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義
方從義(約1502—1393)
,元末畫家。上清官道士。字無隅
,號方壺、不芒道人
、金門羽客
、鬼谷山人,貴溪(今屬江西)人
。奉正一道。擅畫云山墨戲
,筆致跌宕
,意境蒼茫
,頗得董(源)
、巨(然)、二米(米芾
、米友仁)遺韻
,在“元四家”外,與高克恭齊名
。能詩文,并工古篆
、隸書
、章草
。傳世作品有《高高亭圖》《仆申岳瓊林圖》《云山深處圖》等
。
擅長水墨云水,師法董巨
、米氏父子
,但能突破成法而有所創(chuàng)造
。所作大筆水墨云山
,蒼潤渾厚,富于變化
,自成一格
。平生游歷眾多,真山水實景常攝入畫中
,如《武夷放棹圖》。工詩文
,善古隸
、章草
。

筆法簡潔奔放,善潑墨寫意
,自成一格
。其《山陰云雪圖》,下署“金門羽客方方壺”及《高亭圖》左端有“方方壺”題款
。他留存至今的的還有《神岳瓊林圖》《山陰云雪圖》《云林鐘秀圖》《武夷放棹圖》等
。
◇ 作品賞析 ◇
《列仙圖》《山陰云雪圖》
《武夷放棹圖》《高高亭圖》
硬讀《隨園詩話》(6)
三
《隨園詩話》原文
前明 門戶之習(xí),不止朝廷也
,于詩亦然。當(dāng)其盛時
, 高
、楊、張
、徐 ,各自成家
,毫無門戶
。一傳而為 七子 ;再傳而為 鐘
、譚
,為 公安 ;又再傳而為 虞山 :率皆攻排詆呵
,自樹一幟
,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
,各有乖謬處
;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
。試思七子、鐘
、譚
,若無當(dāng)日之盛名
,則虞山選《 列朝詩 》時
, 方將 搜索于荒村寂寞之鄉(xiāng)
,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dāng)王
,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前明
,指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傳十六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初定天下
,建國號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
,乃得大明
, 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
,又稱皇明,史稱明朝
、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
、外興安嶺,后縮為遼河流域
;北達(dá)陰山
,后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
,后退守嘉峪關(guān)
;西南臨孟加拉灣,后折回約今云南境
;并在青藏地區(qū)設(shè)有羈縻衛(wèi)所
,還曾收復(fù)安南。據(jù)《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但大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實際逾億
,也有學(xué)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之后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
、唐之藩鎮(zhèn)
、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
,《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yuǎn)邁漢唐”
。
高
,指高啟。高啟(1336~1373)
,明代詩人
。字季迪
,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
,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
,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
,他固辭不赴
,返青丘授徒自給
。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chǎn)生忌恨
。詩兼采眾家之長
,無偏執(zhí)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
,又死于盛年
,未能熔鑄創(chuàng)造出獨立的風(fēng)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zhì)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
。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
,風(fēng)格雄勁奔放。高啟為人孤高耿介
,思想以儒家為本
,兼受釋、道影響
。他厭倦朝政
,不羨功名利祿。蘇州知府魏觀修復(fù)府治舊基
,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
;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
,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
,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
,被處以腰斬而亡
。 高啟著作
,詩歌數(shù)量較多,初編有5集
,2000余首;后自編為《缶鳴集》
,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
,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
,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jù)此影印
。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
,文編為《鳧藻集》,另刊于世;《鳳臺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
,是現(xiàn)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犊椭袘浂罚?
每憶門前兩候歸,客中長夜夢魂飛
。
料應(yīng)此際猶依母
,燈下看縫寄我衣
。
楊,指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
。字孟載,號眉庵
。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
,大父仕江左
,遂家吳中(今江蘇蘇州)
,“吳中四杰”之一。元末
,曾入張士誠幕府
,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
。明初為滎陽知縣
,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
,罰服勞役
。死于工所。 楊基詩風(fēng)清俊纖巧
,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
,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
。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
,當(dāng)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
,今當(dāng)讓子一頭地
。”楊基與高啟
、張羽
、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狸枠恰罚?
