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 俞樾寫的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這一段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別其師.師曰:“外官不易為,宜慎之.”其人曰:“某備有高帽一百,逢人輒送其一,當(dāng)不至有所齟齬也.”師怒曰:“吾輩直道事人,何須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師頷其首曰:“汝言亦不為無見.”其人出,語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清·俞樾《俞樓雜纂》)
世俗把喜歡別人當(dāng)面阿諛的人稱為:喜歡戴高帽子.有一個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當(dāng)官,臨行時,去向他的老師道別.老師說:“外地的官不好做,應(yīng)當(dāng)謹(jǐn)慎一些.”那人說:“我準(zhǔn)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頂,可能不會和人產(chǎn)生矛盾了吧.”老師生氣地說:“我們讀書人應(yīng)該直率待人,何必給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說:“天下像老師您一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微微點頭說:“你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那個人告別出來,對人家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現(xiàn)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注釋】①諛:奉承.②適:遇到、逢到.③齟齬(jǔyǔ):上下牙齒不齊.比喻意見不合,產(chǎn)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對待.⑤歟:呢.句末疑問語氣詞.⑥頷首:點頭.
這里的高帽即為名詞的本義,高帽子
悼亡詩的俞氏詩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
,德清俞氏是江南赫赫有名的一個文化世家,俞樾
、俞陛云、俞平伯的學(xué)術(shù)與文學(xué)成就素來受人敬仰
。作為俞氏家族崛起的關(guān)鍵人物俞樾(1821~1907)
,道光三十年(1850)進(jìn)士
,曾任翰林院編修
,咸豐五年(1855)放河南學(xué)政
,次年即被御史曹澤(登庸)彈劾試題割裂
,革職回京。俞樾仕途生涯只有短短三年
,凌云之志未能實現(xiàn)
,然“拼命著書”的他為我們留下了近五百余卷的《春在堂全書》及其他著作
,《群經(jīng)平議》
、《諸子平議》諸書奠定了俞樾清末樸學(xué)大師的地位
。俞樾曾先后主講蘇州紫陽書院
、上海求志書院
、上海詁經(jīng)精舍
、歸安龍湖書院等
,并主杭州詁經(jīng)精舍講席三十一年之久
,桃李遍天下
,弟子中有徐琪
、章太炎
、吳昌碩諸名人
,“晚年足跡不出江浙
,聲名溢于海內(nèi)
,遠(yuǎn)及日本
,文士有來執(zhí)業(yè)門下”
。俞樾在近代日本是廣受景仰和推崇的人物
,日本人不但將之與晚清重臣李鴻章相提而論
,甚至把他與其恩師曾國藩等而視之。而且“直到今天
,俞樾之名在日本文學(xué)界,幾乎無人不知”。 俞樾之孫俞陛云(1868~1950)
,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編修
。德清自清朝以來,狀元榜眼各二
,唯缺探花,俞陛云完成了三鼎甲
,俞樾有云:“吾孫彌其缺
,如鼎三其趺
。遂令邑人口
,藉藉南埭俞”(《曲園自述詩》)
。二十八年出任四川副主考
,翌年應(yīng)經(jīng)濟(jì)特科復(fù)試
,名列一等
。民國元年(1912)俞陛云出任浙江省圖書館監(jiān)督
,三年(1914)聘為清史館協(xié)修,任《清史稿》“兵志”和“列傳”編撰官
。俞陛云幼承家學(xué),受祖父俞樾親自指導(dǎo)
,《曲園課孫草》一書就是俞樾為俞陛云所作
。俞陛云在文學(xué)
、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
,尤精于詩詞
,著有《小竹里館吟草》
、《樂青詞》、《蜀?詩記》
、《詩境淺說》
、《詩境淺說續(xù)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娋硿\說》及《續(xù)編》和《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二書
