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細(xì)末,入陳米白飲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
用法用量 : 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
摘錄 : 《婦人良方》卷八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小兒風(fēng)冷搏于腸胃,飧泄不止,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乳食前煎蘿卜湯送下。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制法 : 上為細(xì)末,入研了藥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臟虛損,久積風(fēng)冷,臍腹脹滿,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制法 : 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五膈氣痞悶,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制法 :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吐痢不定,心煩燥渴。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加至30丸,姜汁、米飲送下。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二○二引《仁存方》
制法 : 上除木香不過火,余六味銼、焙,仍同木香為末,稠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 患痘瘡,脾虛作瀉。
用法用量 : 本方改為餅劑,名“豆蔻餅”(見《醫(yī)統(tǒng)》)。
摘錄 : 《活幼心書》卷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霍亂吐瀉不定,煩渴躁熱。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溫生姜、米飲送下。
摘錄 : 《雞峰》卷十四
功能主治 : 內(nèi)傷積冷,胃脘作痛。
摘錄 : 《癥因脈治》卷一
制法 :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 : 每服60丸??招拿诇拖隆?/p>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制法 : 上為末,用飯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疳痢及吐。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空心米飲送下,日2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制法 :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和調(diào)胃氣。主妊娠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六
制法 : 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小兒洞泄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煎木瓜湯、或生姜湯送下,乳食前服。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制法 : 上為末,用漿水煮棗,去皮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谷勞體重,食已好臥。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 : 肉豆蔻(去殼)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防風(fēng)(去叉)1分,桔梗(去蘆頭,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獨(dú)活(去蘆頭)半兩,薏苡仁半兩,人參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芎半兩,甘草(炙)1分,木香1分。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胃風(fēng),頸項(xiàng)多汗惡風(fēng),飲食不下,隔壅不通,腹善滿,食寒則泄,形瘦而腹大。
用法用量 : 大豆蔻丸(《宣明論》卷二)。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七
制法 :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bǔ)虛進(jìn)食,正脾元。主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七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粥湯杵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小兒痘疹,里虛泄瀉者。
用法用量 : 用時(shí)米水浸軟與食,周歲兒10粒,2歲20粒;研碎沖服亦可。
摘錄 : 《許氏幼科七種·痘訣余義》
制法 :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泄瀉,米谷不化。
用法用量 : 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十
制法 : 上為細(xì)末,以粟米飲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臟寒,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米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史載之方》卷下
制法 : 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疹后久瀉痢重者。
用法用量 : 米湯送下,量人大小多寡。
摘錄 : 《治疹全書》卷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 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食前木瓜湯送下,日進(jìn)2服,渴即冷下。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制法 : 上為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 : 白滯痢,腹臟撮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食前米飲化下。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五
制法 : 上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 : 小兒痘瘡。
用法用量 : 湯飲送下,量與。