春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
,山接九疑青。
空闊魚龍氣
,嬋娟帝子靈
。何人夜吹笛
,風(fēng)急雨冥冥。
張
,指張羽
。張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
,更字附鳳
,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
,后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
,與高啟、楊基
、徐賁稱為“吳中四杰”
,又與高啟、王行
、徐賁等十人
,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
。官至太常丞
,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
,著有《靜居集》
。張羽洪武初年入京,不得朱元璋喜好
,洪武四年(1371)又至京師
,因應(yīng)對不稱旨,放還
。再征
,授太常司丞。朱元璋曾親述滁陽王事實
,命張羽撰寫廟碑
。洪武十八年(1385)坐事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
,投龍江而死
,一說是被人綁起扔進(jìn)長江淹死。 張羽好著述
,文辭精潔典雅
,詩詠深思冶煉,樸實含華。書法纖婉有異趣
,仿佛謝莊月賦
。隸書效法韓擇木、楷書臨摹王羲之曹娥碑
,雖未精極
,卻能離俗而入于雅。畫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
,筆力蒼秀
,品在方從義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佁m葉》:
泣露光偏亂
,含風(fēng)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
,看葉勝看花
。
徐,指徐賁
。徐賁(1335-1380年),字幼文
,南直隸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
。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自號北郭生
,元末明初畫家
、詩人。吳中四杰之一
,明初十才子之一
。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
。張士誠死后
,俆賁與張羽避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
,被薦入朝
,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晉
、冀
,授給事中。歷任御史
、刑部主事
、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
,大軍征討洮岷
,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
,下獄
。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師不周”處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队旰笪砍厣宪饺亍罚?
池上新晴偶得過,芙蓉寂寞照寒波
,
相看莫厭秋情薄
,若在春風(fēng)怨更多。
七子
,原指七位代表性人物
。此處指明七子。明七子有“前七子”與“后七子”之分
,前七子包括李夢陽
、何景明、徐禎卿
、邊貢
、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
。為區(qū)別后來嘉靖
、隆慶年間出現(xiàn)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
,世稱“前七子”
。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棒﹑宗臣﹑梁有譽(yù)﹑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夢陽等七人稱前七子
,故亦稱后七子
,也稱嘉靖七子。后“七子”一詞也常指明七子為代表的文學(xué)流派
。分前七子
,后七子。 前七子強(qiáng)調(diào)文章學(xué)習(xí)秦漢
,古詩推崇漢魏
,近體宗法盛唐,反對充斥文壇的臺閣體
、八股文
、理氣詩
,主張廓清萎靡不振、陳陳相因的詩風(fēng)
。在當(dāng)時有進(jìn)步意義
。后七子繼承前七子的文學(xué)主張,同樣強(qiáng)調(diào)“文必秦漢
,詩必盛唐”
,以漢魏、盛唐為楷模
,“謂文自西京
、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
,“無一語作漢以后
,亦無一字不出漢以前”,較前七子更絕對
。在這一方面
,作為后七子復(fù)古理論集大成者的王世貞(1526—1590)顯得更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
,調(diào)即思之境
,格即調(diào)之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端囋坟囱浴芬唬┻M(jìn)一步結(jié)合才思來談格調(diào)
。他還主張詩與文的創(chuàng)作都要重視“法”的準(zhǔn)則,而“法”落實到具體作品的辭采
、句法、結(jié)構(gòu)上都有具體的講究
。后七子復(fù)古擬古
,主格調(diào),講法度
,互相標(biāo)榜
,廣立門戶,聲勢更浩大
,從而把明代文學(xué)的復(fù)古傾向推向高潮
。
鐘,指鐘惺
。鐘惺(1574—1625)
, 明代文學(xué)家。字伯敬
,號退谷
,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jìn)士。曾任工部主事
,萬歷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
。后官至福建提學(xué)僉事。不久辭官歸鄉(xiāng)
,閉戶讀書
,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yán)冷
,不喜接俗客
,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
。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
,名揚(yáng)一時,形成“竟陵派”
,世稱“鐘譚”
。 《前懊曲(三首選一)》
畏君知儂心,復(fù)畏知君意
。
兩不關(guān)情人
,無復(fù)傷心事。
譚
,指譚元春
。譚元春(1586~1637),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字友夏
,號鵠灣,別號蓑翁
。明代文學(xué)家
,天啟間鄉(xiāng)試第一,與鐘惺同為“竟陵派”創(chuàng)始人
,論文重視性靈
,反對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風(fēng)格
,所作亦流于僻奧冷澀
,有《譚友夏合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镀棵贰?
