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轂,公元1508年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畫家,字叔寶,號馨室,幼孤貧少學,壯歲始讀書。擅畫山水,師從文徽明,取景多江南庭園景色。畫風溫和穩(wěn)健。編有《吳都文粹》等。
◇作品賞析◇
明 錢轂 晴雪長松圖
錢轂 虎丘前山圖
錢轂 蘭亭修契圖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后”,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xiàn)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漢書·藝文志》說: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等內(nèi)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欲、無為、淵靜,“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了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diào)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jīng)濟生活采取不干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借以安定民心,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tǒng)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yún)f(xié)調(diào)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談、無所作為,對社會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并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于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雖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稱,但其背后的濟世情懷,卻值得反復體味。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大智慧,對于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nèi),都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盁o為”,在老子那里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于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于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zhì)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tǒng)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老子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fā),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而主張“無為而治”。在他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圣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無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又反對“以智治國”。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混亂,有忠臣?!闭J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zhàn)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造成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吁統(tǒng)治者要“無為而治”。他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br>
“好靜”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欲”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讓人民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wěn)。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guī)律、有損道德規(guī)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chǎn)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并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為“,去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并不是說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tǒng)治者來組織生產(chǎn)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tǒng)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fā)動吞并他國戰(zhàn)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蕩,“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努力去做。
“無為”追求的是奉獻,“無為”的結果,恰恰也成為“有所作為”(有奉獻)。
不爭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唯獨最為贊美水。他認為,“不爭”是美好“水德”的一個品質(zhì)。老子曾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边@里的“不爭”,一是指無私,水利養(yǎng)滋潤了萬物,而又并不從萬物那里爭取任何利益自己的東西;二是指與世無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那里不爭,面對世間一切,它都不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br>
“立于不爭而無憂,立于不爭而有成?!?br>
“不爭之爭”與無為而治(南方日報)
劉小青
東漢時期,貴人鄧綏受到和帝寵愛,皇后陰氏十分嫉妒。但鄧綏為人謙恭,性格柔順,對陰氏十分尊重。與陰氏同時進見和帝,鄧綏從不正坐;和帝每次提問,鄧綏總是讓陰氏先說,從不與陰氏搶話頭;每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服飾與陰氏相同或相近時,鄧綏便立即換掉,絕不與陰氏搶風頭。盡管如此,陰氏仍然與人一起施行巫蠱之術,企圖置鄧綏于死地。鑒于陰氏的專橫、陰險與鄧綏的謙遜、忍讓形成鮮明對照,和帝幽禁了陰氏,并在鄧綏稱病辭讓的情況下堅持將她立為皇后。這個故事,被后代史家公認為“不爭之爭”的典型范例。