摘錄 : 《普濟(jì)方》卷四○三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開胃進(jìn)食。主氣逆上沖,吐逆不止,冷痰壅滯。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生姜湯送下。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寒瀉的辨證論治 4.1外感寒邪瀉 4.1.1外感寒邪瀉的辨證論治 4.2積寒泄瀉 4.2.1積寒泄瀉的病因病機(jī)4.2.2積寒泄瀉的癥狀4.2.3積寒泄瀉的治療5關(guān)于泄瀉6參考資料附:1治療寒瀉的穴位2治療寒瀉的方劑3治療寒瀉的中成藥4寒瀉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寒瀉 1拼音 hán xiè
2英文參考 cold diarrhea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寒瀉為病證名[1]。見《證治要訣》卷八。即寒泄[1]。多因寒氣內(nèi)襲,脾陽虛衰所致[1]。《時(shí)病論》卷三:“蓋寒瀉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氣內(nèi)襲于脾,脾胃受寒則陽虛,虛則不司運(yùn)用,清陽之氣,不主上升,反下陷而為便瀉。故所下澄沏清冷,儼如鴨糞,腹中綿痛,小便清白,脈來緩怠近遲。”《張氏醫(yī)通·大小府門》:“寒瀉,腹脹泄注,食即嘔吐,理中湯加肉桂、訶子、升麻?!?/p>
4寒瀉的辨證論治 《癥因脈治》卷四又分本證為外感寒邪瀉和積寒泄瀉兩種[2]。
4.1.1外感寒邪瀉的辨證論治 如寒邪直中三陰經(jīng)者,癥見惡寒身痛,不發(fā)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脈多沉遲,宜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若腸胃有熱而寒邪外束,則瀉而惡寒、發(fā)熱、身痛、口渴、脈多浮,宜用羌活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方[3]。
4.2.1積寒泄瀉的病因病機(jī) 因過食生冷,或形寒飲冷,積漸而成[4]。
4.2.2積寒泄瀉的癥狀 《癥因脈治》卷四:“積寒泄瀉之癥,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瀉下清白鴨溏之色?!泵}多沉細(xì)而遲,或沉而結(jié)[4]。
4.2.3積寒泄瀉的治療 治宜溫中散寒[4]。寒積內(nèi)滯者,用豆蔻丸;腸胃虛冷者,用理中湯、補(bǔ)中湯[4]。
5關(guān)于泄瀉 泄瀉(diarrhea[5][6])為病名[7]。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nèi)經(jīng)》)或?yàn)a[7],又稱下利(漢唐時(shí)期)[8]。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8]。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8]。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8]。
針灸對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9]。若泄瀉頻繁有嚴(yán)重脫水現(xiàn)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dāng)采取綜合療法[9]。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腸功能紊亂、結(jié)腸過敏等消化系統(tǒng)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范疇[10]。
詳見泄瀉條。
6
?厚樸湯--《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厚樸(去粗皮.用生姜二斤制)十斤,棗一斗六升,丁香皮八兩,甘草(炒)十一斤,丁香枝杖十二兩,鹽(炒)十五斤。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泠,腹痛泄瀉,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嘔逆惡心,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二個(gè),擘破,同煎至七分,熱服。常服溫中順氣,進(jìn)飲食。每服一錢,沸湯點(diǎn)服,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厚樸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處方】厚樸、干姜、阿膠各6克,黃連15克,石榴皮、艾葉各9克。
【功能主治】治久痢不止。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厚樸湯--《索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厚樸(姜制)30克,白術(shù)150克,半夏曲60克,枳實(shí)30克(炒),陳皮(去白)30克,甘草90克(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胃虛氣滯,大便秘結(jié),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用法用量】每服9~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索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厚樸湯--《醫(yī)徹》卷二
【處方】厚樸1錢(姜制),枳實(shí)1錢(麩炒),萊菔子1錢(焙,研),木香5分,黃芩1錢,廣皮1錢,山楂1錢半,豆豉1錢,炙甘草3分,柴胡7分,檳榔1錢。
【功能主治】痢疾,飲食停滯下積者。
【用法用量】加砂仁末7分,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醫(yī)徹》卷二
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當(dāng)歸(銼,焙)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水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厚樸湯--《醫(yī)徹》卷一
【處方】厚樸(姜制)1錢,枳殼(麩炒)1錢,廣皮1錢,山楂2錢,卜子1錢(焙,研),甘草3分(炙),柴胡7分,葛根1錢。
【功能主治】傷寒夾食。
【用法用量】加熟砂仁末7分,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醫(yī)徹》卷一
厚樸湯--方出《校注婦人良方》卷七,名見《赤水玄珠》卷二十
【處方】厚樸(姜汁炒)。
【功能主治】婦人心腹脹滿。月水不通,氣滯痞嘔,結(jié)痰在上,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7片,水煎溫服,不拘時(shí)候。間服沉香降氣湯。
【摘錄】方出《校注婦人良方》卷七,名見《赤水玄珠》卷二十
厚樸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平胃散去蒼術(shù),加茯苓、干姜。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作脹,腹中時(shí)痛時(shí)止。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厚樸湯--《片玉痘疹》卷十二
【處方】蒼術(shù)、陳皮、厚樸(姜汁炒)、豬苓、甘草、大腹皮、茯苓皮。
【功能主治】脾胃素虛,飲水太多,蓄積于內(nèi),所食過度,積熱于中,痘后腹膨如鼓,眼胞微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因于食者,加神曲、山楂肉、三棱、莪術(shù)、枳實(shí);喘者,加葶藶子、杏仁。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