,是兩部比較有特色的唐詩和詞的選本
,而且解釋精辟
,有功于初學(xué)
,在當(dāng)代仍盛行
。 俞平伯(1900~1990)
,俞陛云之子,俞樾曾孫
,1915年入北平大學(xué)
,畢業(yè)后曾在燕京大學(xué)
、清華大學(xué)
、北京大學(xué)
、北平大學(xué)
、中國學(xué)院等校任教。他不但“對于舊詞曲的造詣極深
,同時又是提倡新體詩的最早的一個人。所著《冬夜》
、《西還》兩集
,風(fēng)靡初期的白話詩壇”
。除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
,俞平伯在學(xué)術(shù)上也頗有建樹。俞平伯“研究古典文學(xué)是從小說開始”
,散文集中收有不少如《談中國小說》
、《談〈水滸傳〉七十回本之有無》、《〈三國演義〉與毛氏父子》等有關(guān)小說考述的文章
。繼胡適《紅樓夢考證》之后,俞平伯發(fā)表了《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
,五十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
,是“新紅學(xué)”的代表作之一,之后終其一生
,不斷進(jìn)行《紅樓夢》研究。俞平伯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亦是有目共睹
。 俞氏一家不但在學(xué)術(shù)上堪為人范,斯文一脈
,而且還有一個讓人敬佩的地方
,就是夫婦相敬如賓
,伉儷情深
。 道光七年(1827)
,俞樾七歲
,求婚于舅氏平泉公第四女
。道光十九年(1839)
,俞樾與外姊姚氏完婚,寫詩志曰:“催妝詩賦小春天
,莫悵秋風(fēng)未著鞭。但使登堂得佳婦
,何妨攀桂緩今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矏傊橐缬谘员怼
;楹蠖朔虺獘D隨,感情深厚
。曲園里有曲池
,曲池中有小浮梅檻,“僅容二人促膝”
,夏日時,俞樾與姚夫人坐其中閑話古今
,出入詩史小說,《小浮梅閑話》就是二者夏日閑談的成果。雖然《小浮梅閑話》的文字是枯燥的
,但透過文字,我們看到的是俞樾與姚夫人的伉儷情深
。俞樾后來雖名揚(yáng)海內(nèi)外
,但在那個戰(zhàn)亂頻繁
、社會動蕩的年代
,他的家庭飽受亂離之苦
,在《春在堂詞錄》卷二《調(diào)笑令》中
,俞樾提到自己四歲遷居臨平鎮(zhèn)
,“輒數(shù)歲一徙井陵
,仕宦遷移,兵戈奔走
。越至今行年四十有九,而移居已三十一次
,萍梗飄零,仍無定所”
。而姚夫人就隨著俞樾到處漂泊
,患難與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膀塑B相依四十秋,今年六十正平頭
。算來生日無多日
,竟不人間兩日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叭杖蘸畯N數(shù)米炊
,偶呼小婢助操持
。至今頭白門生在,及見當(dāng)年作苦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拔鍙埩潜緛砉裕嗍滦心隇槲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自向叢辰問兇吉
,累君逢午必持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百哀篇》)姚夫人去世后
,俞樾百般思念
,以悲切的心情寫下《百哀篇》(《俞樓雜纂》卷四十一)一百首感懷
,取元稹“貧賤夫妻百事哀”之意
。詩中追憶了姚夫人與自己患難與共以及二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思念與悲哀之情溢于字表:“莫向空帷哀永逝
,相逢地下料非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ⅰ笆謺督饎偨?jīng)》為內(nèi)子資冥福”(《春在堂全書錄要》)
。姚夫人的去世對俞樾打擊巨大,葬姚夫人于右臺仙館后
,俞樾自營生壙于其左
,并且筑屋其旁
,曰“右臺仙館”
,以此悼念姚夫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皟?nèi)子姚夫人卒,余感念不已
,冀有所見
,而竟杳然
,雖每夕必夢
,然止是《周禮》所謂思夢耳
,非果其魂魄之入夢也”(《右臺仙館筆記》卷一二第三十六則)
。俞樾終其身未置一妾,姚夫人逝世后也未續(xù)娶
,這以俞樾的時代和地位來說,是相當(dāng)難得的
。元稹原配夫人韋蕙叢死后,“惟將終夜長開眼
,報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懷三首》之三),發(fā)誓不再娶
,但不久即再婚
。與之相比,俞樾可謂言行一致
,稱得上是真正的至情之人