這里的“不爭之爭”,與作為領導方法的“無為而治”在道理上是相通的。這里的“不爭”并非真正的“不爭”,而是以“不爭”為“爭”的手段;“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也并非真正的“無為”,而是以“無為”為“為”的手段。所謂“無為而治”,實質(zhì)上就是把“有所不為”當作治政的方法和藝術。兵法的開山祖師姜太公說,最高明的政治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學說的核心,道家同樣把無為而治視為治政的最高境界。至于歷代帝王將相,大概沒有誰不希望能用最少的心血來建樹最大的政績。只不過實現(xiàn)無為而治,實在需要領導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領導者怎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呢?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至少應把握以下五條:
1.與民休息,寬容大度。姜太公說,天有經(jīng)常運行的軌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規(guī)。君主如果能夠遵守修養(yǎng)生息的規(guī)律,天下自然就平安無事了。漢高祖劉邦在建國后遵從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實際上正是通過讓人民修養(yǎng)生息,使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等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明朝的馮夢龍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宋初的宰相趙普每當收到士大夫之間相互揭發(fā)告短的文書,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負責任,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遏制勾心斗角之歪風,維護了當時的“安定團結”。
2.順乎自然,恪守天道。漢文帝的母親薄姬,當初只是劉邦的一個不起眼的嬪妃。盡管只被劉邦“寵幸”一次便懷上了“龍種”,但她生下兒子后仍然很少與劉邦見面。后來,薄姬不僅因未被劉邦寵愛而使母子免遭呂后囚禁,而且因兒子幸運登基而成了皇太后。這就表明,削尖腦袋鉆營即使一時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順乎自然即使一時失利也未必是壞事。
3.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南北朝時期,傅昭一生經(jīng)歷宋、齊、梁三朝,任過州郡屬官、地方長官、朝廷命官。當時,朝代走馬燈似地更換,官場上混亂無序,危機四伏。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么挫折并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聲,靠的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據(jù)史書記載,他居朝廷,無所請謁;居家室,不蓄門生,不結黨徒,不交私利。這些無疑是他得以善終并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4.以正避邪,謹言慎行。西漢后期,政治非常腐敗,朝廷日薄西山。是時哀帝寵信高安侯董賢并納其妹為妃。傅皇后之父傅晏懼怕有一天會出現(xiàn)廢立之變,飛來橫禍。他的朋友桓譚說:刑罰再嚴,不能加于無罪之人;邪惡再盛,不能無故加于忠正之身。桓譚告訴他,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囑皇后,千萬不能以巫醫(yī)方技等手段與董妃爭寵;其次是他自己應遣散門徒,務執(zhí)謙謹,防止別人借他之勢在外胡作非為。否則皇帝抓到把柄,后果將不堪設想。傅晏遵囑而行。后來,董賢在皇帝的指使下想盡辦法,包括逮捕傅后之弟審訊,都始終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
5.釋疑自保,激流勇退。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如何祛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關鍵所在。楚漢相爭期間,率軍東征的漢王劉邦,反常地幾番派人慰問留守關中的丞相蕭何。蕭何為了祛除漢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親族中挑選出年輕力壯的人,讓其押運糧草,前往滎陽從軍。如此,蕭何才得到了劉邦的信任。在歷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場的一條定則。道家始祖老子認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許多曾經(jīng)戰(zhàn)功赫赫的英豪,如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唐朝代國公李靖等,都是因為不服老貪戀功名而不得善終。
道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戰(zhàn)亂紛爭。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根據(jù)周文所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政治秩序,正在面臨崩潰。用以維持這個秩序的周文,成了徒有架子的形式。儒家想藉仁、義來充實這個外在的架子,老子及莊子則認為文、禮、仁、義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形式。即使它們能夠成就社會秩序,這個秩序也不是一個理想的秩序,在這個不理想的秩序中,人們受到束縛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及解放。
像儒家哲學一樣,道家哲學基本上也是一種內(nèi)圣及成德之學,它最終的關懷是個人的修養(yǎng)以及成為一個有德之人[6]。但是,修道及成德無法脫離社會而完成,而社會如果沒有**,它的存在也就發(fā)發(fā)可危。道家并非政治上的無**主義者,對于什么是理想的政治秩序,道家提出一套想法,這套想法就是“無為而治”這個理論。這個理論與道家內(nèi)圣及形而上的理論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道家內(nèi)圣及形而上的理論,最重要的論旨就是叫人順應自然、順性而行,而不要刻意。在莊子《刻意篇》中所列舉的五種人: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及道引之士,都是刻意而不順性的人物。這些人違反了自然,因此也非得道之士。莊子認為只有癟然無極的圣人,才能做到“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這樣的人才能順乎自然而得到自我解放。而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在于它能順應自然,因而成就萬物。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老子》第十章)又說:“道法自然。”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可以說是他們的形而上學及內(nèi)圣之學在政治上的應用?!独献印芳啊肚f子》二書中談到無為而治的地方很多。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子》第二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
夫虛靜恬淡,寂淡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者靜,靜者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莊子,天道篇》)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同上)
但是,究竟什么是“無為而治”呢?
