先生算后嘆道:“心高命平
,是半僧人命也
。”王鵬運(yùn)聽了
,就把半僧作為自己的號了
。一位老人為他占卜,曰“刻鵠類鶩”,意為本來想雕刻天鵝卻雕刻成了鴨子
。王鵬運(yùn)傷心地說:“我愧不能像天鵝一樣高飛藍(lán)天
,只好把自己當(dāng)成鴨子一樣藏在水草叢中,少惹事生非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运职漾F翁作為別號之一。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
,王鵬運(yùn)10歲時隨父到江西
。同治九年(1870)回原籍臨桂參加在桂林貢院舉行的廣西鄉(xiāng)試,中第28名舉人
。第二年進(jìn)京考進(jìn)士名落孫山
,之后滯留京城。十三年(1874)經(jīng)朋友引薦官內(nèi)閣中書
,期間六次科考
,均落榜。最后一次進(jìn)士落榜后
,已過三十而立之年
。
王鵬運(yùn)在內(nèi)閣中書任上十多年,到光緒十一年(1885)才提拔為內(nèi)閣侍讀
,先后直實(shí)錄館
。光緒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使,升禮科給事中
,轉(zhuǎn)禮科掌印給事中
。 彈劾諫諍有直聲,曾上書反對西太后和光緒帝駐蹕頤和園
、請辦京師大學(xué)堂等
,他還彈劾過上至各親王下至翁同等要臣,一生奏議等身
。他支持并參與康有為的改良主義運(yùn)動
,康有為未受知于光緒帝之前,奏折多由他代上
,屢次抗疏言事
,幾罹殺身之禍。光緒二十八年(1902)
,王鵬運(yùn)離京南下
,寓揚(yáng)州,主儀董學(xué)堂
,并執(zhí)教于上海南洋公學(xué)
,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因病在蘇州去世
,享年56歲。光緒三十二年(1906)家人將他的靈柩護(hù)送回桂林
,安葬在東郊王氏家族墓地
。
記載 鵬運(yùn),號幼霞
,自號半塘老人
,晚號鶩翁
。臨桂人
。同治九年,本省鄉(xiāng)試舉人
。十三年
,以內(nèi)閣中書分發(fā)到閣行走,旋補(bǔ)授內(nèi)閣中書
。久之
,升內(nèi)閣侍讀。先后值實(shí)錄館
,辦大婚慶典
,勞加三品銜,賞戴花翎
。光緒十九年七月
,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奉命巡視中城
,轉(zhuǎn)掌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
,升禮科給事中,轉(zhuǎn)禮科掌印給事中
。
二十二年春
,上奉皇太后駐蹕頤和園,鵬運(yùn)上書曰:竊自今年入春以來
,皇上恭奉皇太后駐蹕頤和園
,誠以聽政之暇,皇上得以朝夕承歡
,而事機(jī)之來
,皇太后便于隨時訓(xùn)迪。圣慈圣孝
,信兩得也
。況御園駐蹕,祖宗本有成憲
,如臣昧
,尚復(fù)何言
。然恢忱,以為皇太后園庭駐蹕
,順時頤養(yǎng)
,以迓祥和,誠天下臣民所至愿
,若皇上六飛臨駐
,揣時度勢,有不得不稍從緩圖者
,謹(jǐn)為我皇上敬陳之
。自和議既成之后,財匱民離
,敵驕國辱
,久在圣明洞之中,無俟微臣贅述
。恭讀去年四月朱諭
,我君臣當(dāng)艱苦一心,力圖自強(qiáng)之策
。至哉王言
。今日非力持堅苦之操,難策富強(qiáng)之效
。圣言及此
,真天下之福也。昔齊頃公敗于鞍
,歸而吊死問疾
,七年不飲酒食肉,而恃糝田以歸
。夫飲酒食肉
,何礙于政。史臣特舉人所至近易忽之處
,以狀其日不暇給之忱
。是以風(fēng)聲所樹,不必戰(zhàn)勝攻取
,鄰國畏沮之心自生
。實(shí)效先生,理固相因而至
。夫人情不遠(yuǎn)
,援古可以知今,而環(huán)伺綦嚴(yán)
,返觀能無滋懼
。臣非不知我皇上宵衣旰食
,在宮在園,同此勵精圖治
。然宸衷之痛苦
,左右知之,海內(nèi)臣民不能盡悉也