。 俞陛云之偶彭見貞,為尚書彭玉麟長孫女
,頗有才華,善書法
,孝且賢
。光緒三年(1877)
,彭玉麟養(yǎng)疴西湖
,俞樾攜陛云相見
,彭公大悅
,同年勒少仲做媒,為聘之
。后因姚夫人卒,俞樾意興闌珊
,體弱多病
,十分盼望孫兒早日成婚,以慰晚年
,遂一再向彭公要求早娶
,在俞樾殷切要求下,彭公應(yīng)允
。二人于光緒七年(1881)拜堂成親
,但不圓房
,陛云時年十三歲
,彭氏大陛云兩歲,“同拜堂前
,長短略相等,親友眾觀
,以為佳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彭氏即回湖南彭公處居住
,直至二三年后方正式成婚
。據(jù)俞平伯之子俞潤民書所言
,二人剛成親時
,經(jīng)常在閨房里像孩童般嬉耍
,“情意相投
,閨房靜好,從無齪齬”
。陛云本為俞樾次子祖仁子,因長子紹萊卒無子
,遂為紹萊后
。彭氏周旋二姑間
,得二姑歡心
,處置家事井井有條
。彭氏生二女
,因病不育
,欲為陛云置妾
,陛云不悅,遂用己資為置一妾(《孫婦彭氏傳》
,《春在堂雜文》五編卷三)
。然紅顏薄命,光緒二十年(1894)彭氏病故。彭氏葬于右臺山麓墓地
,安葬之次日
,俞陛云在風(fēng)雨中坐墓前竟日
,紀(jì)以詩曰:“華屋山邱盡目前
,深深埋玉錮重泉
。紅杉春影銷胡蟪
,黑月秋原響杜鵑。到此忍憑無鬼論
,歸根終遇有情天。霓衣風(fēng)馬還稍待
,同穴心期盼暮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文?1月俞樾為陛云續(xù)娶次女繡孫之第六女許之仙為妻(即俞平伯生母)
。俞陛云于夫人彭見貞去世后
,寫下悼亡詩《絢華室詩憶》
,序云:“不有哀詠
,胡達(dá)幽忱
,芳籬郁郁
,慟君于錦瑟弦旁
,瓊玖珊珊,遲我于華鬘天上
。”回憶了彭見貞生前情景及自己的哀思
。彭氏病篤時,俞陛云為作《病榻瑣記》
,以存其情貌:“婦之病久矣
,人不能無病也,人又自有命也
。余以其賢
,謂命必相之
,病不足慮
,乃竟以病亡矣
。當(dāng)病革時
,余不忍其人將亡而情狀語言與之俱亡
,為作《病榻瑣記》
,凡十有五日,今錄成一冊
,告之以詩。天促其命而余永其情
,情不能與命爭,命亦不能強(qiáng)奪余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眽壕怼肚樵姟酚性疲骸扒樘觳挥脣z皇補(bǔ)
,留取情詩壓千古
。情隨詩筆空中來
,筆花香孕相思胎
。詩是后天生,情是先天結(jié)
。詩誠不破情不亡,情海不枯詩不滅
。詩以情為根,沈沈黃壤追精魂
;情以詩為翼
,遮空純作凄涼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诠饩w二十年
,發(fā)出這么強(qiáng)烈的情的呼喊
,俞陛云對夫人的真情可見一斑
。 俞平伯的夫人許寶馴
,是俞平伯生母許之仙的侄女
,幼隨任高麗國仁川領(lǐng)事的父親前往高麗國
。回國后
,曾居蘇州,時常到俞家與俞平伯姐弟玩耍
,可謂青梅竹馬
。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結(jié)婚
,俞平伯時年十八
,許寶馴長他四歲。出身名門的許寶馴琴棋書畫皆能
,而且會唱昆曲,也會制譜
;中年以后,又自學(xué)工筆畫
,多才多藝且又溫柔賢惠
。結(jié)婚后夫妻感情深厚
,從俞平伯的一篇日記可見出二人新婚的甜蜜:“乘早車入京
,環(huán)(俞夫人)立樓前送我
,想車行既遠(yuǎn)
,尚倚立欄桿也
。不敢回眸
,惟催車速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崞讲驄D二人情趣相投
,經(jīng)常詩詞唱和,而且許寶馴還經(jīng)常為俞平伯的創(chuàng)作進(jìn)行抄謄
,夫妻二人的配合可謂默契。1922年
,俞平伯創(chuàng)作出版的第一部新詩集《冬夜》,就曾由夫人親手謄寫過兩遍
。俞平伯在《〈冬夜〉自序》中感謝道:“我又承蒙長環(huán)君為我抄集原稿至于兩次
,這也是我應(yīng)該致謝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崞讲谏⑽闹幸捕啻位貞涀约号c夫人的甜蜜生活
。1935春
,俞平伯夫婦成為昆曲谷音社的成員。1956年
,北京昆曲研習(xí)社成立,俞平伯任主任委員
。閑暇時,俞平伯填詞
,許寶馴依照昆腔制譜并演唱
,可謂是夫唱婦隨的神仙眷侶
。 十年動亂打破了俞平伯夫婦詩詞唱和
、曲畫互娛的平靜生活
。1969年底
,已七十高齡的俞平伯隨中國科學(xué)院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部文學(xué)研究所,下放到河南干校
。相濡以沫五十二年的許寶馴決定陪同在旁
,這對久遭磨難的俞平伯是極大的安慰。在河南干校農(nóng)家小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