老子將“無為”與“無執(zhí)”并舉。他說:“為者欲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欲,無執(zhí)故無失?!?《老子》第六十四章)無為與無執(zhí)在這里所指的是修道之人的不執(zhí)著與不陷溺的一種明覺境界。所謂“陷溺”、“執(zhí)著”所指的是陷溺與執(zhí)著于不真實的東西,也就是沒有體悟到“道”。由于經(jīng)驗世界中的萬物萬象都是變動不居的,如果我們對于其中任何一個事件或任何一個對象拘執(zhí)不放,以為它就是真實,則無法把握到道的真諦。因為經(jīng)驗世界的變動不居,雖是道的運行,但道本身卻是常久而不變,獨立而不改的。道本身所體現(xiàn)的是“無為”,它的一切都是順乎自然。因此,有為與執(zhí)著,不只不能使我們體悟及體現(xiàn)道,反而把我們帶到相反的方向去。
在政治上,怎么樣才叫做“無為”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響,常常有人把道家在政治上的無為解釋為君主的南面之“術”,這種解釋是把無為純粹當做一種君王統(tǒng)御臣下的技巧,君王不顯示出自己的好惡,使得臣下對他莫測高深,因而也不知道如何去迎合他。在這種情況下,君王當然是處于優(yōu)勢的地位。雖然道家思想中不能不說隱藏有這種種子在里面,可是我卻認為這不是道家無為的主要意思。如果這是無為的主要意思,則“無為而治”中的“治”字就很難講得通。無為而治所指的并非是指君王能夠全面控制臣下,如果它所指的僅是這點,則它必定要強調(diào)君王之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力,但是,這個論旨卻與道家的放任自然是相沖突的。如果無為所指的并不是法家的君王南面之術,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無為這種政治理論,就是要執(zhí)政者清靜,對于人民不做干預,讓人民自己去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執(zhí)政者因為有權在手,常常很難不使用權力去干預人民的生活,這種干預,使得人民不能順性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而也就妨礙甚至損傷了人民的自發(fā)性與創(chuàng)造性。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以“無為”作為**治理的方法的時代是在西漢初年;曹參與陳平是這種政策的執(zhí)行者,他們的故事很能說明究竟道家理想中的無為是一種什么樣的政治。
孝惠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先生,問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參子窟為中大夫?;莸酃窒鄧恢问?,以為“豈少膚與?”乃謂窟日:“女歸,試私從容問乃父日:‘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笨呒认淬鍤w,時間,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答之二百,日:“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敝脸瘯r,帝讓參日:“與窟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眳⒚夤谥x日:’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皇帝?”上日:“聯(lián)乃安敢望先帝I”參日:“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日:“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日:“善,君休矣!”(《漢書》卷三十九,〈曹參傳>)
曹參這兩段故事說明了無為政治中的一個要義。無為并不是指為政者終日無所事事,它所指的乃是,為政者對于百姓采取不干預的政策。讓人民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但是在無為政治中為政者究竟做些什么事呢?為政者所負責的實際上就是制定出好的法律及規(guī)則,這些法律及規(guī)則是所有人在從事自己的工作時所必須遵守的。曹參認為蕭何制定的法律及政策已經(jīng)是相當完美了,他沒有什么能力再對它做修改,因此,他可以樂得間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規(guī)曹隨”。從這點可以看出,無為政治最根本的要義是盡量地給人民自由,有權者盡量地不對人民做任何干預。但是,沒有一個社會中所有人的自由都是無限的,因此,好的法律及規(guī)則的制定,就成了為政者的唯一工作。這種政治所造成的效果的確很像西方現(xiàn)代自由主義所造成的秩序;但是,無為政治到底只是一種治理人民的方法,它與建基在人權這個概念上的自由主義的基本哲學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在無為政治的理論中,最忌諱的一種人物就是對所有的事都要明察秋毫的人,明察秋毫的人就無法放得開讓別人去發(fā)展。因此,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入為丞相后,他不用趙禹,因為雖然“趙禹為丞相史,府中皆稱其廉平”,“然亞夫弗任,曰極知其無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漢書》卷十九,(趙禹傳))。周亞夫在做將軍屯兵細柳時,是以軍紀嚴格出名的,漢文帝入營巡視也不得不按軍令而下車;但是做了丞相之后,卻不用趙禹這種苛察的人,這點表示周亞夫了解到軍隊與**是兩種不同的秩序,前者是上面所說的命令式的秩序。而后者是一種自發(fā)式的秩序。如果把用在合乎前者的規(guī)則應用到后者時,所造成的一定是壞的后果。