厚樸湯--《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蒼術(shù)、大腹皮、厚樸(姜制)、陳皮、豬苓、木香、茯苓皮。
【功能主治】痘疹脾虛,濕熱內(nèi)蓄,腹膨如鼓,目胞微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因于水者,加澤瀉、滑石、車前、葶藶;因于食者,加神曲、山楂、枳實(shí);喘,加葶藶、杏仁。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厚樸湯--《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處方】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微煙出)2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2兩,白術(shù)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氣,不能食,腹內(nèi)冷氣脹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溫溫服之,不拘時(shí)候。
【注意】忌桃、李、雀肉、大蒜。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厚樸湯--《普濟(jì)方》卷二○一
【處方】厚樸4兩(炙),桂心5枚,生姜3-4兩。
【功能主治】霍亂。
【用法用量】以水6升,煎取2升,分3次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
厚樸湯--《普濟(jì)方》卷一九九
【處方】厚樸4兩(制),甘草6兩,干姜2兩,陳皮2兩。
【制法】上粗銼,以井花水洗二十一度,以水5升煮干,加桂末3兩、炒鹽5兩,為末。
【功能主治】健脾胃,散風(fēng)濕,止惡心腹痛,辟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沸湯點(diǎn)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九
厚樸湯--《普濟(jì)方》卷一八二
【處方】厚樸、陳皮、半夏、茯苓、蒼術(shù)、白術(shù)、草果、藿香、南星、芍藥、黃耆、粉草、砂仁各等分,人參少、木香少、官桂少。
【功能主治】氣患發(fā)熱,頭疼氣急,全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5片,水2盞,棗子2個(gè),煎至1盞,食前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二
厚樸湯--《朱氏集驗(yàn)方》卷四
【處方】生姜1兩,厚樸1兩,棗肉1兩(以上用水1碗煎干,入粟米粥半盞,同杵為餅子,貼壁上候干,取下焙乾,并后藥同研服),縮砂仁(炒)半兩,良姜半兩,草果仁(炒)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術(shù)半兩,訶子(炮)半兩,肉桂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冷瀉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入燒鹽少許,空心沸湯點(diǎn)下。氣實(shí),加青皮半兩;虛,加陳皮半兩。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四
厚樸湯--《保命集》卷中
【別名】厚樸散
【處方】厚樸(姜制)5兩,白術(shù)5兩,半夏2兩,枳實(shí)1兩(炒),陳皮(去白)2兩,甘草2兩(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虛而便秘,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用法用量】厚樸散(《普濟(jì)方》卷三十九)。
【摘錄】《保命集》卷中
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人參1分,粟米(炒)1合。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加生姜2片,同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早晨、日、晚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厚樸湯--《醫(yī)宗己任編》卷三
【處方】厚樸、檳榔、枳實(shí)、澤瀉、青皮、黃芩、甘草。
【功能主治】痢疾,若初起但覺腹痛,水瀉無度。
【摘錄】《醫(yī)宗己任編》卷三
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炙)3分,大黃(銼,炒)2兩,檳榔(銼)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樸消3分,高良姜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脹滿,咳嗽。干霍亂。脹滿。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厚樸湯--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三引《梅師方》,名見《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驗(yàn)方》
【處方】厚樸3兩,黃連3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水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水3升,煎取1升,空心服。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三引《梅師方》,名見《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王氏集驗(yàn)方》
厚樸湯--《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別名】厚樸散
【處方】厚樸2兩(去皮,涂姜汁,炙數(shù)遍令香),半夏2兩,人參1兩,甘草1兩(炙)。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太陽病,發(fā)汗后,腹脹滿。
【用法用量】厚樸散(《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厚樸湯--《圣惠》卷五
【處方】厚樸4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4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胸膈氣滯,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煎成小麥汁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下白豆蔻丸。
【摘錄】《圣惠》卷五
厚樸湯--《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極要方》
【處方】當(dāng)歸4兩,人參3兩,厚樸3兩,芎?2兩,干姜2兩。
【功能主治】妊娠飲食不消,成霍亂,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2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豆蒸丸
下一篇: 豆蔻分氣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