。在廷知之
,異域旅人不能盡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只蛞詼仵殖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為宸游之逸豫,其何以作四方觀聽之新
,杜外人覬覦之漸哉
。臣又聞皇上前次回還
,乙夜始入禁門
,不獨(dú)披星戴月,圣躬無乃過勞
,而出警入蹕之謂何
。亦非慎重乘輿之道。而今之頤和園
,與圓明園情形迥異
,其時承平百年,各署入直之廬
,百官待漏之所
,規(guī)模大備,相習(xí)忘勞
,今則蕪廢已逾三十年一切辦公處所
,悉皆草創(chuàng),俱未繕完
。大臣雖僅有憩息之區(qū)
,小臣之踟躕宮門,露立待旦者
,不知凡幾
。而綴衣趣馬,先后淖哂詵緶賭嗄字中
,更無論矣
。體群臣為九經(jīng)之一,亦愿皇上垂及之也
。又近讀邸鈔
,立山奉命管理圓明園
,皇上兩次還宮,皆至園少坐
,外間訛傳
,遂疑有修復(fù)之舉。臣愚以為值此時艱
,斷不至以有限之金錢
,興無益之土木。且借貸業(yè)已不貲
,更何從得此鉅款
。此不足為圣明慮,然臣因之竊有進(jìn)者
。當(dāng)同治改元之始
,御園甫經(jīng)兵燹,興葺非難
,乃竟聽其蕪廢
,豈憚勞惜費(fèi)哉。蓋欲使深宮不暇自逸之心
,昭示以薄海內(nèi)外
。是以數(shù)年之內(nèi),海宇敉平
,武功克蕆
。前事具在,圣謨孔彰
,伏愿皇上念時局之艱難
,體垂簾之德意,頤和園駐蹕
,請暫緩數(shù)年
。俟富強(qiáng)有基,經(jīng)營就緒
,然后長承色笑
,侍養(yǎng)湖山。蓋能先天下之憂而憂
,自能后天下之樂而樂
,其所謂以天下養(yǎng)者,不且比隆虞帝哉
。
疏入
,上欲加嚴(yán)譴,王大臣陳論至再
,意稍解
。徐曰:朕亦何意督過言官
,重圣慈或不懌耳。樞臣以鵬運(yùn)摺內(nèi)夾片附奏
,略謂鵬運(yùn)雖冒昧瀆奏
,亦忠愛微忱,臣等公同閱看
,尚無悖謬字樣
,可否吁恩免究,意在聲寬典之邀
,出自臣下乞請也
。疏留中。即日車駕恭詣圣安
,面奉懿旨:御史職司言事
,余何責(zé)焉。王大臣奉諭旨
,此后如再有人妄奏嘗試
,即將王鵬運(yùn)一并治罪。著即傳諭知悉
。鵬運(yùn)直諫垣十年
,疏數(shù)十上
,大都關(guān)系政要
,此尤犖犖大者。二十八年
,得請南歸
,寓揚(yáng)州。時艱日亟
,憤懣滋甚
。三十年春,以省墓道蘇州
,病卒
,年五十六。
鵬運(yùn)內(nèi)性篤
,接物和易
,能為晉人清談,閑涉東方滑稽
,往往一言雋永
,令人三日思不能置。甫通朝籍
,即不諧時論
,致身言路
,敢于抨擊權(quán)強(qiáng),夙不慊于津要
。之者復(fù)百計中傷之
,卒坎壩謔送盡2攀躲韌ǎ不獲竟其用。官內(nèi)閣侍讀
,兩屆京察一等
,不記名。給事中試俸期滿
,援例截取
,奉旨以簡缺道員用,如直省道府簡缺
,歸部銓或外補(bǔ)
。故事,京曹截取
,皆以繁缺用
,以簡缺用者,自鵬運(yùn)始
。鵬運(yùn)微尚蕭遠(yuǎn)
,書卷而外,嗜金石書畫
,亦不為意必
。唯精C詞學(xué),生平悃款抑塞
,一寄乎是
。其四印齋所刻詞,自南唐迄元若干家
。著有半塘定稿
,袖墨蟲秋味梨蜩知等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藾因編《清代七百名人傳》(第五冊)
作品
成就
王鵬運(yùn)初嗜金石
,20歲后始專一于詞,成就突出
,在詞壇聲望很高
,與鄭文焯、朱孝臧
、況周頤合稱為“晚清四大家”
。由于他大力倡導(dǎo)詞學(xué),且能獎掖后輩,著名詞人文廷式
、朱孝臧
、況周頤等均曾受其教益。他力尊詞體
,尚體格
,提倡“重、拙
、大”以及“自然從追琢中來”等
,使常州詞派的理論得以發(fā)揚(yáng)光大,并直接影響當(dāng)世詞苑
。況周頤的《蕙風(fēng)詞話》許多重要觀點(diǎn)
,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詞學(xué)的興盛