其次,無為政治是一種分層負責的政治,每個人做自己分內(nèi)的事;因此,它最忌諱的就是諸葛亮式的事必躬親。中國歷史上有關分層負責這個觀念。以陳平與丙吉兩人的故事最為居頃之,上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
“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問:“天下錢鼓一歲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對。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各)有主者?!鄙显唬骸爸髡邽檎l乎?”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貴廷尉;問錢轂,責治粟內(nèi)史?!鄙显唬骸捌埜饔兄髡?,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謝日:“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扶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鄙戏Q善。勃大慚,出而讓平日:“君獨不素教我乎!”平笑曰:“君居其位,獨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問長安盜賊數(shù),又欲疆對邪?”于是終侯自知其能弗如平遠矣。居頃之,勃謝(病請)免相,而平顓為丞相?!?《漢書》卷四十,《陳平傳》)
陳平在這段對話中所指出的就是無為政治的另一個要義,每件事情有負責的人。決獄是廷慰所管,錢轂則由治粟內(nèi)史負責;而宰相所管的是佐助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天子本人則真的只要做到垂拱就行了。有為的政治則不然,權越大的人除了自己分內(nèi)所該做的事以外,還要去做他屬下所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把秩序破壞了。無為并非叫為政者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讓每個人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分內(nèi)的事。這點不僅可以用在百姓身上,讓他們?nèi)コ浞职l(fā)揮自己,同時也用在執(zhí)政者的身上,使一個官僚機構本身也變成一個自發(fā)的秩序。無為政治事實上也就是一個多決定中心式的政治,因此莊子說:“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莊子·天道篇》)
討論過了“無為”的涵義,下面要問的是,在無為而治的理論中,怎么樣才能算是“治”的境界?這種理論要建立的是一個怎么樣的政治秩序?我們可以從理論與實際兩方面來看這個道家的政治思想。先看理論方面: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莊子對于無為而治,也有下述的描寫:
陽子居蹴然日:“敢問明王之治?!崩像踉唬骸懊魍踔?,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壯子。應帝王篇》)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架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后有盜跖曾史之行。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甸甸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莊子·在有篇》)
從這幾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無為而治這個理論中所謂的治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以及莊子所說的“化貸萬物而民弗恃”,“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給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都表現(xiàn)出道家心目中治的境界。自化、自正、自富及自樸,都是一種個體在其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才情的世界。由于政治領袖無為,不進行干涉,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自正、自富及自樸,這種成就并不是靠統(tǒng)治者的命令所達成,而是靠人民自己透過對自己及客觀環(huán)境的知識,加以運用才能達到的。因此,老、莊都一再強調(diào)“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上引《莊子·在有篇》最后一句話更明顯地表示了道家所謂的治,乃是要讓人民能順性去發(fā)展,任何干預所帶來的后果都是對這種可能性的破壞,這種想法與彌爾在《論自由》中的想法是極吻合的。彌爾認為自由是發(fā)現(xiàn)真理及自我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條件,人類在文化上的各種成就,都得依賴自由才能夠得以充分發(fā)展;老莊的自化所指的也正是這種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展。在無為政治的理論中,“無不為”是一項極重要的觀念,唯有在上者無為,才能有無不為的效果。因此,無為政治的最終目標還是無不為。無不為就是“生育萬物”。
