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濟,1768,1835,浙江嘉興人。清代金石學家、書法家。字叔未,一字說舟,號竹田,又號海岳。嘉慶舉人。學有根底,詩文并美。工書善畫。家中收藏極富,因而精于鑒賞考證??瑫嗳》?、褚。行書多取米芾。篆隸皆上溯周秦漢魏,其中最具特色的應是行、楷書,冠絕當時?!肚迨妨袀鳌贩Q“叔未書,法南宮,草隸獨出冠時”。著有《金石文字》、《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清儀閣金石題識》、《清儀閣古印偶存》、《桂馨堂集》等。傳世書跡頗富。《王鐸書畫合壁卷跋》,書于道光十七年(1837),紙本墨跡。行書。凡10行,共162字。高32.5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從張廷濟所書此幅作品看,他執(zhí)筆較高,腕力十分穩(wěn)健。運筆自然,不失中鋒。尚有幾處欲斷還連,筆斷意連,更顯得其態(tài)隨意。具有自然流動美之感。結構茂密,向心力強。筆力遒勁,似有米芾筆意,亦頗具有書卷之氣。張氏又擅長章法,整幅布局上的輕重、強弱,及隔字跳躍則是他的獨到之處。
◇作品賞析◇
張辛(1811~1848)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鹽人.張燕昌從子,張廷濟侄,嘗為廷濟刻印,極受稱賞.廷濟清儀閣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窺珍秘,其藝日進.兼善刻竹,蒼勁渾樸,別有生趣.
吳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字圣俞,又字曬予,江蘇武進人.曾學於李兆洛,工篆,隸書.能晝花卉,魚鳥,得惲壽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見金石文字,秦漢碑版極多,故所作多字印與筆晝繁復之字,處理妥貼舒暢.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著有《續(xù)三十五舉》及《適園印存》二卷,《適園印印》四卷.
陳介祺(1813~1884)清代篆刻家,鑒別家.字壽卿,號簠齋,別號海濱病叟,山東濰縣(今濰坊)人.富收藏,精鑒別.工書法,以顏真卿筆意出入鐘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與吳式芬,潘祖蔭,吳云,吳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鐘,名其齋曰「十鐘山房」.又以三代璽及秦漢印萬馀方,輯成《十鐘山房印舉》.
胡震(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號鼻山,別號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嶺長,浙江富陽人.對篆,隸之學,造詣均深,尤工隸書.所作有亂頭粗服,天真自然之致.與錢松往還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滬上.
錢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末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書法,能山水,花卉.精鑒別,工篆刻,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漢印二千方,所刻雄渾淳樸,在浙派中別具面目.著有《未虛室印譜》,《鐵廬印譜》.傳世晝跡有咸豐七年(1857)作《梅竹圖》軸,圖錄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黃子久山水圖》軸,圖錄於《金石家書晝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圖》軸,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欣賞
江尊(1818~1908)清代篆刻家.字尊生,號西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寓吳中.工篆刻,為趙之琛弟子,傳乃師衣缽.戴熙,黃谷原為其作《西谷圖》卷,均名流題詠.
