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冬葵子90克 茯苓 滑石各30克 芒消15克 甘草(生)肉桂各7.5克
制法 : 上杵為散。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治石淋,水道澀痛。
用法用量 : 每次9克,溫開水送下,一日三次。小便利則愈。
摘錄 : 《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本草語錄】 1、《本經(jīng)》:“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薄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jié)。開胸腑,調(diào)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薄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薄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薄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薄 ?、《醫(yī)學(xué)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云,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薄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薄 ?、《藥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薄 ?、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10、《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薄 ?1、《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qū)狻!薄 ?2、《湯液本草》:“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薄 ?3、《本草衍義補遺》:“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薄 ?4、《綱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東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胺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端貑枴吩?,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問》云,肺氣盛則便數(shù)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數(shù),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移熱于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其人必氣壯脈強,宜用茯苓甘淡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癥,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zé)嶂帲a其下,交濟坎離,二證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瀉、白補,李杲復(fù)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發(fā)前入之秘者;時珍則謂茯苓、茯神,只當云赤入血分,白入氣分,各從其類,如牡丹、芍藥之義,不當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壬癸分,則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張元素不分赤白之說,于理欠通?!薄 ?5、《本草經(jīng)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大陽,足太陰、陽明經(jīng),陽中之陰也。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憂恚驚邪,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腎志不足也;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陰受邪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濕熱,則口發(fā)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腫,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斯病,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開胸腑,調(diào)臟氣,伐腎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濕,解熱散結(jié)之功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yōu)于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16、《本草正》:“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dǎo)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祛驚癇,厚腸藏,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薄 ?7、《藥品化義》:“白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主治脾胃不和,泄瀉腹脹,胸脅逆氣,憂思煩滿,胎氣少安,魂魄驚跳,膈間痰氣。蓋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自生,口焦舌于煩渴亦解。又治下部濕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腰臍不利,停蓄邪水。蓋淡滲則膀胱得養(yǎng),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補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diào)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薄 ?8、《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則佐參術(shù)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jié)蔀a以行腎邪之余,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宜热?,則小便自開,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內(nèi)濕已消,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而結(jié)痛煩滿不作,水去則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薄 ?9、《本經(jīng)疏證》:“夫氣以潤而行,水以氣而運,水停即氣阻,氣阻則水淤。茯苓者,純以氣為用,故其治咸以水為事,觀于仲景書,其顯然可識者,如隨氣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湯);隨水之淤而化氣(五苓散);氣以水而逆,則冠以導(dǎo)水而下氣隨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水以氣而涌,則首以下氣而導(dǎo)水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諸加減湯);水與氣并壅于上,則從旁泄而慮傷無過(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戎鹽湯、茯苓澤瀉湯);氣與水偕溢于外,則從內(nèi)挽而防脫其陽(防己茯苓湯);氣外耗則水內(nèi)迫,故為君于啟陽之劑(茯苓四逆湯);氣下阻則水中停,故見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凡此皆起陰以從陽,布陽以化陰,使請者條鬯,濁者自然退聽,或從下行,或從外達,是用茯苓之旨,在補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補矣也。”[1] 20、《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友人竹芷熙曰:“嵊縣地固多山,有葛溪口,嵊?xùn)|山名也。本層巒迭嶂,峰回水繞之所,吳氏聚族而居,約四五十家,以種苓為業(yè),其種苓之法,秘而不宣,雖親戚不告焉。