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冽
唐代詩人
。生卒年未詳
,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南)人
。父挺
,乃高宗時宰相高智周外孫
。等進士第
,開元中
,歷侍御史
、司封考功二員外郎。天寶中
,歷禮
、吏、戶三部侍郎
,尚書左丞
。安史亂起,陷賊
,受偽職
,后不知所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圃姟反嬖娖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新唐書·陸象先傳 原文
陸元方,字希仲
,蘇州吳人
。陳給事黃門侍郎琛之曾孫。伯父柬之
,善書名家
,官太子司議郎。元方初明經(jīng)
,后舉八科皆中
。累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武后時
,使嶺外
,方涉海,風(fēng)濤驚壯
,舟人懼
,元方曰:“吾受命不私,神豈害我
?”趣使?ji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風(fēng)訖息。使還
,除殿中侍御史
,擢鳳閣舍人、秋官侍郎
。為來俊臣所陷
,后置不罪。遷鸞臺侍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坐附會李昭德,貶綏州刺史。擢天官侍郎
,兼司衛(wèi)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蜓云渌]引皆親黨
,后怒,免官
,令白衣領(lǐng)職
。元方薦人如初,后召讓之
,對曰:“舉臣所知
,不暇問讎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炙]其友崔玄?有宰相才
。后知無它,復(fù)拜鸞臺侍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后嘗問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
,大事當白奏
,民間碎務(wù),不敢以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扁柚迹鲁佑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進文昌左丞
,卒。
元方素清慎
,再執(zhí)政
,每進退群臣,后必先訪問
,外秘莫知
。臨終,取奏稿焚之
,曰:“吾陰德在人
,后當有興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衷唬骸拔岙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但領(lǐng)選久,耗傷吾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幸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生平所緘鑰者,歿后
,家人發(fā)之
,乃前后詔敕。贈越州都督
。
諸子皆美才
,而象先、景倩
、景融尤知名
。 象先器識沉邃
,舉制科高第
,為揚州參軍事。時吉頊與元方同為吏部侍郎
,頊擢象先為洛陽尉
,元方不肯當,頊曰:“為官擇人
,豈以吏部子廢至公邪
?”卒以授。俄遷監(jiān)察御史
。累授中書侍郎
。景云中,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監(jiān)修國史
。
初,太平公主謀引崔湜為宰相
,湜曰:“象先人望
,宜干樞近,若不者
,湜敢辭
。”主不得已為言之
,遂并知政事
。然其性恬靜寡欲,議論高簡
,為時推向
。湜嘗曰:“陸公加於人一等
。”公主既擅權(quán)
,宰相爭附之
,象先未嘗往謁;及謀逆
,召宰相議
,曰:“寧王長,不當廢嫡立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笙仍唬骸暗鄣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何也
?”主曰:“帝有一時功,今失德
,安可不廢
?”對曰:“立以功者,廢必以罪
。今不聞天子過失
,安得廢?”主怒
,更與竇懷貞等謀
,卒誅死。時象先與蕭至忠
、岑羲等坐為主所進
,將同誅,玄宗遽召免之
,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以保護功,封兗國公
,賜封戶二百
。
初,難作
,睿宗御承天樓
,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
,不者去
!”於是有投名自驗者。事平
,玄宗得所投名
,詔象先收按
,象先悉焚之。帝大怒
,欲并加罪
,頓首謝曰:“赴君之難
,忠也
。陛下方以德化天下
,奈何殺行義之人
?故臣違命
,安反側(cè)者
,其敢逃死
?”帝寤
,善之
。時窮治忠
、羲等黨與,象先密為申救
,保全甚眾
,當時無知者。
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劍南按察使
,為政尚仁恕。司馬韋抱真諫曰:“公當峻撲罰以示威
,不然
,民慢且無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鹪唬骸罢谥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刑法以樹威乎?”卒不從
,而蜀化
。累徙蒲州刺史,兼河?xùn)|按察使
。小吏有罪
,誡遣之,大吏白爭
,以為可杖
,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遠,謂彼不曉吾言邪
?必責(zé)者
,當以汝為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罄魬M而退
。嘗曰:“天下本無事
,庸人擾之為煩耳。第澄其源
,何憂不簡邪
?”故所至民吏懷之。
入為太子詹事
,歷戶部尚書
,知吏部選事,母喪免
。起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遷太子少保。卒
,年七十二
,贈尚書左丞相,謚曰文貞
。始
,象先名景初
,睿宗曰:“子能紹先構(gòu)
,是謂象賢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速n名焉
。 弟景倩為撫溝丞
。河南按察使畢構(gòu)覆州縣殿最