入瓶過十日
,愁落幸開遲。不借春風(fēng)發(fā)
,全無夜雨欺
。
香來清凈里
,韻在寂寥時。絕勝山中樹
,游人或未知
。
公安,指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神宗萬歷(1573-1620)年間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
、弟袁中道三人為代表的文學(xué)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這一派作者還有江盈科
、陶望齡、黃輝等
。他們所持的文學(xué)主張與前后七子擬古主義針鋒相對
,他們提出“世道既變,文亦因之”的文學(xué)發(fā)展觀
,又提出“性靈說”
,要求作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能直抒胸臆
,不事雕琢。他們的散文以清新活潑之筆
,開拓了我國小品文的新領(lǐng)域
。在晚明的詩歌、散文領(lǐng)域
,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
。
虞山,指虞山詩派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東南詩壇重要流派
。以錢謙益為首,包括其門生馮舒
、馮班、瞿式耜
,族孫錢曾
、錢陸燦及吳歷等。虞山詩派最大的特點是學(xué)古而不擬古
,積極主張詩歌革新并能取諸家之長而自成風(fēng)格
,對東南詩壇的繁榮作出了一定貢獻(xiàn)。
虞山
,又指錢謙益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
,字受之,號牧齋
,晚號蒙叟
,東澗老人。學(xué)者稱虞山先生
。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
。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鹿苑奚浦)人。明萬歷進(jìn)士(探花
,一甲第三名)
。崇禎初官禮部侍郎,弘光時為禮部尚書
。入清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
。順治初,因江陰黃毓祺起義案牽連
,被逮入獄
,次年獲釋。自是息影居家
,筑絳云樓以藏書檢校著述
。詩文在當(dāng)時頗負(fù)盛名,東南一帶奉為“文宗”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錢氏著述被列為”悖妄著書人詩文”,其已載入縣志者均被刪削
。1666年
,錢謙益以八十三歲的高齡病歿于杭州,歿葬于虞山南麓
。
柳如是(1618年—1664年7月21日)本姓楊
,名愛,改姓柳
,名隱
,后改名是,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
,故自號如是;后又稱“河?xùn)|君”
、“蘼蕪君”
,盛澤鎮(zhèn)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幼年被賣到盛澤鎮(zhèn)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yǎng)女
。受徐教養(yǎng)
,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
,作書得虞世南
、諸遂良筆法。與錢謙益婚禮完畢后
,柳如是如愿成了繼室夫人
,錢謙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稱為“姨太”
,而自己敬稱柳如是“河?xùn)|君”
。
列朝詩,實為《列朝詩集》
。明詩選本
。清初錢謙益編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读谐娂肪幎ㄓ诿髑逯H
,選錄明代278年間的詩作,共81卷
,入選詩人1600余家
。全書總分為甲、乙
、丙
、丁4集,另外
,帝王的詩置于卷首為“乾集”
,僧道、婦女
、宗室和域外詩列于卷末為“閏集”
,元末明初的詩則編在干集后為“甲集前編”。 《列朝詩集》是仿金代元好問《中州集》而纂集的
,旨在以詩存史
,保存一代文獻(xiàn),所以其編輯體例一如元好問的做法
,以詩系人
,以人系傳。所選作品一般都屬作者的代表作
,間亦有借詩以存其人的情況。每個作者的小傳
,介紹姓氏爵里生平
,品評其作品得失
,資料比較豐富,有些記述在今天已是罕見的史料
,彌足珍貴
。《列朝詩集》于康熙初年由錢氏絳云樓付梓
,不久即遭禁毀
,流傳極少。至宣統(tǒng)庚戌(1910)始據(jù)原版重新雕印
