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fā)。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
、注重形似大相徑庭
,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fā)展
。在元代短短90余年內(nèi),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
、錢選、李□
、高克恭
、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zhèn)
、倪瓚
、王蒙最負盛名。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葛稚川,名洪
,自號抱樸子
,東晉時人,著有《抱樸子》
、《神仙傳》等書傳世
。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于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卷取全景式構圖
,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
,而是強調(diào)眾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
。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余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
,使景致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
。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
,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干精勾細描
,樹形復雜多變
,設色五彩斑斕
,不同于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山石用小筆細寫
,并用墨
、青、赭等色反復渲染
,墨彩相彰
,畫斷崖用斧劈
、刮鐵、折帶諸皴法
,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
。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
,古拙可愛。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
,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
。畫面山巖重重
,樹木茂密,加上回環(huán)的流泉
,曲折的山徑
,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
,反映了當時士人對于隱居的希求
。
明代的繪畫特點及人物代表
明朝前期
,以宮廷畫和浙派繪畫為主
,中期吳門畫派興起,成為畫壇旗幟
,晚期董其昌為畫壇領袖
。文人畫全面占領畫壇
,是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發(fā)展的主要脈絡。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
,宮廷繪畫也隨之式微,不再居于畫壇領導地位
。文人畫發(fā)展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
,傳統(tǒng)的繪畫“成教化
,促人倫”的社會作用觀念,逐漸被“怡情適性”
、“寄興自娛”所代替
,因而使水墨寫意的山水、花鳥畫獲得特別的發(fā)展
,相比之下工筆畫與人物畫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由于社會矛盾復雜
,城市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使地域性的繪畫派別紛紛出現(xiàn)
。晚明成批的妓女
、侍姬畫家的出現(xiàn)
,表現(xiàn)出封建束縛下婦女的才華,但也反映了社會的進一步腐朽沒落
。隨著海上交通的發(fā)達,促進了中外繪畫交流
。日本畫僧雪舟等曾來中國學習
,中國畫僧也曾東渡日本
;明末歐洲傳教士來華,同時帶來了西方繪畫
。
明代早期
, 宮廷人物畫多繼承南宋宮廷歷史故事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