,欲必得實。有吏言狀曰:“某強清
,某詐清
,惟景倩曰真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K監(jiān)察御史
。
景融長七尺,美姿質(zhì)
,寬中而厚外
。博學(xué),工筆札
。以陰補千牛
,轉(zhuǎn)新鄭令,政有風(fēng)績
,累遷工部尚書
、東京留守
。卒,贈廣陵郡都督
。景融於象先
,后母弟也。象先被笞
,景融諫
,不入,則自楚
,母為損威
,人多其友。四世孫希聲
。
希聲博學(xué)善屬文
,通《易》、《春秋》
、《
老子》
,論著甚多。商州刺史鄭愚表為屬
。后去
,隱義興。久之
,召為右拾遺
。時憸腐秉權(quán),歲數(shù)歉
,梁
、宋尤甚。希聲見州縣刓敝
,上言當謹視盜賊
。明年,王仙芝反
,株蔓數(shù)十州
,遂不制。擢累歙州刺史
。昭宗聞其名
,召為給事中,拜戶部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在位無所輕重,以太子少師罷
。李茂貞等兵犯京師
,輿疾避難
。卒,贈尚書左仆射
,謚曰文
。元方從父余慶。
余慶
,陳右衛(wèi)將軍珣孫
,方雅有祖風(fēng)。已冠
,名未顯
,兄玄表唶曰:“爾名宦不立,奈何
?”余慶感激
,閉戶誦書三年,以博學(xué)稱
。舉制策甲科
,補蕭尉。累遷陽城尉
。武后封嵩山
,以辦具勞,擢監(jiān)察御史
。圣歷初
,靈、勝二州黨項誘北胡寇邊
,詔余慶招慰,喻以恩信
,蕃酋率眾內(nèi)附
。遷殿中侍御史、鳳閣舍人
。后嘗命草詔殿上
,恐懼不能得一詞,降左司郎中
。久之
,封廣平郡公、太子右庶子
。
余慶於寒品晚進
,必悉力薦藉。人有過
,輒面折
,退無一言
。開元初,為河南
、河北宣撫使
,薦富春孫逖、京兆韋述
、吳興蔣冽
、河南達奚珣,后皆為知名士
。遷大理卿
。終太子詹事,謚曰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派期w貞固、盧藏用
、陳子昂
、杜審言、宋之問
、畢構(gòu)
、郭襲微、司馬承禎
、釋懷一
,時號“方外十友”。余慶才不逮子昂等
,而風(fēng)流敏辯過之
。
初,武后時
,酷吏用事
,中宗朝,幸臣貴主斜封大行
,啗利嗇禍之人
,與相乾沒,雖亟貴驟用
,而戮不反踵
。余慶以道自將,雖仕不赫赫
,訖無悔尤
。 子璪,字仲采
。舉明經(jīng)
,補長安尉,以清干稱
。開元初
,中朝臣子弟不任京畿,改新鄉(xiāng)令
,人為立祠
。用按察使宇文融薦,遷澠池令
。累遷兵部郎中
,柬躭騎使。還
,除洛陽令
,時車駕在洛,摧勒奸豪
,人不敢犯
,為中書令蕭嵩所器。嵩罷
,佗宰相俾陰廉嵩短
,璪曰:“與人交,過且不可言
,況無有邪
?”以是忤貴近,出為太原少尹
。累徙西河太守
,封平恩縣男。屬邑多虎
,前守設(shè)檻阱
,璪至,徹之
,而虎不為暴。
關(guān)于王昭君和太平公主的詩詞 急求
1
、昭君也有詩作傳世
。王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
,有鳥處山
,集于芭桑。
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行云
,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
,身體摧藏
,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
雖得委禽
,心有徊惶,我獨伊何
,來往變常
。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
,高山峨峨
,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
,進阻且長
,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于的職位
,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年輕的單于對王昭君更加憐愛
,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
,長女叫云
,次女叫當,后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
,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jīng)三十二歲
,正是絢爛的盛年
,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
,對于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guān)系
,著實產(chǎn)生了不少溝通與調(diào)和的作用!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
,多次奉命出使匈奴
,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這位太皇太后就是漢元帝的皇后
,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
,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后玩了一套所謂堯
、舜
、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
權(quán)
,建立“新”
。可惜匈奴單于認為“不是劉氏子孫
,何以可為中國皇帝
?”于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 眼看自己創(chuàng)造的和平歲月毀于一旦
,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墓地至今尚在
,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jù)說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黃
,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
,所以叫“青冢”
。
2
、新中國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
,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jié)性的評價
,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