。
方將
,指將要;將來
。語出《詩·邶風(fēng)·簡兮》:“簡兮簡兮
,方將萬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本人翻譯:
明朝的門戶惡習(xí)
,不僅僅純在于朝廷之上,在作詩方面也是如此
。當(dāng)明朝詩歌創(chuàng)作處于鼎盛之時
,高啟、楊基
、張羽
、徐賁各自成一家,毫無門戶之見
。然而自他們之后
,先是傳承到明七子,再傳承到后來的鐘惺
、譚元春(合稱竟陵派)及公安派
,又再傳承到虞山派,他們都互相攻擊
、排斥
、詆毀、呵責(zé)
,只是打出擁戴各自的旗幟
,真是十分可笑。凡是人
,每人都有自己的得力正確之處
,也都有自己的乖張荒謬之處。對人對己,都應(yīng)該平心靜氣
,保留正確的而改正錯誤的
。試想明七子、鐘惺
、譚元春
,假如他們沒有當(dāng)時的盛名,則在錢謙益編輯選錄《列朝詩集》時
,何必要去荒村野嶺無人知曉的窮鄉(xiāng)僻壤去搜集他們遺落下來的只言片語
,好給他們撰記立傳而留給后人啊。殺敵必定先殺敵王
,射人一定先射中馬
。而有門戶之見者的一定首先批評與封殺敵對門戶之掌門人。明七子
、鐘惺
、譚元春等詩文散失無存的下場都是他們追求聲名而為自己顯赫之名所連累導(dǎo)致的啊
!
漁莊秋霽圖是誰的作品?
《漁莊秋霽圖》是倪瓚五十五歲時的作品
,充分展現(xiàn)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fēng)
。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yuǎn)山水,以其獨特的構(gòu)圖顯露個人特色
,即所謂的“三段式”
。畫面以上、中
、下分為三段
,上段為遠(yuǎn)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
;中段為中景
,不著一筆,以虛為實
,權(quán)作渺闊平靜的湖面
;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shù)棵高樹
,參差錯落
,枝葉疏朗,風(fēng)姿綽約
。整幅畫不見飛鳥
,不見帆影
,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
。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
。倪瓚在前人所創(chuàng)“披麻皴”的基礎(chǔ)上,再創(chuàng)“折帶皴”
,以此表現(xiàn)太湖一帶的山石,如畫遠(yuǎn)山坡石
,用硬毫側(cè)筆橫擦
,濃淡相錯,頗有韻味
。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
,結(jié)體有力,樹頭枝丫用雀爪之筆型點劃
,帶有書法意味
。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
,達(dá)到詩
、書、畫的完美結(jié)合
。倪瓚平實簡約的構(gòu)圖
、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
,對明以后的文入畫家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
他們主要繼承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畫傳統(tǒng)
,在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上
,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又各具特色
。黃公望發(fā)展了趙孟頫的水墨畫法
,并上追董源、巨然
,多用披麻皴
,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
。其作品有淺絳和水墨兩種面貌
。他的淺絳山水,煙云流潤
、筆墨秀逸
、氣勢雄渾;水墨山水,蕭散蒼秀、筆墨灑脫
、境界高曠
,其韻致高于趙孟頫。王蒙是趙孟頫外孫
,除受趙孟頫影響外
,也曾得黃公望指點,又直窺董源
、巨然畫法
。他的山水畫以水墨為主,間或設(shè)色
,善于用枯筆
,創(chuàng)牛毛皴、解索皴法
。其作品布局飽滿
、結(jié)構(gòu)茂密,山巒多至遠(yuǎn)近10層
,樹木不下幾十種
,筆法蒼渾,有蓊郁秀逸
、渾厚華滋之致
。吳鎮(zhèn)的山水樹石以董源、巨然為歸
,間及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