對于漢初的無為政治,史書有這樣的記載:
當孝惠呂后時,百姓新免毒蠡,人欲長老養(yǎng)幼,蕭曹為極,填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及孝文即位,躬修言默,勸趣農(nóng)桑,減省租稅。(《漢書》卷十二之《刑法表》)
漢初的無為政治最重要的運用范圍,還是在經(jīng)濟政策方面,無為的經(jīng)濟政策就是現(xiàn)代的放任政策。實行這個政策的效果,使得漢初由極端貧窮的情況變?yōu)榉浅8辉!h朝初年由于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以及秦朝的橫征暴斂,人民及政治都已到了貧困不堪的境地。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謹,幾米五千石,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之蓋減,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上)
連天子都不能有同樣顏色的馬來拉車,可見社會貧困到什么地步。
在這種極端貧困的境況下,漢初幾位皇帝施行了輕徭薄賦的不干預政策,盡量減稅,讓人民能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去從事生產(chǎn)工作。實行這種政策的結果是什么呢?司馬遷在漢武帝時代作了這樣的描述:
至今上即位數(shù)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梭。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亻g閻者食梁肉,……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細恥辱焉。
這是實行無為政治所造成的結果,在中國歷史上這種黃金時代是不常見的。
無為政治的理據(jù)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根據(jù)無為而治所建立起來的秩序才是理想的?前文中提過,無為而治與自發(fā)的秩序在效果上相仿,也就是說,根據(jù)這兩種理論所建立的秩序很相像,它們都是一種自由、放任而非命令式的秩序。但是這兩種理論的基本觀念及立場是不同的。自由主義最基本的問題是康德所提出的“人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無為而治的理論卻不是建基在這個命題上的。它的基礎究竟在哪里?
1.南京風景區(qū)旅游攻略
2022南京公園年卡景點(47個,其中莫愁湖公園新年起免費開放2022年的s日,其實只有46)
注:景點所有夜游不支持使用園年卡。
01明陵景區(qū)
02寶船廠遺址公園
0固城湖水慢城(高淳區(qū))
04南京王謝故居(夫子廟內(nèi))
李史故居(在夫子廟)
06Hoonji(不包括夜游)
07云游谷旅游區(qū)(浦口區(qū))
08龔賢紀念館(在梁青山)
09魏紫熙美術館(在清涼山)
10李劍晨美術館(在清涼山)
2.南京旅游攻略景點必去路線
南京是十朝古都,名勝古跡眾多。中山陵、明陵、海底世界、靈谷寺、梅花山、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南京長江大橋、總統(tǒng)府、玄武湖、雨花臺、牛首山、棲霞山、南京博物館、老門東、中華門、高淳慢城、高淳老街、天生橋、石臼湖、珍珠泉、燕子磯等。
3.南京風景區(qū)旅游景點
1中山
中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因紫云常在山頂出沒,鐘山也因此得名紫金山。它面對中山后湖,奠定了南京的基礎天生的成功。
其間龍虎相依,山川與森林融為一體,可謂南京之鐘的山川河流。中山風景區(qū)是南京冬季賞梅的好去處。尤其是過年的時候,這里的臘梅盛開,香氣四溢。
2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東有紫金山,西有明城墻,北有南京站。它是江南最大的城市公園,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也是江南僅存的皇家園林,被稱為金陵明珠。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長,分為五大洲(周桓、潁州、陵州、涼州、崔州)。大陸和橋梁是相通的,到處都是山和水。冬天的玄武湖是南京非常好的冬季旅游的地方,卻展現(xiàn)了她最真實最簡單的一面。
3莫愁湖
莫愁湖位于南京市建鄴區(qū),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有著1500年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是江南名景,金陵第一景,金陵48景之首。