、行動作了贊頌
。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云
,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jié)一致的愿望。
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
3、李白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漢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
。
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
。
漢月還從東海出
,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沒胡沙
。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
昭君拂玉鞍
,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
,明朝胡地妾
。
4、李白 《雜曲歌辭·于闐采花》
于闐采花人
,自言花相似
。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
乃知漢地多名姝
,胡中無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
,無鹽翻在深宮里
。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
5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明妃風(fēng)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yīng)四星
。
只得當年備宮掖
,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
,知屈那教配虜庭
。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
6
、皎然 《恨意聯(lián)句》
同心同縣不相見, --疾(失姓) 獨采蘼蕪詠團扇
。
--嚴伯均 莫聽東鄰搗霜練
, --皎然 遠憶征人淚如霰
。
--澄(失姓) 長信空階荒草遍, --從心(失姓) 明妃初別昭陽殿
。
--杭(失姓)
7
、李白 《王昭君二首》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
一上玉關(guān)道
,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
,明妃西嫁無來日
。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
生乏黃金枉圖畫
,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
,上馬啼紅頰
。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
8
、陳子昂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邊地?zé)o芳樹,鶯聲忽聽新
。
間關(guān)如有意
,愁絕若懷人。
明妃失漢寵
,蔡女沒胡塵
。
坐聞應(yīng)落淚,況憶故園春
。
9
、杜甫 《詠懷古跡五首》
支離東北風(fēng)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哀時且未還
。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
翠華想像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
福移漢祚難恢復(fù)
,志決身殲軍務(wù)勞。
10
、楊凌 《明妃怨》
漢國明妃去不還
,馬馱弦管向陰山。
匣中縱有菱花鏡
,羞對單于照舊顏
。
11、胡曾 《詠史詩·漢宮》
明妃遠嫁泣西風(fēng)
,玉箸雙垂出漢宮
。
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
。
12
、楊凌 《琴曲歌辭·明妃怨》
漢國明妃去不還
,馬駝弦管向陰山。
匣中縱有菱花鏡
,羞對單于照舊顏
。
13、蔣冽 《巫山之陽
,香溪之陰
,明妃神女舊跡存焉》
神女歸巫峽,明妃入漢宮
。
搗衣馀石在
,薦枕舊臺空。
行雨有時度
,溪流何日窮
。
至今詞賦里,凄愴寫遺風(fēng)
。
14
、李白 《于闐采花》
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
明妃一朝西入胡
,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名姝
,胡中無花可方比
。
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
。
自古妒蛾眉
,胡沙埋皓齒。
15
、杜牧 《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
,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
16、顧況 《劉禪奴彈琵琶歌(感相國韓公夢)》
樂府只傳橫吹好
,琵琶寫出關(guān)山道
。
羈雁出塞繞黃云,邊馬仰天嘶白草
。
明妃愁中漢使回
,蔡琰愁處胡笳哀。
鬼神知妙欲收響
,陰風(fēng)切切四面來
。
李陵寄書別蘇武
,自有生人無此苦。
當時若值霍驃姚
,滅盡烏孫奪公主
。
17、白居易 《昭君怨》
明妃風(fēng)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應(yīng)四星
。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
見疏從道迷圖畫
,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
,不須一向恨丹青。
18
、劉威 《尉遲將軍》
天仗擁門希授鉞
,重臣入夢豈安金。
江河定后威風(fēng)在
,社稷危來寄托深
。
扶病暫將弓試力,感恩重與劍論心
。
明妃若遇英雄世
,青冢何由怨陸沉。
19
、白居易 《春聽琵琶
,兼簡長孫司戶》
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