新嵊藥肆間,茯苓皆出于是。春間吳氏之媳病,蓋產(chǎn)后月余,壯熱口渴不引飲,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人面現(xiàn)紅色,脈有滑象,急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飲不效;繼用酸棗仁湯,減川芎加浮小麥大棗,亦不效;又用歸脾湯加龍骨、牡蠣、萸肉則仍然如故。當此之時,余束手無策,忽一人進而言曰:‘何不用補藥以緩之’,余思此無稽之談,所云補藥者,心無見識也,姑漫應(yīng)之.時已屆晚寢之時,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yī)痊矣?!鄬⑿艑⒁?,不識補藥究系何物,乃翁持渣來見,缽中有茯苓四五兩.噫,茯苓焉,胡為云補藥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線生機,皆可醫(yī)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亦治汗出之主藥。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可知心悸者汗出過多,心液內(nèi)涸,腎水上救入心則悸,余藥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鎮(zhèn)之。是證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來,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其壯熱口渴不引飲,脈滑,皆有水氣之象,今幸遇種苓家,否則汗出不止,終當亡陽,水氣凌心,必當滅火,是誰之過歟?余引咎而退?!薄 踞t(yī)家名錄】 1、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補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補。蓋氣之所至,水亦無所不至,氣之所止,水亦無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氣也。茯苓能寧心益脾補腎,以其行有形之水,布無形之氣也。 2、利水行氣,起陰以從陽,布陽以化陰,俾清生濁降,外達下行,而心脾腎三臟得以補益也。 3、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利水濕以治水腫小便不利,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濕入絡(luò)之癥,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治驚悸失眠。藥性平和,無傷正氣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虛濕盛,正虛邪實之癥尤為適宜?! ?、世補齋醫(yī)書有云:“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濕也,茯苓有可行濕?!币詾槠浠抵嵟c利水滲濕攸關(guān),不無道理。然則利水滲濕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則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目錄1拼音2《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六:葵子散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4.1葵子散的別名4.2處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4.6摘錄 5《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葵子散 7.1葵子散的別名7.2處方7.3制法7.4功能主治7.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7.6摘錄 8《準繩·女科》卷四:葵子散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葵子散的用法用量8.4摘錄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9.1處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9.5注意9.6摘錄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0.1處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0.5摘錄 11《圣濟總錄》卷七十六:葵子散 11.1處方11.2制法11.3功能主治1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1.5摘錄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2.1處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2.5摘錄 13《一見知醫(yī)》卷一:葵子散 13.1處方13.2制法13.3功能主治13.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3.5摘錄 14《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 15《圣惠》卷六十二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5.5制備方法 16《圣惠》卷三十八 16.1方名16.2葵子散的別名16.3組成16.4主治16.5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6.6制備方法16.7附注 17《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經(jīng)驗良方》 17.1方名17.2組成17.3主治17.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7.5制備方法 18《準繩·女科》卷四 18.1方名18.2組成18.3功效18.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 19《圣惠》卷五十八 19.1方名19.2組成19.3主治19.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19.5制備方法 20《直指小兒》卷四 20.1方名20.2組成20.3主治20.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0.5制備方法 21《圣惠》卷七十五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1.5制備方法 22《圣惠》卷九十二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葵子散的用法用量22.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葵子散 1拼音 kuí zǐ sǎn
2《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六:葵子散
3《圣惠》卷七十九:葵子散
4方出《圣惠》卷七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三三八:葵子散
5《外臺》卷二十七引《范汪方》:葵子散
6《圣惠》卷七十二:葵子散
7《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葵子散
8《準繩·女科》卷四:葵子散
9《圣惠》卷三十二:葵子散
10《圣惠》卷二十九:葵子散
11《圣濟總錄》卷七十六:葵子散
12《圣惠》卷七十七:葵子散
13《一見知醫(yī)》卷一:葵子散
14《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15《圣惠》卷六十二
16《圣惠》卷三十八
17《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經(jīng)驗良方》
18《準繩·女科》卷四
19《圣惠》卷五十八
20《直指小兒》卷四
21《圣惠》卷七十五
22《圣惠》卷九十二
古籍中的葵子散 《醫(yī)宗金鑒》:[卷五淋證門]石淋 濕熱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莖中疼,輕者須用葵子散,重則八正可相從。[注]石淋者,逢溺則莖中作痛,常帶...
《幼科心法要訣》:[卷五淋證門]石淋 濕熱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莖中疼,輕者須用葵子散,重則八正可相從。【注】石淋者,逢尿則莖中作痛,常帶...
《普濟方》:[卷三百三十八妊娠諸疾門]子淋 。大便大下。則溺胞隨即歸正。于是小便順流。宜服葵子散。方地膚大黃湯(出圣惠方)療妊娠患子淋。由腎虛...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二·肝臟部]淋 ,井水入燈心煎服。仍以米飲調(diào)油發(fā)灰,空心灌下??由⒅涡褐T淋??榆嚽白幽就ㄉ0灼ぃǔ矗柠湷嘬?..