,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
其早年詞與王沂孫為近,多寫身世之感
,如〔百字令〕《自題畫像》等
。甲午至辛丑間(1898~1901)身為諫官,并與文廷式等唱和
,頗有傷時感事之作
,詞風(fēng)近辛棄疾。如〔祝英臺近〕《次韻道希感春》
、〔謁金門〕”霜信驟“
、〔滿江紅〕《送安曉峰侍御謫戍軍臺》等,蒼涼悲壯
,饒有壯夫扼腕之概
。他同朱孝臧、劉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詞》
,也不乏對國勢衰微的深沉悲憤。但是
,他的作品
,更多的還是反映了對清廷江河日下趨勢的無可奈何的哀嘆。有的詞用典過多
,不免流于晦澀
。
王鵬運(yùn)用了30年的時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痘ㄩg集》以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和《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
,又校刻《吳夢窗詞》。他用漢學(xué)家治經(jīng)治史的方法以治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珜彛驗閷W(xué)者所稱道
。
著有《袖墨集》
、《蟲秋集》、《味梨集》
、《鶩翁集》
、《蜩知集》、《校夢龕集》
、《庚子秋詞》
、《春蟄吟》、《南潛集》
,統(tǒng)名《半塘詞稿》
。晚年刪定為《半塘定稿》2卷,《剩稿》1卷
。
自序
半塘僧鶩者
,半塘老人也。老人今老矣
,其自稱老人時
,年實(shí)始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騿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老人泫然以泣作,而曰:禮不云乎:父母在
,恒言不稱老
。某不幸,幼而失怙
,今且失恃矣
。稱老,所以志吾痛也
。然則半塘者何
?曰:是吾父吾母體魄之所藏也。吾縱不能依以終老
,其敢一日忘之哉
!由是朋輩無少長,皆以老人呼之而不名
,悲其志也
。老人仕于朝數(shù)十年,所如輒不合。嘗娶矣
,壯而喪其偶
;生子又不育,嘗讀書應(yīng)舉子試矣
,而世所尊貴如進(jìn)士者
,卒不可得。家人以老人之郁郁于前
,冀其或取償于后也
;召瞽之工于術(shù)者,以老人生年干支使推之
。瞽猝然曰:是半僧人命也
。老人聞之則大慊,乃自號曰半僧
。老人之友為言官也
,嘗妄有所論列,其事為人所不易言
。老人之友
,有為老人危者,上疏之前夕
,為老人占之
,得刻鵠類鶩之繇。疏上
,幾得奇禍
,乃復(fù)自號“鶩翁”,曰:吾以傲夫卜
,而自匿其草者
。于是,三名者
,嘗隨所適以自名焉
。而其友以疑罪死于法,老人傷之曰:吾哀吾友
,吾忍忘吾鶩耶
!遂撮三者自名為“半塘僧鶩”云。嗟乎
!半塘者,老人之墓田丙舍也
。曩以仕于朝
,不得歸;今投劾去矣,又貧不能歸
;老人又以出世之志
,牽于身世,不得
。遂求得西方貝葉之書
,乃哆口瞠目不能讀,讀亦不能解
。惟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以遠(yuǎn)
;日浮沈于鷗鷺之間
,而默以自容,或庶幾焉
。是老人之名副其實(shí)者
,僅三之一耳,然則老人之遇
,亦可知矣
。
選錄
【 浣溪沙·題丁兵仆丈畫馬】
苜蓿欄干滿上林,西風(fēng)殘秣獨(dú)沈吟
,遺臺何處是黃金
?
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qū)枉抱百年心
,夕陽山影自蕭森
。
【 點(diǎn)絳唇 】
拋盡榆錢,依然難 *** 光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