孫三錫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寵,號懷叔,別號碧壺生,華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說晚徙海鹽;平湖,海鹽,明清時均屬嘉興府.官陜西蟄厔縣丞.工書法,學孫過庭.善刻竹;篆刻師陳鴻壽,渾樸遒勁,頗有韻致.善晝花鳥,為江介門生,亦清麗絕俗.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疊,又號袖海,別號金疊山民,似魚室主,馀糧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隸,常用《吳紀功碑》體勢入印,在吳熙載,趙之謙外,能另辟面目.刻款運刀熟練,不加修飾,有生辣遒勁之致.著有《金疊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賞
趙之謙(1829~1884)清末篆刻家,書晝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偽叔,號悲盦,憨寮,無悶,鐵三,梅盦,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文宗咸豐九年(1859)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博古通今,與文人周白山(字雙庚,號四雪,馀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學浙,院二派,后突破秦漢璽印規(guī)范,吸取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講究,吉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chuàng)新格,印側刻晝像,亦屬首創(chuàng).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二派,一度去揚州鬻字,未得時賞,折回后苦心精思,悟徹書畫合一之旨,求筆訣於古今人書,得包世臣,張琦的論著,而知鉤捺拒送,萬毫齊力之法,遂專力於篆隸八分,參以六朝造像,隸書師法鄧石如,以魏碑筆勢寫行書,日臻神妙,創(chuàng)立自己面目.擅晝花卉蔬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濟,李鱔諸家而抒出已意,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傳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圖》軸,《菊花圖》軸,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繡球圖》軸,《山茶梅石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二金蝶堂印譜》,《補環(huán)字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曾總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華書局出版《趙偽叔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王石經(jīng)(1833~1918)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別署甄古齋主,山東濰縣人.與同里陳介祺交善,得窺其所藏三代器物,璽印,陶,瓦等,因對三代,秦漢文字,極有研究.所作篆法運刀,能合古制.刻古璽,有三代鼎彝末經(jīng)剔刷的款識之生辣感.治漢印,規(guī)炬準繩,寧靜平穩(wěn),頗有清氣,惜呈疲軟.著有《甄古齋印譜》(又名《西泉印存》).。
胡钁(1840~1910)清代篆刻家.字匊鄰,號老匊,匊,一作菊,別號晚翠亭長,浙江崇德(今桐鄉(xiāng))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統(tǒng)二年,享年七十一歲.工詩,善書,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匠心獨運能於疏落中見緊湊,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壇記》及《醴泉銘》不失神韻.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潔取勝,而著眼傳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儲》
在石交亭東北側不遠處,就是西泠印社的第一個建筑物——仰賢亭。
仰賢亭原為明代古跡,但年久為墟?,F(xiàn)有建筑為1905年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所建,是一個封閉式建筑小品,粉墻黛瓦,古樸雅致。仰賢,望文生義,仰前賢之功德,慕道德之文章。它是早年間西泠印社專事祭祀已故印人的地方。
仰賢亭面積不大,飛檐斗拱,小巧玲瓏,南面進出,外襯一對開護欄,高約一米,兩旁各有一半圓形洞門可進出。敞開的門,可使亭內一年四季沐浴著西湖的陽光雨露。仰賢亭正中安放有一張石圓桌、一條石凳。石桌周圍長約八尺五寸,邊緣厚約三寸,上面刻篆書銘文一篇:“龍泓印學開南宗,一燈相續(xù)傳無窮,二篆八分校異同,和神如坐春風中?!痹阢懳牡挠疫呯澯小靶y(tǒng)二年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銘,王壽祺篆,葉銘監(jiān)造,吳隱刻石”款識。
西泠印社尊崇的對象,乃浙派篆刻之鼻祖、西泠八家之首丁敬,進而泛指已故印人,且沒有特定的地域、門派之分,以此祭祀此前的印壇名流先賢。敬奉的丁敬身大像碑,嵌于壁間以供后人瞻仰,這塊碑由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所畫,吳隱摹刻。除丁敬外,還有鄭板橋、趙之謙等印人的石刻畫像和題贊,亭的三面都懸有匾額,其中正面園洞門門楣“仰賢亭”匾額為趙樸初題寫,東門“仰賢亭”匾額由王個簃書,南墻外“仰賢亭”匾額是1979年9月沙孟海書。
仰賢亭西面外壁有張景星撰、王壽祺篆書《西泠印社記》一篇,此篇為《西泠印社記》第四篇。石高二米,寬43厘米,共15行,每行45字,額為隸書,一行。
仰賢亭北墻邊有一石碑《重建數(shù)峰閣碑記》。
亭內左右壁上還有十六塊刻石,第一石篆書為吳昌碩題“印人畫像”四字,二、三石為吳隱撰序。印社集刻二十八印人畫像碑(丁敬、高風翰、金農、鄭板橋、汪啟淑、桂馥、張燕昌、鄧石如、蔣仁、黃鉞、巴慰祖、黃易、奚岡、伊秉綬、陳豫鐘、文鼎、陳鴻壽、張廷濟、包世臣、屠倬、趙之琛、楊澥、吳讓之、吳咨、錢松、徐三庚、趙之謙、釋達受),“述其事跡,系以傳替,按年次而編摹。求形容于仿佛,一堂濟濟”,畫像按年次而編。
仰賢亭中所設,以金石人特有的方式表現(xiàn)了西泠印社初創(chuàng)的歷史傳統(tǒng),不落俗套,呈現(xiàn)出典雅古樸的文化氣息。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1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袁耀
下一篇: 費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