《雜病廣要》:[臟腑類]小便不通
#植物記錄 苘麻!錦葵科苘麻屬植物。既然為麻,你可知,歷史上曾有人采它的皮為心愛的人織過衣裳?只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不如苧麻等那么柔軟,漸漸用來編繩用了。
《新修本草》里說:“今人作布及索,䔛麻也。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實,陰干?!?《新修本草》又叫《唐本草》,是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著作,可見唐時人們還多用它織布和編繩索,那時候的人們還會在9-10月采摘種籽。
而宋時的《本草圖經(jīng)》里也有關(guān)于它的記錄:“苘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帶殼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實,陰干用。古方亦用根?!笨梢娮蕴萍八?,苘麻一方面的確是很主流的織布和家居用材料,而種籽是單獨入藥的。
那么,苘麻子,到底有何功用呢?
苘麻子,在傳統(tǒng)中醫(yī)藥里是以“葵子”名藥用的,它在有些地方還與后來錦葵科蔬菜里的冬葵子同做“冬葵子”用。
深入去查閱,就會發(fā)現(xiàn)“葵”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就有記錄,但是比較簡單,算直截了當?shù)亟o了一個結(jié)果。在《別錄》和《藥性論》里,及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集注》里也相對簡單,基本上是結(jié)果性闡述。
而《本草綱目》的闡述,顯然更詳細,李時珍說:“葵,氣味俱薄,淡滑為陽,故能利竅通乳,消腫滑胎也,其根葉與子,功用相同。通大便,消水氣,滑胎,治痢。”
由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葵與葵子,氣與味俱薄,淡者滲,所以利水濕、消水氣、治痢疾;其質(zhì)滑,滑以利竅,所以有滑胎、通便、下乳之功。
又因其性寒,味淡,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合力,故又多用于赤白痢疾、淋病澀痛、癰腫目翳等。
因其性寒而滑,有滑胎之功,所以通常來說孕婦是忌用的。《得配本草》里還特別提醒說:“氣虛下陷,脾虛腸滑,禁用?!?br>
但我們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里卻恰恰讀到有主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的“葵子茯苓散”:身重,小便不利,灑漸惡寒,起即頭?!右唤?,茯苓三兩。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又有意思的治孕婦“子腫”的方子:取葵子之滑以利竅,取茯苓之淡以滲泄,二藥共事,滑利竅道,化氣利水,用于妊娠身腫、小便不利的子腫。雖為劑水之輕劑,但藥少力專,收“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功。
《張氏醫(yī)通》里說:“但利小便,則水去而經(jīng)氣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人膀胱,以利癃閉,佐茯苓以滲水道也?!?br>
猶記得幼時在湖南時,老夏聽母親說,冬葵菜(滑溜溜口感)別人說孕婦不可食怕滑胎,但是我母親堅持說它性味平和孕婦可食是無傷無損的。還舉例我母親懷我及生我妹的親身食用的體驗,后面村里亦有不少孕婦驗證,而且母親說孕期后期通常出現(xiàn)的小便減少和雙腿水腫而重,食之反而得緩解。
今天老夏把這一段舊事與《金匱要略》里的“葵子茯苓散”聯(lián)系起來,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古老中醫(yī)學(xué),其實都來自于對大自然形、色、氣、味的觀察和領(lǐng)悟,來源于生活與醫(yī)學(xué)的實際應(yīng)用總結(jié)。
《本草崇原集說》:葵性寒滑,似非孕婦所直,何以《金匱要略》治妊娠水氣,用葵子茯苓散。修園曰,有病則病當之也。《千金方》以參、術(shù)等味駕馭其間,愈覺平妥。
不過,說到最后,嚴謹來說,錦葵科冬葵的冬葵子,與錦葵科苘麻屬苘麻子的功用,當又有些區(qū)別的,只是記錄較少。歷來中藥里同名異物,異物同名的問題,為我們今天的學(xué)習(xí)還是留下了一些疑惑!
學(xué)無止境,暫且記錄之。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8.27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68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蔥豉湯
下一篇: 加味薷苓湯