莫愁湖公園花園小巧安靜,優(yōu)雅舒適,溫室里的冬天如早春。郭蘭的櫻草花、冷蘭、春蘭、春劍、荷花和蘭花都在冬天盛開。
高淳老街4號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區(qū)惜春街,是江蘇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華東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它被稱為金陵第二夫子廟和金陵第一古街。自宋代在高淳老街正式設市以來,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高淳老街有許多明清建筑。這些古建筑依水而立,白墻青瓦,飛檐走角,精美的磚木石雕,傳統(tǒng)書法匾額。它們古樸典雅,被中外學者和游客譽為東方文明的縮影和古建筑藝術寶庫。
從南京出發(fā),4.南京旅游景點攻略
自駕游武漢,沿途景點有:逍遙津公園、蜀山森林公園、惠園園、天堂寨景區(qū)、何燕子大峽谷、龜峰山景區(qū)等。
1.匯源: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qū)樊華大道276號,始建于1999年,占地20公頃?;菰窎|部的皖北園林采用皇家園林建筑風格,西部的皖南園林以皖南水口園林為主旨;
2.天堂寨(國家AAAAA旅游風景區(qū)、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是大別山第二高峰;
3.龜峰山景區(qū):龜峰
下馬坊公園
下馬坊林木茂密,春夏秋冬景色各異。散落的古跡透露出一種肅穆的氣氛,非常適合休閑漫步。
地址:紫金山中山風景區(qū)
孫中山先生博物館
中山紀念堂建于1987年5月,是一座仿清代雍和宮的古典建筑。前廣場中間的花臺上有一座2.6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建筑后面有一個125米長的碑廊,上面刻著三個人的原則孫中山先生寫的。
地址:中山風景區(qū)
玄武湖
玄武湖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江南最大的城市公園。它被稱為金陵明珠。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體育館許多市民早晚在這里娛樂和鍛煉。
地址:宣武巷1號
綠源
情人這座花園是由中國著名的園林設計大師朱友軍設計的。園內(nèi)植物種類豐富,意境深遠,繪畫豐富。天氣好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新人在這里拍婚紗照。一片片花海很美,建筑也很有特色。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qū)龍蟠路100號(近玄武湖公園)
明皇宮遺址公園
明代皇宮由皇城和宮城組成。到現(xiàn)在為止,地面上的建筑基本都被破壞消失了。我們只能通過僅存的石基來想象600多年前的繁華。
地址:中山東路311號
神門公園
上帝門規(guī)模不大,民間有句俗語:里面十三個,外面十八個,向外插一個插銷。這座大門被描述為插銷向外插,指神策之門。
地址:宣武區(qū)龍蟠路8號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鐘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它有金陵郁秀。主峰海拔448.9米。三峰如龍相連,山、水、城融為一體。在古代,它被稱為鐘山長,石城虎踞。早在三國兩漢時期就非常有名了。
以上只是玄武區(qū)的,其他區(qū)也有,只是時間來不及了。
地址:宣武區(qū)中山門外
5.南京風景區(qū)旅游攻略一日游
,南京南站附近有雨花臺景區(qū)、南京科技館、花神湖等。說實話,這些景點沒什么好玩的。
南京南站有地鐵,南京的地鐵比較發(fā)達。建議坐地鐵1號線,可以去Hoonji,據(jù)說是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地鐵3號線去夫子廟,總統(tǒng)府是個不錯的選擇。
6.南京景區(qū)游玩攻略
一、千花古村
錢轂村位于寶華山腳下,距南京僅35公里。在寶華山上,梵音悠揚,而山腳下的華乾古村落也有著自己明清時期的模樣。這是一個有近300年歷史的古色古香的村莊。小村莊古色古香,前身是明清著名古鎮(zhèn)楊柳泉村。高低錯落的建筑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比比皆是,別具一格。
二、麗水天生橋
夏延之河是明代開鑿的人工運河,南通石臼湖,北依秦淮河。泛舟江面,兩岸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猶如步入江南小三峽。
第三,茅山
茅山是江蘇省的主要山脈之一。因山勢曲折,茅山形似河馬小廚師,故稱衢山,又稱金陵飛驪山。道教稱之為曲曲金陵,是修真的福地,成神的精神集市。后來,為了紀念毛由于種種原因,衢山被改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7.南京風景區(qū)旅游攻略自駕游
玄武湖段、明城墻南段、東段收費,其余路段不收費;總統(tǒng)府在35元;中山陵門票免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2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陸治
下一篇: 陳道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